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的文化导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120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文化导入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应用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究
  【第二章】文化及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第四章】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的文化导入
  【结论/参考文献】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中文化导入研究  

   
  4 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的文化导入

  4.1 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4.1.1 文化导入影响语言教学

  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萨丕尔和本杰明· 沃尔夫就曾指出,语言的确影响着文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也就是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里,也不是生活在一个纯粹由社会行为构成的世界里,实际上,真正的世界是人类在无意识中建立的语言习惯的巨大延伸。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语 言 决 定 论 (Linguistie Determinism) , 一 种 是 语 言 相 对 论 (LinguisticRelativity)。前者认为是语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后者认为由于语言影响着思维,说不同语言的人将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大部分语言学家都倾向于语言相对论,也就是说,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说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社会的文化所决定。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初级阶段,学生们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知之甚少,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由于所在国政府和媒体的错误报道宣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少误解,不能正确地理解中国人所说的话、感知中国人的思维。所以文化导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十分有必要,可以说是整个汉语国际推广中最重要的内容。

  4.1.2 语言教学中势必要体现文化因素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身份。

  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一连串字母、符号及它们的使用规则,而且这些字母和符号因文化而异,不同的文化塑造出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从汉语学习的角度来看,不少词语的意思来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海外汉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就很难真正理解这类词语。比如,我们在汉语推广的初级阶段会接触到“红包”这个词,大多数的外国学习者都知道,“红”是个颜色词,“包”是个名词,指装东西的口袋,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一个红色的袋子”,但是为何中国人会经常说“送红包”、“给红包”、“收红包”之类的短语或句子呢?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这就是一个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所以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语言构成了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语言的使用与交际文化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文化知识不与语言技能同步增长,即使教会学生了相当数量的词语、语法规则,学生仍然无法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在实际交流中仍然会力不从心。

  4.1.3 教和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教和学,受着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学生们学习汉语,有的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有的是为了从事文化交流活动,有的是为了来中国留学,有的完全出于对中国文明的好奇与探究。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认知欲。比如,有些学生刚开始接触汉语,首先想学的就是如何打招呼,如何问候,如何称呼别人等等;有人刚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几个简单的对话,就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的节日文化、风俗习惯等。在学习了一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生活状态、文化典故、汉字等充满好奇,这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从教学对象方面看,说明了文化导入与语言学习、使用的密切联系,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从教师方面看,面对的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我们必须采用与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授汉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把中国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此外,教师在汉语教学中要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维持并提高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十分重要。纯粹的、长时间的语言教学略显枯燥乏味,且对于海外学习者来说,或许没有必要像国内的留学生教育那样偏重语言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那些具有浓郁异域文化色彩的知识,肯定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把丰富、适量的文化知识导入词汇记忆、语法讲解中,能使学生既学到了生动的汉语,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学习动力。所以我们可以说,教和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4.1.4 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海外汉语学习者都没有中国文化背景,也没有接触过汉语文化,他们在本国的环境中接受了较为固定的本国文化模式熏陶。对他们来说,中国是一个并不熟悉的异域国度,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文化模式、社会体系等都是陌生的。有些时候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语法和文化,这与母语文化背景和汉语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有关。举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件事情为例,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初级阶段,我们通常会介绍中国的几个传统节日,有一次,在播放完一段关于春节的短片后,班里的学生们交头接耳地在讨论着,原来他们对视频中提到的“恭喜发财”这一短语饶有兴趣。短片中提到,春节期间,许多中国人之间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就会说“你好你好,恭喜发财!”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何在春节这样一个全家团员、举国欢庆的时刻,中国人却不停地把钱挂在嘴边,逢人就要祝对方来年多多赚钱,甚至有学生问,对新认识的朋友能否说“恭喜发财”.这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们善于思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陌生,对中国的文化风俗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可能意识到,“恭喜发财”只是过去祝贺别人发财富裕的一个客套话,虽然沿用至今却并无单纯物质追求、金钱崇拜的意味,已经演变为一个习惯性用语,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中国人会频繁使用这个短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当我们把这个短语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阐释清楚之后,才能消除学生的困惑。

  4.2 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文化导入的基本内容

  4.2.1 基本国情文化

  中国的基本国情知识与语言结构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它却是学习掌握汉语和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所必需的,是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文化导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第一节课上,教师就应该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的基本概况,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海外学生们最感兴趣、最希望了解的。由于本人在孔子学院本部工作,经常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年龄和汉语掌握程度的学生,通常在上课或者聊天的时候都会把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知识放在重要的位置,让他们慢慢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具体来说,在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文化导入中需要介绍的中国基本国情介绍包括如下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版图形状像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公鸡;2)中国的国土面积:有 960 多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3)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旗面代表革命,大五角星代表中共产党,四个小五角星代表中国的四个阶级(可与所教国国旗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忆);4)中国的人口:超过 13 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9%,但是中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气候等原因,人口密度相对较低;5)中国的城市:首都是北京,其他重要城市有上海、广州、香港等;6)中国的通用货币: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为 1:6.4,每张人民币上均有毛泽东主席的头像(可准备几张不同币值的人民币让学生传阅);7)中国的着名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秦始皇兵马俑、苏州园林等(可开设专门的旅游类讲座来介绍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明)8)中国的珍稀特有动物:介绍熊猫、金丝猴、丹顶鹤、藏羚羊等外形可爱、脾气温顺的动物,以免引起学生的恐惧。

  尤其值得注意是,在介绍中国领土范围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台湾问题和与他国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

  4.2.2 生活文化

  所谓的生活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贯穿在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打招呼、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使用,委婉语、禁忌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海外学习者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会给他们理解语言知识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今后的语言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来看,中国人的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最能直接反映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学习汉语所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中所涉及的生活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4.2.2.1 中国的节日文化大多数海外学生对中国的节日并不了解,但是在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如谈论到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时,许多西方学生会首先想到“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欧美节日,一种文化的本能感促使他们认为世界上的节日应该是相似的,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间的较大差异。所以这个时候,应把“节日类”的话题单独设立出来,或在涉及相关内容时重点讲解,否则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与本国文化风格迥异的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一种所谓的“文化畏惧感”.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重阳节等。其中春节需要重点介绍,除了常规的播放视频文件、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教学手段以外,还可以结合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来进行教学,如教学生如何剪窗花、写对联、涂鸦红包等,这样把相对枯燥的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春节的来源和历史,更能让他们亲身体验了节日期间的风俗习惯,增加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热情,也符合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的“5C”教学法特点。

  4.2.2.2 中国的婚俗文化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人把婚姻与饮食放在相提并论的地位,看作人类必须做的两件大事,认为婚姻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头等大事。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文化导入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婚俗由来已久,《礼记·昏义》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在崇尚礼制的古代社会中,把婚姻制度看作是社会制度的根基。《昏义》又云“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婚姻关系构成了尊卑上下等级秩序的基础。陈鹏曾经说“婚姻基于天地阴阳自然之性,为人伦之本,家始于是,国始于是,社会之一切制度,莫不始于是,是为中国古代婚姻观念之又一特点。”(陶毅、明欣 1994:172-177),这些充分表明了婚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处于极高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意义,笔者认为,基于婚姻家庭关系的婚俗文化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所在。在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对海外学生进行文化导入,选择以婚俗文化作为切人口,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教学思路。

  中国现代的婚姻习俗是在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婚俗与西方基督教婚俗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学生可能会在各类宣传片中看到过中国传统的“红喜帕”、“大花轿”、“拜天地”等婚礼风俗,但是在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中还是需要偏重实用性强的知识,注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所以就婚姻习俗这个知识点而言,教师首先应当向学生介绍现代的中国婚俗,让他们能够更深入了解现代中国人的生活。

  4.2.2.3 饮食文化纵观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社会制度变迁,都未对它产生重大的影响,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道:“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从古至今,“以足民食,以食为天”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孔子说过“食、色,性也”,在注重人性的中国文化里,饮食被放在首要位置。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文化功能。《札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由饮食活动引出了食礼、酒礼、茶礼等一系列的相关礼仪。如现在还留有的“以酒成礼”的古风。中国人一旦进入宴席,就要根据尊卑之序来饮酒,并由晚辈为长辈敬献,从而达到酒宴的高潮。另外,饮茶也有茶札,人们在倒茶、端茶、接茶和饮茶方面都有一套礼仪习惯。许多外国学生喜爱中国茶艺,教师在讲授这方面知识的之后应该注意茶礼,如倒茶只能倒半杯,端茶、接茶要用双手,饮茶要细品,而不能豪饮。

  4.2.2.4 服饰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一种方式,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具有的丰富的信息含量和巨大的历史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服饰文化的历史是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历时的、纵向的描写,也是中国人生活观念的一种外化形式。

  中国的服饰文化中蕴含着一种含蓄美,与西方服饰为凸显自我而塑造立体造型的风格迥然不同,中国服饰以与中国人内敛温和的性情相适应,服饰整体风格特点平面、抽象、写意,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较易理解、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服饰,对中国人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相隔年代不远,加之影视剧和宣传片的影响,海外学生对中国女性所穿的旗袍较为熟悉,是导入服饰文化的首要关注点。旗袍的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现在的旗袍已经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国外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4.2.3 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心理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于伦理型文化。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论世变之极》一文中对中西文化与心态差异,有过经典的阐述:“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繁文,而西人乐简易。……”这里我们以中国人尊人卑已的谦虚态度为例。中国人谦虚谨慎的品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但对于来从小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而言,他们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如欧美人往往习惯于当面称赞别人,而中国人却不善于直接接受别人的赞美,在听到别人的赞美后经常会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外国人可能会觉得中国人很虚伪,为人不真诚,而不愿与之交往,甚至导致他们不愿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因此,在汉1们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更好更快地习得汉语。

  4.2.4 中国的汉字文化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型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从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不断地为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进行内部调整。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又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形声造字法,一半表示词语的义类,一半表示词语的读音,显得简洁方便,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不断对汉字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汉字书写工具的不断改善也为汉字形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我们以汉字的姓氏文化为例。在古代有“姓”、“名”、“字”、“号”之分,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这就是文字学告诉我们的“姓”字的意义。姓的原始意义是源于同-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所以如今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会有相同的姓。“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取字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字不是自取,号、别号则由自己取,也有是别人所赠。“号”,通常是一人一号,多则称为别号,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这些复杂的知识对于初学汉语的海外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欧美文化中,通常姓在名字的后面,而把名放在首位,如“John Brender”,“John”是他的名,“Brender”是他的姓;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姓在前名在后,如“王平”,“王”是他的姓,“平”是他的名。在汉语国际推广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中,教师要介绍这类重要的姓氏文化,以免闹出类似“姗小姐”、“平老师”之类的错误,影响学生对汉文化的整体认知感。

  4.2.5 中国的历史文化典故

  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相比,海外汉语国际推广的语言教学过程中鲜少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典故的知识。因为对于海外学生来说,最亟需掌握的是现代典范白话文和通俗易懂的汉语句子,而历史文化典故大多用文言文或者古典式白话文表达,不利于快速学习和理解。但是文化通常是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现代的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在形式上表现出相当的认同感,所以在海外汉语推广中教师需要适时地介绍一些有趣、有用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初级阶段的文化导入中,主要讲授基础和经典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应该与中华文明的起源、1故划分为三个类别来进行概述。

  4.2.5.1 神话传说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被人民世代互相传颂。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虽然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精神产物,但却是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创作基础,未曾脱离现实世界。中国的神话起源于中华民族先民的图腾崇拜和氏族传说,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并没有严密完备的体系,只是零散记录在各部史书和着作中,但是却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对于从小学习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西方学生来说,神秘的中国神话十分有吸引力,是一块引导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敲门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列举所在国或者学生们熟知的一些神话故事,由此引出他们对中国神话的好奇和疑惑。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在古埃及神话中,人是神呼唤而生的;在犹太神话中,是上帝耶和华创造了人,那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学生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假想,在经过一番谈论之后,教师可逐渐引出中国古代中关于女娲造人的传说。

  相传大英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当时,尽管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鸟兽虫鱼,但仍然显得死气沉沉,因为大地上没有人类。一天,女娲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十分孤独,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那些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在把它们打量了一番后,女娲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生命都更卓越的生灵。

  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里的软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龙尾巴。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女娲想让人类遍布广阔的大地,但她累了,做得也太慢了。于是,她想出一条捷径。她把一根草绳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上一层泥土。接着,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神的工作似乎就可以停止了。但她又有了新的考虑:怎样才能使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呢?人总是会死亡的,死去一批,再造一批,那就太麻烦了。于是,女娲神就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对,叫他们自己去繁殖后代,担负养育后代的责任。人类就这样繁衍绵延下来,而且一天天地增加着。-- 《中国民间故事网》

  4.2.5.2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了众多的民间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情感和愿望,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这四个故事对于外国学生理解中国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介绍长城的时候,可以把《孟姜女》的故事加入其中,把长城与中国文化相联系,增强学生们的认知感。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中国民间故事网》

  4.2.5.3 成语故事可以说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传奇轶事或者历史典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是汉语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瑰宝。它们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蕴含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在海外汉语推广的初级阶段中,我们需要将那些最常用、最脍炙人口的成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动物类词语的时候,可以引出”对牛弹琴“这个有趣的成语: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着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书海网《成语故事》

  4.2.6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从哲学或者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所谓的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长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路向、逻辑范式,它是一种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有物质性,像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是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有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在认识方法上具有”意会体悟“的直觉性,在思想方法上以”月令图示“的辩证性为主要内容,在分析方法上则首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思维方式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于海外汉语推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初级阶段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知识。本文主要试图从两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4.2.6.1 整体性思维季羡林认为: ”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 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在中国人看来,世界是一个整体,处事应采用系统的、整体的、全息的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例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虽然目前中医在海外呈现出日趋流行之势,但是很多外国学生在初次接触中医的时候,都会质疑这样的做法,认为中国人不懂医学,进而怀疑中医的科学性,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4.2.6.2 直觉性思维直觉是针对某事物的直接的大致想法,可以说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累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用修辞手法来表述思想,属于简洁少言的思维方式。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和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趣味无穷。中国的古籍也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例如,《老子》开篇就讲”道可道, 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庄子说”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孔子亦云”言不尽意“.(《易经·系辞》)可以说,中国人的思考主要是含糊不清的非概念思维、象征主义推理,而非逻辑推理的方式。大部分外国学生是因为仰慕中华浩瀚的五千年文明才迫切地想要学习汉语,尤其对中国的古代典籍饶有兴趣,但是很少有人能正确、完整地理解原文表达的意思,更加无法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4.2.7 中国当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以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当代的中国是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文化导入中,我们应该向海外学生们重点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卓越成就,改变可能存在于他们影响中的落后中国形象,勾画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图景:1)中国 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二,仅次于美国;2)我国跃居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3)中国贸易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三,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二;4)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22 个大类中,7 个居世界第一,15 个名列前三。

  统计数据表明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不仅应该为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而自豪,更需要把它展示给世界,让更多的海外人民能够了解当代的中国,了解腾飞的中国,让更多的海外学习者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有机会来到充满蓬勃气息的中国,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