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军事教育论文

军事教育成熟阶段——督直期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30 共9993字

  第二章 袁世凯军事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是被迫开始的,它的被动性使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性。作为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袁世凯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意味着袁世凯的军事教育不是一帆风顺的。

  军旅生涯使袁世凯对军事教育很重视,从小受封建思想教育从旧军营走出来的袁世凯,虽然他的思想比一般官员先进一些,但他的军事教育思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难免会有保守的成分。袁世凯军事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按其思想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教育实践,为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一、萌芽阶段--朝鲜练兵。

  袁世凯最初练兵是在朝鲜,虽不在中国本土,但这是袁世凯第一次正式的军事实践,正是这一实践,启发了他军事教育思想的萌芽。在朝鲜的军事实践,为回国后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这一阶段的军事活动视为其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萌芽时期。

  1881 年,两次科举落榜的袁世凯投笔从戎加入淮军。次年,袁世凯随淮军统领吴长庆赴朝平息"壬午兵变",开始崭露头角。在镇压这场叛乱中,袁世凯表现突出,受到吴长庆的重视,在朝鲜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壬午兵变"后,受朝鲜国王所托,袁世凯接受清政府的命令开始帮助朝鲜编练新军。按照淮军操法,他积极筹划编练新军的程序,与朝鲜政府协商,先成立亲军左右两营一千人,由他拟定章程,编选壮丁加以训练。首先由朝鲜政府组织选拔壮丁两千人,再由袁世凯亲自从中挑选一千人,平分为左右两营,每营分五哨,每哨一哨官,每营各派朝鲜军官一人任监督,配备新式枪械。在袁世凯的指导下,只用了三个月就编练成功,交由朝鲜军官统带,前去检阅的朝鲜国王李熙惊诧不己,并对袁世凯的编练能力大加赞赏。

  由于朝鲜国王对袁世凯训练的新军很满意,决定请他再练一营,编为"镇抚营".镇抚营营制跟亲军营一样,但放弃了淮军的编练方法,沿用了英德的新式操典。经过袁世凯的努力,1883 年夏,镇抚营编练成功。虽然袁世凯在朝鲜编练新军采用西方操法只是学习西方的一些皮毛而已,但这在一直采用淮军旧制的军队中却无疑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进步,为后来袁世凯在中国练兵向西方借鉴其他军事技术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发展阶段--小站练兵。

  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军事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在他先进的军事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军队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教育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

  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奉命驻朝办理中日交涉事宜,1894 年 6 月,袁世凯以"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宜"的名义赴朝鲜对日作战。在前线,清军因战术、编制问题战力不堪一击,袁世凯被西方先进的军事理念彻底征服。战争中他曾致电盛宣怀说,如现在还有资金,应尽快招募教习钻研西方军事战法,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又说此军情决非老军务所能得手,枪炮全不知用,怎样抵御外敌?面对日寇采用西式练兵方法且熟悉西方兵器使用,内外配合紧密,奖罚分明纪律严明号令严格,袁世凯认识到双方的本质差距,他说和日寇比,清军完全与之相反,军队上没人会使用枪炮,整体处于落后的局面。 同时,他总结西方战法特点,分析清军传统战法的弊端,要求盛宣怀转告统帅,今后各部队务必按照西方先进的战法进行操练。

  晚清军队主要由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组成,这相对于之前的八旗和绿营在装备和作战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成绩卓然。就是这样一支军功卓着的军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溃不成军,使朝野震动。这对年轻气盛的袁世凯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成为促使他热心西法练兵的直接原因。

  袁世凯于 1895 年 5 月 7 日上书军机大臣李鸿藻论述了甲午战争中清军失败的原因,此时正值痛定思痛之际,需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袁世凯的上书不仅分析了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编练新军的计划。他说:"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16]

  建议淘汰多余的士兵,减少奢侈浪费,辞退平庸的将领,严肃军纪。一方面以西法教练新军,并设新式学堂和派遣军事留学生。聘任西方军士,对各营适时改革,务必确保统将对器械用法、战场指挥了解透彻。另一方面则"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着名习武备者为师,严加督课,明定升阶。"[17]

  袁世凯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得到了李鸿藻的赞许。经其推荐,8 月 2 日光绪皇帝召见了袁世凯。

  袁世凯第一次上呈皇帝奏章中说道"富国强兵之道,彼已久着成效,势不得不参用各国新法,择善而从。"[18]在这篇万言书中,袁世凯不仅陈述了改革军制、采取西法的重要性,还在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这一条陈受到了光绪帝的称许,任命他到负责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重要机构--督办军务处任职。

  一方面由于他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因为袁世凯在军事改革方面的建议与见识的确很中肯与先进,使袁世凯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赏识。1895 年 12 月 8 日,清政府对军队编制进行改革,袁世凯被朝中众大臣保举,受命在天津编练新军。令袁世凯接管胡燏芬的定武军,作为改练新军的基础。这使袁世凯重视军事教育的思想有了用武之地,他在小站练兵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改革,促使中国军事教育在近代化轨道上不断发展。

  (一)军事教育改革措施。

  1、军官的选拔与培养。

  中国传统的军官都是行伍出身的将领,这些军官大多不懂军事战略,对新式的武器也不会使用,这些缺点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由于亲身经历了这次战争,袁世凯能够看清战争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原来对付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术已经不能与日本的先进战术想抗衡。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教育思想,改变旧军制,以提高军官的军事教育素质。袁世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谋士徐世昌莫远虑,能力突出,便被聘请徐世昌当了总办。在他带领下,翻译了西方和日本比较先进的军事着作,对新军的编练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同时,对有先进西方军事知识的人才也予以重任。另外,袁世凯重视对有军事基础学生的吸收与磨练,让他们在管理军营政务的同时,还要研究西方的操法。在新军中任用了许多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比较出名的是冯国璋、王士珍和段祺瑞,他们三人有"北洋三杰"之称,为袁世凯编练新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批具有近代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充当军官,有力地保证了新军指挥体系的科学化和正规化。

  在军官的培养上,袁世凯也很严格。他制定了《新军官制》,明确军官的资格、官阶、考核、晋升等条例。其中对军官资格做了具体规定,不仅要求学生身体素质良好,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军官培养过程中,还能根据不同水平进行对口教育。例如对于年轻聪明又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会送德文随营武备学堂学习,而体力强壮文本功底差的可以学习炮兵技能。通过建立健全培养选拔体系,新军将领自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指挥技术和理论知识掌握方面都有了显着提高。加之福利待遇的改善,众多优秀人才被引进。

  2、设立军事学校。

  现代军事人才匮乏,让袁世凯认识到军事学堂教育对人才培养、军队建设发挥的深远意义。1901 年 4 月袁世凯的《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中提出"似宜通饬各省,多设武备学堂,广储将才。"[19]

  甲午战败的经历让袁世凯刻骨铭心,设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练兵必先练将,而将才端由教育而成","练兵以储将为重,储将以兴学为先。"[20]在当时清政府面临的紧张局势下,为了能够尽快地培养近代军事人才,建立强大的近代军事力量,创办军事学堂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天津练兵期间,袁世凯深感设立学堂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他直言当前第一要务就是尽快办学堂。1896 年清廷许准袁世凯在新军中逐步建立了一个以"随营学堂"为核心的军事教育体系,模仿西制,于 1896 年 5 月 13 日创设了德文学堂、炮兵学堂、步军学堂、骑兵学堂,学生都是各营内选派有一定文化、年轻力壮者,学习期限二年。随营学堂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下级军官。任命具有一定办学经验的天津武备学堂的优秀毕业生、时任炮队统带的段祺瑞为学堂总办兼炮科班的监督和总教习。德文班,监督由督操营务处精通德文的县丞景启担任,总教习由管带工程营洋员魏贝尔担任,内堂、外场帮选北洋武备学堂优等学生分别充任。学堂内 50 名学员选拔一般要求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敏捷。

  在学习内容上,优先学习德语,同时还要兼修其他军事学科,学业有成的派遣出国深造。炮队班共有 80 名学员,人员一般年富力强,文化水平偏低,主要学习测算、舆图、垒台、炮法、汉文等课程。步队班同样设置学员 80 人,主要学习行军、测算、枪队、攻守各法等课程。而马队班,招收学员 24 人,课程为测绘、武备各学。

  以上开设的学习班,德文班学制较长且学员可以赴德国留学。炮队、步队、马队各班学制均为 2 年,毕业后选充官弁,任新军下级军官。另外,还办有讲武堂和学兵营。讲武堂于 1896 年 6 月 16 日开办,用于在职哨官、哨长的抽调、学习管理。每哨的三个长官轮流接受军事理论及经济历史文化的学习。学兵营集中训练步兵操法,每期 1 至 3 个月。第一期选拔各棚正副头目。从第二期起,每期一营选送正兵 60 名入学,受训后仍回本营,备充头目之选。从这些军事学堂中,后来选拔了一批学生留学日本,培养出来了一批着名将领。

  军事学堂作为一个学习的平台,在中国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军事学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进而推动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3、制定严格的学校规章制度。

  为了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新军军官,袁世凯为军事学堂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守则等。

  袁世凯拟定《新建陆军行营兵官学堂试办条规》,共 22 条,内容十分详尽,不仅对学习科目、选拔标准等有具体规定,连日常纪律行为规范也有明确要求。首条提出办学宗旨,是为了培养军官,"千军易集,一将难求。本军添设学堂,专为造就将才起见。"[21]学堂对学生管理十分严格,第十条规定学生"逢七日休息之期,将前六天所习功课与洋教习所教之学,各自温习,仍有未能领悟者,准其复问,并由汉教习随意指询,不能答者,分别记过".第十三条规定"学生一日不到,即少一日功课,除年节定限放学外,凡请假者,按日扣饷,限每月内不得逾五天……病者应由医官验明,是否属实,条送监督加盖图章,告知汉、洋教习,登入号薄。如有捏病及无故不到堂、不出操者,严办不贷".第十九条规定学生"退归卧室后,或温习功课,或记诵古训。不得聚处闲谈,喊嚷争吵及赌博酗酒、私看淫书等事。倘经查出,立即重惩。"[22]

  学堂还确定了严格的竞争激励机制,奖罚分明,以实现优胜劣汰。第一条规定学生入学以后,"有狡猾蠢笨,不堪成就者,即随时降革。"第二条规定"诸学生应学兵法、枪炮、算学、测绘、地理、及战阵攻守各法,按季汇考,分别擢奖。"第三条规定"学生季考,有连列三次优等者遇有哨长缺出,当即派补。倘学业仍有未竟,或年纪太轻者,酌加薪水,以资奖励。"第六条规定"每月考试,按每日功课、分数,汇入月考分数内,评定甲乙。其列优等第一者,给赏银十两。次则分等酌给。其季考列优等第一者。初给赏银外,仍记赏功牌。

  俟周年大考后,分别请给二年汇请保奖。"[23]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军事教育的特点。

  1、军事学堂的性质属于短训,速成性质。

  袁世凯到小站编练新军,急需军事人才,对此设立了军事学堂,为了应一时之需,这时期设立的学堂属于短训性质。比如设立的炮队、步队、马队各班学制仅为 2 年。学兵营的时间更短,每期仅为 1 至 3 个月。这一时期设立的军事学堂虽然是短训性质,但有了一定的修业年限和一定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保障,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基本满足了军队急剧发展的需要。

  2、军事制度、训练方法的近代化。

  袁世凯之前,洋务派已经进行了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初步尝试,但是洋务派军事教育思想是"练兵以器物为先",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兵器对军事教育起了导向作用。洋务派军事教育的变革仅仅是向西方学习制造先进的武器,并没有推进到军事制度与训练方法近代化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正是由于先进的武器装备与落后的军制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了甲午战败。

  袁世凯在总结甲午战败原因时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小站练兵时推行了新的军事制度,用西方的训练方法编练新军。效仿西方先进的兵制,创立了合成军制,比如创立了多兵种的合成军制;在陆军的组织机构上模仿西法,设立督练处,下设参谋营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还设有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等军队的直属机关,这些新式的军事和参谋机构的出现,有利于军事管理的科学化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新建陆军的武器装备方面全部实现了西化;制定严明的军纪等等,这些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推动了军事教育近代化。

  3、提高军官的地位。

  中国有句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受传统的"重文抑武"的思想以及科举取士正统思想的影响,当兵一直受人轻视,甚至有人认为只有文盲和最下层的人才去当兵,可见这种思想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受此影响,所创办的军事学堂大多生源不足且素质不高,办学的初衷难以实现。另外,军校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得不到重用,使军官价值得不到实现。

  袁世凯到小站编练新军后,为了提高军官的地位,不仅破格提拔军官,还提高了军官的待遇。袁世凯重用军校毕业生和留学生。严格了军官选拔的标准,以提高军官的质量,另外他还注重军官近代文化和技术的教育。正是袁世凯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军官的质量与社会地位,保证了军官的军事素质,使其能较好的掌握近代带兵技术,提高了指挥作战的能力。

  三、成熟阶段--督直期间

  由于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期间在教育、经济等方面成绩卓然,李鸿章病故后,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素来有"八督之首,疆臣领袖"之称,尤其是到了晚清,直隶总督在清政府的地位与作用更是重要。1901 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开始推行"新政",陆军开始按照新军事思想要求进行编练和改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不遗余力地扩充新军,短短几年就练成了北洋新军六镇,总兵力达七八万人,使他成为清末最有权势的督抚大臣。

  (一)军事教育改革措施。

  1、创办各种类型的军事学堂。

  袁世凯入主直隶后开始编练新军,但是新军的编练需要大量的新军军官,为此袁世凯创办了各类军事学校,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求。

  第一种是短期性质的军事学堂。1902 年,袁世凯首先开办了短期性质的军事学堂,比如参谋学堂、武备学堂、行营将弁学堂等。这些学堂周期极短,一般仅为几个月,学期长的也至多一年,主要用于应急之需,虽存时间不长,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第二种是速成类的军事学堂。有 1902 年创建于天津的陆军军医学堂, 1903 年在保定建立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1904 年于保定设立的北洋陆军师范学堂和马医学堂,1905年设立于保定的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创设于天津塘沽的宪兵学堂等。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当时在规模上国内首屈一指,主要用于培养北洋各镇中下级在职干部,学制两年,其培训内容涵盖各兵种,同时又在后期增设了多个外语语种学习课程。随着军事教育涉及领域的增多,教学逐步向全国开放,并重点招录各省未毕业的武备学堂学生。这所学校先后培养了三千多名军事人才。

  第三种是正规的军事学堂。速成性质军事学堂的开办,解了袁世凯编练新军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但这只能应一时之急,军事学堂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另外,随着近代军事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鉴于多种原因,袁世凯筹建了正规的军事学堂,并在 1903 年建立了由陆军小、中、大三级学堂构成的多层次军事教育体系。

  原计划共学习 12 年,实办时略加缩短。当时全国有陆军小学堂共 19 所,仅直隶就有两所。1906 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陆军行营军官学校",他说这所学校虽然不在大学堂之列,却达到了大学堂的水平,这所学校就是后来迁入北京的陆军大学。

  2、制定军事教育法规。

  中国军事近代化起步比较晚,伴随军事近代化而生的军事教育也相对出现比较晚。

  军事学堂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新的事物,怎么办军事学堂,军事学堂如何管理,教学内容如何设置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洋务运动时期,初次兴办军事学堂,学堂的兴办无章可循,只是缺少哪类人才就兴办哪种学堂,军事学堂由洋务大臣各自兴办,在教学内容,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在清政府实行新政后,全国也没有军事学堂的章程。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学堂,为了使这些学堂有章可循,制定了有关军事学堂的章程六个。

  这些章程因学堂教学类型、军事学员素质不同而因地制宜,相关规定有针对性,要求也较为明确。如《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暂行试办章程》规定,陆军武备学堂由小、中、大三级学堂构成,并分别对应初、中、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并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学堂规章、管理体制、经费等也做出了规定。《北洋军官学堂试办章程》与之不同,该章程明确了陆军大学堂主要用于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北洋陆军讲武堂试办章程》的宗旨是以军官轮流培训的教育形式,不断提高各军官研究武学。《北洋陆军学兵试办章程》规定了对一般在职士兵的培训,"以期养成头目,为教练新兵之用"[24]通过制定不同类型的军事章程,满足了军队对不同层次的军事人才的要求,同时使各类军事学堂在改革发展中有章可循,进一步推动了军事类学堂的发展。

  3、军事留学。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的旧式军队不堪一击,毫无招架之力。尽快向西方学习,发展现代军事装备成为国家自强的首要任务。设立军事学堂,发展军事工业,亟需大量精通西方先进技术的人才,派遣军事留学生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袁世凯之前,洋务派也曾派遣军事留学生。虽然洋务派派遣留学生规模比较小,而且集中在海军留学教育,但毕竟是开了近代派遣军事留学生的先河。

  袁世凯对军事留学也很重视,而且他的军事留学思想由来已久。在一八九五年五月七日袁世凯上书军机大臣李鸿藻时就说"即检派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25].为推动留学尽快实施,同年11 月袁世凯上书《练兵要则十三条》,再次阐述留学的意义。

  这种思想在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时便初露端倪。当时,陆军编练崇尚德军先进模式,想要直接学习德国先进的军事理念,就需要派学生赴德学习,对此,袁世凯专门设立了德文班,这个班的学生需要学习德语,还要学军事知识和汉文,经过几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可派遣留德学习。八国联军入侵后,袁世凯认为军事留学应该转向日本,一是因为去德国学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二是因为日本理念先进且与我们的军事训练有诸多相通之处。为此它曾说:"臣部武卫右军学堂诸生,现已三届毕业之期,虽规模颇有可观,而谙练犹有未至。自应及时派往东洋肄习,庶学成返国,堪备干城御侮之资。"[26]

  为此,袁世凯从内外两方面积极推动军事人才留学,先后在 1902 年派遣 55 名学员赴日留学,1903 年首次派遣 8 人赴美官费留学。1906 年,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开设培训期为半年的预备班,用于提前培养留学人员,加快留学培养的步伐。

  1903 年 12 月,按照袁世凯的军事构想,清政府成立练兵处,开始制定统一的法律章程用于全国陆军管理。次年,编制实施《选派陆军学生游学章程》,进一步规范留学深造事宜。这一章程规定,留学人员按班每四年轮流派遣,每班 100 人。在袁世凯的推动下,留学数量不断增多,统计显示 1904 年赴日军事留学人数 108 人,而到 1906 年,在日本士官学校和其他军事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多达 671 人[27].留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据统计,1900 至 1911 年间,在日士官学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已达到 673 人。[28]

  相对国内普通学员,留学人员在受培训水平上更高,能够更贴切的感受其军事理念,学习其军事文化。留学生的存在,是一座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这一人群是今后先进思想的追随者、拥护者、传播者。在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他们们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4、重视师资建设。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聘请了十多名德国、日本、美国的军事教官进行教学。

  在师资建设上,袁世凯重视外国优秀军事人才的引进,同时注重归国留学人才在教学中的任用。如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师资上,总办及其他大部分中国教习都接受过赴英、赴日留学深造,教育理念能够跟进世界潮流。引进吸收外籍军事人才担任教习是袁世凯加强师资建设的另一举措,外籍军官更能充分的结合本国社会经验和文化,表达在军事建设上的思想与理念。在人才重用上,袁世凯不拘一格,考虑日本与中国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在社会问题、文化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便于沟通和相互借鉴,聘任的外籍军事教习多以日本为主。外国军官在清政府军事部门担任教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清政府军政司中,日本步兵少佐军官立花一郎、炮兵大尉金竹弥三彦、骑兵大尉嘉悦敏、中川立显曾分别担任会议议员、参谋处顾问、教练处顾问、兵备处顾问等职务。除此之外,后续练兵处翻译官也多引进外籍人员。

  对日的军事交流与师资引进,让日籍教员全面参与到中国军事学堂发展中来。全国各学堂几乎都聘任了日籍教师,1905 前后最为兴盛。在创办的讲武堂、军官学堂、军医学堂中都有日本人的身影,如讲武堂教习有鹫见荣治,军医学堂有总教习平贺精次郎等。

  在这些聘任的人员中,日本教习多担当学堂的授课老师或者顾问。鉴于明治维新及甲午海战给清政府带来的影响,受聘日本教习多讲授日本的军事、法制政体及理科,这些理论正式旧时代中国所欠缺的。相关资料显示,从 1901 年始,日本在华受聘人员逐年增多,至 1908 已由 26 人增加到 555 人。一方面间接反映了中国师资力量的建设壮大;另一方面凸显了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态势。国内精英与国外军事教师的聘请,有利地保障了教学质量。

  5、制定军事学堂教学大纲。

  袁世凯在 1902-1906 年间开办的军事学校多达 20 多所,这在军事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新式的军事学堂培养的是适应近代军事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所学的课程必然与原来有所不同。这些军事学堂,不管是什么性质,学制长短,所开设的课程都是西方近代军事学和军事学密切相关的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些军事学堂的教学内容与旧式的学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方面来看,已经是近代化的军事学校了。

  首先是为军事普通教育制定的教学大纲--《学堂课程》。袁世凯为这些学堂制定了《学堂课程》,"武备学堂,分为三等,又别设速成一学。所以一切功课,大要分为内堂、外场两门。除大学堂从缓厘定外,其小学堂第一、二年,授以经义、史鉴、文法、地理、算学、洋文、操法。第三、四年,加授绘图、格致、军器等学。中学堂第一年授以史学、文法、洋文、算学、测绘、地理、博物、兵学、军器、操法。第二、三年授以兵学及步、马、炮、工、辎重各专门。速成学堂,第一年授内堂各学,第二年授以外场操法,如步、马、炮、工、辎重各专门。凡专门之学,令学生各认一门,以便精求深造。"[29]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针对每一门课程、每一层次的学校、每一个年级开设的内容都详细的规定。如陆军小学堂开设的地理课,第一年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知识,第二年则针对性的学习世界地理部分,做到知识学习有层次有高度,循序渐进。其次是为培训性质的军事学堂制定的教学大纲。北洋陆军讲武堂关于课程的设定囊括了战术指挥、兵器原理、交通、地形测绘、医疗卫生等 10 多项学术课程。而术科课程则有:场操、野操、体操、剑术、马术、打靶术等。[30]

  (二)军事教育的特点。

  1、军事学堂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居于前列。

  清政府在 1901 年开始实行新政,军事改革是新政的重要内容。清政府为了监督各省的军事训练情况,实现军事训练的规范化,于 1903 年成立了练兵处,督导各省开办新式军事学堂。这一时期,新军事学堂大量涌现,全国共创办各类军事学堂 40 余所。

  袁世凯在直隶期间共创办军事学堂 20 余所,并且为军事学堂制定教学大纲、学堂章程,有力的保障了军事学堂的发展。所以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学堂的质量上都居于全国前列。

  2、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

  1903 年 2 月 22 日,袁世凯拟定了创办军事学堂计划以及试办各种军事学堂的试办章程,一并上书清政府。奏称:"惟是各国兵学,考求至精,学堂有等次高下之不同,学业有课程浅深之互异,必须层次递进,未容陵躐而施。"[32]

  在他的构想中,通过参考国外的办学体系,将中国的军事学堂划分为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三等。鉴于国内外教育体制存在的巨大差距与紧迫的当前国际形势,袁世凯谏言优先大力推进小学堂建设,筑实根基,然后循序渐进健全军事教育体系。清政府照准之后,1904 年,练兵处在袁世凯奏议的基础上略作变动,制定了《陆军学堂办法》。这一办法系统性囊括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四个阶段,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各级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办法对各培养阶段的晋升设定学习年限,其中陆军小学学期满 3 年可升入陆军中学,中学满 3 年且随营历练两年可考入兵官学堂,军官学堂毕业且在营锻炼两年,成绩优秀的可以选拔进入陆军大学深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