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6 共8717字
  1 绪论
  
  早在一百年前,爱国人士黄炎培就提出了职业教育。我国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正式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规模、招生人数还是教学质量上都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较大的区别,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多个方面的保障,建立合理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是各种保障中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对原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1.1.1 问题提出
  
  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4].因此,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教学组织形式、管理、考核乃至分配制度的变更。工学结合下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学校、企业及社会等)的共同协作与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全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工学结合实施的专业与课程教学体系、教学环境等,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工学结合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5].这是当前职教届关注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探究符合高职工学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学管理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起完整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更具体地实施,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或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中均简称为“广东水利职院”)为例,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进行探索与实践,分析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以指导该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为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体现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2.1 国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
  
  国外没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说法,但大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都突出“工学结合”的思想,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
  
  1.国外主要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特别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由校企共同培养高水平技术工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时先有 6 个月到企业实习,再进入主要学习阶段,然后安排 3 个月到企业实习。在校内学习内容的 2/3 也与企业工作密切相关,最后还有一个学期的企业实习,毕业论文的 90%以上到企业完成,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在课程方面,构建阶梯式的课程结构,包括基础性的培训、专业性的培训和专业成长性的培训,体现职业性。实践课程则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性。教师除了校内的理论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师,校内教师执教前要先接受 10 个学期的大学教育,并经历两年的预备期(到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学习),还得到企业实习至少一年,来自企业的实践教师则必须经历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等[6].其考核评价由行业协会中的考试委员会承担,以客观、规范、公正的考试考核体系作为保障。可见,双元制下的校企合作办学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教学具有实践性,专业设置具有市场性。
  
  (2)英国的“BTEC”模式
  
  英国 BTEC 模式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到企业的现场学习与实践,到社会上进行采访与调研,并以课程作业或者专题报告等作为表现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由、个性和充分的发展。该模式将学生的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进行培养,突出沟通与管理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技术、设备与软件的运用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培养。为了便于学习者的灵活选择,采用多元化整合课程,每个专业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作统一的要求,也有专门针对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该模式强调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导”的作用,即起到管理与组织、指导及服务的作用。BTEC 模式有着严格的质量评估与审核制度,把平时的课业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对于每次作业学生的完成情况及课内外的活动情况,老师都必须要给出明确的评判等级。
  
  (3)澳大利亚“TAFE”学院
  
  “TAFE”是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学院确立了终身教育理念,学习与工作穿插进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是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设置,学校成为培训基地,由联邦和州出钱给企业,让企业提供培训,用合同约束。“TAFE”学院有约 1/3 的专职教师和约 2/3 的兼职教师,都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既要懂教育又要有行业背景,既要能理论教学,又要能实践指导。实施现场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在考核评价方面,有严格的评估体系,各州均有教学评估机构,通过企业调查、实地考察、教育工作年度报告等形式进行质量检查评估。校企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技术水平,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格外严格,合格者方可获得全国通用的证书。
  
  2.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
  
  总体上看,国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大量满足工商服务业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职业标准紧密关联,由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结合岗位任务及要求制定岗位职业标准。
  
  1.2.2 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模式及评价
  
  1.国内高职院校主要的工学结合模式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发达国家运行工学结合的成功经验,纷纷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获得了政府和地方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
  
  所谓“订单式”,就是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根据本单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合适的人才,包括规格和数量,学生的就业直接面向合作单位。在这种模式下,校企双方互相信任、紧密合作,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场所从学校的课堂直接延伸到了企业的工厂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将书本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这种学习情境变得有计划、有指导和有工程检验[7].可见,“订单培养”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职业技术教育注入了很强的活力。
  
  (2)“2+1”模式
  
  “2+1”模式下学生先有两年时间在校内上课学习,然后有一年在校外实习。在校期间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企业积极配合参与,学生校内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掌握基本与专项技能,为后面的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企业实习与培训期间,企业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积极配合,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践实习,掌握相关的岗位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3)“引厂入校”模式
  
  “引厂入校”模式是指学校为企业提供生产车间场所,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实习指导。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如广东水利职院机械系将东莞鹏飞电器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企业在学校建立了产品生产线,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工程师与学院师生一起设计产品,建立生产线等,学生可以到校内企业顶岗实习,成效显着,校企双方真正在合作中实现了互惠共赢,也为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
  
  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院校有所不同。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几点:(1)以校企合作为前提,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理论教育也突出实用性。(4)注重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职业教育管理和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
  
  国外虽然没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说法,但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主要围绕着职业教育机构教学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的伦理价值而幵展的。比如,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除了一般性的研究外,在 20 世纪 60 年代,对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问题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期,德国建立职业学院,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对各类互通式的教育模式、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等管理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体现了对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比如,德国的哈特曼等人研究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具体研讨了“基于工作的学习”与“基于工学的研究”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应用[8].德国的阿克塞尔等人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立工作学习中的简单模型,可以稳定地进行人力资本的累积。其结果是促使政府为学校创立“从工作中学习”的模式投入资金,这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9].
  
  国外学者集中探讨了学习情境、校企合作和工作场所学习的关系问题。一些研究表明,作为工作场所的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遇,但同时也会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因此,提倡学习者应该在不同的组织情境、不同的国家和部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学习。
  
  英国的布朗等人探讨了在社区背景下,社会企业的概念的用途,包括在发展技能、扩大参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10].该研究基于企业模式,将社会企业与培训公司结合起来,向儿童和成人关怀的环境提供职业培训,帮助成人学习者发展业务运营技能。事实证明,该模式对个体的影响是成功旳。他们服务的对象、社区和所用的企业模式已使国家受惠。该研究还探究了成功的因素,给人们分享了社区学习和技能发展的经验。
  
  国外学者还集中研究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包括对实践性教学的探讨。德国学者克劳斯·贝克指出,这种研究过程是通过所谓的“大趋势”转变 对“工作的领域”产生影响作用,通过了解职业资格获取程序和内容,将学习领域的特殊性的论点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11].德国的彼特·F.E.斯隆研究了德国“双元制”体系的重要体现形式:学习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应用与转换的问题,企业和学校间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如何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12].美国的高欧和鲁认为合作教育就是要将学术教育与实践经历相结合,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在关于社区学院的研究中,比较了那些雇佣经合作教育和非合作教育毕业生的成本和收益,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参与了最新合作计划的更容易找到与其所受教育相关的职位工作,收入也略高[13].
  
  1.3.2 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研究
  
  2006 年国家实施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进入了新高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实施,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作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高职的特色。为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关于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方面的研究
  
  教学制度是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保证,近年有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做了一定的研究,如,戴翔东在《创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创建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例如:组建专门负责工学结合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工学结合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构建合理的教学制度体系框架,并要特别注重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刚性与柔性相结合[14].赵学昌在《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宏观探究》中指出了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刘新国在《工学结合的制度困境及其出路》一文中指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建议通过利益引导,内外相结合的动力机制,通过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同建立规范与效率并重的运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的合同制度和权利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15].
  
  2.关于工学结合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有学者指出,为了保证工学结合可持续地发展,应从根本上找准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的共同点,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16];胡秀锦则指出,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如用于教学决策的民主开放机制、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等,要以实践为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7].张成涛指出,目前不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制约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深入发展的一大瓶颈,应当从运行的目标、动力、形式和运行的环境等多个方面着手构建运行机制[18].
  
  3.实践性教学管理的相关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实践。实践教学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校企服务社会的能力[19].但目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平时与一些实习基地较少联系,缺乏沟通交流,企业对学校不够了解等等[20].也有学者指出主要原因是实习地点不固定,实习目的及要求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21].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涉及到校企双方的利益,所以这方面的管理比较薄弱。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运行情况不够乐观,实际的利用率比较低,有些是名存实亡,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涉及到制度、教学和学生等方面的管理问题[22].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应重点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高职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由目标、内容、条件保障、考核评价和管理方法这五个部分所组成[23].
  
  4.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
  
  目前,校外的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方面的教学管理还相对比较薄弱,学校通常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交由企业管理,评价时自然会遇到不少困难。有学者指出主要问题是:观念落后,不够重视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监控意识,评价多而监控少,评价模式缺乏针对性,不能抓住高职类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监控与评价,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的研究投入也不够,没有系统的评价与监控机制[24].实践教学评价包括系统性、目标性、规范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也有学者提出,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具有复杂性,是综合的指标体系,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分配,以达到兼顾各方利益[25].
  
  5.工学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学者们通过研究国内外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如校企联合办学、顶岗实习、分散实习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但不少高职院校对校外实习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过于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对合作企业的期望过高,指望企业能够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26].有学者提出,校外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肖雪梅等学者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即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以就业为目标,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或“订单式”教学,加快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27].
  
  1.3.3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实践教学管理就是这个重点中的难点。以上这些学者们的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应有举措,强调了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多元化,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均为理论层面的研究,真正系统的研究并不多,总体上缺乏系统性,特别是没有引入高职院校实例的分析。这些研究其理论的适用性在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或不同性质的专业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形成真正有效而实用的教学管理体系。另外,随着国家一系列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文件的出台,高职示范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工作陆续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基本上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以上学者的研究与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设工作结合较少,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方面的研究更少。总的来说,完整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专题研究成果尚为数不多,不能真正促进工学结合模式更好地实施。
  
  因此,本研究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广东水利职院为例,将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现状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对照,有针对性地分析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进而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适合该学院特色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相应的改革启示,并通过归纳总结,得出适用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有效的改革途径及方法,建立起符合要求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工学结合
  
  1991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该走“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
  
  “工”具体是指职业岗位,即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技能,“学”是指关于某一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工学结合就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其中突出“工”,培养出符合某实际岗位的人才,并取得相应的工作报酬。工学结合包括学校、企业等,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然后再以“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学习实践技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28].
  
  1.4.2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的。首先应该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设定培养人才的目标,然后根据该思想确定相关的教育活动和运行方式。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培养的目标、过程、途径和方法等[29].
  
  1.4.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采用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模式。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如一个星期,四天学习三天工作,也有每天上午学习下午工作等),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共同点就是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工作岗位训练,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做中学,学中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更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体现。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双方的资源(师资、设备、技术等)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到企业的生产岗位进行实习,是学习和工作交替或交叉进行的培养方式。工学结合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同时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缩短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深受企业的欢迎。
  
  1.4.4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科学组织、协调教学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使教学活动顺利和高效运转,并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素质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人才。简单的说来,教学管理就是根据既定的的教学目标,对学校内外部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过程,使资源效率最大化。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从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现状着手,分析这种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相关案例具体分析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得出适合一般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策略体系。
  
  1.5.2 研究的方法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横向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调研报告、论文等文献资料,收集国际、国内相关资料,通过翻译、筛选等途径,对现在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获得所需资料信息。
  
  (2)横向比较法。分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再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进行点对点的比较,然后应用实证分析法对其异同点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与信息,根据目前研究进展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和条件,总结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与做法,归纳出符合具有共性的工学结合有效教学管理模式。
  
  (4)经验总结法。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工学结合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回顾。分析问题之所在,特别是目前在工学结合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并进行改进实施。
  
  结合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运行的若干规律进行概括与揭示,形成较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运行良好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
相关标签:教学管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