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素质教育实施关键——观念的转变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丁密
发布于:2019-04-30 共3297字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诉求。相比传统的应试教育, 其侧重点从机械式的知识灌输转向引导式的智力开发, 强调从育“才”转向育“人”。在教学观念上, 新的教育方式倡导因材施教, 更加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推行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 就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教育; 观念转变;

  历史上, 应试教育的存在可谓源远流长:科举制、八股文, 再到如今的高考, 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如重分数、轻发展, 重知识、轻能力, 重死记、轻运用等, 开始为大众所诟病。应试教育的模式, 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各种教育因素, 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重负死学的困境。基于此, 素质教育开始为大众所关注。

  应该说,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其对应的是应试教育的育才模式。简单来说,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其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其核心是在基于尊重受教育者主体的前提下, 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开发其智慧潜能, 注重培养人的完整个性。

  现在,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人才、文化等软实力的强弱, 成为衡量国家综合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 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 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 而人的现代化就在于素质的提升。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 我们将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必须要把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 真正把教育作为一项育“人”的事业, 把素质教育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看待。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就是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切实改革和加强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培养创新和实践、造就21世纪新一代的一项系统工程。然而,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素质教育还存在一系列认识不足的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还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基本规律, 重视形式表现, 忽略实际效果, 没有保护、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动力, 没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 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育人上流于形式化。

素质教育实施关键——观念的转变

  本文认为, 素质教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它既包含知识的传播、技能的训练, 还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素质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式, 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 强化了课内和课外的教育工作联系, 使之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要因材施教, 更加注重自我性、差异性,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主要在于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取决于学生 (主体) 学习观念的转变和教师 (客体) 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学生 (主体) 学习观念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客体”早期的教学观念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客体”的转变, 再到现在的“双主体”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学课堂上的角色更换一直在转变。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不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必须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即学生要学到扎实的知识, 必须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所以, 教育工作要摈弃知识灌输者的身份, 成为学生自我学习的引路者、促进者。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职责也从原来的重“教”转变为指导重“学”, 教育工作的目的从原来的使学生“学会”进化到使学生“会学”。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而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就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所得, 是否通过学习获得成长。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刺激学生的动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凸显其主体地位, 更应该引导学生, 让他们进行自我人格塑造。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明确:学习和成长主要依靠自身的主动,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作为接受者, 学生也需要改变自身观念, 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 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

  诚然,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并非意味着学生具有完全的主体自由。这个过程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能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 应该是在保证学生为主的条件下, 学校、培训机构和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推动学生自我学习,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教师 (客体) 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书本为中心, 传授文化知识”, 提到教书育人, 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概念。可以说, 教育就是教书本上的知识, 这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的思维定式, 甚至包括很多教师也深以为然。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这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知识与实际脱节。陶行知说:“就教科书一端而论, 编书的人, 有的做过教员, 有的竟没有做过教员。就拿他自己的眼光来做标准, 不知道各地方的情形怎么样。用了这种书去教授, 哪里能适合呢?所以教科书只可作为参考, 否则硬依了他, 还是没有的好。”事实上, 因为书本编写人员自己的经验、理解, 以及时间的滞后, 导致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并非是“1=1”的关系。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简单地按照书本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就会产生按图索骥的笑话。

  同时, 书本的编写, 首先考虑的是普遍性、广适性。因此, 如果在传授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本的讲授上, 就会令受者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而这个过程没有考虑到受者不同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 也没有充分发掘其特长优势, 从而难以真正将知识转化为一技之长。

  其次, 对教师来说, 教育的侧重不是育“才”, 而是育“人”;教育的关键不在教, 而是在教学、教育, 引导学生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核心素养, 这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意义深远。它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 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包括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掌握等。

  教育, 不能将学生看作储存器。如果只是拿一本书来给学生, 让他读, 让他记, 最终尽管读、记了一大堆东西, 学生还是无法使用。好的教育, 应该注重教学结合, 不仅仅拿来书本给学生读和记, 还要传授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能力。

  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 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负责学生的学习, 另一方面要负责学生的引导。不是传授问题的解决方法, 而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够自如灵活地通过所学解决所难。用孟子的观念来说, 就是要“自得”。

  另外, 作为教师, 应该要清晰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并非某一具体的课程或某种具体的方法。要想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其一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和修正过去的教学方法;其二是要积极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 就会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这种状态将会持续刺激他在这一兴趣方面的不断深入。在学习的过程中, 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作为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传播灌输, 必须改变思路, 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而在方法论上来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 就要求教师打破固有教育手段的束缚, 大胆应用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教育形式, 把原来的老师教、学生听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的学习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认知、模仿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 是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 是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专业素养的标准和要求, 前所未有地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事业, 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事业, 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原力。作为广大教师中普通的一员, 我们既要为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而备受鼓舞, 也要注意其不足, 不断修正, 与时俱进。只有这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事业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 唐超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丁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3] 周洪宇.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09) .

作者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丁密.论观念转变对推进中国特色教育的意义[J].中国报业,2019(08):72-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