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487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探究
【第一章】我国老年人再就业政策研究绪论
【第二章】人口老龄化与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人口老龄化下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
【第五章】老年再就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六章】促进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老年人再就业制度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于 2000 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峻,逐渐呈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性。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也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逐渐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

  
  3.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认定的国家或地区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年龄超过 60 岁的人口占比达到 10%,或年龄超过 65 岁的人口占比达到 7%.
  
  2001 年 3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00 年第 5 次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因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下降及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已于 2000 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近年人口老龄化现象愈趋严重。下表为 2000 年以来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数值及占比情况,由表 3.1 可见,14 年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 4934 万人,增幅达 55.93%,年均增长率为 3.22%,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 0.55%的增长速度(2000 年 126743 万人,2014 年 136782 万人),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也提出,2020 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 2.48 亿,30 年后将超过 4 亿;2020 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30 年后将达到 30%,是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1 到 2100 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4 亿,老龄化水平将稳定在 31%左右。老龄化的发展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将伴随 21 世纪始终。
  
  3.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也展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2000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 8821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6.96%.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拥有近世界 1/5 的人口。中国人口基数决定了老龄人口规模的巨大。2014 年末我国人口数量为136782 万人,占世界人口数量 726071 万人的 18.84%,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3755 万人,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首超 10%,占世界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 23.39%,均居世界首位[4].
  
  我国老龄化速度也非常快。例如1953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504万人,2014 年为 13755 万人,在 60 多年的时间里增长了 4.49 倍,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也由 3.56%提高到了 10.1%[5].国际上通常用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 7%提高到14%,或由10%提高到20%所历经的时间来量度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
  
  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于 2000 年达到 7%,专家预测将于 27 年后达到 14%.
  
  而从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 7%提高到 14%所需的时间看,法国时间最长经历了 115 年,美国经历了 69 年,荷兰经历了 65 年,意大利经历了 61 年,瑞士经历了 50 年,英国经历了 47 年,德国经历了 40 年,日本时间最短,经历了 24年。由此可知我国老龄化速度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首位,还快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2)未富先老,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发达国家早于 19 世纪 60 年代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这些国家晚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发达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时都经历了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应对老龄化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日本在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 7%时人均 GDP 为 1967 美元,达到 10%时人均 GDP为 11335 美元,达到 14%时人均 GDP 为 38555 美元。其他发达国家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也一般在 5000 美元至 10000 美元。而我国在 2000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只有 7902.12 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6,居世界 109 名,但老年人口比重却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一致[6].我国“未富先老”,在没有富裕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尚属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经济不发达,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思想、理论准备,制度准备,物质准备,人才储备尚不充分。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对我国造成了沉重压力。
  
  (3)地区分布不均衡
  
  受不同地区计划生育和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由表 3.2 中数据可知 2014 年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 11.76%,其次为东北地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 10.70%,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为西北地区,比例为 8.84%,表明我国所有地区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从省级行政单位来看,我国目前只有新疆、宁夏、西藏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尚低于 7%,分别为 6.87%、6.78%、5.50%,未达到人口老龄化程度,但新疆、宁夏已非常接近 7%的标准,其他省级行政单位均已达到人口老龄化程度。
  
  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是重庆市、四川省、辽宁省,比重分别为14.12%、13.99%和 12.16%.这三个省份与新疆、宁夏、西藏差距非常大,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间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
  
  从老年人口的分布地区来看,30%的 65 岁及以上人口集中在华东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比重为 17%,两个地区人数合计占全部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总量的 47%,接近一半。西北地区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最少,只有 6%.各地区比重排序依次为华东、西南、华中、华北、华南、东北、西北。这一排序较之前有一定变化,与当地经济政策、人口政策、自然条件等都有一定关系。
  
  3.2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最初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是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3.2.1 影响了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是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总和,是生产力和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只有和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创造物质财富。有时劳动力还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力的规模和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对劳动年龄的规定一般是 15~64 岁,我国劳动年龄是男性 16~60 岁、女性 16~55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一般是 0~14 岁,15~64 岁,65 岁及以上。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将劳动力年龄限定为 15~64 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劳动年龄结构和生产率三方面。
  
  从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劳动力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上升源于 0~14 岁人口比重的下降。2010 年以来 15~64 岁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但 15~64 岁人口数量仍在增加。这是因为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人口总量仍在增加。15~64 人口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惯性作用下,未来一段时期数量还会增加。所以单纯从劳动力的数量来看,短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带来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
  
  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年龄结构呈现高龄化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很大一部分成因是生育率的下降。但是新出生的人口需要 10 多年的时间才能成为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当这部分人进入劳动年龄时,年轻劳动力比重较低,劳动年龄结构就会呈现高龄化。此外,我国近年一直鼓励生育,先后推出“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当婴儿潮一代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就会使年轻劳动力比重上升,而随着这些人年龄的增加,劳动年龄结构就会出现高龄化。
  
  此外,人口老龄化可能还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这点主要是从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提出。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从而会增加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给企业带来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创新技术和扩大再投资。而且劳动力年龄变大后,体力精力都会下降,对知识、技术的接受能力、创新能力也会下降,重新培训费用较高,阻碍了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工作更关注劳动者的经验,对体力不做过多要求,在这方面高龄人口可能更具有优势。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3.2.2 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不同生命阶段人们自身和家庭状况不同,人们的消费、储蓄倾向也会有所差别。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投资的主要来源就是储蓄。因此人口老龄化引起的消费、储蓄的变动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收入等于其储蓄和消费的和。不同年龄人口其储蓄倾向不同,0~14 岁年龄段和 65 岁及以上年龄段储蓄倾向低于 15~64 岁年龄段。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储蓄倾向先上升后下降,相应的消费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因为 0~14 岁和 65 岁及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收入较低,他们的消费意愿更强。而 15~64 岁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考虑到其未来老年阶段的消费情况,会加大在社会养老及保险等方面的支出,其储蓄意愿更强。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0~14 岁及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就是社会抚养比不断上升,15~64 岁具有较强储蓄倾向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故社会总储蓄水平会下降,消费水平会上升。
  
  而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国家和企业在社会保险、养老保障等方面就需要更多资金支出。消费的增加减少了储蓄,社会总储蓄呈下降趋势。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储蓄是投资的来源。社会总储蓄的下降,势必影响投资规模,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消费的偏好、需求也不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也必然会对我国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造成一定影响。
  
  3.2.3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状况有着长远且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资源的整合将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产业结构变动见下表。自 1980 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皆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将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还需要与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相适应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从数量上看,劳动年龄较大的劳动力依赖性较强,不愿意轻易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从而制约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从质量上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这需要与之适应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但是劳动年龄较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可能偏低,接受能力也较年轻人差,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劳动技术结构。这些都会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但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初期,我国劳动力数量充足,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同其他人群存在一定差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还会通过供求增加对诸如老年产业、新兴服务业的需求,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3.2.4 加大了养老保障负担
  
  人口老龄化给整个社会养老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金的给付造成了冲击。第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从而给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支付带来压力;第二,虽然我国劳动力供给短期内不会减少,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最终劳动年龄人口将绝对减少。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代际赡养”,由劳动年龄人口缴纳养老保险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绝对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劳动年龄人口参保负担系数不断提高,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也使养老金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给我国养老金的给付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人口老龄化也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1980 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当时出生的那批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组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一对夫妻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抚养负担沉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推行,也使得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对老年人的保障功能不断削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发展。
  
  总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加剧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冲击,也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