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土”在汉语造字组词中的认知机制探究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高金林;杜娟
发布于:2020-03-24 共6907字
  摘要:文章系统分析“土”相关字和词。范畴化符号“土”体现了古人对地名,地形,地貌,地质,地利等方面的认知。造词方面,“土”通过概念转喻指代土地,地域,地貌、领土,土状物,土生物,土制品等。通过概念隐喻,将土稳定性、渺小性、普遍性、自然性等映射到抽象的传统、时尚、见识、数量、等级、功能和天然等。“土”通过范畴化,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进入到汉语造字组词中,记录人们对土地的认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思维。
 
  关键词:五行; 土; 造字; 组词; 认知;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蔻也。”(《管子》2013:204)。土地文化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在汉语语言中得以体现。汉语中有大量与土有关的字和词表达,是古人认知和利用土地的经验积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这些与土有关的字和词,不仅可以展示土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土地的认知,更能揭示土在人们认知思维中的作用。
 
  贾冬兰、蓝纯(2013)分析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土的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指出“土”在自然,人和社会层面存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彭彤彤(2018)分析网络热词“吃土”产生的认知机制和流行的内外动机,指出“吃土”源于概念转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些学者关注“土”部字所反映的文化,如建筑文化(李修正2012),丧葬文化(罗小娟2010)安土重迁思想(贺菊玲2008),文化综观(孔敏2015)等。这些研究挖掘“土”部汉字所反映的文化信息,但对于其文化承载的认知机制,如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等少有论及。
 
  目前,认知语言学角度关于“土”的研究还较少,现有研究仅从词汇层面分析部分概念隐喻或转喻在不同领域的体现。人类对“土”的认知体验和经验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也体现在汉字的基本造词之中。本文统分析“土”在汉语造字组词中的认知机制,从侧面揭示中国人对土的认知和应用过程。
 
  二、理论框架
 
  “土”在汉语的造字和组词中的体现涉及不同的认知机制。“土”在造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主要是概念范畴化。“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赵艳芳2000:55)“偏旁构成的形声字是范畴的原型,是范畴化体现在文字上的结果。在汉语中,一种事物用不同的类化符号来表示,就形成不同的范畴,这样实际上类化符号自然就成了不同的范畴相互区别的直观标志,自然就有了区别作用。”(王玉新2000:40)。由“土”部构成的汉字,其意义与“土”密切相关,其偏旁(土)是范畴类化符号,有区别作用,凡是表征由“土”组成或相关的事物及其属性,过程等,都用“土”部进行范畴标注,以与其他范畴相区分。这些范畴类化符号体现了人们对土的认知。“土”在与土相关或由土构成的事物中得以体现,如坡,塘,堤,埂、堰、场,墙,壁,塔,堡,坟等。
 
  土是万物之本源,在人们对土的认知过程中,其范畴意义拓展到其他领域,并在汉语组词方面得以体现,该过程存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Lakoff(1980:56)指出“我们大部分的概念体系都是构建在隐喻基础上的,大部分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部分地得以理解”。
 
  K?vecses(2010:4)指出概念隐喻包含两个概念域,用于引出隐喻表达以理解另一概念域的是始源域,被理解的概念域是目标域。在认知周边世界的过程中,“土”的一些特征被运用在对其他概念范畴的认知中。概念转喻也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概念转喻是同一概念域或概念域阵内的映射”(Lakoff&Turner 1989)。基于上述理论观点,本研究系统分析“土”行在汉语造字组词方面的体现,并揭示了“土”行概念在汉语语义泛化的认知机制。
 
  三、研究设计
 
  本文从《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选取“土”部汉字,其中有462个由“土”直接做构成部件的汉字。从《汉语大词典》(第一版)中检索获取782个含有“土”的词和159个含有“土”字的成语及谚语。
 
  对相关语料的解释进行逐行审读,进行语义分析和归类,结合“土”的特征,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语料分类,归纳出“土”元素在汉语中泛化的规律及其认知动机。
 
  四、研究发现
 
  (一)造字中“土”行
 
  在造字方面,“土”体现在“土”等部首组成的汉字中,部首查询共获取455个“土”部汉字(“土”部在下92个,“土”部在左363个),排除通用的同义异形汉字149个(字典标注为同**),共有314个“土”部汉字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本文对“土”部在不同位置构成的合体字的语义进行对比发现“土”部在下的部分汉字可表示向下着地(坠、堕、垫、垐)或在土地之下(垄、垡、垦、基)之意,“土”部在左的汉字语义多与地名,地形,地界,地质,含土及土状物,土制品等有关。“土”部在合体字中的位置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以地位方位参照的认知体验。通观“土”在不同部位构成的汉字的范畴语义,可以了解古人对土地的认知,“土”部汉字的范畴语义主要体现了以下方面。
 
  1.地名
 
  名不正,言不顺,古人在对土地认知过程中,对不同土地进行命名,造出了大量地方名称的汉字,如圶、垵、坺、坶、垪、埔、埐、堐、堜、垈、埬等。这些地名汉字对不同地方进行命名,是古人对不同土地范畴归类的结果,以“土”作为其范畴符号。
 
  2.地形地貌
 
  人们对土地最直观的观察和认知就是土地的形态和外貌,基于对地表特征的认知,人们以范畴符号“土”为标注,造词一系列“土”部汉字对其进行描述和记录,如表示平坦:坪、圢、坦、场、坝、坢、塆等;表示宽广的:垓、埌、塅等;表示低洼的:坑、坳、坎、壑、坜、埯、塱等;表示低洼向高地过渡的斜坡:坡、塄、塝、坁、坬、坂等;表示高地的:垚、堪、堽、塂、圪、堥、塬、墚等;表示高地的岸崖:墈、垭、坽等。
 
  3.地界面积
 
  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场地,是人类争夺的最重要战略资源。通过历史传袭或战争等,人们确定了各自控制的土地范围,对其界线及面积进行界定,并造词“土”部汉字对其进行记录,如表地域边界:境、域、垠、垗、埸、堮、垂、堣、圻、堾墂,埄等;表示土地面积的:垁、垧、圱等。
 
  4.地质地况
 
  土地性质决定着土地状态和功能,人们对其进行观察和认知,并造词“土”部汉字记录其特征,如颜色:垩(白)、墡(白)、垆(黑)、垶(红)、埴(黄)埥(青)、堨(青)等;松软:塇、壤等;坚硬:坚、圠、塥、埵、垍等;干燥:塽、垲、垎等;湿润:堻、墒等;肥沃:堉;贫瘠:埆、塉、墽等;黏的土:垩、墡、埴等;不黏的土:埣、垆等;污垢:垢、圿等。上述“土”部汉字系统展示了土的特征,以“土”部进行范畴标注。
 
  5.含土物
 
  土存以不同形式存在,如土块:土、块、坷、墣、堛、塃堚、墋、坌、垽、坴等;尘土:尘、塻、塳、壒、垃、圾、塕等,以及动物排泄物:坥(蚯蚓)和塮(家畜)等。不同形状土的范畴本质还是土,以“土”做范畴标记。
 
  6.土制品
 
  土被人们用来制造各种产品,用以建筑和日常生活,如砖块:墼、坯、堶等;日常用具:坩、埚、埦、堈、埻、塯、墭、墫、塼等;乐器:埙。此外加工和使用土的工具也与土相关,也以“土”部做范畴符号,如圬、型、垺、墁等。
 
  7.土建设施
 
  人们用土和其他材料建造建筑设施以安身立命。居家建筑,如墙、壁、垣、垛、塔,墅,垼堂,埍、埒等;防御建筑,如城、堡、垒、壕、壑等;农耕设施,如埝、塄、垏、圵、垙等;水利设施,如堤、坝、堰、塘、垱、圩等。丧葬设施,如坟、墓、茔、坛、墦等。
 
  8.涉土活动
 
  人们在土地上进行各种活动,观察土地相关的变化,用“土”部对其进行记录,如农耕翻种:垡、垦、堟、埩、堫等;坠落地面:坠、堕、墮、垫等,毁坏倒塌:垮、塌、垝、圮等;阻塞:塞、壅、垘、墇、坉、堙等;填充覆盖:填、埋、培、塴、垐、埇等。建筑等活动中,人们用土进行涂抹装饰,如圬、坋、垷、墁、塓、墀等。这些动作与土相关,以“土”做范畴语义标注。
 
  (二)组词中的“土”行
 
  “土”行在组词方面主要体现在含有“土”字的两字词,三字词等以及含有“土”字的成语中。鉴于版面限制,本文只研究直接含有“土”字的词语(782个)和成语(159个)。进行语义系统归类分析,并结合“土”的特征进行对比后发现,“土”的语义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得以泛化,泛化的认知基础是人们对土地的区域、特征、功能等的观察和认知。
 
  1.“土”的概念转喻
 
  土被广泛应用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被用来代指与之相关的或相邻近的概念,形成了一系列概念转喻。
 
  1)土代土地
 
  土和地并置代指土及其所构成和存在的地方,如土地、尘土、土块、土冈、土坪、土丘、坡土、田土、梯土、桑土、谷土、粟土、童土、阳土、野土、闲土、旷土、荒土、活土层等,处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作用和状态,但他们的范畴属性都是土,在其后加“土”字予以范畴界定,该过程存在一般代特殊的概念转喻。
 
  2)土代地方(域)
 
  土构成的大地是人们生存的区域和地方,常用土代指地方或地域,如贵土、乐土、蛮土、南土、朔土、西土、异土、边土、远土、迁土、立锥之土、天府之土、故土难离、怀土之情、恋土难移等。以土代指土所构成的地域的过程涉及部分代整体及成分代物体的概念转喻。
 
  在地方区域上生活着各种人,如土皇帝、土霸王、土帮、土军、土兵、土贼、土寇、土匪、土豪、土棍、土绅、土僧等,他们与所在地域具有邻近性,以土代指本土或当地。相同地域的人带有群体特征,以土指代来自同一地域的群体特征,如土话、土腔、土音、土风、土俗、民情土俗等;不同地域出产不同物产,以土指代产物的本源地,如土物、土产、土货、土烟、土酒、土茶等。
 
  3)土代国家领土
 
  领土是一个国家所占领管辖的土地区域的综合。人们用土指代领土,如国土、领土、壃土、邦土、王土、守土、画土分疆、率土之滨、拓土开疆等。以构成成分代指土地,以土地代指地域,该过程存在以部分代整体的概念转喻。
 
  4)土代世界
 
  土地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在佛教用语中用土代指整个世界,如极乐土、净土、西方净土、妙土等。世界是多元,多层面的,土地只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土地代指世界,其过程存在部分代整体的概念转喻。
 
  5)土代含土及土状物
 
  自然界的土与不同物质混合存在,如黄土、灰土、泥土、沙土、陶土、盐土、碱土、铝土、矾土、渣土、高岭土等。不同区域的土也有其不同的特性,如水稻土、草甸土、沼泽土、腐殖土等。这些不同形态土均以土作为其重要组成,以土代指这些混合物的整体,该过程涉及以部分代整体,以成分代物体的概念转喻。
 
  一些自然的物质具有土的特征,也常被称为土,如硅藻土、混凝土、人造土、土粉子、白土等。人造物,如鸦片,因其外形特征与土类似,被称为土,如烟土、大土、小土、云土、川土、金花土等。这些自然及人造土状物因形状似土,通过以特征代物体概念转喻得以认知。
 
  6)土代土的特征及状态
 
  人们对土的特征和状态也进行了深入的认知和记录,如颜色:红土、赤土、青土、黄牙土、黑土、焦土、黑钙土、褐色土等;硬度:浮土、缓土、轻土、弱土、虚土、刚土等;湿度:晞土、墒土、阴土等;肥沃度:膏土、肥土、丰土、沃土、耗土等;气味:味土、土腥气、土腥味等;尘土的状态:播土、霾土、扬尘簸土、扬沙卷土等。
 
  7)土代环境
 
  土是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水分含量,肥沃程度等将决定着一个区域植物的生长状况。水的运动状态和质量将决定着当地的降水,空气流动及动植物生存状况,因此水与土常用来指代环境。其潜在的概念转喻是部分代整体,如水土、水土不服、不便水土、不习地土、不习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
 
  8)土代土生(产)动物及植物
 
  土地上生存着各种动物,如土狗、土鸭、土豚、土豹、土拨鼠、土鳖、土虺蛇、土附鱼、土蚕、土蜂、土蝗、土蛆、土蜘蛛等。土地上也生长着各种植物,如土豆、土茯苓、土瓜、土花、土栗、土笋、土杏、土芋、土酥、土芝等。土地上生长等各种动植物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称为土特产、土实、土利、土毛、土仪、土会等。
 
  9)土代土制品
 
  土也是制造各种用品的重要原材料,如容器:土盎、土釜、土锉、土铛、土缶、土簋等,如雕塑:土俑、土稚、土坯、土塑等;乐器,如土桴、土鼓、匏土、炮土之鼓等。人类也制造出了加工土制品的工具,如土车、土范、土笼、土模、铲土机、推土机等。各种制品原材料均是土,通过以原料代物品的概念转喻,以土界定他们的原料范畴。
 
  10)土代土制建筑
 
  土是建筑的根基和重要原材料,人们在土地上建造出各种设施,如居家建筑:土房、土屋、土基、土窖、土炕、土灶、土墙、土窑、土阶等;防御设施:土堡、土城等;水利工程:土坝、土塘、土隁等;宗教场所:土地祠、土地庙、土地堂、土谷祠等;丧葬设施:土眼、坟土、负土成坟、坏土等。土和木头是建筑房屋的重要材料,人们常将土木并称,指代建筑工程,如土木工程、大兴土木等。
 
  11)土代职业
 
  土地是国家存在的根基,人们设立了一系列虚构的及现实的人员管理土地,如虚构的管理土地的神:土地公公、土地菩萨、土地神、土地爷、土祇、土神等;现实管理土地的官职,如土官、土司、土均、土练、土目、土舍等,以及实施土木建设工程的人员,如土工、土木监、土师、土事、土训、土营、土正、掌土等。
 
  2.“土”的概念隐喻
 
  人类基于对土的观察和体验,对土的特征、状态、功能等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知,这些经验不仅指导人类有效利用土地,也被用在对周边世界的认知中。以土取喻,将对土的主观认知经验应用于其他抽象概念的认知上,这就是概念隐喻。
 
  1)民间传统的是土
 
  土地是农耕文化的基础,许多有效的经验和方法都是农耕过程中探索出来,在农民之间传播,成为传统,可以土代指方法和经验的来源,如土法、土制、土布、土纸、土硝、土枪、土炮、土铳、土歌、土电影、土专家、土政策、土规矩等。抽象的传统和具体的土之间不仅存在转喻关系,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概念隐喻,以地域特征映射到地域群体行为特征。
 
  2)没见识是土
 
  农耕文化下的中国,人们安土重迁,较少接触本地域之外的不同文化和事物,所见所识比较少,土地限制了人们的知识体验,因此以土理解见识少等抽象性格及行为特征,如老土、土巴佬、土包子、土老财、土老儿、土老帽、土里土气等。
 
  3)不合时尚是土
 
  时尚如流水一般多变,被称为潮流,土地相对稳定少变。农耕文化下的人们较少接触外来事物,服饰及行为方式相对比较固定,带有地域特点,用稳定的土来理解与多变时尚对应的地域行为特征,如土气、土拉八几、土头土脑、灰头土脸、灰容土貌等。
 
  4)量少是土
 
  土是由尘土颗粒构成的,相对于整个地球,每一粒土是极其渺小的,人们常用微小土理解事物数量少的特征,如畚土、撮土、尺土之封、寸土必争、寸土尺地、寸土尺金、积土成山、抔土巨壑、土穰细流。以土粒的微小理解事物的稀有性,珍贵性,以及累积性等。
 
  5)无用低等是土
 
  土在人生活中大量存在,被人踏在脚下,人们对其司空见惯的东西,其价值常被无视。土成为低等无用的东西,人们用土来认知事物无用低等的特征,如土梗、土芥、土苴、遗土、赘土、挥金如土、视如土芥、视如粪土、朽木粪土等。
 
  6)天然无修饰是土
 
  土是自然万物生存的根本,是各种自然物产的来源,直接从土中获得东西的是天然的,以土理解事物的天然性,如土沥青,土鸡、土鸡蛋、土猪肉等,这些直接来自于土地或生长在自然土地之上,是天然无人为污染的。土地和树木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因此常用具体土和木的天然性来理解抽象的人的容貌的自然无修饰性,如土木身、土木形骸等。
 
  五、结论?
 
  土是万物之本源,人们对土的认知和运用也在其语言中得以记载和体现。对语言系统分析解释这些经验和认知。本文以“土”部汉字和含“土”词语为研究对象,分析表明“土”在汉语的造字和组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土”在汉字造字中的体现贯穿了古人对土的地名,地形,地貌,地质,地利等方面的认知。人们将土作为典型范畴来认知拥有类似特征的一类物体及状态,创造出即“土”部以标注在相关物质及其特征和使用过程之中。
 
  在汉语的造词方面,“土”即通过概念转喻指代各种与土相关的事物,如土地,地域,地貌、领土,世界,土状物,土生物,土制品,土建等方面,也通过概念隐喻,将土稳定性,渺小性,普遍性,自然性等映射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抽象的传统,时尚,见识,数量,等级,功能和天然等属性方面。
 
  总之,土通过范畴化,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进入到汉语造字组词中,对中国人认知土的经验进行了记录,并在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管仲2009《管子》,李山译注,中华书局。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1995《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2010《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贺菊玲2008《从〈说文解字〉土部字看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思想》,《社会科学家》第3期。
  []贾冬梅、蓝纯2013《五行之土行背后的概念隐喻和借代》,《当代外语研究》第1期。
  []李修正2012由《〈说文解字〉土部字浅析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安徽文学》第7期。
  []罗小娟2010《从〈说文·土部〉所反映的坟墓外形演变看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孔敏2015简析《说文解字》中的“土”文化,《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彭彤彤2018《“吃土”的认知机制及流行动因探析》,《绥化学院学报》第6期。
  []王玉新2000《汉字认知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K?vecses,Z.2010.Metaphor:Practical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Turner,M.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高金林,杜娟.“五行”之土行造字组词的认知研究[J].汉字文化,2020(05):55-5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