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基于人口红利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28 共873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红利对城乡收入的作用探析  
【第一章】人口红利下城乡收入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定方法及人口红利影响 
【第三章】人口红利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第四章】人口红利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基于人口红利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基于 1993-2012 年的数据,分别从理论途径、现状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通过相关实证分析,构建 VECM 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三产业总比重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三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得到的实证结论和理论分析是一致的,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根据我国现人口年龄结构来判定出我国人口红利期是从 1993 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人口有两个显着特征:低抚养比和搞劳动参与率。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和基尼系数不同的指标的测算,一致说明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在不断扩大。

  第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人口红利期,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三产业总比重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等 3 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其中,第二三产业总比重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都与城乡收入差距为正相关关系,并且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比第二三产业总比重正相关程度要强。协整检验的结果与相应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第三,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人口红利期,第二三产业所占总比重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都是城乡收入差距的 Granger 因。该结果说明了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受到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共同作用。

  第四,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在 1-14 年的滞后期内,第二三产业总比重的增加会促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变大会促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依据此结论,证明了第二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缩小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对未来时期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5.2 政策建议

  5.2.1 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由于改革开放后,优先工业化的政策导致农业部门发展不足并且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为了合理的安排产业结构,政府应该增加农业的投入,扶持农业的发展,制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提高劳动产品的质量、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有效的去促进在人口红利期剩余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转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政府可以不断发挥它的财政职能作用,该职能作用应该为农民建立公平的农业生产环境,让农民能够正常的享受到生产所带来的利益。那么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可以加大对农业研究的资金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

  可以将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核心,大力推广农机合作社中关于生产的良种和良方。

  不断的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让农业研究能够在农村有着实质性的推广,促进农村生产向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等方向发展。从而,让农业研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带动农村的生产力提高,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精耕细作。跟随着农业研究投入的加大,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让农民能享受到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受益。

  其次,对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补贴,并且对农副产品价格体系进行调控。因为农民的收益取决于农产品的投入产出差,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益,那么要分别从投入和产出着手。第一,在降低成本方面,政府可以对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相应补贴,间接减轻农民生产负担,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二,关于产出方面,政府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产品市场的经济秩序,使农产品销售环节保持流畅。并且利用社会媒体等舆论监督作用,倡导农产品价格政策,对农副产品价格体系进行调控,保护农民利益。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让农民享受到应有的收益,进一步的让农民收入得到实质性的增长。

  再次,将财政的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民能够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加强农村各项基本设施建设,比如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各项基础建设,为农民的生产过程创造更好的环境。

  最后,政府可以利用优惠便利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来引导其它社会闲置资金投入到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中。这一举措可以为农业生产投资来拓宽融资渠道,让这些投资者和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比例,为农村和农业生产提供资金保障和财政政策导向。

  5.2.2 消除制度障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将城乡分割,将劳动力市场进行二元的分割,造成人口红利期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的流向城市。除此之外,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会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障碍。

  因此,改革我国现有户籍制度,消除一些不平等的制度障碍,对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可以实施较宽松的户籍制度。比如,可以采取对县级及其以下的城镇户口放宽长期以来的管理制度;对大中型城市内,进城务工和经商多年的劳动者中对城市贡献比较大的劳动者能够让其落户。打开户籍制度的管理可以让这些劳动者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权利和相应保障,有利于改善分割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第二,针对农民工构建一套相对公平的城市就业制度。当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就业制度,就可以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享有同等条件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权利。

  第一、开放城市的各个就业部门,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准入条件,允许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第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改变存在已久的不平等就业制度,消除就业制度中的不合理规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和城市劳动力享有相同的权利,并且让农民工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到自主择业,让劳动力能够实现优化配置,减少因为择业限制而产生的城乡收入差距;第三,逐步完善和健全现有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进一步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针对现有的法规漏洞来加大对城乡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根据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那些利用农村劳动力来牟取暴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总之,应该把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整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考虑,打破城乡就业歧视,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就业制度和法律法规,才能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

  最后,可以构建分层分级和相对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村劳动力这一群体,按照他们在城市中的收入水平来划分等级。根据分级划分的不同,来采用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低层次收入水平的。针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优先去解决医疗保险的问题,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再逐步推广到其他领域,并且还要增加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覆盖面,让尽量多的农民工能够顺利的加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同时,对城市常住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要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障标准。在同等条件下,让外来农民工能够获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权利。

  5.2.3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人口红利的当期,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虽然是起着扩大城乡收入的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稳定,对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是有着缩小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和优先发展工业化的城市倾向政策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当这些问题慢慢得到解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会是缩小的,有个滞后性。所以,在城市化逐渐发展的进程中,大中型城市要持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将我国失衡的产业结构慢慢调整过来,以适应城市不断升级、不断改变的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以促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带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基于前期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主要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而农村要充分发挥其劳动力数量优势,使劳动力资源优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进一步的去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不平等障碍,对城市中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村劳动力顺利留在城市工作。为了让农民能够自由的进入到城市,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第二三产业中,消除不平等的制度和歧视,政府或各个企业可以加大财政或培训资金的投资力度让农民工能够通过职业教育留在城市工作。减少回流到第一产业中农民工数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战略举措可以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状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加大农业财政方面的支出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资,调整之前失衡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让农村可以走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在政策上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体系,保护农民的利益,让农民的相对收入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

  5.2.4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目前和城市教育水平相比,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还处在非常落后的局面。相比于城市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当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时候,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的是城市劳动者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条件差的体力型、低收入和低层次行业,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让这些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这些投资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相关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让他们能够进入到高收入和高层次的行业工作,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当农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的时候,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让他们获取到更高的收入,即提高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对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将会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以,为了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首先,可以建立长效的教育投入体制,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来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由于城镇教育目前是优于农村教育的,我国政府部门可以将农村教育和城镇教育结合起来加以重视,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减轻农民自身对教育投资负担,使教育面覆盖的更广一点,通过减少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方法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解决办法。教育资金的投入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这样才能确保农村教育资金和资本得到长期的投入。除此之外,在政策上还可以鼓励民办学校教育在农村的开展。因为当教育无法覆盖到所有农村的时候,可以让民办学校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到农村教育,让农村教育方式多元化发展。

  其次,优化农村现有的教育结构,加大对农村中没有职业技术的劳动力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对于一些提早辍学或者没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可以对他们采取符合其未来就业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优化农村劳动力与工作的拟合度。并且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要以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为背景来进行调整,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工作的匹配度,让他们学以致用,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城市劳动力市场中。

  最后,优化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在农村中构建一套金融服务系统。卫生医疗投资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当政府对医疗保健的投资越来越多,那么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会越来越小,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另一方面,当农村的医疗保健投入变多之后,对健康是一种保障,并且原本投入到医疗保健的部分,农村劳动力便可以将原本应由自身投资的资金节省下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对自身教育的投资,同样也是变相增加对自己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除此之外,在农村建立起系统的金融服务,可以优化金融资源的结构,进一步的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保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资金的充裕性。通过构建起的优良金融服务体系,让农村劳动力都能够享受到这一体系带来的好处,确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都可以获得人力资本投资。

  总而言之,由于城市的人力资本投资从投资量和投资得到的收益率都是高于农村的,政府更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投入到农村的教育和健康方面,缩小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巨大作用,更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以及各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的。至此课题落幕之际,也是我将要离开重庆理工大学的时候。在重理工的三年时间里,感谢各位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专业知识,尤其是我的导师宋奇成教授,更是对我的学习生活关怀备至。宋老师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鼓励我积极向上,正是由于宋老师的付出,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

  我的导师宋奇成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影响了我,从文章的选题开始,中间的思路、论文的修改到最后的定稿,宋老师对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同时感谢重庆理工大学的王筱欣教授、向为民教授、陈元刚教授和谭建伟教授在开题与中期答辩中提出的很多指导性意见,正是由于各位老师的关怀,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再次由衷感谢各位老师。

  最后感谢在生活中给予我关怀的同学和家人。他们使我感觉不再孤单,同学给我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家人给予我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陪伴,便没有如今的我。我唯有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David E.Bloom,Jeffrey G.Williamson.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8,12(3):419-455

  [2] 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中国人口科学,2003(1):9-14

  [3]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5(6):21-27

  [4] 马瀛通。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 21 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中国人口科学,2007(1):2-9

  [5]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4):4-13

  [7] 蔡昉。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经济学动态,2011(6):3-7

  [8] 沈君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南方人口,2005(1):41-47

  [9]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 (2):2-9

  [10] 王文军。压缩型国家人口问题的经济学根源探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4):35-39

  [11] John Knight, Deng Quheng, Lishi. The Puzzle of Migrant Labor Shortage and Rural Labor Surplu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 585-600

  [12] 刘元春,孙立。 “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人口研究,2009(1):81-90

  [13] 朱恒金,马轶群。中国劳动力转移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西北人口,2012(6):7-12

  [14] 刘三林,吴华维,彭穗生。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基于广东 1987-2010 年数据的分析。商业研究,2013(3):132-136

  [15] Zheng Wei, Rui Hao.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0, (38): 472-491

  [16]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4):4-13

  [17] 王必好。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城乡居民消费视角。中国统计,2012(8):15-17

  [18] 石火培,倪晓真。扬州市人口红利的变化与开发利用策略探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6):38-39

  [19] Louis Kuijs.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3633, 2005

  [20] Loayza, N. Schmidt-Hebbel, K. and Servn, L.:What Drives.Savingacross the World.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2000,82(2):165-181

  [21]Andrew Mason, Tomoko Kinugasa. East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Two Demographic Dividend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8, (19): 389-399

  [22] 王婷,吕昭河。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差异分解及解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国人口科学,2012(4):2-12

  [23] 刘亮,陈正伟。人口红利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分析--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331-335

  [24]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人口学刊,2010(5):15-24

  [25] 周世军,周勤。政策偏向、收入偏移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财贸经济,2011(7):29-37

  [26] 段景辉,陈建宝。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地区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城乡分解。世界经济,2010(1):100-122

  [27] 程莉,刘志文。农业现代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内在逻辑与实证分析。 财经科学,2013(7):99-109

  [28] 丁志国,赵宣凯,赵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别。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118-130

  [29] 刘维奇,韩媛媛。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5):24-33

  [30] 罗必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城镇化战略。农村经济,2013(1):9-11

  [31] 毛其淋。经济开放、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浙江社会科学 2011(1):11-22

  [32] 杨永兵,雷昭明。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企业经济,2012(11):53-56.

  [33] 张立军,湛泳。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分析及其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73-81

  [34] 张宏彦,何清,余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83-88

  [35] 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2):71-75

  [36] 高晶。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宁波大学,2011.14-17

  [37] 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中国社会科学,2005(3):27-37

  [38] 蔡晓慧,余静文。De Soto 效应、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问题,2013(6):44-49

  [39] 阚大学,罗良文。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 2013(2):110-116

  [40]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8):3-14

  [41]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

  [42] 周燕,佟家栋。“刘易斯拐点”,开放经济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南开经济研究,2012,(5): 3-17

  [43] 尹银,周俊山。人口红利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2,(2):120-130

  [44] 刘怀宇,马中。“刘易斯转折点”假象及其对“人口红利”释放的冲击。人口研究,2011,35(4):65-74

  [45] 王颖,佟健,蒋正华。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人口研究,2010,34(5):28-34

  [46] 赵红军,孙楚仁。二元结构,经济转轨与城乡收入差距分化。财经研究,2008,34(3):121-131

  [47] 郭琳,车士义。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9):45-51

  [48] 熊婕,腾洋洋。农村异质性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与检验--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推理和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S1):31-40

  [49] 郎永清。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9):11-15

  [50] 史云鹏,赵黎明,贺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东北三省的面板数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2(6): 118-123

  [51]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家,2007(1):104-110

  [52] Faruqee,H.and Muhleisen,M.2002.PopulationAging in Japan: Demographic Shock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15(2):185-210

  [53] Hertel,Thomas, Fan Zhai.“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Rural-Urban Inequality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s Econom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55,November 2004

  [54] Ding Lu.“Rural-Urban Income Disparity:Impact of Growth,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Local Growth Welfare”.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13(4),419-429

  [55] Lucio Pench.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The Graying of the Industrial World-A

  Policy Conference on Global Aging. January Washington D.C,2000,35(3):25-26

  [56] John Thornton. Age Structure and the Personal Savings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l956-1995.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1(1):166-170

  [57] Loayza,N.,Schmidt-Hebbel,K. and Servn,L. What Drives Saving across the World.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82(1):165-181

  [58] Yaohui Zhao.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ee:The Case of Rural China.Eeonomic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9,47(4):767-782

  [59] Wang Feng and Andrew Mas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Prospec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UN Expert Meeting on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Population Structures,Mexico City,2005

  [60] Lee,Ronald and Andrew Mason.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06,43(3):16-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