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平面设计论文

中日招贴设计的发展比较

来源:西部皮革 作者:丁一凡
发布于:2020-03-03 共3634字

  摘    要: 当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满足后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极大的需求,过去人民仅仅要求吃饱穿暖,现在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平面设计作为附加于产品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视,但是很多时候设计师为了展现产品的更多特性,在设计中加入过多的元素,不但影响美观,而且弱化了视觉中心,本来应该突出的产品特性反而被掩盖。日本自唐宋以来与中国的文化就有十分深远的渊源,在近现代平面设计中也能够看出,本文将从日本战后经济低迷时期开始讲述,分析日本设计,并总结中日平面设计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 阴翳; 禅宗; 视觉传达; 招贴设计; 色彩; 文字; 图形;

  1 、日本战后时代背景及招贴设计

  日本是一个狭长而人口众多的国家,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十分强烈的平面设计的意识,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像中国与日本一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并且能够完整的流传下来。自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文化和商业都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也让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在日本战争扩张时期,经济和设计并没有发展反而很大程度上退步了许多。战后时期日本经济萧条治维新后空前最低的程度,此时日本作为岛急需发展出口经济,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日本吸取了西方现代设计经验,通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

  日本的平面设计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美国的设计大气目的性准确,但缺少了很多艺术性,欧洲设计受到包豪斯影响风格硬朗。如果应找出一个和日本平面设计风格相似的国家,大概只有喜欢极简主义的德国设计,日本的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方法的结合运用到了极致在,原研哉作为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他主张简约、自然、富有质感的设计收到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欢迎,我们在无印良品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十分具有日本庭院文化的影子。在招贴设计领域有被称为“日本平面设计巨人”的杉浦康平他在进行招贴设计时使用了大量的浮世绘元素。佐藤晃一的设计中也时常能够看到浮世绘元素。

  浮世绘最早作为“美人绘”市场刻画戏剧人物,它的用色采用平涂无影的风格,构图有趣且机智,对欧洲印象派影响十分深远,日本十八世纪时出口茶叶市场在瓷器的包装上加入浮世绘插画,这些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时就受到了欧洲画家的关注,梵高在开始学习绘画的时期,就时常临摹浮世绘作品,这也为日本平面设计能够被欧洲市场接受打下了基础。

  2、 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的平面设计与西方相比显得十分孱弱与空乏,从明朝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西方相对先进的设计经验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多大影响,幌子招牌等设计也是以实用性为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也开始了出售西方商品,中国市场上也出现了国外销售的商品,平面设计也第一次大规模的走入了消费者的视野中。

  民国时期中国企业家与画家觉醒了一定与外国商品竞争的意识,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招贴设计和包装设计作品,以香烟包装为例万宝隆、纪念、双炮台香烟,采用了油画的画风,在烟盒的包装上绘以身穿旗袍的优雅女性的形象,有利的抓住了香烟主要消费者男性的审美情趣。
 

中日招贴设计的发展比较
 

  民国时期的招贴设计也十分具有时代特色,在科技极其发达的今天看起来也十分有审美价值,清末民初西方公司为了讨好中国消费者,聘用了许多中国画师绘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月份牌,主体多为时装仕女、女娃娃香烟,时装,化妆品的设计中市场能够见到,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图案华丽,但印刷成本较高面向的消费者群体并不广泛,很多需要大批量印刷的海报并不适合使用类似的设计。面向大众的产品例如汽水(荷兰水)清凉油或需要在街头巷尾张贴的传单类型广告招贴则使用黑白的色调。这些海报多使用类版画画风,字体多使用没有弧度直角规矩的字体,使用铜版纸和彩色石印进行印刷,构图饱满,信息铺满整张海报。

  文革时期的平面设计乏善可陈,大多是红色主题或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多使用鲜艳的画风,工农兵为主体歌颂社会主义,此时的设计并不讲究图形色彩文字,但目的性十分准确,相对简单易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面临商品出口的问题,但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很多中国优秀的商品仅有产品,并没哟完整的商标设计,包装设计,只能在国内流通并不能够出口,此时中国为了将商品销往国外,临时大量的注册了一大批商标例如“上海”手表,“猴牌”肥皂。包装设计、商标设计上也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各种绘画,时至今日白瓷杠和鸡缸杯也是十分具有识别性的设计。

  21世纪后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成熟设计师,对中国的设计正规化,体系化有了很大的帮助,他们学习了西方现金的经验,中国的平面设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中国的设计师在做设计师很少能够将中国文化很好的体现在设计之中,在设计上有了“哈韩”“哈日”“亲欧美”等风格,但中国风格的设计却不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需求极大满足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极大的提高。“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得很多中国设计师开始注重中国元素在设计中的使用,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作品中仅仅使用了中国的图形元素并还是使用的西方的构图,旧瓶装新酒的设计方法消费者并不买账,在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上,中国的设计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3 、中日设计的异同

  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文化结构为中日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文化和艺术上中日更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例如图形文字在很多日本招贴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繁体字作为图形使用,甚至有的作品中国消费者可以直接理解大致的含义。但在设计的风格和手法上中日两国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大多构图饱满,注重图形的应用,韵律感和节奏感在整个设计的版式上表现的十分有张力,这一设计手法从民国时期的时装仕女,四喜人,喜娃等运用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飞天茅台,故宫文创的产品也都体现出了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变形或卡通化用于设计之上,体现出我国大国文化自信,与欧洲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反理性,强调主观情感转向客观世界的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意识和精神的表现上是日本能将设计推广于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原因,佐藤晃一在进行招贴设计时能够将禅宗阴翳的风格运用到极致,佐藤晃一被称为色彩的魔术师,在设计时经常使用对比色却能够用灰色过渡使得本身应该极度强烈的画面变得十分平缓和谐,构图上也很少使用大透视等,经常使用散点构图,用黑色边框约束构图,在整个平淡的构图中突然有一两个闪光点就将设计的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外还有以福田繁雄为代表的国际主义为代表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共通将日本设计推广到世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 日本设计值得借鉴之处

  中国自古以来的特点就是中庸、大气,在设计中具体应该用什么手法表现,总结出大体就是应该从色彩和构图,在色彩上中国最有特色的大红色自不必说,青白黑红黄五大色系在中国的设计中最能够体现出中国的设计特点。例如近几年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华为手机其mate和P系列两大旗舰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就非常能够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黑色的包装盒配上红色的logo,产品名称使用烫金色彩,整体包装设计显得十分简洁大气,作为高端旗舰级的产品包装设计十分的恰当,也完美迎合了商务旗舰机的中年消费者审美情趣。产品优秀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包装设计对产品的推广作用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苹果19年新出的旗舰机i Phone11系列在包装却依然延续了苹果一贯的包装风格白色的包装盒印刷上产品的渲染图,相比起华为的包装设计不免显得有些廉价。

  但这样的案例也仅仅是少数,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只能在茶、白酒、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上能够看到类似的包装设计,我更希望我们国家在电子产品等面向年轻群体的设计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设计手法,我国自古绘画和书法就有“留白”“计黑当白”等手法,运用到设计中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同时提高设计的档次。优秀的设计不是将整个设计版面占得满满的,而是突出其最吸引消费者的特性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还以手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手机厂家在进行微博预热和线下推广时策略是不同的,三星华为苹果在进行推广时通常只是说明该产品创新之处,并不会把所有的产品信息都摆在海报上,而小米等中低端产品,产品本省创新不足,在在招贴设计上会将所有的产品信息都告诉消费者,类如处理器型号,闪存型号,内存规格,等一系列产品信息,这样的举动不但掩盖了产品本身与竞品相比的优势,反而因为信息传达的过多,让消费者进行购买时无所适从,让消费者不能够get到该产品和类似配置的其他厂家产品的不同之处与优势。

  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设计师,但中国的消费者审美还需要一定的培养,我们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不能够仅仅满足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要积极的引导消费者去接受设计的艺术性,把握好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与分寸。

  参考文献

  [1]李敏敏,詹文瑶.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卫,姚晓婷.佐藤晃一的禅意招贴设计作品探析[J].包装世界,2014(02):93-95.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丁一凡.中日平面设计的共性与个性[J].西部皮革,2019,41(24):29-30.
相关标签:招贴设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