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0篇(24)

时间:2017-07-03 来源:未知 作者:李编辑 本文字数:46331字
  (五)不同学段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自责倾向外,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维度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见表7)。Tukey事后检验表明,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强度上,高中生得分均显着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小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恐怖倾向上,小学生得分显着高于高中生;在冲动倾向上,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得分都显着高于小学生。
  
    
  表8显示,不同年级中小学生除自责倾向与恐怖倾向以外,在其余分量表及总量表的得分上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SD检验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在总焦虑强度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3、5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得分低于小学6年级学生和初二学生;在学习焦虑上,小学3年级学生得分除5年级外均明显低于其他年级,高一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5年级学生和初一、初三学生,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小学3、5年级;对人焦虑上,初三学生和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3、4、5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小学4年级学生得分高于6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一、高二学生,高一学生得分低于小学3、4、5、6年级学生和初三、高二、高三学生;在自责倾向上,初三学生的得分低于小学3、4、6年级学生和初二学生;在过敏倾向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4、5年级学生和初一、初二学生,小学6年级学生得分高于5年级和初一学生;在身体症状上,高一、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4、5、6年级和初一学生,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5年级和初一学生,初三学生得分高于小学5年级和初一;在恐怖倾向上,小学4、6年级学生得分高于高二、高三学生,6年级学生得分还高于初三学生;在冲动倾向上,初二、初三学生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3、4、5年级学生及初一学生,小学6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小学3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整体发展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小学生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55%,8个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以上有症状的总检出率为71.0%.与国内其他运用相同调查工具的同类测试结果相比,这些数据高于菏泽市、[11]中山市、[4]德阳市[3]等,也高于程龙2009年在安徽省的调查结果。[13]但从查阅到的国内文献来看,采用MHT对学生施测得出的中小学生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介于1.8%~19.12%之间,说明:作为中部发展中地区的省会城市,合肥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但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较低。
  
  (二)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在孤独倾向上有显着差异,在其他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上差异均不显着。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很多中小学生是与祖辈及其他长辈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沟通交流,所以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抑郁,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特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初中生,由于学生流失严重,班级人数减少,他们的孤独倾向及对人焦虑都很明显,退缩、孤僻、害怕也不愿与人交往。
  
  另外,由于近年来“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尤其是邻近大城市的农村物质生活显着改善,城乡文化逐渐融合,农村中小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与城市学生差别也日益缩小,所以其他分量表的差异并不显着。
  
  (三)不同类型学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随着教育公平观念的深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安徽省已取消中小学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分类,小学及初中升学采取居住地就近入学的政策,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这一变化。首先,初中阶段因取消了“小升初”考试,采取就近入学政策,所以特色初中与普通初中的生源差别不大,表现在各项差异均不明显;其次,小学阶段曾经是重点校的传统名校学生与普通小学的学生在孤独倾向上差异明显,其他各项差异均不明显,说明普通校的学生较之于名校而言,更孤独、压抑、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这可能与学校的环境氛围及家长和教师的素质等有关;再次,由于高中阶段是通过中考入学,分数高低决定能否进入省级示范校,因此示范校学生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而非示范校学生往往有消极和自卑心态,所以非示范校高中生在孤独、自责、过敏、恐怖及总焦虑强度等项目上得分显着高于示范校高中生,非示范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示范校高中生。
  
  (四)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本次调查表明,除了孤独倾向以外,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这与国内的同类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虽然男女在生理上有着先天差异,但造成心理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和性别的刻板印象,社会应大力提倡男女平等,教师与家长要更多关注女生并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五)不同学段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从学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强度显着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说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学习压力骤增,考试焦虑明显,父母和教师对其考上大学甚至名校的期待等更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过敏和身体症状,甚至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孤独倾向得分显着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另外,因年龄小阅历少,小学生的恐怖倾向得分也较高。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情感上真正关心爱护小学生,多关注多支持多鼓励。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及学习压力的加大,高中生和初中生显然更容易冲动,对他们应多一份理解与尊重。
  
  从年级差异来看,在总焦虑强度上,高中学生的得分较高,需要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在学习焦虑上,虽然高中学生的得分均较高,但高一学生的表现更明显,可能与进入高中后,踏在高考的“起跑线”上,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骤然增大有关;在对人焦虑上,初三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得分较高,这与学习焦虑是有一定联系的,也与青春期注重自己的形象,敏感易自卑有关;在孤独倾向上,小学4年级学生得分较高,可能与正处于认知“转折期”--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关;在过敏倾向上,高中学生得分偏高,显然与高考压力有关。而小学6年级学生得分也高于5年级和初一学生,则与临近毕业及青春期发育有关;在身体症状上,高一、高三学生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二学生和初三学生,主要是因考试焦虑造成的各种身体不适反应;在恐怖倾向上,小学4、6年级学生得分较高,需要关注;在冲动倾向上,初二、初三学生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较高,这与青春期的反抗心理及过大的学习压力等是密切相关的,另外小学6年级的冲动分较高值得关注。
  
  四、教育策略。
  
  (一)积极推行各项考试制度改革,真正缓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就是学习焦虑,学习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各种考试,而各种考试均是以高考为指挥棒和风向标,所以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的重要举措,将对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层面的考试制度改革必然会带动地方与学校的考试制度改革,地方和学校也可以在时机成熟时率先试点。近年来,合肥一些小学取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以学期成长过程记录档案取代一纸试卷,减轻了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深受欢迎。相比较作者2007年对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今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下降趋势。[14]当然,考试改革并非就是取消考试,而是淡化考试的鉴别与选拔功能,这样才能消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从而真正解决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
  
  (二)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切实保障每一位中小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正如本次调查所见,采取义务教育阶段居住地就近入学政策之后,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差异变得不明显。为保障每一位中小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必须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要实现中小学生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这样,才会缩短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以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三)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正压邪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中小学生不愿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的比例仍然很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吸取古今中外思想精华,切中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病理式要害,面向全体,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师生积极向上心态、奠基幸福有成人生。简言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15]如果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邪归正”,那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正压邪”、“扶正祛邪”,更注重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中小学校应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