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大学生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调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9 共3329字
摘要

  一、引言

  移情 (empathy)是人的一种重要特征和内在过程,在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理论探讨开始于十九世纪末,实验研究则起步于四十年代。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对移情作了许多不同的解释,直至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移情研究的逐步深入,对移情的定义有了一致的认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和情感的反应能力。

  我们的研究正是以这种普遍观点为基础。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移情不仅是人际互动的良好补充,而且在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移情,作为诸如助人、关心、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的动机基础,能有效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国外心理学关于移情的理论和研究虽有涉猎,但研究了解不深。我国更重视的是思想品德教育而对品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移情研究较少。大学生阶段,相当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成人初期,又称青年后期,系处于18-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认知不断发展,自我意识得到迅速的发展,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完善。拥有良好的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前途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心理学关于移情的理论为基础,采用自编 "移情与亲社会关系调查问卷",以当代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重在验证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试图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与修养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促进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8个院系随机抽取200名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参与调查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其中,男生86名,女生105名,文科76名,理科13名,艺术4名,大一58名,大二74名,大三59名。来自城市的学生40名,来自农村的151名。被试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工具

  基于文献分析和之前对镇江高专的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和访谈,我们总结出亲社会行为具有 "利他性"和 "社交性"两个特征,我们依据这两个特征编制了问卷题目,移情与亲社会行为情景随机呈现。经过预测、修改,最终确定了30个问卷题目,自编成 "大学生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调查问卷".此30个条目分别隶属两大维度:即大学生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按照预备调查的系别特点分配问卷数。理科男生分布较多,适当增加问卷数,以达到平衡男女比例。管理学院、机械学院人数较多,也适当增加问卷数,以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施测过程应注意被试的特点及调查时学生的被试状态,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以便收集到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资料。测试之前,主试首先向被试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原则,并宣读标准化指导语,然后给被试5分钟提问时间,在确信全部被试完全理解指导语之后开始填答问卷。整个评价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

  评价结束后,主试收回问卷并当场清点,然后向被试表示感谢。将原始数据输入EXCEL2003版中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系数为0.3171,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为相关系数为0.2356;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系数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系数。

  (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比较。由表3可以看出:女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系数为0.4235,男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系数为0.2563;女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系数高于男生。

  (三)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表 .

  四、讨论

  (一)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关系的生源地特点

  本调查重在探寻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关系,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相关关系因生源地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农村大学生的相关系数为0.2356,城市大学生的相关系数为0.3171.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经济水平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力不从心",想要帮助别人,做出一些亲社会行为,但是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从小接受的思想观念不同。(3)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从小享有的教育条件有差异,城市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去游乐场,有许多玩具,有丰富的信息来源,而农村学生在这方面的条件则非常欠 缺。(4)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5)样本容量有限。

  我们看到,在调查中,只抽取了40名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则多达151人,这无疑影响到了我们调查数据的代表性。

  (二)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关系的性别特点

  从表3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女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4235,男生相关系数为0.2563.男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但样本中,男生86人,女生105人,男女生人数差异较小,因此我们可以排除样本代表性的干扰。针对出现男女差异的原因,我们做了如下分析:(1)男女生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男生一般善于理性思维,做事比较理智,性格较稳重,而女生则喜欢 "感情用事",所以移情能力越强,越容易发生亲社会行为。(2)男女生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按照认知心理学派观点,人类的行为并不单纯是按照S-R模式进行,而是按照S-O-R模式。一个刺激引起何种反应,主要是基于被试对这个刺激的中间认知。男女生的差异,可能是这个环节上的不同,即中间认知O不同。 (3)男女生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一般而言,男生主要给人 "冷酷"的感觉,女生则往往被冠以 "温柔可爱"之类的形容词。父亲在我们心中一般都是严肃的,母亲则更具有亲和力。这种社会角色的不同,决定了女性更容易直截了当地表达她们的亲社会行为。

  (三)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相关关系的特点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439913,呈中等正相关。

  验证了前人的移情是亲社会的社会性动机基础,而亲社会又有助于移情体验的升华。同时结果也显示移情和亲社会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这与先前李辽的显着相关有出入,原因如下:(1)我们采用的是自编问卷,在信效度方面不是很精确。(2)采用的是问卷法,被试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也会对我们的结果会产生影响。(3)所选样本在代表性方面也存在问题,仅仅是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200名学生。

  五、启示与建议

  第一,移情与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课题,涉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影响的内外条件等诸多方面。本调查报告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只涉及镇江高专在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而且选取的被试样本不大,自编的调查工具也不成熟,调查者知识储备欠缺,目前仅仅是一种初步的实践尝试,需要不断地完善。

  第二,移情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是伴随特定的情绪、情感、情景而发生的。移情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反映了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出的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的普遍性倾向。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没能全面反映个体移情的变化,给人以全面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创设实际情境来考察移情过程,可以选取某些个体进行实际的追踪调查,这样可以全方位的呈现个体移情与亲社会的相互关系,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对于有攻击性、破坏性人格的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的移情能力,达到行为矫治的目的,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没有大学生自我情感卷入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不能奏效的。为此,教育者要设法消除青少年的情感阻力,并有效地激发他们积极的社会情感,做到情理相容,相得益彰。

  第四,针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种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心理学理论,把教育从小做起,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塑造。

  第五,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提倡人道精神,而拥有良好的移情和亲社会行为无疑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因此,可在全社会进行道德宣传,把移情训练技术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李辽.青少年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J].心理学报,199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寇彧,马艳,谭晨.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亲社会推理以及它们的相关模式 [J].心理科学,2004,27(2).
  [4]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19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