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讨论宿松方言“着”和“倒”持续体的用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10 共6956字
论文摘要

  一、引 言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南接江西彭泽、湖口,西邻湖北黄梅、蕲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宿松方言属于赣语的怀岳片,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不少特性,充分反映了处在吴语、赣语和江淮官话影响下的语言变异。笔者家乡位于宿松县高岭乡,宿松话为作者的母语。自上世纪末以来,宿松方言的特殊性引起了学者高度的关注,这其中主要有孙宜志,唐爱华,黄晓雪等。纵观他们的研究,在语音词汇方面成绩较为明显,但在语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宿松方言中可以用作动词体的成分很丰富,如“着”、“倒”、“脱”、“尼”等等。这些体标记有的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有的是由介宾结构虚化而来; 有的已经完全虚化,有的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其虚化的轨迹和虚化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们一方面在今天的宿松方言中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又与共同语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截至目前,有关宿松方言动词体的研究除唐爱华、黄晓雪有初步涉及,总的情况还是问津者少。因此,开展宿松方言体标记的研究,尤其是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汉语语料库,而且“对于汉语的类型学研究,对于汉语的语法特点归纳,对于汉语共同语语法研究的深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宿松方言中,“着[tο0]”和“倒[tau0]”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体,也可以用来表示持续体,本文仅讨论其持续体的用法,有关完成体用法,另有文章研究.

  为了阅读方便,体标记首次出现或在文中需要进行特别说明,以及通过语音可以区别词语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时,都一律用国际音标标注出声韵调( 调值) ,例句只标有音无字词,其余概用汉字书写。此外,本文所用的例句,部分引自唐爱华《宿松方言研究》,其余由作者通过自省的方式补充,凡在例句后标有※号的是引用的例句。

  二、持续体标记“着[tο0]”

  “着[tο0]”的本字是“着”.在宿松方言中,“着”也可以读作“t?ο0”,两种读音各有不同的区域和年龄段: 从区域分布来看,读“tο0”音的主要集中在高岭、荆桥、程岭等地区,这一带接近江西彭泽、湖口,这与《民国宿松县志》中有关宿松居民绝大多数乃来自江西鄱阳湖一带移民的记载吻合; 读“t?ο0”音的主要集中在城关、河塔、凉亭一带,这一带接近湖北黄梅、蕲春。从年龄分布来看,老派多读作“tο0”,而新派多读作“t?ο0”.这说明一方面“tο0”音比“t?ο0”音古老,另一方面“tο0”与“t?ο00”读音的差别可能是受某种权威方言的影响。“着[tο0]”也可以记作“哆”,如唐爱华,李金陵.赣语中也有“哆”的记载,如肖萍提到江西湖口用“哆”表示动词的体.有关持续体标记中本字可能是“着”的记载有吴语的“仔”和赣语的“仔”,前者如梅祖麟1、钱乃荣,后者如林达清等等。

  王健认为,“所谓持续体是指某个事件或者某种状态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持续体既可能是动态的持续,也可能是静态的持续。”陈前瑞认为,汉语的“着”,“最主要的还是表状态存在或伴随的动作方式、状态”.

  在宿松方言中,持续体标记“着[tο0]”读轻声,主要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后,组成固定结构“vp + 着”,其虚化的程度很高,语义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 一) “着”可以与静态动词( 表判断的动词“是”和存在意义的“在”不包括在其中) 和动态动词组合。前者如例( 1) 中的“□[khon31] + 着”,后者如例( 2) 中的“哭 + 着”:

  ( 1) 锅盖下□[khon31]着一碗肉。锅盖下面盖着一碗肉。

  ( 2) 滴毛伢哭着哭着就困着在。小毛孩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在普通话中,心理动词、趋向动词表示持续状态时,“着”可以省略,但是宿松方言中“着”一般不能省略,如例( 3) 、例( 4) .

  ( 3) 急着今朝哩考试,我一夜都冇困。担心( 着) 今天的考试,我整夜都没有睡。

  ( 4) 我把尔恁里来着,尔莫急。我正朝你那走( 着) ,你别着急。

  “着”处于动词的词尾位时,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表示动作持续; 二是表示动作结束,状态持续; 三是表示某种状态伴随着某种动作一直持续。如:

  ( 5) 我手上捏着东西,抱不倒尔,尔自己走。我手上拿着东西,抱不了你,你自己走。

  ( 6) 肚子一挺着。肚子挺着。※( 7) 一叫渠引伢,渠就嘴一鼓着。一叫她带小孩,她就噘着嘴巴。※( 8) 丫着嘴里困醒。张着嘴的睡觉。

  在上述几例中,例( 5) 表示“捏”的动作直至说话人说话时一直在持续; 例( 6) 中“一 + V +着”是固定结构,“一”出现在动词前有突出状态延续的作用。该例表示“肚子挺着”的状态一直在持续; 例( 7) 表示“噘嘴巴”的情状伴随着“叫她带小孩”这个动作一直持续; 例( 8) 表示“张嘴”的状态伴随着“睡觉”的动作一直在持续。

  “着”处于形容词的词尾位时,主要作用一是表示某种方式或状态一直持续,二是表示某种方式、状态伴随着某个动作在持续。与“着”组合的形容词主要是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如:

  ( 9) 乌龟吓哩头一□[?i?21]着。乌龟吓得缩着头。※
  ( 10) 滴毛伢听哩耳朵一□[tso55]着。小毛孩听得竖着耳朵。※
  (11) 门窄得很,不过侧着身子就进得去。门很窄,但是侧着身体能够进去。
  ( 12) 不管人家□[so35]何劝,渠就是犟着不去家。不管别人怎么劝说,他就是犟着不回家。

  例( 9) 、( 10) 表示某种状态持续; 例( 11) 、( 12) 表示某种方式伴随后面动词所表示的某种动作一直持续。

  “vp + 着”做谓语可以带宾语。带宾语时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且具有持续性语义特征,瞬间动词不能带宾语。如:

  ( 13) 渠背上驮着伢,手上还挎着个大提篮。她背上背着孩子,胳膊上还挎着一个大篮子。
  ( 14) 这回真是空着个手,管么事都冇带在尔。这次真的是空着手,什么都没带给你。

  “着”可出现在连动句中,此时“着”一般用在前一个动词之后,表示前一个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状态。

  ( 15) 渠背着书包到学堂里去在。他背着书包去学校了。
  ( 16) 末了,恁个姐红着眼珠回去着在。最后,那个妇女红着眼圈回去了。

  ( 二) “着”可以用于存在句。典型的句式是“场所 + 动词 + 着 + 宾语( 存在的人或物) ”,其中的动词不受静态、动态特征的约束,宾语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如:

  ( 17) 地上躺着一个人。
  ( 18) 墙上挂着一张画。

  这类句子都可以变成“有”字句,典型的句式是“有 + 宾语( 存在的人或物) + 在 + 场所 + 动词+ 着”.如:

  有一个人在地上困着。
  有一张画在墙上挂着。

  “有”字句中的动词不受静态、动态的约束,可以是持续性不强的瞬间动词。“着”附着在瞬间动词后,可以使瞬间动词具有反复持续的语义特征。如:

  ( 19) 有一个人在地上蹦着,另外一个人在草上一躺着。有一个人在地上直蹦着,另外一个人在地上躺着。
  ( 20) 像是有个锤子在头上尼[?i0]磕着。好像是有个锤子在头上直敲着。

  ( 三) “着”有足句的作用。

  ( 21) 大氏都在日头窠里跂着。大伙都在太阳底下站着。
  ( 22) 水在恁尼凉着。水在那里凉着。
  ( 23) 滴爷爷眉毛一蹙着,脸一垮着,不晓得为得么事发忤? 小叔叔眉毛蹙着,脸拉着,不知道是为什么发脾气?
  ( 24) 笑哩嘴一瘪着。笑得嘴扁着。

  ( 四) “着”的疑问形式是“vp + 着?”,疑问语气词一般用“啊[?0]”或者“在[thei13]啊[?0]”,“vp + 着( 在) 啊?”相当于普通话的“vp + 着啦?”肯定回答是“vp + 着( 在) .”否定回答是“冇”或者“冇 vp”.举例如下:

  疑问式屋里灯开着啊? 房里灯开着啦?
  棉花堆哩斜着在啊? 棉花堆得斜着啦?

  三、持续体标记“倒[tau0]”

  在汉语其他方言中,有关持续体标记“倒”的记载主要有喻遂生、刘祥柏、项菊、杨琳等。在宿松方言中,“倒[tau0]”的读音不存在新老之分,也没有地区差异,其记音字偶或用“到”.

  ( 一) “倒”的虚化
  “倒”在宿松方言中可以读“tau21”、“tau31”和“tau0”.读“tau21”时语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倒退”、“颠倒”等。例如: “两只鸡母把在渠家堂客倒[tau21]着一挂在树桠上。”(两只母鸡被他老婆倒着挂在树枝上。)读“tau31”时,语义相当于“倒下”.例如: “草 堆 倒[tau31]脱 在。”(草 堆 倒 掉 了。)“倒[tau31]”还可引申作“好”、“住”等,做补语。例如:

  ( 25) 床铺倒[tau31]着在。床铺好了。
  ( 26) 钱存倒在。钱存好了。
  ( 27) 竹棍绑倒[tau31]在。竹竿绑住了。

  ( 25) ( 26) 中的“倒”是“好”的意思,( 27) 中的“倒”是“住”的意思,都在句中做补语。

  “倒”读“tau0”时,语义相当于“掉”、“上”、“下”、“起来”、“着”等等,可以用作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标记,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持续。“倒[tau0]”是由“倒[tau31]”虚化而来。首先,宿松方言中的“倒[tau21]”的意义很实在,而“倒[tau31]”的意义可实可虚,其中虚化的“好”、“住”等语义已经变得较为宽泛。其次,“倒[tau21]”主要用作谓语、状语,少部分用作补语; 而“倒[tau31]”大量出现在补语的位置。语义的虚化和句中补语位置的相对固定,以 及 句 子 中 心 位 置 的 丧 失,使 得“倒[tau31]”的语音弱化作“倒[tau0]”.“倒[tau31]”虚化作“倒[tau0]”,经历了由补语、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到纯体标记的过程。

  ( 28) 恁一大盆饭,硬把在渠一个人吃倒[tau31]着。那么一大盆饭,硬是被他一人吃完了。
  ( 29) 电视机关倒在。电视关掉了。
  ( 30) 大滴哩竹子一下砍倒[tau0]着。大一点的竹子全部砍掉了。
  ( 31) 一百多斤麦,两个稻箩就一下装倒[tau0]着在。一百多斤小麦,用两只箩筐就全部装下了。
  
  ( 28) 中的“倒”读“tau31”,语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完”,可以重读,可以单说,是个副词,用作结果补语; ( 29) 中的“倒”读“tau0”,不能重读,不能单说,只能跟前面的动词连用,语义较宽泛,相当于普通话的“掉”,主要用来表示动作具有某种结果,但是有可能式( “关得倒”) ,因此是个唯补词。
  ( 30) ( 31) 两例中的“倒”都读“tau0”,不能单说,只能跟前面的动词连用,语义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掉”和“下”,不能作为句子的焦点,也都没有可能式,照例应该是纯体标记,但是后面还能跟纯体助词“着”,因此这两例中的“倒”都是补语性体标记。

  ( 32) 尔舞哩菜真好吃,我吃哩胀倒[tau0]着在。你烧的菜真的好吃,我吃得撑着了。
  ( 33) 我把在恁个橘子酸倒[tau0]着在。我被那个橘子酸着了。
  ( 34) 恁个堂客手一叉倒[tau0]腰,一骂脚一踮。那个媳妇手叉着腰,一骂脚一跺。
  ( 35) 渠在我家赖倒[tau0]不走。他在我家赖着不离开。

  这几例中的“倒”都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32) ( 33) 中的“倒”附着在形容词“胀”、“酸”之后,表示状态持续,“倒”后虽然也紧跟着“着在”,但是可以用语气词“在”来替换,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和语感,( 34) ( 35) 中的“倒”分别附着在动词“叉”、“赖”之后,表示动作结束、状态持续,“倒”后不能再跟“在”、“着在”等。这几个“倒”都没有可能式和否定式,因此都是纯体助词。

  在宿松方言中,“倒”用作动词、形容词、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助词等多种形式共现,说明其正处于虚化的过程中。这种虚化的关键环节是当“倒”处于补语的位置,由于句子中心地位丧失,语义逐渐虚化,语 音 逐 渐 弱 化,实 词“倒[tau31]”最终虚化演变为一个语法化单位,即体标记“倒[tau0]”.

  ( 二) “倒[tau0]”的用法
  1.“倒”与谓词的组合“vp + 倒”
  刘祥柏认为,“倒”在语义上比较接近于动词加“上、下、住、起来、下来”之类的表结果的动补结构。[宿松方言里“倒”的意义虽然比较宽泛,但是总体上“倒”含有“+ 增补”的语素义。与“倒”组合的动词和形容词,一般带有“+ 增补”和“+ 状态”的语素义。如:

  ( 36) 恁条网上□[tshεn13]倒一只野鸭在。那条渔网网着一只野鸭了。
  ( 37) 钱搁在银行里存到。钱放在银行里存着。※( 38) 把头包倒。把头包着。※( 39) 骑倒车哩追。骑着车子追赶。
  ( 40) 把在一块肥肉□[ia?11]倒着在。被一块肥肉腻着了。
  ( 41) 瓷砖贴哩□[sa13]倒着。瓷砖贴得斜掉了。
  ( 42) 把眼珠一闭倒。把眼睛闭着。※
  
  “倒”在句中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表示某种动作伴随着某种状态一直持续,如( 36) ; 二是表示动作结束,状态一直持续,如( 37) ( 38)( 39) ( 42) ; 三是仅仅表示状态持续,如 ( 40)( 41) .“倒”所表示的谓词的持续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如( 36) ,随着鱼儿的不断挣扎,渔网一层层包裹,□[tshεn13]以不断变化的形态呈现,“倒”所表示的是动态的持续; 再如( 38) ,“包”是一种动作、行为,有动态性,同时“包”这个动作在时间轴上是均质的,又有静态性,因此“倒”所表示的持续就既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

  2.“倒”能用于连动结构之中,此时的“倒”一般附着在第一个动词后,表示持续的动作是另一主要动作的伴随状态或方式。如:
  ( 43) 捏倒鼻子哩糊嘴。捏着鼻子哄嘴巴( 自欺欺人) .※
  ( 44) 弯倒腰哩笑。弯着腰地笑。
  ( 45) 莫丫倒嘴哩困醒。别张着嘴巴睡觉。※
  ( 46) 敧倒哩唱脚又酸,坐倒哩唱嘴又干。站着唱脚发酸,坐着唱嘴发干。※
  ( 47) 扒倒窗子哩望。扒着窗子地望。

  “倒”可以用于存在句,典型的句式是“场所+ 动词 + 倒 + 宾语( 存在的人或物) ”,其中的动词必须是具有静态特征的动词,诸如“飞”、“走”、“敲”等动态特征明显的动词,不能进入该句式。存在句的宾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如:
  ( 48) 圈里关倒一只猪在。圈里关着一只猪。
  ( 49) 凳上坐倒两个人在。凳上坐着两个人了。

  上述例子可以转换成“有”字句,转换之后,“倒”不再出现。如:
  有一只猪关在圈里在。有一只猪关在圈里了。
  有两个人坐在凳上在。有两个人坐在凳上了。

  3.“vp + 倒”能带宾语。带宾语时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且具有持续性语义特征,瞬间动词不能带宾语。如:
  ( 51) 锅里煮倒一条鱼在。锅里煮着一条鱼了。
  ( 52) 地里种倒菜在。地里栽上菜了。

  4.“倒”的可能式是“vp + 得 + 倒”,相当于普通话的“能 vp”,表示动作或者状态具有持续的可能性。例如:
  可能式
  包里放得倒。包里能放下。
  锁开得倒。锁能打开。
  索松得倒。绳子能松。

  5.“倒”的疑问式是“vp + 倒 + 在[thei0]啊[?0]?”或“vp + 倒 + 着在[thei0]啊[?0]?”相当于普通话的“vp 着啦?”例如:
  疑问式
  烫倒在啊? 烫着啦?
  夹倒在啊? 夹着啦?
  竖倒在啊? 竖着啦?

  祈使句中“倒”可以足句。如“跍倒! ”“蹲下! ”“斜倒! ”“斜着! ”陈述句中“倒”一般不能足句,一般需要在“倒”后加上更虚的体标记“着”或者语气词“在”才能足句。如“跍倒在。”“跍倒着。”“跍倒着在。”

  四、“着”和“倒”的性质
  
  “着”与“倒”在宿松方言里都能用作持续体,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首先,“着”词义虚化程度高,完全摆脱了补语的痕迹。“着”所能附着的动词少有限制,而且可以用在“倒”之后,说明其虚化比“倒”彻底。“倒”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保留了补语的性质特征,“倒”所能附着的动词、形容词都有一定的限制,这些动词、形容词必须含有“+ 增补”的语素义。“着”没有可能式和否定式,而部分“倒”有可能式和否定式。

  其次,在功能上,“着”与“倒”分工不同。宿松方言中的陈述句多用“着”,祈使句、把字句、被动句多用“倒”.如:【表】
论文摘要

  
  第三,一般陈述句中,表示持续的“着”有足句的作用,表示持续的“倒”多没有足句的作用。“着”既可以用于词尾位,也可以用于句尾位,而“倒”多用于词尾位,“vp + 倒”多不能单说,必须有其他成分作补充,否则语意不明确。因此,在宿松方言中,用“倒”表示持续的陈述句,大多需要添加一些成分才能足句,这主要包括: 在句末加语气词“在”或“着在( 着……在) ”,在“倒”后加纯体标记“着”,在主句后添加后续小句等等,否则语意不明,句子可能不通。例如:

  ( 53) a 我贴倒画。我贴上画。
  b 我贴倒画在。我贴上画了。
  c 我贴倒着画。我贴上了画。
  d 我贴倒画,渠又来一撕脱。我贴上画,他又过来撕掉了。

  在这组句子中,由于“倒”没有足句的作用,故 a 句不是完整的句子,不能说。b 句句末加了语气词“在”,c 句“倒”后加了纯体标记“着”,“倒……在”、“倒着”语义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着……了”、“着了”,都带有强调的语气,d 句添加了后续小句,因此,b、c、d 因而都是完整的句子,可以说。

  相关成分的添加,使得用“倒”作为持续体标记的陈述句一般带有强调的语气,有着某种暗示或蕴含。例如:

  ( 54) a 短凳上坐着三个人。短凳上坐着三个人。
  b 短凳上坐倒三个人在。短凳上凳坐下三个人了。
  ( 55) a 我手上搹着东西。我手里拿着东西。
  b 我手上搹倒着东西,抱不倒尔。我手里拿着东西了,抱不了你。

  在上述两组例句中,a 用“着”,b 用“倒”.用“着”时,( 54) a、( 55) a 都是一般陈述句,语意直白。用“倒”时,( 54) b、( 55) b 都蕴含有告诫、提示或婉拒的意味。说话的一方意在通过“倒……在”、“倒着”或者主句的强调,引起听话一方的注意,以达到告诫、婉拒,或者是解释说明的目的。

  刘丹青认为,体助词有纯体助词和半虚半实体助词之分。纯体词“意义宽泛虚化,只表示前面动词的体,有广泛的搭配面,可用在半实半虚的体标记后,在有轻声的方言中一般念轻声。”半虚半实体助词“不能作谓语,紧挨在动词后”,“后面可以有纯体助词”,有宽泛的意义,读轻声有可能式,可以用在动结式之后.因此,本文认为“着”是一个纯体助词,“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部分虚化作半虚半实的体标记( 如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 和纯体标记。“着”比“倒”虚化彻底,其持续性语义特征更加鲜明,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孙宜志。 宿松方言的“一 VV 到”和“一 VV 着”结构[J].语言研究,1999( 2) .
  [2]唐爱华。 宿松方言研究[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
  [3]唐爱华。 宿松方言的变调[J]. 方言,2005( 2) .
  [4]黄晓雪。 安徽宿松方言的“那里”和“那”[J]. 中国语文,2009( 3) .
  [5]黄晓雪。 宿松方言的“倒”[J]. 长江学术,2010( 1) .
  [6]胡裕树。 序[G] / /张双庆。 动词的体。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 1 -2.
  [7]唐桂兰。 宿松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着”、“脱”、“倒”[J].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 .
  [8]张灿奎。 宿松县志[M] /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 14.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
  [9]李金陵。 潜怀方言研究[M]. 合肥: 黄山书社,1994.
  [10]肖萍。 鄱阳湖八县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和已然体[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6)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