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移动数字化学习中的焦虑困境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8 共57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移动学习者信息焦虑问题探析
【第一章】移动学习信息焦虑形成与影响因素探析绪论
【第二章】移动学习与信息焦虑的研究基础
【第三章】移动学习中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第四章】调查研究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
【第五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总结/参考文献】 移动数字化学习中的焦虑困境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本文在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分别从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取可用性、沉浸体验、信息污染、网络自我效能、信息素养、移动设备依赖和信息超载等可能影响移动学习信息焦虑的因子,构建了移动学习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移大学生群体进行移动学习的整体频率。然后通过使用 SPSS22.0 软件和 AMOS22.0软件对研究模型和相关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移动学习信息焦虑的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沉浸体验和网络自我效能对分别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焦虑具有显着负向相关;信息超载和移动设备依赖对于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焦虑具有显着正向相关;移动学习资源的易用性对于学习过程的沉浸体验具有显着正相关;信息污染对于移动学习沉浸体验具有显着负相关;信息污染对于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超载具有显着正相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将生理与心理学领域的信息焦虑纳入到移动学习的研究范畴当中并探索其产生和影响因素,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拓宽了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宽度,有利于引起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对学习中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关注。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在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形成特有的知识体系。从知识创生的视角出发来将教育技术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才能摆脱技术应用主义和极端技术崇拜的束缚。本研究把提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果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体现了教育技术研究的人本主义取向,对于优化移动学习的学习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2)从信息生态和技术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移动学习信息焦虑的研究框架。技术之于教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依存关系,一直是教育技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应该引发人们对于技术回归自然属性的呐喊。
  
  本文从技术、环境和个人的角度出发,挖掘影响移动学习信息焦虑的因素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不仅为后续研究者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维框架,也在研究思路和顶层设计上为技术与教育关系的思考做了铺垫。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实现了在移动学习信息焦虑问题上的理论挖掘和实证升华。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客观条件等因素限制,加上笔者在学术能力和写作水平上的不足,论文存在诸多局限之处,有待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考虑到网络调查会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限制,采用了现场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使用分层抽样法选择吉林大学各个校区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虽然这一样本群体对于移动学习而言具有代表性,但是移动学习的用户群体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即便大学生移动学习群体也不只能以一所学校的样本来代表整体。后续研究中要扩大研究的样本,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移动学习用户群体纳入研究范围中来,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将网络问卷调查和传统调查方式结合起来,扩大研究模型的适用范围,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对于移动学习信息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角才能使得其理论模型得到发展和完善。因而,后续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的挖掘,对已有模型中的相关因素构念进行合理的细分和限定来进行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验证,如对个体信息素养进行细分后进一步突显其中的信息检索、信息利用能力等对移动学习者信息焦虑的影响,以弥补当前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因素构念过于宽泛之不足。此外,还需要融合多学科多视角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使移动学习信息焦虑的实证研究拥有切实可以依托的平台,一方面使研究结果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同时又能给具体学科领域的移动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A.普通图书
  
  [1]Eysenck,M.W.Anxiety: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M].Mahwah:Lawrence Erlbaum,1992.
  
  [2]Seligman, M.E.P.; Walker, E.F.; Rosenhan, D.L. Abnormal psychology. [M].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2008.
  
  [3]沃尔曼。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4]Wurman,R.S. Information anxiety [M]. New York:Doubleday.1989.
  
  [5]阳德华。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罗世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黄芳铭。社会科学统计方法学--结构方差模式[M].台北:五南,2005[8]张屹,黄磊。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Leung L. Leisure boredom, sensation seeking, self-esteem,addiction symptomsand patterns of mobile ph one use.[M]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8.
  
  [10]邵光华,张振新。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1]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2]荣泰生。AMOS 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B.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李彤彤,武法提。 论基于 WebX.0 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14,(01):99-105.
  
  [2]徐华西。 别让脑袋成为垃圾箱--“信息焦虑”与“媒体责任”[J]. 博览群书,2015,10:39-46.
  
  [3]顾小清,顾凤佳。 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8,03:17-21.
  
  [4]Hoppe, H., Joiner, R. et al.Guest Editorial: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in Education [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3,(19):255~259.
  
  [5]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 ,27:379-429[6]曹锦丹,贺伟。 信息用户的焦虑心理及其信息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07,06:101-103.
  
  [7]冯雪梅。 网络用户信息检索焦虑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08,04:130-132+140.
  
  [8]So HJ, Tan E, Tay J.Collaborative Mobile Learning in Situ from KnowledgeBuilding erspectives[J].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012, 21(1): 51-62
  
  [9]德斯蒙德 基更。移动学习_下一代的学习_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 18 届年会上的报告[J].《开发教育研究》,2004(6)22-27.
  
  [10]王萍。 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4,05:88-95.
  
  [11]李乾,高鸽,孙双。 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0:64-68.
  
  [12]程罡,高辉,余胜泉。 基于真实用户评论信息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评价模型[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1:43-53.
  
  [13]王军,王琴。 移动学习在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08:118-120.
  
  [14]李小斌。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J]. 高教探索,2015,02:89-93.
  
  [15]Pollar,Odette.Anxiety over information glut inhibits performance[J]. NationalUnderwriter. 1996,100(25):20-23
  
  [16]Shirley Duglin Kennedy.Finding a cure for information anxiety[J ].Information Today.2001,18(5):40-41
  
  [17]梅松丽,曹锦丹。 信息焦虑的心理机制探析[J]. 医学与社会,2010,10:93-94+99.
  
  [18]曹锦丹,王畅,刘鑫,王丽伟,吴正荆。 用户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模式研究[J]. 情报科学,2010,10:1461-1463+1468.
  
  [19]陶峰勇,晏萍。 大学生网络信息焦虑的特征、成因及应对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13,11:75-78.
  
  [20]张驰,王其华。 大学生信息焦虑的问题与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4:5-8.
  
  [21]赵云龙,赵建新。 论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J]. 社会心理科学,2010,07:6-8+24.
  
  [22]蔡飞。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74-76+85.
  
  [23]唐海波,邝春霞。 焦虑理论研究综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2:176-177+199.
  
  [24]孙天义,许远理。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心理研究,2012,(2):93-96
  
  [25]John Sweller. Element Interactivity and Intrinsic, Extraneous, and GermaneCognitive Load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0,(22):123-138.
  
  [26]Tamara van Gog, Fred Paas, John Sweller. Cognitive Load Theory:Advances in Research on Worked Examples,Animations, and Cognitive Load Measure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0,(22):375-378.
  
  [27]任俊,施静,马甜语。 FLOW 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3):210-217.
  
  [28]Bollen,K .A.,&Long,S.L,(1993)。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Newbury, UK:Sage Publication.
  
  [29]Bevan N.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HCI and Usa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2001,55(4):533-552.
  
  [30]Flavian C.,Guinaliu M.,Gurrea R.The role played by perceived usability, satisfaction and consumer trust on website loyalty[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6,43(1):1-14.
  
  [31]张冲。 中小学生沉浸体验量表编制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08:91-96.
  
  [32]Jackson S A ,Marsh H W.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96 , 18 :17 -35[33]张红霞,谢毅。 动机过程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意向的影响模型[J]. 心理学报,2008,12:1275-1286.
  
  [34]何坚石。 网络信息污染问题研究[J]. 现代情报,2005,02:129-131+191.
  
  [35]夏日,程刚。 信息污染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06:34-37.
  
  [36]Yang, C.C.; Chen, Hsinchun; Honga, Kay. Visualization of large categorymap for Internet browsing[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3, 35 (1): 89–102.
  
  [37]Shadiev, R., Hwang, W. Y., Huang, Y. M., & Liu, T. Y The Impact of Supported and Annotated Mobile Learning onAchievement and Cognitive Load[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5),18 (4), 53–69.
  
  [38]谢幼如,刘春华,朱静静,尹睿。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30-34.
  
  [39]黄海,牛露颖,周春燕,吴和鸣。 手机依赖指数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5:835-838.
  
  [40]娜日,吴晓伟,吕继红。 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 图书情报工作,2010,03:32-35.
  
  [41]吴晓伟,娜日,李丹。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84-88.
  
  [42]孙闻浪。 当心 21 世纪时髦病:信息焦虑症[N]. 工人日报,2001-03-24007.
  
  [43]Kay, J., Kummerfeld, R Tackling HCI Challenges of Creating Personalised,Pervasive Learning Ecosystems. 5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EC-TEL 2010) [C].Germany: Springer, 2010[44] Bentler, P.M., Chou, C.P., 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 [J].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1987,16(8):p78-117.
  
  C.学位论文
  
  [1]张克永。 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金振威。 移动学习环境下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侯志鑫。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顾凤佳。 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傅健。 我国移动学习现状及发展对策[D].吉林大学,2010.
  
  [6]王畅。 信息焦虑量表的编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7]张绍刚。 高中生学校内焦虑问卷的初步修订及其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9.
  
  [8]李宇佳。 虚拟实验的回旋性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4.
  
  [9]宋志强。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4.
  
  [10]李晓鹏。 高校图书馆网站可用性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3.
  
  [11]翟婷。 网络信息污染治理理论[D].太原科技大学,2012.
  
  [12]孙崇勇。 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其在多媒体学习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
  
  [13]蔡蓉。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结构、测量及相关因素[D].中南大学,2012.
  
  [14]刘雪。 青年人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倾向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D.电子文献
  
  [1]2015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EB/OL].
  
  [2]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EB/OL].
  
  [4]Quinn, C. mLearning: Mobile, Wireless and In-your-pocket Learning [DB/OL].
  
  [5]Mulley,O.C.,Viola,G.,Glow,J.,etal.Guidelines for learning/teaching/tutoring in amobile environment[EB/OL].
  
  [6]Solstad,B.E.,Aloka,J.,Odingo, K.and Alexzander,D.Mobile Education-a glanceat the future [EB/OL].


  致 谢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苦乐相伴中,三载流逝。挥手道别季,北国春城又将迎来繁华遍地、绿满枝头。耳濡目染间,受诲求实创新、励志图强。谨记身体力行,此生不渝。
  
  始于初次邂逅时的钟情,吉林大学终将成为我一生的印记。这片承载着青春梦想的热土,召唤我再启征程。临行之际,感恩之情难以言喻。
  
  感谢导师张龙革副教授。恩师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让我一次次摆脱迷茫、豁然开朗。其人格之伟岸、胸襟之广阔、学问之厚重值得我一生去学习和追随。
  
  张老师平易近人、豁达睿智,无论是在接人待物还是学术研究上都时时刻刻影响着我,让我受益匪浅。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感到了家的温暖。毕业论文的完成更是离不开张老师的鼓励、督促和耐心指导。在此谨向张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杨雪老师、张喜艳老师和黄海林老师三年的谆谆教导,让我在专业知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老师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张老师深厚的专业积淀以及黄老师过硬的技术水平使我的研究生学习过程变得充实、丰富而又厚重。此外还要感谢高等教育学张雷生老师、于杨老师在论文开题和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宝贵意见,让我的研究少走了很多弯路。
  
  感谢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在过去三年里的帮助和鼓励,让我有勇气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压力。
  
  感谢父母的默默支持和付出。二十多年来栉风沐雨、胼手胝足,只为把最好的给我。
  
  感谢一路走来从未放弃的自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