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重建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构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4-03 共12284字

论文摘要

  建离不开灾区体育重建,灾区体育重建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灾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体育需要,通过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思想,对灾区体育场馆设施设备、体育精神、体育体制、运动项目等众多方面从整体上进行全面有序重建。从体育供给的角度讲,灾害对体育活动赖以开展的软硬件设施带来严重损失或破坏。灾区体育场馆属于基础公共设施,灾区体育场馆的破坏不仅使体育活动的难以正常开展,还对人们的生命造成潜在威胁;同时,地震对体育供给的人力资源系统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打击,而其中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

  灾后体育重建涉及到经济、社会、自然的方方面面,它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从思想上,以全面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促进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在方法上,以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指引,从动态长期的、空间上普遍联系的和属性上整体协调的观点,对灾后体育重建进行系统地分析、设计、组织、管理和实施。因此,灾后体育重建需要用系统工程的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

  1、系统特征

  灾后体育重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为加快灾区体育重建步伐,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类人群体育需求。首先需要对灾区体育重建的系统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1.1 复杂性

  灾后体育重建系统是由灾区环境、体育供给系统和体育需求系统组成的复杂三维现象。灾区环境系统包括灾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整个灾后体育重建基础,灾区体育重建要以灾区体育需求为主体,体育供给为主导,遵循相应的生态、经济与社会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特定格局、功能和动态的特征。

  在灾后体育重建系统中,环境子系统不仅包括灾区地质、气候、生态等自然环境,还包括灾区政治、经济、文化、道路、建筑等社会环境。在灾后体育重建系统中,环境系统对灾后体育重建的支撑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均无法取代的。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一切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其要素的类型构成、空间分布、生态过程及环境容量等因素决定了各种体育项目的空间布局与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终极规模。另一方面灾区社会环境为灾后体育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灾后体育重建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灾区社会环境决定了灾区体育重建的质量、进度和规模。

  1.1.2 供给系统

  灾后体育供给系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项目、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和体育体制,是灾后体育活动需求满足的基础。灾区体育精神重建为灾区体育重建指明了方向,是灾区体育重建的灵魂;体育项目重建是满足灾区体育需求的手段,是整个灾区体育重建的中心;体育场馆重建是灾区一切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是灾区体育重建的重中之重。体育产业重建是灾区体育自给自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体育体制重建能为灾区体育重建提供良好的运转环境,是灾区体育实现超越发展的根本举措。灾区体育供给各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成为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分。

  1.1.3 需求系统

  灾后体育需求系统出现震前所不具备的特有现象。体育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每次特大灾难面前都会失去大批合格劳动力,并给灾区人们的身心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症状;并使成千上万的灾民万无家可归。地震使大量受灾群众家园被毁,被迫转移到附近大量安置点内。安置点内民族多样化、人群流动性高,密度大、聚居规模大、职业种类多,文化素质差异大等特点决定了灾后体育重建要充分考虑灾区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矛盾,积极发挥体育的各项功能,满足灾后各类人群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保证灾区重建的顺利开展。

  1.2 自组织性

  灾后体育重建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阀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都稳定、有序的状态。事物这种在非平衡状态下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就称为耗散结构。灾后体育重建也是一种处于非平衡态的稳定态的系统。灾后体育重建,从外界环境看,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环境控制参量的作用下,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复杂的竞争和协同作用形成的自组织系统,是在系统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得以放大,到达到临界状态,进而使系统朝着有序的结构演化。灾后体育重建的环境因素,主要指自然、环境、文化、政治、技术因素等,它们以控制参量的形式对灾后体育重建的发展变化产生作用和影响,为体育重建的发展演化创造新的临界条件;从空间角度看,灾后体育重建各子系统重建进度是不平衡的,相互之间犬牙交错;从时间过程看,灾后体育重建存在着规律的波动和无规则的随机扰动,是经常处于非平衡态的。但是,只要灾区体育重建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产生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稳定的有序状态。因此,灾后体育重建决不是一个封闭或孤立的系统,而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灾后体育重建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发展过程是自组织过程。

  2、体育重建的功能

  特大自然灾害后,灾区百业待兴。地震不但影响和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在破坏着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时刻冲击着体育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功能和理念。灾区体育重建不仅能重振灾区人文精神,增强人力资源,促进人自身的和谐,更能促进灾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交流与融洽,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2.1 重振人文精神

  从个体角度讲,人文精神主要反映的是人的精神、情感、意志等主观意识状态。灾区重建面临着各种困难与危机,灾区重建依然离不开灾区人民顽强拼搏,挑战极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灾区体育重建有利于培养个体顽强拼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所蕴藏的坚强、乐观等精神内涵,能对灾区人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恢复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与身心和谐,帮助灾区人们投入家园重建工作中;从团队角度讲,人文精神主要反应的是团队成员之间上下齐心,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大灾大难面前,从中央到基层,从领导到百姓,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气概,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表现出了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患难与共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显示其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灾后重建依然需要发扬坚强不屈、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体育运动,尤其是团队体育运动,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手段。加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加快灾区重建步伐。

  2.2 增强人力资源

  灾后体育重建能为灾后重建提供大量合格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数量和人力资源质量两方面。灾害使灾区失去大量合格人力资源。并使灾区大量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致残,遇难,也使其他受灾群众体力普遍下降,精神萎靡,身心健康受到巨大打击,人力资源质量下滑。灾后体育重建能够提高灾区人口的素质,为灾区重建提供大量合格的人力资源。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一大批合格的劳动力资源。灾后重建不仅需要胆识与气魄,更需要知识与智慧。灾后体育重建,能够增强人的体魄,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使自身人性完善,人格健全,人体完美,获得人自身的和谐,从而为灾区重建的整个过程提供大量合格的人力资源。正如萨马兰奇所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居有一席之地。”

  2.3 维护社会和谐

  灾后体育重建能够吸纳安置大量的灾区失业劳动力。灾害会使城镇失业人口剧增,加上农村耕地的破坏,人口就业压力骤增。这使转移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体育场馆重建用工量大、周期长。灾后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整个体育重建,能够有效解决当地劳动力失业问题,为维护灾区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灾后体育重建能够维护当地和谐的社会环境。安置点内人口异质化程度高。地震使大量受灾群众家园被毁,被迫转移到附近大量安置点内。安置点内人口构成比较复杂,流动性高,密度大、聚居规模大、民族多样化,职业种类多,文化素质差异大;人口流动性高。特大自然灾害会使灾区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大批部队、志愿者及海内外友人涌入灾区。灾区人口流动性大,人群多样化,民族复杂化,安置点内人群的高度异质化,使得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突显。体育是人们经常联系的活动方式和重要纽带。

  灾区各民族,尽管习俗不同,肤色各异,但在体育的公平、友谊的氛围中,人们得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展示人类百花齐放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相互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因此,在灾区加强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有效的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合理的整合,丰富居民的生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并确立群体的行为准则,明确群体成员的道德规范,进而把群体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行为模式,积极地促进灾区社会关系融洽,有力地维护灾区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对灾区社会发展具有教化、协调、平衡和修补的作用。

  3、模式框架

  灾区体育重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由体育参与者、体育场馆、体育项目、体育管理、体育保障等一系列内部子系统构成,并与所处各种相关行业,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灾区体育的最终总目标是为灾区重建提供人力支持,推动灾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恢复与发展,重塑灾区体育和谐。灾区体育的总目标的实现由一系列子目标和相应的约束条件制约。灾后体育重建将有限资源要素投入到一个由体育精神、运动项目、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和体育体制的复杂系统中,最终达到体育重建目标,灾后体育重建活动结构。

 

  3.1 战略思考

  地震打破了灾区原有体育系统的均衡状态,使原本和谐、均衡的体育系统转变为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灾后体育重建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将这种混沌无序的状态重新转变为新的、稳定的有序的时空运行结构。因此,灾区体育的实现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起点。

  为使灾区体育有力、有序、有效的顺利开展。在理论基础上,灾后体育重建是由一系列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开放的复杂子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其本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而离不开系统工程理论的支撑与引导。在组织管理上,灾后体育重建应当以国务院恢复重建规划小组为组织基础,协调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地方体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经过科学研究和谨慎决策,及时制定和出台具有全局指导性和战略性的纲要性文件,统筹兼顾地将灾后体育重建工作纳入政府重建的整体规划之中。在重建时序上,要根据灾区人们对体育的实际需求及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在临时重建阶段,要保证重建“又快又好”,重点突出“快”,保证灾区能够开展体育活动;在过渡重建阶段,要为全面重建奠定“科学”、“合理”的基础,保证灾区体育全面重建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在全面重建阶段,要保证重建“又好又快”,重点突出“好”,保证灾区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质量。

  在功能定位上,灾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统筹兼顾。在临时重建阶段以群众体育为主,竞技体育为辅;在全面重建阶段,二者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同时,要针对灾区少数民族体育和残疾人体育制定合理的方针对策,保证特殊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运行机制上,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体育部门的自我造血能力,完善灾区体育产业发展。

  3.2 解决思路

  灾后体育均衡的重塑就是要面对新的前提和条件,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重塑重建灾区体育新均衡,促进灾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灾区体育重建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综合研讨厅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框架体系,形成的最佳重建方案。灾区体育重建解决思路。

  灾区体育的实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为使灾后体育重建从整体上涌现出结构效应、组织效应,根据实践经验,可以将该系统分析过程的典型行动概括成五个行动阶段。(1)在问题阐明阶段,灾后体育重建要分析灾后体育参与者的需求变化和体育系统供给能力,同时对灾后与体育相关的行业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要深入了解;(2)在明确目标阶段,要结合政府相关重建规划的相关条例,明确灾后体育重建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软目标和硬目标等;(3)在弄清约束条件阶段,不仅要明确灾后体育重建的资源如人力、物力、技术、财力、时间等的投入约束条件,还要对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等做深入调查;(4)在制定重建方案,要从方案的强壮性、适应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对灾后体育重建未来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可预见性;(5)在评比方案阶段,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评比拿出最优体育重建的方案。它的整个过程可归纳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评价三个部分。

  灾后体育的重建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决定了灾后体育重建最佳方案优选还需要得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的支撑。“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筑学意义的一种建筑形式,而是一个思想框架体系。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以达到集大成。

  4、重建工程

  灾区体育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浩繁的系统工程。灾区体育重建不是对原有水平的恢复与重建,而是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的发展与超越。因此,灾区体育重建应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的,结合国内外灾后重建相关文献,通过项目小组研讨会和外界专家研讨会的方式,在对系统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技术,根据自身能力、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及其它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集成管理是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化的思想,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使系统各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系统为对象,综合性地解决管理系统问题。灾后体育实现的全过程集成管理能从时间维度上明确灾区体育重建的不同阶段和任务,制定不同的重建战略,进行资源优化调配,并能够在一个阶段结束时反馈检验重建绩效。

  灾区体育全过程集成管理大体可分为“一”个前提“三”个阶段:以科学评价为前提,分临时重建、过渡重建和全面重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任务重点不一,但都涉及到体育重建的各个方面,且阶段间都有互相交叉和耦合。其中临时安置和重建准备几乎同时进行,它与科学评价一起构成了全面重建的基础和前提,历时较短。全面重建阶段历时最长,是灾区体育重建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灾区体育重建的实施图。

  4.1 临时重建

  临时重建是抗震抢险转向灾后重建的关键过渡时期,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灾后临时重建的目的是要快速恢复灾区的体育活动。灾区体育临时重建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4.1.1 体育设施加固修复

  特大自然灾害后,灾区居民房屋损毁,大量受灾群众涌入附近体育场馆,体育场馆成为他们临时避难场所,成为他们的安全岛。地处重灾地前沿的体育场馆,都发挥了接待、安置受灾群众的重要作用。

  但灾难会使灾区不少体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很多未倒塌的体育场馆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体育场馆是人群聚集区,灾区余震不断,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灾区体育等相关部门要不等不靠,首先应对未倒塌的体育场馆排除安全隐患,要积极增添防护措施,对损坏的健身设施设备进行更换和维修加固之后,逐步开放,以便在为当地灾民提供一个安全的临时避难场所。同时,利用场馆空闲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利于灾区群众的身心恢复。

  4.1.2 临时体育指导

  体育运动有利于灾区人民身体康复,有利于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特大灾难使灾区人民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体育运动是人的基本需求,为坚决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各项功能,帮助灾民克服伤痛悲观情绪,激发战胜灾害的热情,鼓舞重建家园的斗志,强健重建家园的体魄。首先需要大量发放相关健身娱乐资料,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增强灾区人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充分发挥体育在灾区心理重建的作用。其次,组织大批体育志愿者深入灾区学校、社区、农村、体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针对各类人群,尤其是灾区儿童、青少年及地震中的残疾者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再次,组织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到灾区进行慰问,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安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优秀运动选手和运动队进行体育表演赛,积极引导灾区人民参加体育运动。最后,为保证灾区临时体育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当地体育部门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当地体育产业部门恢复生产,为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简易活动器材和娱乐设施。

  4.1.3 异地训练与比赛

  特大自然灾害会对当地竞技体育用于训练的体育设施、场馆及运动员宿舍等后勤保障系统造成巨大破坏。部分体育场馆损失殆尽,其余体育场馆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其次,灾后体育场馆成为大批灾民临时避难场所,大量灾民纷纷涌入运动场内搭篷居住,运动很难进行正常训练。为保证灾区优秀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顺利进行,国家体育总局需高度重视,各司、各个运动管理中心紧急行动起来,要采取有力措施有序安排优秀运动队到其他省市进行异地训练,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激励和鼓舞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优秀运动选手进行日常训练。

  4.2 过渡重建

  过渡重建是灾后全面重建的前提。灾后全面重建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对全面重建做好准备。过渡期重建主要由灾情防范、灾情评估和重建准备三个方面的工作组成。

  4.2.1 灾情防范

  灾情防范,是为了保证灾区体育场馆、基础设施的安全,保证临时避难受灾群众的安全,保证临时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体育场馆是人群密集区,灾区体育部门应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并切实防范余震和各种次生灾害。对有余震和次生灾害威胁的地区,要周密部署防灾工作,制订细致的应急预案,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密切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建立体警联系制度,组织开展夜间值班或巡逻,认真做好隐患排查和安全预警工作确保体育场馆设施安全,并严防火灾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切实保障生命安全。

  4.2.2 灾情评估

  灾情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灾区体育恢复重建区域和存在的人口规模及需求现状,提出适宜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场所建设范围及锻炼方法、手段。灾情评估不是简单的灾情数据统计,要认真、完整和全面评估出灾后体育重建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条件。对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采用全面调查评估、实地调查评估、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有点,右面,点面结合,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首先是对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的评估。尽快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评估鉴定工作。密切配合建设部门组织有关建筑评估鉴定专家,做好灾区体育场馆设施的评估鉴定工作,对体育建筑进行安全级别分类,未经鉴定评估或鉴定评估不合格的不得使用。鉴定评估要提取样品,保留影像、建筑数据等资料,为灾后体育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对灾区体育系统的人力资源受损情况进行评估,为灾后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然后,要对灾区人口身心状态进行全面体检,并针对不同人群的身心状态进行制定不同的锻炼方案。再次,要配合相关部门,抓紧核查因灾致残人群规模,人群特点,逐一登记造册,摸清底数。立即启动残疾人群体育机构的建设工作,研究有利于灾区残疾人群体育活动参与方案和救助政策。抓紧制定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措施,切实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最后,要对灾区体育重建所必须需的对经济、社会、行政、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灾害损失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保证灾区体育重建与其它方面的重建步调一致。

  4.2.3 重建规划

  科学可行的重建规划是全面重建取得最后成功的必要前提。灾后体育重建规划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当地整体重建规划之中。灾后体育重建规划是建立在对灾区灾情、地质和生态评估基础上,以灾区的经济社会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修复能力为依据,作出的科学决策。灾后体育重建规划应以区域可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不仅要解决近期灾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灾区有关体育的长远发展问题。与此同时,为全面推进灾区体育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廉政预防监督惩治机制,对灾后体育重建进行全程监督。

  4.3 全面重建

  灾区体育全面重建不仅是要恢复到原有水平,更要的是在原有水平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灾区体育全面重建分为两大系统。一是重建对象,二是保障体系。灾区体育全面重建图,如图 5 所示。灾区体育重建的两大系统相辅相成。灾区体育重建对象的明确,能为重建保障提供有力的准备。而重建保障到位则能促进整个灾后体育重建顺利进行。

  4.3.1 重建对象

  (1)体育精神。灾区体育精神重建是灾区体育实现的首要解决问题,是实现灾区个体的心智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首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在灾区重建过程中,健康良好的体育精神理能够成为灾区重建的助推器,能够保证灾区群众在巨大灾难面前不致退化衰弱,萎靡不振,失去生物界对人的基本要求,从而避免被历史淘汰的厄运。灾后体育精神的重建要紧紧围绕儒家文化的精华,培养灾区人们在面对困难的积极人生态度、勤劳朴素的品格及重伦理讲道德的自觉修养精神;要紧紧围绕当代奥运精神,培养灾区人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和面向世界,博览众长的精神;要紧紧围绕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特大灾难面前所涌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当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灾区体育精神的重建,应紧紧围绕灾后重建进行宣传与引导,努力为灾区重建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个体与社会环境,并为体育的重建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运动项目。灾后运动项目重建是灾区体育实现的载体。是实现灾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的必要手段。它分为群众运动项目重建和竞技运动项目重建两大部分。在群众运动项目重建方面,灾后人们对体育运动有着广泛需求。但目前我国所开展的大部分运动项目主要来自于西方社会,这些运动项目多以少数人参与的竞技项目为主,不利于灾后大多数群众的广泛参与;其次这些运动项目对场地器材标准要求高,地震对当地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损毁很大,不利于项目开展。再次,灾后灾区人群出现许多新的复杂的特点,许多原有运动项目不适合开展;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地震使灾区少数民族遭受巨大损失,很多项目濒临失传。灾区运动项目重建应从对灾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出发,从有利于不同人群参与体育锻炼和保护民族体育的角度出发,从有利于残疾人身心康复的角度出发,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角度出发,遵循源于自然-超越自然-超越自我和回归自然的项目开发原则,开展适应灾区群众需要的轻型化、绿色化和艺术化大众体育项目,突出运动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广泛参与性等特征,建立起“自然性”的能促进受灾群众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体系;在竞技体育方面,竞技的目的是以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灾区需要竞技精神的鼓舞与激励。灾区竞技体育的重建要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为指导,结合灾区特有自然资源、气候和人群特点,探索适合地区特色的竞技体育体系。

  (3)体育场馆。灾区体育场馆重建要体现灾区体育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灾区体育场馆重建对馆址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有极高的要求。灾后体育场馆重建首先就是选址问题,因此应加强科学论证。对于震毁地区视地质条件采用异地重建方式,并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对体育基础设施、场馆及后勤保障等硬件设施采取抗震措施;对于震损地区,可原地重建,重点是对现存体育基础、场馆等的安全性作出评估,控制灾情;对于一般地区,重点做好提高设防和抗震加固。体育场馆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总之,灾后体育场馆的重建要立足于依附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回归自然,实现场馆与自然的和谐。在场馆设计上,增加紧急避难部分,并配备齐全的配套设施,防止场馆的临时受损。体育场馆建设周期时间长,资金需求量大,可采用 BOT 式融资模式,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在场馆重建中还要充分合理考察场馆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问题,制定合理的运营策略。要根据区域人口规模、人口特点对体育场馆的分布进行统筹考虑,保证场馆满足区域人口的需要。最后,灾后体育场馆重建涉及面复杂,资源投入量大,还应成立相关部门对整个场馆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4)体育产业。灾区体育产业重建是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它能为灾区源源不断的提供物力与财力支持。灾后重建对体育用品需求量大,灾后体育产业要利用灾后重建对体育用品需求量大的契机。从灾后对体育用品的实际需求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包括重点发展项目、领域、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水平等。建设高、中、低档并存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网络。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到灾区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实现多元化、多渠道投资经营体育休闲业的格局。建设体育产业园区,将其规划建设成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中介服务、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业,灾后体育人力资源系统匮乏,灾区体育重建针对社区、农村、少数民族体育和残疾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量大的特点,与高等院校合作,发展特色体育培训产业。实行体育指导、培训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执业资格进行审批管理。

  立足长远,合理确定体育产业适用税目税率。加快特色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如汶川地震后,利用灾区建立 5.12 汶川地震公园的契机,发展地震求生等特色户外拓展旅游项目;利用灾区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羌族的推杆运动,藏族的骑马、射箭、摔跤、赛牦牛等,加快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扶持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生产,对民族传统体育器材按民族特需用品对待,给予政策优惠;搞好体育彩票发行销售和使用管理。增加彩票品种、扩大规模,为灾区体育重建筹集所需资金。

  (5)体育体制。灾区体育体制重建是灾区体育实现的保障。体育体制是体育系统内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它是实现体育事业目标的组织保证。

  目前,灾难会给当地的体育体制的各方面都会带来向当大的冲击,部分人力资源丧生、致残无法正常工作,原有组织结构被破坏,管理体制不畅。灾区体育重建离不开灾区体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灾区体育体制改革应围绕当前我国体育体制的弊端;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转向;灾后体育重建的实际需求出发,转变政府角色与职能。使灾区体育体制改革成为当前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一块“实验田”。灾区体育体制重建首先应对原有机构和组织形态改革,成立相应的体育重建部门,负责灾后体育重建全过程的统一组织,科学规划、分工协调和资源整合。以适应灾后体育重建出现的新问题,为灾后体育重建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借本次重建机遇,理顺学校体育体制、竞技体育体制,及群众体育体制之间的关系,实现由重竞技向全面健身的方向发展,建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最后要在灾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建立各项体育体制的长效发展机制。

  灾区各类体育重建对象并不是封闭、孤立地,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的有机整体,如图 6 所示。灾区体育精神重建是整个体育重建的灵魂,它渗透于体育重建的各个领域,统领整个体育重建;灾区体育场馆的重建是整个体育重建的基础和载体,它为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保证;灾区体育体制的重建为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保证了灾区各类体育重建对象的顺利开展;灾区体育项目重建是灾区各类体育重建对象的核心,它为各类体育重建对象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方向;而灾区体育产业的重建是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图6】

  4.3.2 保障体系

  (1)体育系统内部。在资金筹集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应充分调动体育界各级人士和机构的力量为灾区体育重建筹集资金。通过加大体彩公益基金的性质宣传,增加体彩发行品种和数量为灾区体育重建筹集资金。成立体育赈灾基金(中网爱心基金);举办各项体育义演赛;通过体育巨星的强大号召力拍摄赈灾广告,发动各级体育组织和协会包括世界性体育组织如“NBA 关怀活动”为灾区体育重建捐款捐物,筹集资金。

  在人力资源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应根据灾区实际体育需求和灾区体育项目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级体育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运动协会及体育科研单位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为灾区体育重建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2)体育系统外部。在政策支持方面,灾后体育重建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迫切需要政府对灾后体育重建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财政政策方面,在保障灾后重建财政资金充裕的同时,政府还可通过财政补贴、贴息、资助、税率确定、税收优惠、退税等措施长期支持引导灾区体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发展领域;金融政策方面,灾后体育重建资金需求量大,可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信贷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设立专项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支持灾区体育重建;在土地政策方面,国家应给予灾后体育用地以方便,对社会资本投资于体育重建所需的建设用地,凡符合划拨供地目录的,可以按划拨方式供地。

  在对口援建方面,灾区体育对口援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支援:在“人力”支援方面,可采用直接输入和培训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为灾区体育重建提供人力支持;在“财力”对口援建方面,主要是援建方资金的注入,以及利用政府宏观政策的优惠措施和鼓励援建方体育产业公司进入灾区,加快灾区体育产业的的快速恢复重建。 在“物力”对口援建主要包括为灾区体育重建提供体育器材,先进的运动仪器和设备等,为灾区体育重建奠定充实的物质基础。

  5、结语

  特大自然灾害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会给灾区体育重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首先对灾后体育重建的系统特征出发,深入剖析灾区体育重建的功能,接着在针对灾后体育重建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有关思想与内涵,理性分析了灾后体育重建的战略和重建理论与方法,为灾后体育重建指明了方向和思路。总之,在灾区体育重建的过程中,只有将系统工程的思想彻底融入重建对象中,才能调动重建所需的各种资源,实现灾区体育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