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09 共71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探究
【第一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战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

  3.1 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研究。

  3.1.1 渐进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因经济全球整体化进度的加快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程度的加深,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均向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逐渐趋同,以下讨论几个会计准则变迁选择渐进式趋同路径的国家:

  (1)英国。英国的会计职业界发展比较早,是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会计职业团体的国家,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SSAP(标准会计实务公告)和 FRS(财务报告准则)共同构成英国的会计准则,由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和 ASC 负责发布。英国是 L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战略合作伙伴,所以在向国际会计会计准则趋同方面,所持态度一直比较积极。从英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看,英国不仅关注在实务操作上的协调,对理论上的协调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以英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渐进趋同中思路相当清晰:首先达成了一致的概念框架,再对其中重要的原则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需要协调的准则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并确定趋同的方向。显而易见,英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采取的是逐步协调,渐进趋同的路径。

  (2)美国。相比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美国的会计准则无论是从内容、制定机构、制定程序都显得更为完善和详细,所以美国最初是抵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及其建立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的主张。随着国际资本一体化程度加深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不断扩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政策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 1991 年宣布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 1996 年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活动。但同时,美国也提出只愿意接受可以导致。可比性、透明性和充分信息披露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难看出,美国在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为美国争取利益,寻求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领导地位。

  3.1.2 突变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1)欧盟。1999 年,欧盟宣布如果欧盟不发布相关指令,欧洲公司可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但 2000 年,欧盟随即又宣布到 2005 年所有选择在欧洲上市的公司必须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而且欧盟表示其不会制定统一的欧洲会计准则代替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仅保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和解释的监管权,仅在发现与欧盟现状相悖时,才由欧盟出面发起必要的干预。从欧盟在短短一年间的政策变化可以看出,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道路上,欧盟所选择的是一种突变式变革路径。

  (2)俄罗斯。2002 年,俄罗斯突然宣布从 2004 年开始,在俄罗斯的上市企业中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从这样突然转变的态度可以看得出来,俄罗斯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道路上与欧盟一样,也选择了一条突变式的变革路径。

  3.1.3 平行推进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日本。日本自 2001 年 4 月,L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组成立后,日本的BADC(企业会计评议会)也在 2001 年 7 月 27 日改为受到 LASB 监督和资助的 ASBJ(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虽然日本会计准则关于组织结构的改革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同,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但随后的三年中,因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大财团的对于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强烈反对,实质性的趋同进行地非常缓慢。

  2006 年 1 月 31 日,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日本公认会计原则,同时也发表声明称其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2006 年 3 月 2 日,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日本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召开会议,双方同意将"阶段性"路线改变为"全局性"路线。这次会议选择趋同的新方法可以被称为是进行了一次质的飞跃。从上述时间线与事件不难看出日本是一个选择平行推进式趋同变革路径的国家。

  3.1.4 渐进式、突变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1)澳大利亚。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发起国之一,澳大利亚早于 1996年就颁布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政策,标志着澳大利亚本土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互协调正式开始。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两者之间不再是相互协调的关系,转变为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以渐变的方式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2001 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活动,参考国际上最实务的会计准则,同时探寻一套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的会计准则。然而到了 2002 年 3 月,欧盟宣布将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立马改变了自己的会计准则趋同战略,使报告主体与欧洲保持一致。综上,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选择渐进式、突变式变革路径。

  (2)新西兰。新西兰由于依附于澳大利亚,所以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与澳大利亚国际趋同的策略非常接近。特别是当 1994 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协调政策通过之后,两国的会计准则相似度得到提升。即便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策略十分相近,但相比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面显得更为积极。新西兰自 2004 年 11 月起完全采用目前高效的国际会计准则,仅仅将其命名为新西兰国际会计准则(NZ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3.2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

  3.2.1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会计准则制度与经济体制有着直接联系,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作用。普遍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分水岭是 1992 年的会计改革。

  我们始终重视吸收和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现有经验,同时也坚持发展自己的会计之路,在重大方向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在细节上增添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定。中国会计准则的确立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油助力,同时也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线,获得了国际会计界的一致赞誉。

  (1)初探中国会计准则。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乃至 90 年代初期,长达 10 余年的时间都是中国会计准则的探索期。中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由中国财政部统一制订的,主要涉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1978 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正式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为了使更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投资,会计制度司于 1985 年正式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新的制度体系完全打破了以往的会计报告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中国的会计制度开始转变,使其更加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要求,同时使得原来投资主体一元化资金形态的制度的得到改善。1988 年 10 月,中国财政部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中国会计准则。该课题组为了解决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的一些理论与实务的问题,于 1989 年 3 月发布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

  1990 年 4 月,会计准则课题组正式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同年 11 月和第二年(1991 年)11 月两次对其进行修订。

  总的来说,在这段经济转型期中,为了响应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外开放、对内搞"的策略,中国会计界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帮助中国经济顺利转型,中国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师事务所开设外商投资企业审计鉴证业务,为进一步的改革做了理论和技术的准备。

  (2)筹建中国会计准则。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进入了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继续向市场经济发展。1992 年 11 月 30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从 1993 年 7 月 1 日开始实施,所有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处理会计信息,编制财务报告。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没有真正发挥其作为概念框架的作用,但是无论何时都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的确具有大于其实质的里程碑意义。《企业会计准则》向世界宣布中国会计准则注重学习和借鉴会计国际惯例,顺应了世界会计制度的主流,而且能够满足中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保护所有者权益和投资者利益。

  除此之外,《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化会计对象,提出并划分了财务报告要素,利用借贷记账法结束了各种记账方法之间孰优孰劣的纷争。同时,《会计企业准则》扩大了会计职能,引入了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程序而不是简单地将会计局限在记账和报账等方面。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是中国会计思想拨乱反正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会计制度变迁道路上的重要分水岭,是中国会计走向国际化的信号弹,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里程碑。

  (3)实施与完善中国会计准则。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这段时期,为了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跟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速度,在原来"两则两制"(两则:《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13 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 10 个行业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16 个具体准则和 1 个基本准则)。

  2001 年中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国际通行做法,会计改革尤其如此。

  另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承认这样的背景对于会计改革来说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来看,2001 年开始在股份公司中执行,2002 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到 2005 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其次,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考虑到保险公司、投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特殊性,单独制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在这个阶段里,会计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会计准则不再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经营成果,转而开始关注企业的效率、资产质量、发展潜力以及潜在的风险。

  (4)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阶段。

  2005 年下半年,关于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完成后,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深入讨论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并最终达成共识。2005年 11 月 8 日,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国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已经达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另外,联合声明还表明: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其中一项目标,具体路径由中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并实施。根据对比研究,那时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现基本趋同,只是在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极少数问题上存在差异。

  为此,2006 年 2 月发布了 1 项基本准则和 16 项具体准则,使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变得更为完整和规范,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进一步实质趋同,同时使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相吻合。

  从全球会计准则趋同的情况看,己有 100 多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

  如果这些已趋同国家和将趋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能够达成等效认可,不仅使财务信息的编制成本和审计成本降低,还能鼓励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持观望态度的国家或地区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趋同的工作中来。2007 年以来,中国财政部与香港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先后召开无数次会议,将中国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逐项比较,仔细辨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并签订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确认分别以两种会计准则为标准编写的财务报告以及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效力上存在等同关系。同年 7 月,在召开的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会议上,中国与欧盟的会计等效问题取得实质性成果,中欧双方都表示愿意在政策和技术层面继续加强合作,并围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主题进行讨论。在此次会议上,欧盟做出决定,将在 2008 年中期最终实现与中国会计准则的等效。以此为目标,2008 年 4 月 22 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接受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报告,这是中国财政部在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积极推进中欧会计等效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意义重大。

  3.2.2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模式。

  (1)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为中国带来许多正面效益。第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和吸引国外资本的能力。

  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不仅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国,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交流中引进吸收全球资本。第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国会计准则中已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通过进一步完善,根据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信息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异缩小了,这样将更有利于增强全球资本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同时对中国在国际市场树立经济地位有直接的影响。第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帮助中国企业持续发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得企业对资产与负债的都给予了充分考虑使得确认更加谨慎,这样的会计行为促使管理决策者们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提高效率而不是只重视短期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并不是全盘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不是直接将其引入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而是先渐进式趋同再突变式趋同。2005年,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声明中。

  声明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存在极少数差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这是中国会计准则史上一次里程碑,不仅保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也以此为起点,继续努力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缩小实质性的差异。2006年,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此之前的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渐进式趋同,是渐进地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在此以后,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报告趋同的速度大大提升,不仅很快对对基本会计准则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做了全面修改,还增加了22项具体准则。新的企业会计最终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将金融工具、债务重组产生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等,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做了局部大变动,是在渐进式基础上实现了突变性的变革。

  2010年中国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路线图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进度同步并保持持续趋同。此外,世界银行经过一系列评估工作认为中国可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

  (3)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态度。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协调与磨合的过程,应该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置于会计模式演进的大背景下考虑,一方面要掌握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发展情况,吸收经验,把握主动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中国会计现阶段的改革和发展的认知水平。为了能够减少或消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建立起一套能保证中国投资环境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的会计准则体系,应当顺应国际趋势的同时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主动地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发展。在此过程中,因为各国或地区都希望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维护自身的利益,实现自己的意志,所以在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追求百分百地契合,而是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尽可能将差异缩小,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另外,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的进程中,为了使企业的潜在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掌握中国企业经营成果以及预测中国企业的发展潜力,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本投资,中国必须努力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当考虑中国实际的经济环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还要完善公允价值的判断等等以提高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

  (4)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限制条件。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源于拥有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中国正处于各种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很多转型还未完成,这样的背景限制了中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过程中的部分制定话语权。总结起来,限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有三个限制条件:第一,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是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中国市场经济现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市场竞争不完全、交易行为不规范等特征,如何完善市场环境,真实、公允地反映财务信息是目前最大的挑战。第二,缺乏法律制度的配合。法律环境是影响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国现存的法律环境与新准则的应用环境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本身的效用,各种制度必须互相配合,共同作用于制度运行。第三,行业监管体系不完备。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应用会计准则的经验、应用会计准则所需的行业知识以及确认和计量复杂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会计制度必须保持更新、不断修订,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当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应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得到提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

  3.3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并以此将会计准则趋同的国家分为了四种类型:会计准则选择渐进式改革路径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选择突变式变革路径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选择平行部分推进式变革路径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选择渐进式,突变式变革路径的主要国家。其次,梳理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再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模式。

相关标签:国际会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