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军事教育论文

近代军事教育辉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

时间:2016-12-30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807字

  四、辉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登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的政治地位,使他对军事教育的重视得到了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践。这一时期政局混乱,但北洋政府作为旧时代的军阀,其依靠武力进行统治巩固自身利益的观念没有改变,这就注定了军事教育在这一阶段不仅不会疏远,反而会备受重视。

  在袁世凯的领导下,北洋政府不仅对清末的军事学堂进行了整顿,创办了各类军事学校,还将在职军官的教育纳入军事教育体系中。这些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让原来落后的教育状况焕然一新,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和成就也在这一时期步入辉煌。

  (一)军事教育改革措施。

  1、为加强统一管理,设军事教育总机关。

  北洋政府成立以后,为了促进全国军事教育发展的一致性,加强统一管理,设立了军事教育的总机关,掌管全国陆军以及关于陆军各学校教育训练事宜。1912 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军学局和前清陆军部军学处合并而成陆军部军学司,作为统辖全国军校的最高机关。因"全国陆军军事教育关系重大,非扩充教育机关,不足以资整顿,而促进行。"[33]为加强军事教育统一管理,1915 年 7 月成立陆军训练总监,是全国陆军教育最高机关,该机构专门用于陆军教育训练校阅考核及教育书籍编制,并负责大型军事演习的组织谋划等。

  作为陆军军事训练的指挥中枢,训练总监主要分管讲武堂及步、骑兵、野战炮兵、军官、军士、预备类学校,同时担负电信、铁路工程类的学校教学。

  训练总监规划、制订了陆军教育的各项条例,这些条例从学校创建标准、教育指标、教学内容、活动经费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在促进全国军校的综合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比较典型的,如《陆军军队常年教育顺序令》、《陆军各兵科军士上等兵教育令》、《陆军大学条例》、《陆军军官学校条例》、《陆军预备学校条例》、《航空学校条例》等。[34]

  1917 年,在军校教育走上正轨之后,训练总监撤销,仍由陆军部军学司执掌军事训练。此外,海军各校也改变了清末由中央、地方督抚双重管辖的办法,由海军部统一管理各海军学校。

  2、军事教育体制的完善。

  陆军训练总监成立后,对军事学校进行了整顿。清末军事上实行的是四级三类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对整个军事教育体制起到了规范性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育年限过长,无法满足军事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体制存在的问题,北洋政府将原体制优化为三级教育。新的陆军教育体制由预备学校、军官学校和大学组成。前两者隶属于陆军部,陆军大学隶属于参谋部。新机制要求停办先前开办的中小学堂、速成学堂等,初步形成了军官由初级到高级的正规培训体制。

  袁世凯掌权后,有效权衡国内外各方势力利益诉求,国内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军事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学校改革、整合的落实,军事教育从招生、教学、毕业分配三方面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接受到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1)陆军预备学校。

  日本成武学校是一所预科军事学校,起初设立旨在为中国培养陆军留学生。参照此校的体制,北洋政府开始组建陆军预备学校。原计划组建三所,后受战争影响只在 1912年 6 月和 9 月设置了两所。两校原为北京陆军一中和武昌陆军三中,隶属于陆军训练总监。

  陆军预备学校隶属于陆军训练总监,学制两年。学源以陆军小学堂毕业生及其他失学、停办学堂学生为主。学校设学科和术科,同时进行军事训练。学科以基础性的数算、兵马学科为主,术科则侧重军事装备及技战术的训练和应用。在预备学校就读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学员获颁毕业证书,但仍需要在部队一线实习 6 个月后才能以军官候补生的身份进入军官学堂学习。

  (2)陆军军官学校。

  民国元年六月(1912 年 6 月),经陆军部呈准设立军官学堂,"民国初建,自以培植将才为整顿军队,力图自强之基础,是以近月以来,督伤部中各员悉心筹划,规复陆军各项学校".这一学堂是民国第一陆军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陆军军官学校隶属于陆军训练总监,目标是培养陆军初级军官,学生毕业后,现任见习军官六个月,然后授予排长之职。由于北洋政府规定,有资格(除新授)军官者,除少数任职较长的司务长外,基本上都是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因此,陆军军官学校成为北洋政府军官的主要培养基地。

  学制第一期为两年,第二期之后为一年半。课程分为三类:学科、术科和普通课程。

  学科教育重在理论,除修身、马学、兵学外,还要重点学习战术、装备、地理等 5 类军事课程。术科侧重对实战技战术的学习,如实弹射击、炮兵训练、爆破等。普通课程主要是外语,初期还设有经、史类课程,后期取消。陆军军官学校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侧重对实战水平的锤炼。

  陆军军官学校每届学生毕业时,由陆军部呈请大总统委任高等军官临校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呈请大总统亲临发给毕业证书"[36],作为见习军官,由陆军部拨归原部队进行见习。1923 年 8 月,受军阀混战影响,军校宣告停办。[37]

  但在开办的十余年里,该校共培养各类军事人才 6500 余名,我国近代许多着名将领都出身于此校。(3)陆军大学陆军大学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1908 年 4 月)由袁世凯设立于保定,学校名称为陆军行营军官学堂, 1910 年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两年后改隶参谋本部,民国二年十月(1913 年 10 月)迁往北京,正式更名为陆军大学校。

  1914 年 4 月 13 日颁布的《陆军大学条例》指出陆军大学是选拔具有卓越才识人员的地方,是"使修养高等帅兵必要诸学术原理,暨发挥其活用职能之所。"[38]主要职责是养成高等军官及参谋人员。分速成科和深造科,教授高等军事知识。速成科一年半毕业,深造科三年毕业。后来均改为三年毕业。教官聘用外国军官和之前毕业的学员充任。

  北洋军阀时期各军阀争权夺利,明争暗斗。陆军大学由于身居军事教育最高端,毕业学员大多在军队握有实权,因此其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军阀看中和争夺的对象。学校在管理上人员频繁变动,教学管理受到波及。尽管如此,陆军大学在此期间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陆军步炮工辎各兵科之上校以下军官,且曾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 (或与此相当之学校),服军职二年以上[39].还要经过初试、复试、审批等程序,才能入校学习。规范严格的招生制度大大提高了该校的生源质量。

  作为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的课程大致有三类。一类是课堂学习,主要是高级军事学术。第二类是队附勤务,即学员进基层担任职务进行锻炼。第三类是野外战术、战斗训练。开设的课程较为全面,使学员理论与实践知识得到充分融合运行,在丰富学生军事理论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陆军大学的考试、选拔制度非常严格。一是考试本身要有参谋部官员与学校共同组织,上级重视程度高;二是只有考试成绩 60 分以上者才能留学肄业,而后再经三年学期通过毕业考试方能获得毕业证书。为鼓励优异,成绩在 80 分以上的学员,还将由大总统亲临授予特殊荣誉。

  诚然,陆军大学在制度建设和体制运行上体现了一定的先进性。但军阀战乱,受时代背景所限,陆军大学在办学上没有保持一贯的连续性。期间,学校因经费问题两次停办。作为各军阀争夺的战场,陆军大学学员在思想上出现了分歧,军阀派系扰乱了正常的办学秩序。1948 年,陆军大学结束办学。

  3、军官补习教育。

  补习教育是对正规化教育的补充。袁世凯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规范了全国的军事教育管理,更是搭建起三级教育体系。然而,资源的整合造成地方上的小学堂、讲武堂陆续关闭,军官教育途径变窄。诚然袁世凯本意要求军官统一在北京陆军讲武堂进修,但对于有多支军阀聚合形成的北洋政府,各派别间存在着各自的私利,对于自身派系军事教育的需求促使地方上的一些讲武堂、速成学校仍然活跃,甚至延续了很长时间。这些地方上的军校与讲武堂成为补习教育发展的主要支撑。

  在京设立的陆军讲武堂由陆军部直属。学期固定,一般为一年半。该机构机构针对不同人群水平划分甲乙两个进修等级,办学较为规范和科学,延续时间长。地方上的补习学校与之不同,它们在师资、教学规模、补习人群上参差不齐,其存在的时间也有长有短。但是,作为各地方军阀扩展自身势力的有力工具,一些讲武堂也因此得到了发展的际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当时,东三省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影响甚广,二者同属国家正式中等军事教育机关。同时,二者也是有参加陆军大学考试资格的四个学校之一。

  4、专业教育。

  民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军事教育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各军种、兵种的教育也已陆续健全,实现了专业性和针对性教学。在陆军专业技能教育上,电信学队、铁路工程这类较为热门的专业已经纳入培训范围,进一步充实了专业教育的广度。北洋政府成立以后,在海军部军学司的统一管理下,续办和创办了一系列新的海军学校。这些学校大多依托原有的学堂发展而来,如马尾海军学校原是福建船政学堂,建立后用于培养初级海军军官,广东水师学堂则成为后来的广东海军学校。

  1903 年,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随后,各国掀起航空热,空军教育开始兴起。凭借对先进军事教育理念的敏锐观察,1913 年袁世凯督办了北京南苑航空学校。作为国内当时首所航空类学校,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空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的招生条件非常严格,学员从陆、海军各部队现役军官中严格选拔,年龄限在 22 至 30 岁,经学校考核合格后才可录取。学额六十名,分驾驶,观测两班,学制为一到二年。

  5、模范团的建立。

  北洋政府成立以后,军队战力虚弱。加之段祺瑞羽翼渐丰,在陆军中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袁世凯深感威胁。为此,从两方面考虑,袁世凯决定成立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模范团",逐步改造北洋军队。

  1914 年 10 月,袁世凯亲自上阵,开始筹备模范团的创办工作。他认为,要发挥模范团的作用,在人员组成上要严格遴选,具有代表性。为此,模范团从北洋各师挑选精英担任军官,士兵则挑选年轻力壮、有战斗经验的人入选。模范团主要按照德国体制进行训练,共设步、炮、骑、工、辎等五科。

  (二)军事教育的特点。

  1、军事教育的系统性和正规性。

  由于民国初年的军事教育是在政府的名义下实施的,因此具有比较系统性和正规性的特点。

  一是管理上的正规性。袁世凯政府专门设置了军事教育的专门行政管理部门。民国初年,陆军教育由陆军部军学司统一管理,民国四年又设立陆军训练总监,主要掌管军事教育;海军教育方面则一直由海军部军学司主管。

  二是官兵教育的系统化。首先是形成了军事教育和训练的网络,覆盖了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新兵的全体官兵。既有全体新兵的训练,也有专门进行军官养成教育的陆军军官学校,还有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陆军大学,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军事教育网络;其次是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的军事学校体系。既有培养各军、兵种军事指挥人才的指挥学校,也有培养军医、兽医、测量等技术人才的技术院校,还首创了培养航空人才的航空学校。

  三是健全了教育条令条例。比如《陆军大学条例》、《陆军军官学校条例》、《陆军军队常年教育顺序令》等,这些条例的颁布使军事教育有章可循,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2、国家实施与军阀私属的双重性。

  清末的军事教育主要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的军事教育,虽然袁世凯已经掌握了清朝的军事大权,但在清政府存在的基础下,他所掌握和实施的军事教育只能是军事集体性质的,在教育体制和系统上还得受到清政府的束缚。而民国初年,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虽然军事的主导者仍然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系,但却是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施的。通过国家的军事教育统领机构,使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思想得以充分的实现。通过中央政权的力量,北洋军系军事教育在组织、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由于北洋政府实际上是袁世凯军阀集体控制的政府,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军事教育的双重性:表面上是国家实施的军事教育,实质上是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私家教育。正是由于军事教育的双重性,导致了袁世凯去世后,民国初年相对稳定的军事系统迅速瓦解。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