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军事教育论文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0 共3212字

  “军事理论”课程是大学阶段的公共必修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首先,“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相一致,二者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教育目标。2007年,教育部、总政治部及总参谋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军事课程设置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列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军事理论”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2004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了相近的观点。

  其次,“军事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课堂教育形式。通过传授军事理论知识,“军事理论”课程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意识,强化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军事理论”课程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的体现,充分发挥出课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军事课程主要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重军事技能训练、轻军事理论教学”的现象,因此,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手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情况,旨在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军事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其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作用或影响。”[1]掌握军事理论知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判断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意识。

  首先,“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博大精深,知识体系主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线,包括国防历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周边安全、信息化战争等理论知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突显出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导向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将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上; 此外,军事思想、国防历史等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

  其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转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功能指“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帮助人们改造思想,纠正人们既有的错误的思想认识,把他们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2].《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指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上述教学目标决定了“军事理论”课程不仅教授军事理论知识,而且要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实现大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能够抵御不良价值观的渗透,自觉将爱国主义内化为个体思想,并外化为实际的爱国行动。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虽然“军事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课程处于高校教学的边缘化地位,受重视程度低,存在诸多的教学问题。

  ( 一) 教学管理欠缺合理性

  虽然“军事理论”课程属于大学必修课,但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学管理也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组织两方面。首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为 36 学时,学校还应积极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和讲座; 但是,很多高校将“军事理论”课程和公共基础课集中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也没有严格执行 36 学时,军事理论选修课和讲座更难有教学管理部门主动开设。其次,高校一般将“军事理论”课程安排为大班授课,导致一名授课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不仅教学中难以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而且加大了考勤难度,教师无法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学管理合理性的欠缺加剧了“军事理论”课程的边缘化问题,影响了“军事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 二) 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无论从“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是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来看,军事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十分薄弱。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队伍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熟悉大学思想和心理特点的高校辅导员,一是部队派遣军官; 前者比较熟悉授课对象,但军事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 后者虽有专业的军事理论知识,却长时间身处军营而不熟悉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加之缺少师范技能,他们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军事理论教师的专项培训也比较欠缺。

  ( 三) 考核方式欠缺科学性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机械,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判断学生对于军事理论的掌握程度,期末试卷往往只有客观题而没有主观题,且试题均出自题库,只要学生提前练习题库中的题目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对军事理论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反映出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观念的认可与内化程度。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可以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角度,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改革。

  第一,重视思想教育功能,用“全员育人”思路推进“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

  “军事理论”课程不仅传授军事理论知识,而且开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军事理论”课程的发展必须解决教学管理滞后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正确认识军事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用“全员育人”的工作思路支持军事理论教学。首先,“军事理论”课程应该控制上课学生的数量,40 -50 名学生能够确保师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互动时间。其次,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加强课程的考勤,以此提高大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再次,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举办军事讲座,并开设相关的趣味选修课,比如,军事教研室可以设立国防教育公众微信号,既实现了军事理论教育日常化,又增强了学生情感上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的认同。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必须重视军事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投入。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队伍专业化。以学工队伍为军事理论教师主要来源的高校要定期开展培训,与部队开展理论交流和合作,弥补任课教师在专业背景上的缺失; 高校还应该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尝试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趣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高校应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军事理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出台和完善军事理论教师的职称评定规则,鼓励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

  第三,改进“军事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科学考核推进课程发展。

  “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具备认清国际形势、分析我国安全环境的能力。因此,“军事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避免简单机械。首先,“军事理论”课程的期末考试内容应该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既有考查具体知识点的客观题,又有体现学生对国际战略环境分析能力的主观题。其次,考核要坚持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内容主要是互动教学中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表现,以及他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互动式教学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科学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授课者准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内化程度,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助于“军事理论”课程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
  [2]张耀灿,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