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本科导师制实施的两个基本原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3 共2882字
摘要

  1 引言。

  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高等教育遵循素质教育的思想,施行创新教育的理念,肩负起培养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发展机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从科学知识和人文修养等多方面都能积极的发挥引导作用,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培养质量。因此依据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分析研究本科生导师制度,构建合理的教育原则,对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培养,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导师,区别于课堂上讲解专业知识的教师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需要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传授学问、发展智能和思想教育的多重效用。作为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补充,本科生导师模式创建一个重要的课外师生交流渠道,既可以对显性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入探讨,还进行隐性的价值传递。知识的传授更加强调专门性和深入性,导师要传授有关“研究”的学问,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就业夯实基础。而通过教学的组织形式、氛围、教师治学态度、教学风格和仪表等隐性信息,对学生的价值信仰、态度体验、情感发展等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生观培养负起特别责任[1].

  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将研究生导师制向下延伸至本科生,可以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关注需求和精神领域的沟通渴望,也有利于导师提早发掘和培养有科研兴趣及潜力的苗子。还可以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变单导师为导师团队,实现多学科、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拓宽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优势互补,各尽所长。通过课外灵活的时间安排和组织方式既发挥导师主动的指导作用,也注重答疑解惑的职责,同时尽可能避免对导师的工作量造成过重的额外负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应该制订相应的本科生导师工作规范,明确基本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工作要求、工作程序。确保任职的导师可以在成熟规范和理论的引导之下,遵循一定的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将指导学生的工作有序地完成。进一步再增进导师间的工作经验交流,拓展教育视野,保持队伍活力,使其更好地胜任工作。

  2 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指导思想。

  人们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表层的知识逐渐发展至深刻的理解认识层面之上,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才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使其成为做事的方法的有效工具。因此本文基于上述建构主义教育观点,将传统的本科生教育的“重知识传授”逐渐转化为“重方法传授”.

  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基本观点思想如下:知识本源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在变化的情境之中需要重新对其进行构建;而学习者在变化的生活、学习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对不同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认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和传递,而且是学习者通过新生成的经验与自身知识相互融合来改造和提高自己的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同,建构主义教育观强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学生应该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内容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这就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合理的加强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并制造丰富的学习情境;调动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互动。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导师应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注重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等。

  3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基本教育原则。

  3.1 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导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一方面的理解是导师在讲授学科内容时,应保证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正确性,并尽可能随时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的理解应该是,导师在处理学科题材和讲授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显然,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

  思想性是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自觉挖掘出教学内容中隐藏着的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方面的培养,从科学性中自然的引申出思想性,并以导师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培养出有高尚情操的、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才。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有些导师往往会将对学生的指导简单地看做知识的教授和科研能力的实践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品格教育。其实导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多关注对方的不同层面上的人格世界的相互交流和精神思想的相互影响。与学生谈话沟通时上不能以简单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被指导的学生,而应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者”以朋友的身份去积极的沟通,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用心去关注学生在心灵上的体验感受[2].导师的真正的魅力来自内在的人格素质和精神境界,主要依靠自身个性品格和文化修养赢得学生的尊重。真正的权威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只有那些具备了丰富的品格力量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导师,才会真正的理解学生,由此才会获得被指导的学生满意的评价,并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3].

  3.2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知识是人类经过实践积累起来的系统化了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在教育中表现为各学科的内容。能力则是顺利完成学习和其他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知识与能力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知识是能力产生的基石,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先决条件;从另一方面来讲,知识不会自然的变为学习者的能力,而能力也不能够替代对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导师既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4].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推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知识讲授以思路为主,精简内容,重点讲解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本原理。导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必须在依据“教”的原理基础上,也指导学生一些“学”的原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强化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法,实行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将学生的学业考核与能力培养高度统一起来。

  4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育原则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在教育过程中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导师应该依托建构主义教育观点,在专业知识、学术兴趣、道德修养、科研能力和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帮助,培养出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2] 周海波,谭帅霞,段吉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81-83.

  [3] 贾鹤鸣,宋文龙,戴天虹。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4(5):1-3.

  [4] 杨叔子,姚启和。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1998(3):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