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状况的社会学分析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张琳琳
发布于:2020-08-26 共6593字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受到关注。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较为明显。尤其对农村大学生来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阐述当前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背景,并从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心理特点、职业观念几个方面分析农村大学生的一般特征,探索其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据此,提出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出发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社会学视角; 农村大学生; 职业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国计,也是民生。***总书记多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1]。可见,国家和政府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全社会就业大局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2]。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职业观念落后、职业认知不足、职业选择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然而,社会对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关注度不高,且受其出身背景及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对此,深刻认识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就业体系,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

  一、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背景

  (一)“大学生就业难”观念的传播

  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就背负了父母和亲人的期待。很多时候,即将毕业走向岗位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对职业的选择背负了太多人的嘱托,他们不能“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不能“自私”地追寻只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对工作中好薪酬、好待遇的条件格外看重,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别人眼中过得“体面”,才能让辛劳的父母放心,才能让家人有所依靠。

  然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很多人对上大学望而却步,尤其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的功利心是很强的[3],这与他们的生活处境有很大关系。在农村人看来,读书的目的在于“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3]。面对就业难的现象,他们担心毕业后难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担心父母辛苦供养他们读书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在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能上完大学,就意味着跳出了农村,毕业后找工作是一件根本不用发愁的事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人才竞争激烈,且在高校大量扩招的情况下[5],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一去不复返。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中分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而在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因此,大众化教育阶段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普通大众均可以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6]。在此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在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时增加了放弃读书的概率,职业发展受到阻碍。

  (二)“寒门难出贵子”思想的蔓延

  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来说,父母竭尽所能供他读到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难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也没有丰厚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7]。与其他有条件从小给孩子上补课班、兴趣班的孩子相比,农村的孩子在毕业时容易处于劣势。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是光有考试成绩就行,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愈发重要,而这种能力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奠定了基础。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曾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争?靠什么改变命运?”还有相关研究指出,农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基于对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的考虑,他们往往还会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8]。因而,对于缺少经济条件、没有家庭背景的农村大学生而言,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是不争的事实。

  二、农村大学生的一般特征

  农村大学生由于其成长背景与城市大学生不同,在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心理特点、职业观念等方面形成其相对普遍的特征。其中,前两者属于外部环境方面,后两者为内在素质方面。
 

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状况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在家庭环境上,父母学历不高,教育观念落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习惯、处事风格等塑造着家庭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发展。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低会成为制约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学历水平低决定了他们的职业构成以体力劳动职业为主,会导致教育水平落后[9]。在农村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农村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学生知识上的指导;教育观念落后,经济水平不高,有些甚至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缺乏条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相比较家庭条件优越,拥有父母陪伴,有条件奔走于各个兴趣班、辅导班的孩子,农村出身的孩子显然存在差距。由此,农村大学生是眼界相对狭隘,经济条件不足,但更具有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的群体。

  第二,在教育资源上,学习资源匮乏,教育机会短缺。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10]。农村的孩子一般选择就近入学,从小接受农村学校的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远不如城市地区。比如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源短缺等问题,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校外学习资源欠缺的现状,都导致农村地区的孩子与他人拉开差距。有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近年来,重点大学中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呈明显逐年下降的趋势。因而农村大学生在高校中处于相对小众且弱势的群体,在重点大学更为明显[8]。这一特征与农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有直接关系。在此条件下,农村大学生形成知识面相对有限,但更能充分运用和挖掘现有资源的特征。

  第三,在心理特点上,较少接触心理知识,存在心理缺陷。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偏低,甚至有的农村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心理辅导[12]。在没有家庭背景且缺少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情况下,有的农村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城市大学生,没有突出的技能、特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更有研究表明,在学费、生活费的经济压力下,有的农村大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13]。由此,农村大学生是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需要得到关注的群体。

  第四,在职业观念上,职业认知不足,职业观念保守。对于农村大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对职业认知不足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家庭成员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种类的职业信息;二是在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中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缺少此方面的教育和辅导。这两点是造成农村大学生职业认知不足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有的农村大学生是一个职业规划意识较低[14]、缺少社会资源、择业难度相对较大的群体;同时,在就业中具有稳定踏实、忠诚可靠的特征。

  三、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状况的社会学分析

  当前,农村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上表现出来的现状及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功能冲突论下的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的数量剧增。这与市场上稀缺的就业岗位发生冲突,使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从长远来看,高校的扩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一方面,高校的扩招能够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剧了就业市场中岗位数量与人才数量不匹配造成的矛盾,也加剧了人才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在对冲突的诠释中认为,冲突的根源可归结为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其中,物质性的原因指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质性的原因是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15]。根据科塞的理论,当前有限的工作岗位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稀缺资源,产生就业困难是正常的现象。科塞着重指出,面对稀缺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均,人们会首先在心理上、情感上被唤起,从质疑分配不均是否合理迅速发展到否定其存在的合法性,由此可能导致人们的不公平感日益增强,由此引发冲突。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攻击与赞同命题”也能解释这一冲突。“攻击与赞同命题”认为: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也因此会出现攻击性行为[16]。农村大学生通过接受大学教育却由于就业资源短缺等各种原因并没有收获想要的工作,由此会产生不公平感,积攒不满情绪。根据科塞的理论,他还强调频繁且低烈度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正”功能。频繁且低烈度的冲突,能使人们反思和重新组织他们的行为,变革产生“紧张”的规则手段,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人通过合理地调节冲突,避免达到极端化。在此情况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方面能够激励社会规范现有体制,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农村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激励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二)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

  有相关研究表明,农村户籍的大学生会降低其职业生涯的机遇,他们在进入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从事精英职业、获得高收入等方面都会低于城市大学生[17]。从社会资本视角来看,这一现象与农村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欠缺直接相关。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18]。在当今社会,社会资源对于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足的社会资源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潜在的就业机会。社会学家林南通过对社会网的研究提出社会资源理论,他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指个人拥有的财富、知识、地位等可以为个人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指那些嵌入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个人资源又能够影响他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农村大学生受到其家庭和自身的影响,财富、知识、权力等资源欠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职业发展机遇,降低其竞争价值。同时,林南还强调,人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社会资本。这说明,农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努力来获得社会资本,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适时动员积攒下来的社会资本,从而为自己增添职业发展机遇。

  四、解决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出发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把握自身定位

  要促进农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必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学习职业发展专业知识,了解自身、了解环境,从而把握自身定位,选择好与自身特征相匹配的职业。对此,笔者有三点建议。

  其一,积极参与见习,增加实践经验。农村大学生应以积极参与实践为抓手,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可以在参与实践时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反思自身优势与不足,在将来的职场中找准自身定位,扬长避短,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其二,调节心理状态,保持良好情绪。农村大学生发现自身有自卑、抑郁、孤僻等消极心理状态时,要主动寻求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造成自己消极状态的原因,在老师的帮助下尽快调节情绪,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有助于加强自我认知。

  其三,提高沟通能力,积攒社会资源。农村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学校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与人沟通,努力学习身边人的优点长处,真诚友善地与他人交朋友,扩大人脉圈,在锻炼与人交往能力的同时,为自己积攒社会资源,为职业发展寻求机遇。

  (二)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制度改革

  政府部门的文件与政策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面对就业岗位不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2]。这表明了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着眼于“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一方面要求就业者提高对自身和职业的认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抉择,使人职匹配的程度最高,达到“更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要求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就业岗位,调整就业结构,同时培养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才,使就业者人数与社会提供岗位更加匹配,从而实现“更充分”的就业。此外,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视,为农村地区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禁止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农村大学生的户籍歧视;鼓励和支持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等。

  (三)以学校为出发点,重视职业指导

  学生的职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职业指导。当前,国内的职业发展指导起步较晚,还没有成形的体系。职业指导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发展,基础教育阶段还未大范围普及,且农村大学生在他们中小学阶段更少会接触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改善农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首先,由于农村学生的家庭资源、教育资源等方面都相对欠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更有必要开设职业发展相关课程,或通过班会、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传授职业相关知识。一方面,能够为农村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能够较早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的职业指导要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照顾到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发展。

  (四)以互联网为基础,提高教育公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能够搭乘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快车”,适时地抓住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一方面,互联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资源得到共享。通过一根网线,农村的学生能够使用云端大量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寒门难出贵子”这一问题,李彦宏曾说:“一个人不管出身多么寒门,但只要能上网,那么人跟信息的距离就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撒贝宁对此也回应道:“信息也许将是实现未来大多数人平等的一个很重要的门槛”[20]。对此,农村大学生要抓住机会,提高信息应用能力,合理运用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市场提供了很多新兴岗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2020年互联网直接为约35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21]。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农村大学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了解新兴岗位,抓住就业机遇,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
  [2]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92/201912/t20191218_412507.html
  [3][4]陈旭峰.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5]唐瑶.新常态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审视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
  [6]贾文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6,(04).
  [7]刘国强.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农村大学生就业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3).
  [8][11]索文斌,宋欣.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2015,(03).
  [9]杨文炯.家庭知识资源贫困的代际传承与文化不适———兰州市回族学校回族学生低升学率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回族研究,2002,(04).
  [10]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冯桂梅,马方圆,王晓英.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
  [13]赵建新.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7,(06).
  [14]成丽.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25).
  [15] 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边燕杰,肖阳.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18]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 “寒门难出贵子”这个说法正确吗?李彦宏是这样回答的!https://dwz.cn/D1TvI42t?u=8dd4cde58decde61
  [21] 互联网给中国就业带来哪些影响什么是互联网人才[EB/OL].人民网,2015—08—13.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张琳琳.社会学视角下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0(12):39-4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