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从出土文献材料研究其人名文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9625字
论文摘要

  所谓“出土秦系文献”通常是指战国时期秦系的出土文献材料。考虑到文字本身的特殊性,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材料时间跨度更为宽泛,上自西周晚期的不其簋,下迄秦二世的《龙岗秦简》。

  研究的材料庞杂,品类涉及简牍、铜器、玉石、货币、陶器、木器、漆器等。出土秦系文献中的人名资料非常丰富,对于研究秦国的社会、民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秦系出土文献中的人名从意义分类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和考察,以期对秦国的社会、民俗研究有所揭示。

  人名研究属于词汇研究中的专名研究范畴,吕叔湘先生指出: “词汇不仅指一般用词,也包括专名。例如地名能反映居民迁徙的经过,街巷名能反映过去的工商业活动,人名能反映人们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宗教信仰。”①刘钊先生指出: “目前的姓名学研究存在着两个倾向: 一是研究姓氏者多,研究人名者少;二是对于古代,尤其是汉代以前的人名研究不够。”②刘先生的看法实属卓识,近年来,研究人名的著作有所增加,对汉代以前的人名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③。但从出土新资料出发研究人名的成果还是非常有限,本文从出土文献材料研究其人名文化正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一、出土秦系文献人名的命名原则与文化特点

  ( 一) 命名原则

  所谓 “名”乃是人的区别符号,有了名字,才能与他人区分,而符号的选择与代表的人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人为规定的。追溯古人的命名,我们发现,夏商时期人名简单。到了周代,命名变得复杂。

  最早的关于命名原则的记载,见于 《左传·桓公六年》,春秋鲁国大夫申繻曾言周代取名五条原则和六种避讳: “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名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避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则废主,以牲畜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貌。”命名不能用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和器物礼品名。周王东迁后,王纲不振,礼制废坏,所以 《礼记正义·卷二·曲礼上·第一》云: “案春秋鲁僖公名申,蔡庄公名甲午者,周末乱世,不能如礼也。”秦汉以后,更不再讲究这些原则。考之于出土秦系文献,其命名的意义范畴非常广泛,既有符合于所谓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者,亦有打破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者。

  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礼乐崩坏,加上秦人本出自东夷,虽然日益受到 “华夏”文化的影响,但其取名亦反映出一定的特色。对于 “六避”常有不避者,突破了周代的命名原则。

  《礼记·曲礼》有 “不以日月”的命名原则。但从殷商时期开始就有以干支为名者。秦人亦如此。《秦印》有名为 “李甲” “焦午” “乌丁”者。统观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人名,涉及天干地支的有: 甲、乙、丙、丑、寅、辰、午、未、申、酉、戌、亥、癸。这种以干支为名的情况,至于现代仍有残存。

  《礼记·曲礼》有 “名子者不以国”的命名原则。《秦印》有名为 “隗周、忌周、杜殷周、聂华、柿华”者,或以殷、周为名,或以华、夏为名,秦人有以国为名者,不仅有以前代国名为名,还有以同时代的国名为名,甚至还有以“秦”为名者。如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有名 “秦”的盗者, 《故宫玺印选》有名 “王中山”者。

  秦国是东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因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秦人文化原是落后的,他们杂处西戎,终以武力称霸。所以讲求实用、崇尚战功。他们实行中央集权的君王专制、重势尚刑。原本在思想上主张排斥百家,实行文化专制,表现出强烈的轻伦理、重实利的倾向,并以法家思想为其主导思想。但我们也应看到另一面,周人向东发展,据有夏之地,承袭了夏文化。后来秦人又居宗周故地,自然也承袭了夏、周以来的文化,由此构成了“略有地方色彩而富有中原气息的 ‘中国本位’”①。这些思想也影响了秦人的命名。秦人注意吸收其它思想流派的某些观念,如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即体现在命名当中,体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走向合流或融合的趋势。

  《礼记·曲礼》有 “不以隐疾”的命名原则。但秦人却有不避隐疾,以身体疾病、缺陷为名者。 ( 1) 突出身体某个部位或特点: 穿耳,《睡简·编年记》: “廿七年,八月己亥廷食时,产穿耳。” “穿耳”当为女子名。赵歙 ( 见 《秦印》77), 《说文》: “歙,缩鼻也。”目: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有名为 “目”的盗者。耳:《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有名为 “耳”的盗者。臂: 《秦青川木牍》: “内史匽氏臂”,“匽( 燕) ”为内史之姓, “臂”为其名。 ( 2) 不避身体缺陷: 出土秦系文献中,不避身体缺陷,命以 “恶名”者就有不少。赵黟 ( 见 《秦印》117) ,《说文》: “黟,黑木也。”《广雅》: “黑也。”公孙齮 ( 见 《秦印》160), 《说文》: “齮,啮也。”

  《集韵》: “姓也。又人名。桓齮,秦将。见 《秦本纪》。”青肩 ( 见 《秦印》137), 《汉印文字征》59 有 “郑青肩”。黑臀, 《左传·宣公二年》 晋文公子名 “黑臀”,殆与此同类。②赵畸 ( 见 《秦印》94),黑夫 (见 《睡牍》),畀毋齿 (见 《秦印》167) 。黄盛璋先生曾说: “‘疱’ 为冶名,从‘疒’从 ‘勹’,按 ‘包’从 ‘巳’,象怀孕在胞之中,此则省易仿佛 ‘口’形,仍只能是‘疱’,战国文字从 ‘广’之字往往作 ‘疒’,左两点乃增饰笔划,凡从 ‘疒’之字作人名的大抵皆为从广增冫为饰,旅大市新金县出土启封戈,工师名 ‘廱’,可以为证,凡从 ‘疒’之字皆和疾病有关,甚至属于恶名,人何以取恶名病名为名? 此非情理所当有,故此字就是 ‘庖’字。”

  ①由前文可见,黄盛璋 “人何以取恶名病名为名”之说过于绝对。( 3) 不避隐疾: 《左传·桓公六年》和 《礼记·檀弓》提到古人命名,有所谓 “五以”、“六不以”。其中之一为: “不以隐疾”。但出土秦系文献中却存在着差异,这应该与秦人 “尚质”的民风分不开。弁疾 ( 见《秦封泥集》三·一·3) 。上郡守疾: 秦戈 (见 《文物》1960 年 3 期,《痴盦藏金》61)。《睡简·日书甲种·盗者》人名涉及该类的有: 疾。有以肿病为名的: 冯痈 (见 《秦印》48) 。有以热病为名的: 疢玺 (见 《秦印》43) 。遂疢 ( 见 《秦印》57) 。

  “择疢”( 见 《湖南玺印选》90) 。有以皮肤病为名的: 乐疥 (见 《秦印》58,又 《珍 秦 斋》165,又《秦文字集证》页 290 之 685。《说文》: “疥,搔也”) 。

  有以咳疾为名的: 桥欬 (见 《秦印》48) 。苴欬( 见 《秦印》50,又 《珍秦斋》104,又见 《秦文字集证》277 页) 。茀欬 ( 见 《珍秦斋》147,又见 《秦文字集证》280 页之 595) 。进欬 ( 见 《珍秦斋》90,又见 《秦文字集证》287 页之 655) 。王欬 ( 见 《珍秦斋》121) 。有以腹痛为名的: 左水 : 秦陶 ( 《考古与文物》1993 年 1 期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县文管会 《临潼县城东侧第一号秦墓清理简报》12 页图二,5; 又见《秦代陶文》拓片 767 -769 砖文) 。

  《左传·桓公六年》有 “不以山川”的命名原则。但秦人不仅以水流命名,甚至还以草木为名。“秦人祭祀用马,与中原诸国不同。秦人杂祀,崇拜草木、山川、禽兽,秦之风俗与戎狄同。”

  ②秦人那种兼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长期推行,在民众习俗中形成了质朴、豪爽、现实的文化风格。在秦人的领地,既少周文化中的宗法等级约束,亦无齐鲁之邦崇厚礼教的传统。秦人不仅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且缺乏严格的礼仪道德修养,他们重视和追求的是现世世俗生活。如在宗教信仰上,他们对山川、人物、动物、植物乃至星宿都可祭祀崇拜,这种多神崇拜和鬼神观念更表现出直观、质朴的世俗特色,“天”、 “上帝”均与世间事物对称,而且与道德伦理无关。

  ③所以秦人也多用草木、山川、禽兽为名。以水流为名者: 钟水 (见 《秦封泥集》); 濩留、吕池、吴涚 (见 《秦印》); 赵游 ( 见 《故宫玺印选》) ; 灌 (见 《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 。以草木为名者: 公 、萃、李柏、、 ( 见 《秦印》) ; 李萃、楚萃、李柏、杨柏、忌 、骆 茀 ( 见 《珍 秦 斋》),“ ”疑 为“槐”, “宀”为羡符, 《说文》: 茀,道多艸,不可行。茞: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有名为“茞”的盗者。枚 ( 《秦文字集证》页 278 之 582 收录 “姚枚”),秦都咸阳陶文 ( 图 33)④有名为“咸重成枚”者。“枚”之本义为 “树干”。《说文》: “枚,干也。可为杖。从木从攴。” 《诗·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枝曰 条,干 曰 枚。” 咸 阳 塔 儿 坡 陶 文 95 ×GM34227: 57 盆内底有名为 “咸 里林” 者⑤。

  《左传·桓公六年》有 “不以牲畜”的命名原则。但秦人不仅以禽兽为名,甚至还以虫为名。秦人尚朴,《荀子·强国》载: “应侯问孙卿子曰: ‘入秦何见?’孙卿子曰: ‘其因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力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秦人形成了 “修习备战,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汉书·地理志》) 的传统。( 1) 此类人名中以马或含有马字偏旁为名者最多: 这与秦人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天水地区原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在西周时期由于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畜牧业发达,多产良马。 《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汉书·地理志》云: “天水、陇西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 “以马旁字作为人名流传数千年,不仅反映了我国远古曾有过一个十分繁荣发达的畜牧社会,同时也反映出人名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①首先要提到的是秦惠文王嬴骃,在秦骃祷病玉版铭文中,秦君自称 “有秦曾孙小子骃”,学者或认为即惠文王自称。 《史记》作“驷”,为 “骃”字之误。其次,出土秦系文献中以马或含有马字偏旁为名者还有如下例证。骀( 见 《秦印》131) 、李骀 ( 见 《秦印》69、 《秦印》100) 、庄骀之印 ( 见 《秦印》158) 、庄骀 ( 见 《秦印》157)。“骀”,据 《说文·马部》: “骀,马衔脱也。”其本义当为 “疲钝”。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 “攻其不御,压其骀,攻其疑。”即为本义。 “骀”又表示劣马。 “战国以前,马一般用于驾车,贵族们选用毛色特异的马拉车,以显示其富有、气派。战国以后,受北方胡人骑马习俗的影响,中原地区马用于骑乘日益增多。人们选用马匹的标准,由重毛色逐渐转为重能力 ( 体力、速度) 。”②“骀”字不见于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是春秋战国出现的新词汇。李骋 ( 见 《珍秦斋》128) 。驵: “咸 里驵” (见《秦代陶文》拓片 1353 陶垫文) 。王驵 ( 见 《珍秦斋》66)。《说文》: “驵,壮马也。” 骍: “咸亭阳安骍器”( 见 《文物》1964 年7 期) ,为咸阳遗址出土秦陶。《广韵》: “骍,马赤色也。” 《说文》未见。《诗·鲁颂·駉》: “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毛传: “赤黄曰骍。”孔颖达疏: “骍为纯赤色。言赤黄者,谓赤而微黄,其色鲜明者也。” 《汉语大字典》以汉简 “骍”为唯一形体,举例滞后。腾: 《睡简·语书》: “南郡守腾谓县、啬夫。”“腾”为南郡守私名。黄腾 ( 见 《十钟》3·51) 。王 ( 见 《秦 印》 147 ) 。 ( ) (见《秦印》148) 、杨 ( 见 《秦印》146) 。王 ( 见《珍秦斋》56), 《说文》: “ ,苑名也。一曰马白额者。”冀骈 ( 见 《秦印》140) ,据 《说文·马部》: “骈,驾二马也。”其本义当为 “两马并驾一车”。王驾 ( 见 《秦印》149) 。驾: “咸完里驾”( 见咸阳塔儿坡陶文 95 × GM48293: 4 罐底) 。释文从王辉先生③。赵骚 ( 见 《秦印》116,又见 《十钟》3·46,又见 《秦文字集证》页 293 之 709) 。据 《说文·马部》: “骚,扰也。一曰摩马。”其本义当为“骚动,或刷马、摩马”。段玉裁注: “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摩马,如今人之刷马。”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人名涉及该类的有:马。《睡牍》人名涉及该类的有: 驚。郑宝倩以为 “从汉代以后直至当代,以马旁字为名者甚多,然而,在春秋战国时代以马或马旁字为名的却是很少……但以牛或牛旁字为名的倒有所见”。

  ④看来此说并不精确。秦人以马或马旁字为名为常见,正反映了秦人先民的畜牧生活与马紧密相关。 ( 2) 以犬、从犬旁之字为名: 宋人王楙在 《野客丛书》卷三十 “小名犬子”条说:“父母欲其易于生养,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字犹有此 意,其 理 甚 明。” 王 狗 (见 《战 国 秦 印》2843) 、 獹 ( 见 《秦 印 》 151 ) 、 ( 见 《秦 印 》152) 。 ( 见 《秦印》153,又见 《故宫玺印选》473,又见 《秦文字集证》278 页之 580) 、杨 ( 见 《秦印》69) 。“( ) 此字不见于字书,殆以兽名为人名。”⑤任 ( 见 《秦印》184) 。□獀 ( 见 《珍秦斋》164,又见 《秦文字集证》286 页之 646), 《说文》: “獀,南越名犬獶獀。”以此犬名为人名。⑥王獿 ( 见 《珍秦斋》87),《说文》: “獿, 也。”

  王筠 《句读》: “当云: 獿 ,犬骇吠也。”还有一个以 “獲”为名的现象值得关注。桥獲 ( 见《秦印》86) 、任獲 ( 见 《秦印》191), 《睡简·编年记》: “十一年,十一月,獲产。” 《汉书·地理志》: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秦人的游牧生活与射猎有关,故以 “獲”为名者众。 ( 3)以牛、从牛之字为名: 董多牛 (见 《吉林大学玺印选》143,又见 《秦文字集证》290 页之 681) 。秦汉人习见名 “多牛”者, 《汉印文字征》2·2 有“封多牛”印。吉语玺亦有 “多牛”。赵犊 ( 见《秦印》51,又见 《珍秦斋》93,又见 《秦文字集证》292 页之 704) 、杨 ( 见 《秦印》184) 、上官卧( 见 《秦封泥集》三·二·1) 。 : “咸宛阝里牛元”( 见咸阳塔儿坡陶文 95 × GM28051: 1 罐腹,又 95 ×GM18124: 16 罐腹,又 95 × GM220212: 8 罐腹),释文从王辉先生①。牛□ ( 见 《秦印》51) 、牛犬 ( 见《秦印》47),或疑 “牛”为姓。( 4) 以从豕旁之字为名: 补豵 (见 《考古》1990 - 1,页 33,图一·9; 又见 《秦 文 字 集证》 278 页之 656 )。 《说文》:“豵,生六月豚。从豕、从声。一曰: 一岁豵,尚丛聚集也。”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人名涉及该类的有: 豚。扬雄 《方言》记载了古代方言里一些颇有地域色彩的 “猪” 的称谓:“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吴扬之间谓之猪子。”( 5) 以猛兽类名称为名: 李 (见 《珍秦斋》54), “ ”为 “虎”之异体。

  ②《睡简·日书甲种·盗者》人名涉及该类的有: 虎、豻、貙、豹、貉、豺。 ( 6) 以鼠、从鼠之字为名: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人名涉及该类的有: 鼠、鼷。( 7) 以鸟为名: “咸重成鸟” ( 见咸阳塔儿坡陶文 95 × GM33200: 3 釜肩) 。

  释文从王辉先生③。以鸟为名,在今天是不可理解的。这与秦人的历史,尤其与其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开始发生的……关于秦的图腾崇拜的传说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史记·秦本纪》载: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鸟可能就是作为秦之祖先而成为崇拜的图腾。关于秦的鸟图腾崇拜可以上溯至我国新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考古资料中有不少以鸟为纹饰的资料……春秋战国时代秦人的都城墓葬多以 ‘阳’为名,这大概与阳为金乌化身大有关系的。”

  ④由上文可见秦人的命名原则是比较灵活的,既承袭周代的某些原则,又有所突破。

  ( 二) 文化特点

  在秦人命名中还体现了秦文化的复杂性。秦人的文化,可分为三期。立国之前: 即公元前12 世纪到公元前 8 世纪襄公立国。这一时期的秦文化主要是游牧文化,并吸收了部分周文化。

  立国之后: 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 781 到前 221 年,这时的秦文化逐渐强大,由甘肃发展到中原,大量吸收了周文化,并且吸收了中原其它各国的文化,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秦文化。统一后: 从公元前 221 年到前 206 年,这一时期的秦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秦文化形成了开放性、实效性、严酷性的特点。

  ⑤1. 秦人命名有根植于西周宗法伦理道德土壤质朴率真的传统文化特点。。

  沿袭商周用天干命名的特点,在出土秦系文献人名中,名字用干支者甚众。时人命字讲究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等。限于出土材料的行文特点,多为青铜器铭文、简帛文书,较少名与字均出现的现象。

  秦人命名有以 “周” “华” “夏”为名者,开启了由于 “慕古”而命名的先河。汉魏时期除了有以古朝代名命名的情况,还出现了以古圣尧、舜、禹、汤等为名,以先贤孔门弟子、管仲、子产、孟尝君、蔺相如等人名 ( 不包括姓)为名的现象。

  我国是个崇尚礼仪、讲究伦理的国家。不同行辈,称谓不同,即使是同一辈分,称谓亦突出长幼之序。在秦人的命名中,同一辈分的兄弟,在命名时,也有依次排列命名的现象。以伯、仲、叔、季命名。《珍秦斋》有名 “庄季”者。

  讲求道德教化,讲求功名、崇文尚武,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吉祥富贵,这些特点都是华夏先民最古老最激动人心的话题。崇文者,多以“文”“章”为名。秦印中有名 “庄文” “董文”“赵章” “侯章” “张章”者。崇武者,多以“武”“敢”““强”为名。秦印中有名 “陈武”“赵武”“翟武”“辅武”“王武”“司马武”。秦印中有名 “王强”者, 《睡简·日书甲种·盗者》亦有人名为 “强”的盗者。《睡简·编年记》: “四十七年,攻长平。十一月,敢产。” “敢”, 《说文》: “敢,进取也。”取名“敢”有敢于进取、有勇气、有胆量之义。 《秦印》152 、《秦印》181 “管 ”, 《说文》,“卧息也。”段玉裁注: “ 之本义为卧息,……用力者必鼓其息,故引伸之作力之貌”。⑥王敦狐 ( 见 《战国秦印》2844)①。

  据徐朝华先生统计, “战国以前,词汇中表示意识的词语数量不多。战国时,诸子百家为了阐明、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都创造了一些反映本学派政治伦理思想的新词语,大大增加了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的比重”②,如出土秦印中有名为 “左忠” “韩贤” “毕贤”“冷贤”“张义”“闾民信”“张睦”者,在出土秦系文献中这种以 “仁义忠信孝贤良”为名,正体现了先民在意识形态上的变化。

  到了西汉初期,由于统治者推行道家 “黄老”之术,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风行,不仅是名,连字也大量采用祈年尊老的文字。

  2. 秦人命名透露了本民族作为游牧民族崇尚自然的特色
  
  山川、河流、树木、牲畜等自然物称谓大量地用为人名。却较少使用人造物之名作为人名。

  可见秦人的命名透露了其作为游牧民族对自然的崇拜。秦系文献中人造物之名用为人名仅见个别例子,具体情况如下。服饰类: 《秦印》有名为“秦褆”“王褆”者。“褆”,据 《说文·衣部》:“衣厚褆褆。” 《集韵·齐韵》: “褆,衣厚貌。”

  另据 《广韵·齐韵》: “褆,衣服好貌。” 《玉篇·衣部》: “褆,衣服端正貌。”丝绳类: 姚缑( 见 《秦印》158) 、韩 绡 ( 见 《吉 林 大 学 玺印选》128,又见 《秦文字集证》295 页之 725) 。絭: “咸亭里絭器”( 见 《文物》1964 年 7 期,咸阳遗址出土陶文) 。车马类: “杨轿”(见 《珍秦斋》96),《说文》无轿字,《玉篇》: “轿,小车。”前此秦文字未见轿字,此即可补其缺。《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 “其为人方颜然扁然,名曰 ‘辄’,曰‘耳’……”《说文·车部》: “辄,车两輢也。”段玉裁注: “按车必有两輢,如人必有两耳。故从耴。耴,耳垂也。”

  3. 秦人命名凸显出时代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一些旧有的奴隶制度正在逐步瓦解,但奴隶现象还存在着,不过身份比过去更自由。秦人常见以 “臣”字命名的情况。命名为 “臣”者,往往表示的是自己拥有奴隶的多少 ( “臣”本指男奴隶,“妾”本指女奴隶。而作为人名的 “臣”当是泛指男女奴隶) 。出土秦系文献中,命名为 “臣”者例子如下: 高得臣( 见 《秦印》156) 、得臣 ( 见 《秦印》114) 、买臣( 见 《秦印》52) 、殷买臣 ( 见 《秦印》73) 。直至秦汉两代以 “买臣”作为人名的现象不少。

  ③也有直接以 “臣”“宰”命名的,或许与自身是奴隶的身份有关。臣: “咸巨阳臣” ( 图121—拓 266)④。“咸芮里臣”( 见咸阳塔儿坡陶文95 × GM3177: 3 釜肩),释文从王辉先生⑤。 “宛臣”( 见 《湖南玺印集》100) 。宰: “廿六年,□栖守□告 ( 造) ,西工宰,工□。” (秦戈,铭文见《文物》1980 年第 9 期简讯) 释文从李学勤先生⑥。《睡简·日书甲种·盗者》有名为 “妾” “仆”的盗者。

  二、出土秦系文献人名音节结构与音韵特点

  夏商时代,人名较为简单。其一,取名形式简单,只有名,而无其它诸如字、号等形式。其二是取名方法简单,多以天干为名。⑦由于出土秦系文献材料所限,未呈现出字、号等其它形式的人名。故而,我们从取名方法的角度加以研究。

  ( 一) 音节结构

  1. 单字结构为主

  上古时期人名的结构特点,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人名多以单字构成。如:尧、舜、禹等人名都是单字。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先商部落酋长和商朝帝王四十四人,其中三十六个名字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天干纪日符号,卜辞中还能见到王室先妣及其它一些王室成员,也有同样以“天干”为名的现象。商周时期,由于崇拜太阳神,以太阳为生命和光明的象征,这一时期帝王多以 “天干”为名。学界把这类命名方式称为“日名制”。这一时期的人名结构简单,只有名没有字。关于 “日名制”的由来,聚讼纷纭,张富祥主要归纳为七种: 一、生日说。二、庙号说。三、祭名说。四、死日说。五、次序说。六、卜选说。七、庙主分类说。张富祥在文中提出: “以干支纪名之俗起于上古贵族在同姓内婚范围内从母系分宗的事实,与渊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姓族传统有关系。”

  ①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思路。不过他提出内婚制,认为王的日名和母亲日名有关,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如武乙的母亲并不是妣乙。“关于日名制的来历与含义还属于悬而未决的问题,孰是孰非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张光直的日名身份说具有开创之功,它促使了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 李学勤的卜选说、朱凤瀚的嫡庶说以及井上聪的葬日阴阳说皆有新意,并有相关的事实依据,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②贵族以十天干相称,是商民族的习俗。而到了秦时,不仅天干之名可以用于一般的百姓命名中,还有用地支命名的现象,而且还出了大量的其它类型的单名。

  通过对出土文献中秦人之名的统计,我们发现秦人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命名特点,多以单字命名。这种现象延续到汉代, “汉代人口剧增,文化进步,人们发现单名容易重复,并非取名上法……大概为了克服同姓名的缺陷,汉代取二字名的逐渐多了起来,著名者如 ‘刘弗陵 ( 汉昭帝) 、司马相如、董仲舒、霍去病……但统而观之,汉代人们的取名用字还是以单名为主。与周秦时代相比,这时期的取名方法变得更为丰富多样”。③
  
  2. 复音结构数量不多

  秦人名字也出现了双音节现象,数量不多。

  大多数还是单音节人名。双音节人名多为词组,从组合方式看上,有并列式、动宾式、状中式、定中式几种常见格式,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以专名作为人名。分类举例如下: ( 1) 并列式,“杜殷周”。( 2) 动宾式,“张破戎”“张启方”“高得臣”“殷买臣” ( 或直接用其名 “买臣” “得臣”) 、“穿耳” “畀毋齿” “董多牛” “王毋人”“骆毋地”“鞠毋望” “羌毋智” “杨毋忌” “露毋忌” “王敦狐”。前文中 “毋”均通 “无”。

  ( 3) 状中式,“赵相如”。 ( 4) 定中式, “宛戎臣”“闾民信”“青肩”“宛戎夫”“黑夫”。( 5)专名: “王彭沮 ( 祖) ” “王中山”。“马 诩”,第二字未知其义,存疑。其中,动宾结构数量相对较多。

  ( 二) 音韵特点

  在人名研究中,有一些音韵现象值得关注。

  有些音韵现象,还涉及到人名的解释、铭文的释读。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

  1. 通假

  “先秦两汉时期的人名名无定字,常常使用假借”④。这种情况在出土秦系文献中也能见到。

  ( 1) 同音通假

  廿五年上郡守厝戈铭文: “廿五年,上郡守厝造。”廿七年上郡守趞戈铭文: “廿七年,上郡守趞造。”厝、趞均通假为 “错”。疑为秦名将司马错,详见王辉之说⑤。“毋”,通作 “无”。王毋人 (见 《秦印》89) 、骆毋地 ( 见 《秦印》102) 、杨毋忌 ( 见 《秦印》162) 、畀毋齿 ( 见 《秦印》167) 、 鞠毋望 ( 见 《秦印》168) 、毋 智 ( 见 《秦印》251) 、 羌 毋智 ( 见《湖南玺印集》88) ,均为自谦之义。

  “不”,通作 “无”。不其: 见不其簋。作异体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有 “秦庄公名其”,那么不其簋就应该是秦庄公。李学勤先生认为 “先秦时 ‘不’字常用为无义助词”,所以 “不其”就是秦庄公之名 “其”。

  ⑥但是人名前用 “无义助词”未见它例。我们同意刘钊先生的观点, “‘不其’……即 ‘无纪’……‘无数’的意思,常用来指寿命之长和子孙之多。”①“女不害”( 见 《湖南玺印集》87) 同上例,“不”通 “无”,不害,祈求 “无害”。

  ( 2) 借用声符亘,读宣: “咸商 ( ?) 西亘”(见咸阳塔儿坡陶文 95 × GM28203: 1 茧形壶腹) 。释文从王辉先生②。
  
  2. 叠韵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双声叠韵”条曾指出: “古人名多取双声叠韵……秦始皇扶苏叠韵、胡亥双声。”

  ③丞相李斯,“李、斯”之部叠韵,中车府令赵高,“赵、高”宵部叠韵,可见名字和姓氏之间协音也是当时的习俗。再如: 传世铜兵器四年相邦樛斿戟 ( 见 《双剑誃古吉金图录》卷下三十一页) 中相邦 “樛斿 ( 游) ”幽部叠韵。

  实际上,秦人名字协音并不只在于复名之内,观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名政,其弟成娇,其孙子婴, “政” “成” “婴”都与“赢”姓耕部叠韵。

  从音韵现象角度考察人名用字,能为人名的解释、铭文的释读提供另一条思路。但是由于资料有限,出土秦系文献中大量的人名多是单名,而且缺乏系统性,所以人名音韵的进一步研究还必须结合大量的传世文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