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基于统计学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2 共86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统计分析 
【第一章】基于统计学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研究绪论 
【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选题研究 
【3.1】分析方法使用概况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3.2 - 3.4】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与选取原则 
【第四章】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指标运用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计量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用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标志。自威廉·配弟以来,用数字描绘宏观经济现状的方法逐渐被各国所接受。1838年,古诺提出了需求是价格的函数。19 世纪末,瓦尔拉斯与马歇尔等广泛运用数学方法来表述经济理论。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提出了诸如收入、消费、投资、利息、总需求、总供给、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总量概念,同时把力学和数学的概念,如均衡、变量、函数、导数、弹性等,引入宏观经济分析当中,开创了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法。斯通、米德和库茨涅茨等人为使宏观经济分析有系统的统计资料支持,建立并发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不仅为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提出科学的分类,更提出了如何对各经济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此外,19 世纪以来,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为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手段,如概率论、统计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经济计量模型方法,使宏观经济分析的数量关系分析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科学性。

  然而,2013 年末,《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经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和《经济评论》共同刊发了《坚持“思想性优先”的选稿原则》一文,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研究大量引进现代西方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尤其是计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水平,缩短了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差距。但是,在此繁荣的研究热潮的背后,出现了“轻思想、重技术”的偏向,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部分论文为了照搬国外的计量模型而无视中国的特殊情况,生搬硬套,无视统计指标差异。因此,上述五家经济学学术期刊联合倡议中国经济学者应正确处理思想性与技术性的问题,并明确指出,将坚持“思想性优先”的选稿原则。

  与此同时,Card 等人研究了美国经济学杂志的九大发文趋势,其中,在选题方面,经济理论文章比重最高,占 30%;宏观经济学次之,约占 20%;劳动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占第三位,约为 16%~17%;而计量经济学、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学仅分别占 10%~12%.

  在经济理论发达、统计制度健全、计量分析方法运用普遍的美国,尚且以经济理论选题为主,以计量经济学等选题为辅。而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形成符合自身历史、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的经济理论,统计数据尚经不起考验,接触计量方法时间尚短的国度,却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风气。这不仅不利于研究者探讨中国经济理论,更可能由于用错误的数据结合错误的方法找出一条错误的道路。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使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对标题、摘要、关键词、研究方法以及指标选取等内容的文本挖掘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选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讨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原则,并对影响较大的理论变量与经济统计指标运用进行分析,为后来研究者展示中国 2014 年以前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基本情况,并为其在论文选题、统计分析方法选取以及理论变量与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的替代与使用,提供一些想法与建议。

  1.1.2 研究意义

  中国接触国外经济学的起步较晚,最早在大学里系统阐述国外经济学的是京师大学堂。到本世纪初,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下,北大迎来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各书馆、书店以及学社都纷纷投入到翻译西方经济学名着的浪潮当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理论研究和课程设置上都偏向前苏联,以至于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西方经济学,导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环境遭受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不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不断被完善和发展,还重新以客观的眼光看待西方经济理论。

  但近年来,随着各国与世界组织的宏观经济数据公开,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浪潮一发不可收拾,在中国经济学的西化浪潮有矫枉过正之嫌。在本文共 3146 篇宏观经济分析文献中,2002 年-2014 年,标题中带有“模型”、“基于”、“实证”、“影响”等明显使用计量模型的文献占了 7.32%、13.10%、12.23%和 17.66%.在影响因子大于 1 的学术期刊中,同期仅 44.44%的文献没有使用计量分析方法,甚至出现 28 篇直接以“Granger 因果关系”、“Hodrick-Prescott滤波”、“SVAR 模型”等为关键词的文献。此类题目与关键词反映出部分研究者正在偏向于方法工具为研究导向,而非以理论或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工具方法应当应用于分析论证问题,不能反客为主,成为选题的出发点。

  探讨一套既能反映客观一般规律,又能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经济学,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亦是中国经济学者共同奋斗的目标。但纵观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现状,尚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又没有一套可靠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却把精力都花在模型方法这些工具上,实有“未学走、先学跑”之嫌。

  如果把学术文献看作供给,把学术发展看作需求,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献无疑正处于一种结构性失衡的状态。本文将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当今 3146篇宏观经济分析文献选题、分析方法、指标选取进行统计分析,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使经济学者对当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引起各位一些思考,亦期望能为早日探讨出一套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的经济理论,贡献出一分力量。

  1.2 文献综述

  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学术文献已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尽管以往并未有对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文章,但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发展和现状,以及文献统计分析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参考的前人之作。

  1.2.1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演进及现状自 1980 年起,中国(大陆,后略)宏观经济分析的演进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本节将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加以说明1.

  第一阶段是 1980 年到 1994 年,在这段时间内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献,主要以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或增长、预测、模型为选题,除专门研究方法应用的文献,都必定有理论分析在内,辅以一般统计描述,少数文献用回归分析进行佐证。但在这段时间内,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基本没有作者阐明。

  陈家勤,江卫(1984)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外贸发生亏损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宏观经济外贸效益的途径。宋进攻(1989)通过一般统计描述,结合理论分析,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格局及其动因和物价上升的背景及原因,提出了稳定经济与深化改革的建议。江晓薇(1991)通过一般统计描述与理论分析,对 1990 年的增长特点与原因进行讨论,并运用回归分析轻工业与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提出了 1991 年的经济趋势和对策建议。

  第二阶段是 1995 年到 2000 年,期间尽管依然以理论分析与一般统计描述为主要分析方法,但开始出现了不进行理论分析而直接用计量方法分析宏观经济的文献,但该类文献也只对自身的模型拟合结果写出几点结论,而并未对宏观经济调控进行指导。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依然是热门选题,而以对宏观调控建议的选题也逐渐增多。

  翁文斌,蔡喜明,史慧斌等(1995)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下,讨论了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的操作、运行与实现问题。陈宪,陈晨(1999)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外资变量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吴长风,4巩馥洲,周宏(2000)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经济因素。

  第三阶段是 2001 年至今,其宏观经济分析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围绕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的理论分析。如方兴起(2007)的《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化》,通过对西方各宏观经济分析流派的理论进行阐述、推断,分析出各流派在宏微观经济分裂的环境下各自的现实意义所在。赵彦云(2013)通过论述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及宏观经济分析的体系、方法与自主发展的科学思想与主要内容,阐明了上述内容应在当前的重要机遇期中如何提高并适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发展。汪浩瀚(2002)通过论述各宏观经济学流派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认为凯恩斯的不确定性见解最为新颖和进步,指出不确定性问题的深化可能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上述文献作者均以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其合理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途径,是中国目前最为稀缺的纯理论重思想的文章,使人读后引发深思,从而调整自身思考方式与发展方向。

  二是从宏观经济学理论出发,结合新型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实证分析。万晓利(2011)总结了现有的货币规则理论,结果中国国情建立出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并运用 GMM 模型实证估计了反应函数,找到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反应基准。许煜,张栋梁,尚长风(2007)结合已有的财政分权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构建出理论模型,并通过协整检验的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石柱鲜,武征,刘俊生等(2004)从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出发,推导出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中国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的关系,并对后续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

  上述文献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推导出理论模型,再通过实证方法佐证其理论的正确性,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理论的寻找发展方向。

  三是讨论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其中包括对已有的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对新型的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王文甫,明娟(2009)为验证凯恩斯主义的AD-AS 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通过 SVAR 模型的实证检验,得出该模型与中国数据有着一定的不匹配。万光彩(2006)在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引入可变的技术进步变量,并将总需求曲线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得出扩展后的理论模型,再利用该模型解释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现象。罗登跃(2005)尝试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混沌动力学模型,并以此对中国宏观经济系统运行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宏观经济系统并未陷入混沌状态。上述文献从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入手,引入或发展了西方宏观经济分析手段,开阔了中国研究者的视野,丰富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工具箱,也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进行探索性统计分析提供了新方向。

  四是以某特定问题或目标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一定的计量分析方法加以实证,探求其解决方法或应对措施。柳明,宋潇(2013)通过建立一个含有货币政策的 DSGE 模型,实证分析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赵进文,丁林涛(2012)先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再用门限模型验证了通货膨胀在不同变量作为门限变量情况下的门限效应,最终找到通货膨胀与其中六个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杨天宇,刘韵婷(2011)通过运用方差分解法研究在支出法和生产法核算下的 GDP,其经济结构调整是否对宏观经济波动有“熨平”效应。上述文献都以某一特定研究目标作为出发点,并运用相应的数量方法加以实证,从而得出其所需结论。这类文献对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却可能成为为使用计量方法而使用计量方法的“无思想”文献聚集地。

  1.2.2 学术文献的统计研究

  由于中国学术文献数字化时间较短,针对文献的统计分析相对较少,除统计学专业外,其余领域最多也只有一篇。

  在经济学方面,Card,David,Stefano DellaVigna 通过对美国经济学五大期刊(AER,ECA,JPE,QJE,RES)的发文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里,上述五大期刊在投稿、采稿、论文选题、字数、作者、引用率等方面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

  在统计学方面,韩兆洲,徐芳燕,桂文林等(2010)对中国 1987 年到 2009年的统计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统计博士论文的选题原创性不足,前沿性有待加强,理论的宽度和深度不足,选题研究不均衡,在兴趣的支配下盲目追逐热点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朱建平,刘晓葳,欧阳汉(2014)通过运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对《统计研究》的 5192 篇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统计学科的发展历程。韩兆洲,王科欣(2014)则通过对在《统计研究》发表文章的机构、作者、研究方向、被引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该期刊在各个方面的统计特征,使其得到阶段性总结,为后续发展有一个参考依据。

  在经管类专业方面,卢润德,张明英(2008)通过对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类型、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并讨论了二者的匹配性关系和一般要求,以期为达到提高经济管理类学位论文质量提供思路以及方法。

  在公共管理专业方面,孙莎莎,王国华(2006)通过对 9 所大学的 950 篇MPA 硕士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找到了较热及遇冷的选题,从多个角度解释了该现象,并提出相关规范建议。

  在产业经济学专业方面,吴娟,李福民(2008)通过对河北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 2002-2006 年的 32 篇硕士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选题覆盖面较广,但研究范围较窄,研究内容的重复性和模仿性强,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会展管理方面,王保训,李萌,蔡礼彬等(2014)通过以“会展”、“展览”、“会议”、“奖励旅游”、“节庆”等为检索关键词,整理了 371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研究主题特点,并找多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面,张瑞华,张勇,朱晗等(2007)通过对 1980-2003年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从选题特点、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和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众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黄丽春(2011)对 2000-2010 年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共 2502 篇进行选题统计,简要分析了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现状,发现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偏向,指出目前论文选题存在的特点以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在历史研究方面,李华瑞(2009)通过对 1986 年-2008 年 6 月底,共 173篇宋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选题特征,并分析了这种选题取向的因素,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反垄断法研究方面,刘武朝(2010)通过对 1999 年-2010 年间,选题为反垄断法的博士论文按选题领域分布、学科分布和时间分布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了解了反垄断法领域博士论文研究选题的总体状况,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期待和展望。

  在社会学专业方面,马戎,梁茂春,马雪峰等(2010)通过对国外社会学界公认的 4 本英文学术期刊在 2008 年和 2007 年两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比较,大致了解 2008 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选题,以及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命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变化趋势。

  在建筑学专业方面,李晓玲,鲁伟伟(2005)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1999-2004 年硕士研究生的 95 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并分析热点问题,试图提出建议。

  上述文献的切入角度与分析方法值本文得借鉴,尤其是朱建平(2014)等人采用的文本挖掘技术,正适用于文献统计分析工作。本文将沿用其分析工具,尝试对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进行一次统计研究。

  1.2.3 文献评述

  上述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虽然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差异,但均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中国宏观经济理论起着各自的作用。但从本文搜集的 3146 篇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总体水平来看,则大部分文献的创新程度较低,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数据创新等方面,相当一部分文献选择了容易套用的方法创新。原本此等做法亦无可厚非,然而部分文章却脱离理论分析,就自己的实证结果提出宏观经济调控建议,并且该趋势在本文的统计结果看来将愈演愈烈。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进行较为深入的统计研究,总结出几点结论,并探讨出可能的应对方法。

  而学术文献的统计研究的分析方法值得本文借鉴,其中,朱建平,刘晓葳,欧阳汉(2014)采用的文本挖掘技术正适合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分词技术有利于从中抓取关键信息,总结出统计规律与发展趋势。本文将沿用他们的技术方法,对中国 3146 篇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进行研究。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学术文献是学科理论发展的主要途径,其发展状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对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分析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基本认识,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进行文本挖掘,并对挖掘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选题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再通过对刊登在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上的文献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找到目前中国对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偏好与发展趋势。最后研究采用计量方法或其余量化分析方法2的文献,对其所使用的指标与理论变量的合理性与关联性作出进一步探讨。

  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工程始建于 1999 年 6 月。在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等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以及清华大学的直接领导下,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 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 CNKI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由于是目前中文文献信息量规模最大的资源库,其学术文献的搜索结果对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现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检索工具,选取本文所需样本。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上的文献作为调查对象,搜集从 1980 年到 2014 年间,(搜索方法:全文限定词为“宏观”,主题限定词“经济”和“分析”),对标题、摘要、关键词3进行文本挖掘,将其挖掘结果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中的理论变量以及实际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提取统计特征,探索出有意义的结论。其余观测变量包括年份、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主办单位以及是否有统计指标选择的讨论。文本挖掘通过 R(2.15.3)语言的 rmmseg4j 程序包(在 rjava 环境下使用)实现。

  由于本文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所使用的方法、摘要、指标运用进行研究,将不得不对每个被观测的文献都进行阅读。笔者曾尝试逐篇文献地进行阅读,并加以记录其所使用方法及指标运用情况,如此研究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后发现,按此进度必然无法在限定日期内完成这一任务。迫于时间的限制,也限于笔者能力,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意义,本文决定借鉴典型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是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借以认识同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本质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在本章中,研究对象为学术文献,其特点为认可度越高,被引用的次数也越多,影响范围就越广。

  综合影响因子是近年来被用于评价学术期刊发文质量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根据近两个统计年学术期刊所刊登的文章被其余学术期刊引用次数,比上近两个统计年该学术期刊能被引用的文章的数量。通过选取综合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再对其所刊登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加以研究,其统计结果能有效地代表现在(甚至将来)大部分文献的研究状况4.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用综合影响因子筛选学术期刊,典型调查是一种符合实际情况并不失科学性的研究方法。

  5按照上述方法,本文从已有的样本中筛选出综合影响因子大于等于 1 的期刊(所在期刊影响因子大于等于 1,即该期刊近两个统计年所刊登的每篇论文都平均被引用过 1 次及以上,具体名单见附录 1),并对其所刊登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经查新,目前尚未有对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进行统计研究的成果,本文将尝试对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特点,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加以描绘,为宏观经济分析研究者提供文献选题、方法采用、以及指标运用的参考与建议。

  (2)通过对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等内容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宏观经济分析的过往及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当前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3)论述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与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时各自应当充当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

  (4)研究数据来源于自身收集。

  (5)根据观测样本的统计结果,总结了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方法使用与指标运用特征,并对其合理性进行讨论。

  1.4.2 不足之处

  (1)本文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资料,并未能直接利用资源库进行资料提取,其搜集精确度比之较低,但已是无选之选。尽管此项工作在此方法下工作耗时较长、效果较差,然而笔者认为迈出这尝试的一步意义更为重大,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有共同想法的研究者思考,再发挥出他们的力量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如此循环,相互补充,此之为学术发展之路,本人虽自觉献丑,但亦为甘愿。

  (2)鉴于本人水平之限,以及所能利用资源之限,对文献资源的文本挖掘仅限于标题、摘要、关键词,未能对文献内容进行挖掘并加以分析,使统计结果与客观事实可能出现一些偏差,但亦不失为一种尝试。更全面的研究可留待后来者进行。

  (3)由于对搜索引擎缺乏了解,样本的搜集现在已无法重现(笔者确定样本时为 2014 年 7 月,从新尝试时为 2015 年 3 月)。可能造成现状的原因较多,如搜索引擎的算法发生变化,关联规则改变等,但笔者均无法对其进行求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