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变化对师资需求的影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6 共7211字

  教育部于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此后,在全国各省份渐次推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特别是在2012 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新一轮课改启动以后,高中历史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教师教学观念与方式、学生的学习观念与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之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学生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据此,各地市高中对所招聘历史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热火朝天的现象不相匹配的是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冷锅冷灶,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对改革的呼声很大,但现实中很多学校要么进行了小打小闹式的改革,要么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并未随高中历史教学需求适时而变,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师现实需求与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错位。对此,了解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有利于高师院校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不断适应市场对高中历史师资的需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上由过去的通史体例转变为专题体系; 教学方法上由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高中历史教学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的变化

  1. 结构体系模块化。新课改实施之前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例编写的,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不间断地记叙了自古及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内容的历史,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变化,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由于初中和高中都进行通史教学,尽管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深度和侧重点不同,但基本结构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而新课改后现行高中历史出现了人民版、岳麓版、人教版和大象版四种版本,每个版本的结构体系都采用了“模块 + 专题”、“必修 + 选修”的框架结构设计。必修部分将整个人类历史分为政治史、经济史、科技文化史三个方面,把重要的历史知识按照《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三大专题模块进行重组; 而选修部分包括六个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知识联系的模块,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学科教学体系。这种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尽管优势明显,但也具有时间跨度大、容易引起学生历史概念的倒错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整合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史学观念更新,内容多学科交叉。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史学观念方面也吸纳了新的学术成果。与传统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运用的是史学界已成定论的知识和观点相区别的是,新课标教科书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1]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将中外文明发展与演进进行了联系与比较,充分体现了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新教材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用一系列专题展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两个专题的编写渗透了现代化史观。由此可见,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高中历史新教材增强了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等方面的内容,打破了老教材中过于注重政治史和经济史教学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多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史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多学科化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教师角色的转化

  基于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目标,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把握历史学习的规律,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在此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 教师变成了布控全局的课堂总“导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它不再是教师“单向传递”为主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以人为本”,使学生变成历史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带有极大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他们依据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与认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变一以贯之的“课堂主角”的身份地位,变革以课堂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师就像是课堂总导演,布控课堂全局,既可以打破教材结构,适当进行内容整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等具体任务分配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中预设的程序与课堂节奏适时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此,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2. 教师成了掌握多种现代教学技能的“行家里手”.新课改前,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但制作要求简单,大多只是在课件中嵌入历史图片、声音、视频等,运用方式单一,教学课件的播放技术要求很低。但新课改以后,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对教师与网络媒体相关的技能要求相应提高。譬如,在课件制作中,不仅需要教师收集必要的历史图片和相关素材,而且需要教师掌握软件处理技术,根据授课内容处理图片、视频等内容;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点的把握,必须熟练完成对目录区的设计; 为了方面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掌握历史网站建设技术。此外,还有高中历史教学中新兴的营造“微教学资源环境”的“微课”、能够提供学生网上自主进行历史快乐学习的“慕课”等,凡此种种,说明高中历史教师只是简单掌握课件制作技术已远远不够,成为电脑网络与教学相关技术的熟练工乃至专家已成为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

  ( 三)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更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这种“师讲生听”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大多是处于依从地位的“学习者”,而基于新课改充分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要求,其学习方式发生了以下变化。

  1. 合作探究学习成为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参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尽情发挥其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史学态度。有鉴于此,许多学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根据课改要求和自身情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山东省为例,如潍坊五中的“自主。 互助。 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费县一中开展的“3·1·5”高效课堂以及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等都注重了高中生历史学习中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提高合作探究学习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历史基础精心设计适于探究的问题; 适当补充或引导学生自主查找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历史资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设计合作小组规模、根据学生数量和探究主题选择交流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总体调控成为这种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

  2. 课外学习方式多样化。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2]但如何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高中历史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向努力,探索出一系列新的历史课外学习方式,如网络课堂、历史问题专题研究、撰写历史小论文、举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编写历史小杂志、举办历史话剧表演、辩论赛以及新兴的“微课”“慕课”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学生历史课外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技能以便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二、适应高中历史师资需求的高校应对策略

  目前,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着眼于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调整、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公共课与技能课课时比例的变动、教育实习环节的加强等方面,鲜有根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变化的对应性改革,从而使得高校历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在入职以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职业角色,出现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短板,也影响了培养院校的信誉。为了提高专业历史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根据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高师历史专业需要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 一) 调整系列选修课设置,增设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课程模块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3]关于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这样规定的: “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4]对于高师历史专业学生而言,扎实的历史专业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历史专业“完善的知识结构”则应该适时而变,应该根据高中历史师资的知识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