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班级组织的社会形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3 共2874字

  有机连带社会形态更优于机械连带社会形态,在有机连带社会形态中,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是在个体的基础上形成大的整合,我们也可以用“求同存异”来形容,这种社会形态相对来说更符合今天的组织结构,因此本文以有机连带社会形态这一理论为基础,将其教育的目的与功能、集体意识、社会分工理论同班级组织的目标设定、班风建设及班级结构相结合进行分析。

  一、班级组织的目标
  
  有关于教育的目的,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在协助儿童接受社会集体意识所确认的共同价值,并促进社会统整。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教育制度或教育活动,它一定符合该社会的价值和目标,但不论教育形态差别为何,其功能与目标都是相同的。在涂尔干看来,他所在的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有系统的社会化”,即教育是一种工具,社会通过这种工具,让儿童受到自身社会化的学习,以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理想成人。在有机连带社会中,教育的目的表现为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在进入社会后,直接从事自己的职业,担任自己的社会职位,完成自己的职责。进而他提出了教育的功能相关理论,他认为学校教育应有四种功能:智识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学生在学习这四种功能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的重塑,经过选择后融入到社会。

  二、形成班级集体意识
  
  对于班级组织来说,同时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自功能性是指,一般来说,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目标”都是指向组织外部的,而衡量生存目标实现与否是以组织之外的某种变化为标准的。班级组织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学习性的需要,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半自治性是指,班级组织是非成人组织,并非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指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的力量。而正是由于这些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殊性的存在,班级建设才更需要借助集体意识来团结班级组织,我们也可以将班级的集体意识看作成班风。

  班级中的集体意识在班级创建初期显得略微淡薄,而个人意识占意识流的主要地位,因为在班级创建初期,学生彼此了解甚少,就学生个人而言,自己曾经已有的经验和意识,会主导其行为。而在班级慢慢建设过程中,由于良好的集体意识会对个人成长发展以及对今后融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因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就成为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个良好的班风不仅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以及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个人意识。

  三、优化班级分工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每个人都在社会分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位,虽然工作的细分导致了每个人具有差异性,但是正因差异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紧密,彼此间的感情更加深厚。虽然后人在对他的社会分工论进行评析过程中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过于理想化,忽略了阶层分化和冲突的存在,但笔者认为将涂尔干所规划的社会分工论,应用到班级组织结构中,会对班级结构的优化起到更好的效果。

  班级组织分为班干部、小组长和一般成员,由任命或推举产生的班干部,细分为管理班级的班干、各学科的课代表、兴趣小组长等,他们的工作职责是要对班级同学负责,这一部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积极性高,并且在担任职责方面,会有权威的观念。相对来说,小组长的责任就少很多,而班级的一般成员则是一种“平民式”的存在。非正式结构中,学生间的关系是由个人决定,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玩伴,在这一结构中,有部分学生会明显表现出较高的人缘水平,这是由于他们的个人影响力而受到的选择,相反,有的学生会受到遗忘,当他们明显表现的不友好或是冷漠时,即使去选择其他同学,也可能不会得到相应的回复。

  将社会分工理论结合到班级组织中,体现在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心理差异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其次是尊重学生在班级结构中的所担任的职位差异,表现为在正式结构中,担任班干、小组长及普通成员的差异;在非正式结构中,受选择受拒绝程度的差异以及在非正式群体中,担任关键人物与在正式结构中任职人员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不免会引起冲突,但是笔者相信,通过借鉴有机连带社会形态中的社会分工理论,在对待有差异的个体时,不排斥、不打压、不冷漠,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大的班级的整合,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典型群体的道德
  
  涂尔干所认为的道德是在有机连带社会形态中,基于个体分化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整合,它不同于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强调分化性,允许个别的存在。道德是社会群体连带的根本,通过抑制个体成员的自私并约束其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高度团结,因此,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元素,具有凝结力量的作用。

  道德这种起作用的元素,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有很多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为善。通过对班级群体的分析,有学者总结出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班级群体在受到熟悉程度、座位、性别、个人特征、个人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又分成若干小群体,有的小群体成员间能够传递正能量,例如学习互助群体,兴趣群体,游戏群体等,但不免一些典型群体行为的出现,例如:学习反面互助群体(花钱买作业)、反抗行为群体(学生个体对除自身之外环境和行为的反抗)、从众行为群体(随大流,会否定自我)等。

  笔者认为,这些典型群体的存在,对于班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会存在潜在的隐形的威胁,不利于班级组织的建设,从而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建设班级组织的目标
  
  涂尔干对教育的目的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在协助儿童接受社会集体意识所确认的共同价值,并促进社会统整。

  在涂尔干看来,他所在的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有系统的社会化”,即教育是一种工具,社会通过这种工具,让儿童受到自身社会化的学习,以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理想成人。将其理论应用在有机连带社会,表现为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在进入社会后,直接从事自己的职业,担任自己的社会职位,完成自己的职责。进而他提出了教育的功能相关理论,他认为学校教育应有四种功能:智识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学生在学习这四种功能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的重塑,经过选择后融入到社会。

  班级组织的存在按照涂尔干的理论而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它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仅是对作为班级组织主体的“学生”进行了探究。通过以有机连带理论为中心进行探究,应意识到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法则、教育这些理论都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理论对班级又有重要的影响,从而笔者归纳出以下关系:(1)班级组织的目标要通过良好的班风,健全的班规和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来完成。(2)班风班规的制定,不仅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班级组织目标的体现。(3)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在班级组织中还是今后到社会大环境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41.46.
  [2]乔恩·威特[美].社会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