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工学结合下的教学管理案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6 共8268字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案例分析
  
  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应用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下面以广东水利职院为例,简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现状和改革经验。
  
  4.1 广东水利职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概况

  
  4.1.1 广东水利职院简介
  
  广东水利职院建校迄今已有 60 多年的历史,是一所公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以水利、电力、土木、市政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为重点,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该学院 2011、2012 年先后被水利部确认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第一批)和广东省省级示范院校(第一批)。2014 年通过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等级),同年还入选了全国 50 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该学院紧靠水利行业办学,具有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为全面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7 年,在广东省水利厅的主导下,该学院与水利厅直属的 1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广东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此委员会旨在探索建立水利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该学院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学院还分别与乐昌峡水利枢纽、广东水电二局、惠州市白盆珠水库工程管理局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以及专业的不同特点,探索并实践“订单培养”、“2+1 联合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行企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4.1.2 重点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情况概况
  
  (一)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织机构齐全
  
  该专业依托“广东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在该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组织和协调下,成立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两室一中心”,即:“教学培训工作室”、“互兼互聘工作室”和“项目研发中心”.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深层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
  
  校企共建“两室一中心”,基于三个着力点:一是促进人才培养,企业工作室可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更可实施精英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二是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在此校企合作的平台上进行课程改革和承接生产、科研项目;三是力助合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职工专业技能培训、考核。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建设完善
  
  为解决企业参与教学、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互兼互聘、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关键问题,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水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水工专业校企合作人员互动实施方案》、《水工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水工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确保校企双方长效互动,保证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实施。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两室一中心”的成功运作,师生参与多项社会服务项目,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建成并应用了服务于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聘请,促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管,使学生在校内外专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强化,技能训练质量也得到保障,同时,还学习了企业文化,培养了职业素养。
  
  (二)供用电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织机构齐全,职责分明
  
  该专业在“广东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下属的“师资协调委员会”及该学院校企合作办的协调下,由供用电技术专业主要成员与粤电集团黄埔发电厂培训中心、中山垃圾发电厂、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等联合成立了“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相继制定、修订与完善了十余项管理制度,为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建立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在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制度的保障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深入参与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成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桥梁和纽带。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与指导下,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合作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深化,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校企教师互聘互派。
  
  4.2 广东水利职院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实施举措
  

  广东水利职院近年来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为目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为依据,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1 教学管理制度方面
  
  教学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导者的宏观统筹能力和管理水平。该学院近年来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修订,以便能够更好地推行工学结合,尤其是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例如新增了《师资队伍管理条例》、《实践教学场地管理办法》等。虽然这些制度涉及到了教学的各方面,但是各个制度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尤其是不同专业、不同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时,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通常本部门制定出管理制度之后,以书面告知的形式通知其他部门,由于没有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其他部门的人员在检查执行情况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往往出现一个部门制定出制度之后,其他部门会不断出现质疑和误解的情况。这是因为部门制定出相关管理制度时缺乏调研和全面的考虑,甚至没有在制定前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之后也没有及时做出对制度政策的解释,导致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该学院意识到此问题后,由学院主要领导进行整体协调,要求部门与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保证制度完善全面和它们之间的协调、互补。同时,学院组建了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建立“校企协同、校内联动”(校企密切配合,学院相关部门多方联动)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构,形成日常教学管理体系,在学院内部实行工学结合项目管理制,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决策能力。
  
  4.2.2 专业设置方面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的建设都是在市场调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设置都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有一部分专业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仍然存在传统的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体系的问题。一些教师并没有市场调研的意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意识非常严重,不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进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但是对专业的实际教学质量提高程度不明显。这是因为专业设置与市场不相适应,导致开展起来出现困难。
  
  因此,该学院要求各系在进行专业设置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才可以进行,专业的设置也必须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并体现专业的特色。
  
  4.2.3 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衔接方面
  
  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极大的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但是调查显示,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很少,仅有 10%的课程设计有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可见,在强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部分专业依然呈现出专业与课程建设、职业岗位之间联系不紧密,老师授课方式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教学效果差。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依然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教学内容也是未能及时更新。与当前专业的实际需求差别较大,这是因为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这就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其次是缺乏有效的学生考核机制,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学生的考核制度却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目前的考核制度依然是以笔试为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技能考核、作品设计等综合能力的考核很少。考核一般是一次性的期末考核,通过最终的理论考试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或实践考核很少甚至没有。虽然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加入了校外实践,但是考核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将课外实践成绩加入到学生的考核中,老师一般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印象进行打分,这样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一般是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自编教材,而且校企合作的教材也较少,这对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是有影响的。这说明学校在编写特色教材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根据以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学院要求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岗位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定期组织对行业、企业进行岗位需求调研,1教学标准,共同编写特色教材,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
  
  4.2.4 实践教学方面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虽然清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大部分老师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往往将实践教学的课时进行压缩,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根本达不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该学院已经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标准作了硬性规定,也加强了学生校外实习的检查和监督,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实训基地的仿真训练与实际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实训。校内实训基地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相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校外实习基地一般是通过学校关系或者老师个人关系建立起来的,而通过长期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起来的较少,所以这种实习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也存在困难。其次学生在校外进行实习时,专业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机制。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表现并没有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中,这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情况,该学院要求树立开放式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利用院校现有的资源,增强专任教师具有应用型科研的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形成对企业的吸引力,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互利共赢;成立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这在工学结合实施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4.2.5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上特别强调“双师素质”,高职院校一般要求这一比例达到 70%.通过调查发现,老师的职业证书与所教专业不一致,存在为了双师证而考证的现象,不愿意进入到企业中学习锻炼,认为进入企业学习对个人发展没有什么用处。
  
  据调查,大多数老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实践教学的指导过程中显得很吃力。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一般由校内专任老师担任,而实践课程主要是由校外实习单位的企业人员担任。虽然有些学校也聘请了校外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的服务与待遇等存在诸多的难题,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并不多。
  
  为此,该学院对教师采用了新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手段,执行职称评聘分开,教师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针对专任教师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双师素质达标工程,教师参加专业建设、业务培训、教改科研项目、下企业锻炼、参加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主持应用技术研究、参加职业资格、技师考试等,教学、业务和科技服务能力得以提升。随着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批教师成长为行业和职业教育界有影响力的专家,一批行业顶尖专家(能工巧匠)成为学院兼职教师,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4.2.6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
  
  课题组在走访部分高职院校时发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在各校制度体系中基本属空缺,即使国家级示范校也不例外。以往,广东水利职院监管教学质量的老师主要是由院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务处人员等组成,监控方式包括临时课堂检查、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反馈的形式。学校监控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监控的时间不够,次数不多,而且监控人员完全由学校人员组成,没有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因此不足以全面反映专业教学的基本状况。而且,学校监控过程中更注重对专业理论教学的评价,忽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监控体系明显不完善。
  
  近年来,该院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特点,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院系两级共同对教学过程的交叉监控,实现对过程监控为主,结果监控为辅,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第三方评价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数据平台开发“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生评教系统”、“学生实习跟踪系统(或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贯彻全面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过程控制系统建设,实现教学质量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4.3 广东水利职院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分析与启示
  
  广东水利职院积极推进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使该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研究表明,这些方面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4.3.1 树立工学结合理念,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要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落实,首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将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同时要求老师加强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关注企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职业与技能的训练,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场地,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来满足教学所需。例如与相关施工企业共同合作建立施工实训中心,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又如学校周边酒店为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还自筹资金为电力专业的学生建立了电气试验实训中心,让同学们能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模拟操作。
  
  在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上,学校积极推动学生进入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同时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也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职业实践,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而且每个专业的培养模式都不一样,都是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结合相关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培养。例如该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和供用电技术专业,它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对其他专业的建设起到了比较明显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4.3.2 规范专业建设,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越来越重视市场(企业)的需求。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程大多数都进行了市场调查,各专业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和教育规律结合起来,最后落实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采取“引进来”的措施,通过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授课,他们结合实际的工程(工作)经验有利于对专业(职业)教育的深刻认识。另一种是采取“走出去”的策略,让专业老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中间,去真实地体验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再根据这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岗位需要的,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丰富专业的内涵建设,探索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水利工程真实项目为主导,按照项目实施过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三个阶段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组织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双轨并进的方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了“项目主导、三段双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与指导下,供用电技术专业和合作企业探索和构建了“双重身份、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由七个阶段构成,在这七个阶段过程中,学生分别以学生身份、企业职工身份在校中厂、厂中校中交替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4.3.3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与指导下,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技术主管一起,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对专业的主要岗位职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培养适应水利水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38].
  
  学院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将企业技能人员考核标准及职业工种鉴定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制定课程能力考核方案等要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开发集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自评自测和信息发布功能的网络课程。主要体现在:按照“四对接”的标准,使职业标准、岗位工作任务、真实工作情境、岗位考核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标准中,并制定相应的学生技能能力考核标准和方案;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依托信息技术,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建立教学仿真平台,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或网络共享平台。该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与企业共同编写出版了 36 种教材,教学效果明显。
  
  4.3.4 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
  
  根据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该院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规定各专业在企业的集中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内实训、岗位模拟实操、顶岗实习等。尤其是注重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还能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顶岗实习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职业院校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实操训练-岗位历练”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需适应顶岗实习期间角色的转变,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比较分散且远离学校,指导教师无法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工作、人际关系和心理等方面问题将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学校放任实习生,让他们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习过程处于管理真空现象,存在严重的管理缺失。
  
  为此,该学院与广州济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健全了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指导,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实现了对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
  
  该顶岗实习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用计算机在线登陆,也可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登陆(手机版),极大地丰富了上网的手段,使得实习在外的学生上网难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该顶岗实习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实习岗位(企业)录入、指导教师分配、教师监控、系部领导监控、实习测评等;通过学生实习工作计划的提交与审批、实习测评、实习工作日志、周志、月报告、实习总结报告等进行日常管理,还能够通过短信群发、BBS 等平台进行师生交流。
  
  4.3.5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师资队伍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学院培养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师资队伍,主要围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校企人员互聘和师资培养,以承接企业项目为载体,鼓励学校专任教师走出去,把行业企业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专家请进来,构建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线,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主要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职业教育培训,承担行业教研科研课题,开展职业培训,到企业生产岗位锻炼,参加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师和鉴定考评员的认证工作,建设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培训等,锻炼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解决技术难题能力。
  
  该学院制订了兼职教师聘请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各专业现已建立兼职教师库,每年根据教学计划,制订聘请工作计划,与兼职教师签订协议,明确教学任务和课时酬金等。每年开展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