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英语高考改革的历史与现存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01 共1045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问题探讨
  【第一章】我国英语高考体制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外语教学本质的基本问题思考
  【第三章】英语高考改革的历史与现存问题
  【第四章】国外英语考试制度借鉴和启示
  【第五章】外语教学本质视野下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我国英语高考政策制度改善研究参考文献

  3 我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概述

  3.1 我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概述
 
  3.1.1 制度的概念

  "制度"一词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在汉语中,"制"表示有限制,有节制,"度"的意思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制度也称为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1)制度的分类

  诺斯认为,制度通常可以分为三类: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保证这些规则实施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也称为正式制度,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即实施机制是规则得以执行的保障,是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以上三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构成了完整的制度内涵。

  制度还可以按范围来分类,即岗位性制度和法规性制度。岗位性制度也叫做"岗位责任制",适用于某一特定岗位的长期固定工作,比如:加班制度,考勤制度。法规性制度是含有法令性质的,适用于某方面或范围工作的规定,高考制度就属于其中一种。

  (2)制度的特点

  根据上述制度的定义和类型归纳可以看出,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比如该做什么,如何做,不该做什么,违背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第二,制度具有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工作流程规范化、岗位责任法规化和管理方法科学化提供了可遵循的制度依据,而制度的设计和制定脱离不了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第三,制度具有鼓励性。比如张贴在醒目位置的制度时刻提醒并鞭策人们遵守规定。

  (3)制度的发布

  制度一旦发布具有严格的制约性,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制度可以由多种方式发布,比如除了以常规的文件形式公布外,还可以对外张贴和悬挂,随时提醒大家互相提醒和监督。

  3.1.2 高考制度的概念

  高考制度即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是制度的一种,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政策、规定、办法等行事规则的集合,支配和约束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中学以及考生的行为。

  高考制度是适应我国发展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也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保障制度之一。作为中央政府制定本国教育制度的工具之一,高考制度对整个社会有很大影响力。事实上,自从 1997 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民众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从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制度的存在就有其优点和缺点,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例如,有些地区利用高考加分或特招的政策进行招生,这些地区性政策和教育公平、考试公正的原则相违背。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现象加重,使学生身心不健康,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无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2014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的总体规划: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 2014 年启动试点,2017 年全面实施,2020 年基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意见针对统考内容、招生录取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做了明确部署。

  高考又称为"国考",在国内的招生考试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连小学甚至学前阶段的教育都受其影响。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规划,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好大学。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因此,大力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无缝对接是非常有必要的。

  3.1.3 英语高考制度的概念

  英语高考制度是高考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英语学科为主导的考试制度。其中英语考试制度包括命题原则、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考试的次数、分数的权重、考试管理、阅卷与评分办法以及考试管理和监督等。

  本文认为,英语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考试的手段来检验考生的英语水平,并以此为导向反哺课堂教学,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英语高考制度的表现形式为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以下将通过对英语高考制度的背景梳理、历程回顾和现状分析来详细阐述英语高考制度改革。

  3.2 我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发展历程和现状

  3.2.1 我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

  1978 年,中国恢复高考,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由衷的欢呼。时至今日,高考改革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甚至还有一部分"取消高考"的呼声。1999 年 2 月,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当年先在广东试行,之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 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高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只有广东和河南采用过改革设计者最推崇的"3+大综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实行了 3 年便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有媒体报道称,现在这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始于 2005 年,可谓"九年磨一剑".2013 年 12 月 7 日,教育部网站称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初步完成,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 2014 年出台,网站还透露了改革方案中的部分细节信息。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制度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总得来说,这套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它的权威性和公平性也基本得到社会认可。但是,高考制度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全方位发展,引起了民众的不满。2014 年 9 月 3 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教育部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策部署,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安排合理的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为有需要的考生创造多次考试的机会。《意见》的公布对于此前社会上不绝于耳的"降低高考外语分值"和"外语将退出高考"等等的种种议论做出了明确回答。

  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高校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的桥梁。高考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因此,能否形成一个权威、公平、公正、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考试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大挑战。

  3.2.2 我国英语高考改革的历史回顾

  从我国英语高考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英语这门学科只是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因此,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侧重点在于英语考试制度。下面将从即试题结构、阅卷方式、分值权重、考试形式(次数、时间、考试时长等)对英语高考考试制度的历程加以回顾。

  (1)试题结构

  高考英语题型结构是英语考试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高考英语的题型结构变化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从 1952 年开始实施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考到 1965 年的"文革"前夕。这一阶段的高考英语测试题型共有三种:阅读题、汉译英、英泽汉。阅读题的分数占全卷的 20%到 36%,要求写 100-300 字的短文,并在阅读短文后用英语回答几个问题,1959 年的阅读题出现了要求考生用中文回答问题的情况。这一时期的英汉互译题包括句子和短文的翻译,阅读理解与英泽汉的混合题型。上述题型在表明这一阶段高考英语命题随意性大,而且主观题占比很大,英语考试尚不科学和规范。

  第二阶段是从 1977 年恢复高考起一直到 1987 年。刚恢复高考时,英语高考命题和考试是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负责并实施完成的。从 1978 年开始,高考英语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进入 80 年代中期,我国逐渐开始对英语标准化(MET)有所研究。所谓"标准化"是指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试卷设计、命题、考务实施和分数处理,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行操作。

  1985教育部在广东进行高考标准改革试验。

  在第二阶段中,试题变化较多,比如大题的数量,1978、1984、1985 年分别为 6 题、8 题、8 题,其他年份均为 7 题。1986 年,除了 7 道大题外,还增加了一道附加题,不过该题的分数仅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1987 年又改回 7大题,和标准化考试一致,之后的多年都是类似。

  其次,试卷中的题型发生变化。1978 年的高考英语题大多由主观题构成,1965 年出现的多项选择题(Multiple choice),选项由五个减少到四个。另外,1978 年试题出现了句型转换和短文填空两个新题型。从 1980 年起,英译汉的题型消失了。从 1982 年起,汉译英题型也消失了。从 1987 年起,短文填空改为四选一的完形填空(Cloze)。1978 年的多项选择题为三选一,1979 年改为四选一,其后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从 1987 年开始,试题类型已向 MET 试卷接轨。至此,我国英语高考在历经多年的徘徊与摸索之后,实现了向标准化测试的平稳过渡,命题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另外,上海市在此年开始高考单独命题的探索。

  第三阶段从 1988 年开始至 2001 年,各省市地区都已经实现了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1990 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又推出了新的高考试卷,新高考英语试卷是基于原 MET 设计而成的,简称 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English Test),并逐渐推广到全国。2000 年,江苏等省高考英语试点听力加试(ListeningComprehension),2001 年起,听力测试的分值正式计入高考总分。与此同时,试卷上去掉了语音知识、单词拼写、补全对话和部分,并对单项填空部分试题的数量有所减少。在由 MET 向 NMET 的过渡中,高考英语试题的类型有显著变化。以 2001 年高考为例,全国卷、上海卷均包括听力理解、语法和词汇、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写作等几部分。不过,全国卷写作部分第一小节为改错,上海卷则为翻译,其余部分均采用标准化题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主观性判断造成的评分失误,使英语高考的信度大大增加。

  第四阶段从 2002 开始至今。2002 年,北京市开始对高考英语单独命题,题型与全国卷一致,试卷的使用形成了全国卷、上海卷、北京卷三足鼎立的局面。2003 年,北京卷在题型设计上大胆创新,摒弃了写作部分一直存在争议的短文改错题型,取而代之的是两篇作文,一篇情景作文,一篇开放式作文,新颖的考查方式旨在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上海卷听力部分还增加了 8 题单词填空的主观题型。2004 年是我国英语高考改革历史上,针对试题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除了上海、北京继续单独命题外,又新增天津、重庆、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辽宁、广东等九省市单独命题,全国卷又按地区的不同,设计了四份试题,广东省的英语也分为两份。2005 年高考单独命题的省份还在继续增加,高考题型进一步丰富,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英语标准化测试".

  从 1997 年至 2014 年,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地区增加新题型。但是,从听力题的变化来看,只有上海、广东、浙江、天津在这期间改进过听力题型。

  1997 年,广东省率先尝试将听力题加入到英语高考测试中,2009 年浙江省采取了听力和笔试分开的考试形式,一年两考,选用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的听力音频和试题。

  总体而言,从试题类型来看,自 50 年代初的主观题型到 80 年代末的标准化英语考试,再到 90 年代初的新标准化考试,一直到当今的分省市单独命题,我国高考英语在题型结构上不断调整和优化,随着试卷的效度的提高和考后的正面反馈,高考英语考试逐渐步入了成熟期。

  (2)阅卷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题型的变化,历年的英语高考中采用的阅卷方式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第一阶段 1952 年到 1965 年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阅卷方式采用的传统的人工阅卷方式。1985 年以后,客观题数量以及试题规范性的增加使机器阅卷成为了可能。参加 MET 试验的省市自治区均实现了机器审阅客观性试题的阅卷方式。

  第三阶段从 1988 年开始至 2001 年,阅卷方式采用机器阅卷(阅标准化客观题部分)与人工阅卷(阅写作主观题部分)相结合。

  第四阶段采用的阅卷方式是机器阅标准化客观题部分与人工阅卷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人工阅卷时(主要针对写作部分和主观题部分),部分省市开始尝试网上阅卷,即考生将主观题答案扫描上网,由两位老师组成的阅卷小组同时评分,一般取两位老师给出的分数的平均值;如果电脑发现差异过大,自动会将试卷转发给另一组阅卷老师,或转给阅卷领导小组裁决,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主观题评分的公正性。

  机器阅卷虽然不一定会完全取代人工阅卷,但由于在阅卷效率和阅卷质量明显高于人工阅卷,并且作为一项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的实用性工具,在日后的考试中必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分值权重

  1977 年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只有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参加外语考试,试题由各地自行命题,成绩作为录取参考。但 1978 年起,英语由全国统一命题。1979 年到 1982 年,英语成绩被陆续按 10%、30%、50%、70%的比例计入总分,英语的地位逐年提高。1983 年,英语成绩 100%计入总分,英语科目正式确立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1999 年,广东省率先推出"3+X"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2002 年,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四省紧随其后进行改革。在"3+X"的改革方案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科各占 150 分,英语的分值首次与语文、数学相同,并成为必考科目,由此,英语进入中国高考的历史上最受重视的时期。

  2013 年 10 月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英语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满分为 100 分,降低 50 分。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就高考改革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高考英语改革方案进行了说明: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即英语总分仍为 150分。

  (4)考试形式(考试时间、次数、考试时长)

  自从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英语高考都在每年的 7 月进行。直至 2003 年,实行了 20 多年的 7 月高考制度迎来变革,高考时间将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 6 月的 7 、8 日两天举行全国高考,个别省份的考试日期会有所延长,如广东延长为 6 月的 7、8 、9 日,高考终于告别了酷署。

  在 2014 秋国务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每年英语高考的次数进行了调整即提供一年两次外语科目的考试机会,但是《意见》并没有对两次考试的时间做出具体说明。

  英语高考的时长通常为 120 分钟,但是个别省份由于题型不一,比如听力部分所占时间不同,导致英语考试总时长跟其他省份略有不同,比如 2014 年重庆的高考英语时长为 100 分钟。

  3.2.3 我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和现状

  从目前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我国英语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命题和内容上。在各省市自主命题方面,打破了全国一张卷的局面。很早就开始尝试高考英语改革试的上海市, 在 1985 年就开始了单独命题的试验,2002 年,北京市也开始单独命题的探索。2004 年,共有九省包括天津、重庆、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辽宁、广东进行单独命题,.全国卷也按各地区不同的英语水平命制了四份试题。2013 和 2014 年,分别有 19 和 16 套试题在高考英语中同时使用。我国高考英语测试卷由全国卷一枝独秀走向分省命名各地开花的繁荣景象。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各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给地区地区教育带来了巨大差异, 而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往往也反映了这个地区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的英语教育早在解放前就领先于全国水平;改革开放后,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外商云集,连广大市民都有学英语、用英语的强烈愿望。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上海市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比较近几年的高考英语的上海卷与全国卷就会发现, 上海卷在难度上远远超过了全国卷, 这表明了上海市高中毕业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较高。如果上海不采用独立命题的方式,而是采用全国卷,那么,大部分上海考生都能够得到高分,考生的真实水平无从测出,考生间的分数差距就拉不开,最终也起不到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作用。与之相反的是教育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学生英语水平严重滞后。教育资源和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有的学校连简单的音响设备都不能配置到位, 更谈不上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因此,全国卷必须将这些地区的教学实际情况考虑进去,适当降低试卷难度, 使试题具有适用全国的普遍性。多年来的分省单独命题的积极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让高考命题充分结合了各地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加快和促进了各地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

  其次,英语高考改革在考试内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全国卷和各省市高考英语试卷题型结构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具体表现在:对高考英语语言测试目标的设定更加合理化,题型结构配置不断提升,题型的测试功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比如,上海卷、广东卷和湖南卷的高考英语试题设计理念先进,命题思路开阔,三个地区间题型结构的改革既有共同特点,又各成一派,使高考英语考点角度的灵活性和测试层次的多样性得到提升,充分发挥了题型结构配置的整体效应和测试功能,体现了英语学科测试的原则与发展趋势。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都是值得其它省份学习和借鉴的。

  从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 从上世纪 50 年代出的主观题型到80 年代末的标准化考试, 再到 90 年代初的新标准化测试,直到如今的分省市单独命题, 我国高考英语测试从无到有,到走向成熟, 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英语标准化测试。目前, 高考英语测试正处在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并逐渐与国际上各种英语标准化测试接轨。当下我国英语高考改革现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归纳:

  (1)考试形式

  目前,我国的英语高考主要以笔试为主。但是,听和说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应在英语高考中有所体现。遗憾的是除了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和上海市,采用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英语口试试点外,各地都没有把口语测试纳入高考英语试题的命题范围。至于听力考试,虽然少数地区去年恢复了听力考试,但并没有把听力分数计入总分,只是作为部分院校部分专业的录取参考分数。对广大考生而言,能过了听力这道关的也是寥寥无几。有些学生靠听懂的只字片语,加上一些考试策略进行排除性选择,还有一些学生干脆直接放弃听力部分。因此,考试形式过于单一无法真正考察学生的能力水平,造成选拔不公平。

  (2)考试内容

  英语高考改革三十多年来,不管是从试卷结构还是试题类型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4 年高考英语试卷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除听力外,一改多年的固定形式为"4+5 个 1"模式,即"4 篇阅读理解+ 1 篇补全信息+ 1篇完形填空+ 1 篇语法填空+ 1 篇短文改错+1 篇书面表达".

  虽然 2014 年的高考试卷"突出语篇"的试题类型强调了对考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但从总体考试内容和题型来分析,语法考核部分的比重还是偏大,和语法相关的完型填空和改错题,共占试卷中的 55 分。总得来说,试题在对学生考察语用能力方面不突出,并没有体现出交际性测试的特点。所以,对业内专家来说,在怎么考和考什么的问题上还是有很多让我们值得探索研究的方面。

  3.3 现行英语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三十多年的英语高考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为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如果本着"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原则来评价整个改革进程和现状,我国现行英语高考制度还是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改进的。而这其中最主要问题来自于考试形式和内容与外语教学本质相违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3.3.1 英语考试大纲无法对接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教育部于 2003 年制定并颁布了新的"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目的就是为了反哺高中英语教学,并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在语言教育中,教学大纲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换句话说,教学大纲是语言教育者依据某种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为某一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虽然课标和大纲在内容上有些区别,但在功能上是非常相近的。我们国家目前使用的《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就属于多元教学大纲。

  新课标作为纲领性文件,不但对教学有指导意义,更多广大出身于并习惯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师带来了新课题,指明了教师发展的方向。本来新课程高考方案的目的之一是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但实际上,高考命题和方案与高校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契合不够,高考的命题与考试科目设置与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契合度不够,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在语言能力上的重视。

  目前,高中新课程实施和高考考试方案制定没有统一的管理,高中课程选学要求和升学考试标准的制定也没有统一规划,导致课程管理和考试管理多头指挥,备受专业人员称赞的新课标在课堂上形同虚设,教学无法相长,教研能力也无从提高,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我国英语课程研究视域的狭窄,必然无法为英语课程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想自主创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更是难上加难。

  3.3.2 部分试题结构和内容设计违背语言技能的考察需要

  根据《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部分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而我们目前高考题型设置,诸如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阅读理解等从形式上看是要向全面考察语言知识和技能努力,但是试题内容上,对语言技能的考查还是有不足之处,在考点上,多为考察语法知识,直到去年,才将缺乏语境的单项选择题替换掉。另外,考试题型缺乏新意,与实际不符,比如 2014 试卷中的写作第一部分为改错题,要求"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只允许修改十处,这道看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完整的篇章的语法题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要知道英语中对同一意思的表达方式有时不仅仅是一种,在实际情境中,不同的场合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再之,在英语高考中,对于说的考查方式极为欠缺,语言的本质是沟通表达,是语言能力的应用,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要不考察平时就不会专门训练,如此一来,"哑巴英语"现象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写作题方面,对于多学科,人文方面的考查也不够,题目设置和内容也比较单一、片面,跟现在的时代和社会的现状结合的还不够紧密,没有对考生综合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作出符合实际的考查。

  在给学生的发挥和主观积极性体现方面也不够完善,更不用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了。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核能力,审视教育,那么就势必要与社会大环境紧密契合。随着信息和高科技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也会更加频繁。我们的下一代都将不同程度地与英语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外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在多元文化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以,打破传统的研究视域的限制,设置高考试题选材要标新立异,高考英语试题要立足实际并具有具显著的文化品格,才能对实际英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3.3 听力和口试分数权重过低,无法真正检验考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本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听和说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呈现形式,本应在英语高考中有所考察。可惜的是,每年的听力考试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种种问题,例如播放音频的设备出现故障、外部环境的干扰以及考务人员的操作失误等等。这些问题对考试的权威、稳定及安全带来了很带影响。所以,2005 年之后,教育部对各省市的听力考试没有强制要求,各省市可自行选择含听力或不含听力的英语试卷。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恢复了听力考试,但这些地区也没有把听力分数计入英语高考总分,听力分数只是作为部分院校部分专业的录取参考分数。能过了听力这道关的也是寥寥无几。有些学生靠听懂的只字片语,加上一些考试策略进行排除性选择,还有一些学生干脆直接放弃听力部分。

  如果说还有部分地区选择含听力测试卷的考试的话,那么,把口语考试纳入英语高考的地区更是寥寥无几了。我国大部分省市都还没有把口语考试纳入英语高考的测试范围。全国开展过"人机对话"的口语考试的地区只有上海和广东省,而且只有有意向报考外语外贸类专业的考生需要参加口语考试,以作为录取时的参考成绩。培养听力和训练口语是语言学习自然规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紧要环节,不会听就不可能会说,不会说又怎么可能会读和写呢。所以,高考英语中有必要对考生的听力和口语加以考察,以确保考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际能力。语言的本质是沟通表达,是语言能力的应用,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只要不考察平时就不会专门训练,如此一来,学生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的英语学习中,会丧失掉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技能。"哑巴英语"现象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