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来源:艺术教育 作者:康勤;赵亚娟;朱启斌
发布于:2018-11-02 共4540字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推动文化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迫切。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承担着未来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 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 加强文化课教育, 推动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 是关系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文章依据教育社会学理论, 将因素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 对影响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 为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 专业发展; 影响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美国家教育界获得广泛关注, 近年来, 也成为了国内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很多, 但整体而言, 针对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 在不断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推动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教育社会学

  一、理论依据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也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目前,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包含了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一个方向主要以孔德、涂尔汗、斯宾塞为代表, 偏重“社会结构 (制度) ——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的“社会事实”, 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另一个方向主要以韦伯为代表, 偏重“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个体事实”, 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基本整合了上述两种研究取向。马和民在《新编教育社会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中, 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也就是说,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

  在教育社会学的视角下对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可以把因素分析与过程分析结合起来。文化课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但要被动地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 即“教师发展的受限性”, 同时还要受到自身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 即“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区别于其他职业专业发展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专业发展历程, 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阶段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影响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中之受限性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1.社会大环境制约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由于艺术生是特征非常鲜明的一类学生群体, 再加上艺术专业固有的属性, 许多学生家长和专业教师认为, 在大学期间, 艺术专业课程应该是头等重要的, 是否学好文化课与他们的艺术前途关系不大。与此同时, 在高考中, 艺术院校也总是把艺术专业的素质作为首要的考核因素, 而对考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远远低于其他类别院校的要求。社会氛围、高考政策及舆论导向对文化课不重视的大环境, 客观上导致了艺术生对文化课的轻视态度。大批学生在文化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 这极大地影响了文化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2.课程设置与建设及教学模式制约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目前, 艺术院校文化课程的设置尚没有健全统一的标准, 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教师资源、教育理念等开设课程, 随意性较大, 课程时间、内容及教学设施等方面, 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有些院校认为文化课不重要, 有些甚至尽量挤占文化课学时。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一些艺术院校的管理层面, 也存在于大量的专业教师之中。就文化课自身而言, 缺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难以激发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加之文化课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 更加剧了学生对文化课的轻视。文化课教师在这种氛围中, 也逐渐丧失了对自身教学价值的肯定与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3.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影响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在艺术院校中, 文化课的边缘地位导致文化课教师的边缘化。通常文化课教师的考核与艺术专业课教师的考核没有区分, 文化课教师应有的成绩经常被艺术专业课教师的成绩所掩盖, 文化课教师对学校的贡献经常被忽略。此外, 目前的薪酬制度使教龄相近、职称相同的教师的工资和绩效收入没有太大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学表现、对学科领域以及学校的贡献很少纳入奖励标准, 因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受到较大的影响。

  4.教师选拔与培训制约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当前, 我国艺术院校普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与其他大专院校教授同样课程的教师相比, 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师学历和能力偏低, 甚至有一些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的聘任也不够规范。教师选拔环节的随意和松懈, 直接影响了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鉴于文化课在艺术院校的边缘地位, 教师的岗位培训、进修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 继续教育建设薄弱使得他们丧失了专业发展的机遇。即便有少量的培训机会, 工学矛盾突出和培训的形式化又使得专业发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中之主体性

  诸多客观因素制约着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主观因素则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1.心理因素。文化课在艺术院校的边缘地位导致许多文化课教师职业规划自觉意识淡薄, 缺乏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 因此, 他们缺乏理想和追求, 也难以挖掘自我潜能。

  2.职业认同感和成就动机。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自我专业发展。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普遍对自我价值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更谈不上成就感。缺乏职业认同感是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 缺乏成就动机使得教师失去了内在的工作驱动力, 从而放弃了自我专业发展。

  3.职业倦怠。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及大部分专业教师对艺术院校文化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文化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教师期望通过文化课教育来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但当期望与现实、付出与回报形成巨大反差时, 工作的无意义感造成自我效能感出现危机, 导致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缺乏激情与创造力, 心理失衡, 情绪低落, 形成职业倦怠。另外,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普遍教授课时多、工作时间长, 而且工作内容具有极高的重复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倦怠情绪, 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而影响专业发展。

  4.学习、研究能力。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在教育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经常处于预支、透支状态, 他们知识结构单一并且有知识上的枯竭感, 难以应对信息时代来自学生和社会的挑战。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限制了自我专业发展的实现。

  (三)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之独特阶段性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包括积累、入职和持续成长等阶段。教师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关注点以及不同的影响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以深厚的、不间断的教育背景为基础, 而积累阶段的教育, 来自于他们在师范院校的学习。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可以接受全面的教育, 获取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法等。但遗憾的是, 现在大多数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师并非出自师范院校,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及教学陪训。即便有少数教师来自师范院校, 但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又是针对基础教育而非高等教育的。积累过程中专业训练的不充分, 成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的障碍。

  2.经历简单的职业培训, 新教师步入教学岗位。从新教师成长到成熟教师需要调整和适应角色, 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积累经验, 同时还需要科学的反思和外部的帮助。但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师在经历日常课堂教学后, 发现现实与他们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存在较大差异, 他们往往又得不到来自同事和学校的帮助。这些严峻的考验和挫折延长了他们的成长周期, 影响了专业发展。

  3.在持续成长阶段, 文化课教师们针对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新的问题和疑惑, 有继续学习的需求。他们需要外部帮助来增强他们专业决策、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需要人文关怀。但我国继续教育制度现存的问题及艺术院校的学校文化常使他们对自身发展和学校前景失去期望, 常表现为在工作中不思进取, 敷衍了事。这种倦怠的消极情绪在教师间传播和强化,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措施与建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重要性和实现的顺序由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也是最终的精神需求。只有尊重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精神层面的需要, 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 激发他们的专业发展动力。

  (一) 全面加强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职业认同建设, 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全社会及艺术院校的各级领导及教师应重视文化课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学校管理层要正视文化课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及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下决心去解决, 同时积极引导文化课教师正确认识职业价值和意义, 增强责任心与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度。此外, 文化课教师要培养专业发展意识, 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自我发展规划, 挖掘自身的创造力, 提升自我效能;要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反思, 并将其作为常态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此外,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学习, 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与合作。

  (二) 提供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和继续教育保障机制

  在艺术院校中营造一个适合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 即学习型文化氛围,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文化课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 积累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素养, 逐步实现专业目标以满足内在成就动机。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政府和学校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如制定政策, 制定具有实用性的培训活动, 投入经费、时间等。

  (三) 教学与科研并重, 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既要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 也不能忽略学术水平的提升。艺术院校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评价与职称考评体系, 应考虑文化课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的差异, 文化课教师之间的差异, 还要关注个体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及进步程度。要以人为本, 科学地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这样才能激发文化课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完善。

  结语

  总之,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背景、多层次、多阶段的复杂系统, 只有政府、社会、院校积极提供外部保障和指导, 文化课教师转变观念并努力实践, 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文化课教学水平, 为培养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刘信波.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艺海, 2014 (7) .
  [4]谈冰莹.从社会教育学的视角看中国创新教育[J].赤子, 2013 (9) .
  [4]孙芳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 .
  [5]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有何帮助[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032fe…215.html, 2012-10.

原文出处:康勤,赵亚娟,朱启斌.教育社会学视角下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6(04):268-2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