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商务管理论文

中国高铁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4 共10179字
  第五章 中国高铁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部门支持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是我国高铁取得成功的经验,这个模式在国内市场得到了充分验证。我国高铁实施国际化战略可以积极借鉴这种模式,因地制宜的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运行模式。
  
  一般商品的出口面对的主要购买者是一般消费者(个人、者普通企业),他们更主要的是关注于产品的价格和性能等。高铁不同于一般工业商品,一国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的修建,例如铁路、机场等,一般都是由本国政府直接主导的,因此,我国高铁在出口的过程中,面对的直接购买者是东道国的政府。东道国政府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仅需要考虑诸如一般消费者所关心的价格、性能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去关注公共效益。因此,一国宏观政策、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乃至于与国内公路和航空产业间的竞争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高铁的命运。如果两个企业或者企业与个人进行交易,交易双方的市场地位具有相对的平等性,交易双方实现公平交易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如果一个企业与东道国政府进行交易,由于交易双方市场地位的差异性,也就很难保证交易的公平性。一个企业单独与东道国政府进行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企业势必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中国高铁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也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高铁的修建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其必然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是在很多东道国,当地政府很依靠自有的财力的去支撑巨额的建设开支。因此,中国高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契机,一定会加速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进程。
  
  第一节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加强战略指导和协调
  
  一、制定顶层设计
  
  中国高铁走出去涉及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多方面和层次,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高铁某些企业或者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更关乎中国制造的形象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中国高铁主干企业大多为国资委直接下属的央企,在国家的骨干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经营业绩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内部的事情,更是关乎到国家对关键行业的控制力,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必须从国家的战略高度,用全局性眼光去看待。虽然 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将高铁出口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领导人对外进行访问时也多次提及高铁合作,中国高铁出口业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国家层面在高铁“走出去”方面依然没有制定具体成文的、科学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换而言之,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而言,高铁走出去可能只是 “摸着石头过河”.指导高铁“走出去”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的缺失,不仅仅对“走出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缺乏预见性,还可能导致路径选择和海外经营的盲目性。因此,从国家角度制定统领全局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就显得尤为关键。
  
  中国高铁走出去涉及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多方面和层次,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高铁某些企业或者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更关乎中国制造的形象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高铁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应始终以实现中国高铁标准的国家为最终目标,分层次的逐步推进。而且中国高铁主干企业大多为国资委直接下属的央企,在国家的骨干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经营业绩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内部的事情,更是关乎到国家对关键行业的控制力,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必须从国家的战略高度,用全局性眼光去看待。虽然 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将高铁出口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领导人对外进行访问时也多次提及高铁合作,中国高铁出口业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国家层面在高铁“走出去”方面依然没有制定具体成文的、科学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换而言之,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而言,高铁走出去可能只是 “摸着石头过河”.指导高铁“走出去”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的缺失,不仅仅对“走出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缺乏预见性,还可能导致路径选择和海外经营的盲目性。因此,从国家角度制定统领全局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在战略层面的指导和规划,是当前实施中国高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一)营造有力的外部环境
  
  1.加强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有力的外部政治经济不仅有利于以提升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还可以减少中国高铁开拓国际市场的阻力。
  
  中国政府在外交场合多次表示中国高铁走出去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高铁走出去不是为了称霸,是为了助推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中国政府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官方交流,在为中国企业谋发展的同时,也为东道国人民谋发展和幸福。如双方可以签订合作备忘录,在政府高层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后不仅仅有利于减少中国投资项目进入东道国的投资壁垒,还有利于密切双方的交流和合作。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同缔约国之间互利的投资合作。
  
  2.加强交流合作
  
  中国在泰国举办中国高铁展,意在向官方展示中国高铁的实力和表达合作的意愿;在东欧举办的中国高铁展更是向东欧人民表达了中国高铁愿意积极参加东欧基础设施升级的意愿;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中国高铁宣传片,旨在消除海外民众对中国高铁的误解,宣传中国高铁积极正面的形象。中国政府应在积极在海内外举办各类中国高铁展览会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和形式应加大力度向世界展示和宣传中国高铁,可以积极通过国际性组织宣传和展示中国高铁。UIC 是当今世界上权威性的铁路国际组织,每年都会举行大会,中国可以积极承办 UIC 大会,争取将中国高铁作为大会的讨论主题,与众多国际知名的对中国高铁的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将会对中国高铁走出大有裨益。
  
  此外,积极同东道国或者国际性组织展开合作,对高铁项目进行前期勘探和可行性研究。积极在国外有影响力的媒体宣传展示中国高铁积极正面,互利共赢的形象,使海外相关团体和民众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中国高铁,让中国高铁真正走向世界。
  
  (二)协调各方,凝聚合力
  
  中国高铁“走出去”是一个综合性、全局性伟大工程,仅仅依靠几个国有企业是很难实现真正“走出去”.因此,协调各方、凝聚合力不仅仅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现阶段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也是中国高铁在未来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协调各方具体来讲就是政府在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出面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不仅仅是保证企业的利益,更要维护国家整体的利益。
  
  凝聚合力就是不仅仅是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企业与政府之间也必须加强合作。
  
  政府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加强合作,凝聚合力,只有协调各方、凝聚合力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真正形成拳头效应,发挥整体优势,避免不合理的内耗。例如,中国南车和北车合并就是政府在扮演着一个协调者的角色,协调各方、凝聚合力。南北车的合并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不合理压价打价格战等一系列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南北车合并使中国高铁动车形成了统一的品牌,就如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加拿大的庞巴迪一样。一个国家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这不仅仅有利于维护中国高铁大国的地位,还可以有效减少摩擦,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目标市场选择
  
  直接进入西欧发达国家市场,需要与东道国的企业进行直接交锋,如进入德国,就会与西门子公司直接交锋,不仅仅会面临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还可能会受到东道国国内政党势力的影响。而且,发达国家拥有十分健全的法律体系,且技术标准体系十分健全,尤其是像交通运输这类涉及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领域,更会设置许多进入壁垒。虽然,中国高铁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领先水平,但是想进入标准体系已经非常健全和成熟的西欧发达市场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西欧发达市场并不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首选之地。
  
  反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他们中的大多数国家尚掌握高铁技术,但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迫切需要升级改造本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领域,这样巨大的需求只能通过国外来满足,这就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打开了一扇便利之门。例如在泰国,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鼓励投资的七大类行业中,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属于特别重视的项目,对于工业企业投资企业,无论工厂设在何处,允许外商持大部分或者全部股份。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也会面临诸如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发达国家机车巨头和工程企业的竞争,但是中国高铁可以发挥其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赢得一席之地。此外,中国与俄罗斯、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距离较近,中国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且可与中国国内高铁相连接,构建跨区域的交通运输大动脉,进一步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因此,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才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首选目标市场。
  
  三、出口路径选择
  
  按照前文所述,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初期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装备和运行系统的出口。高铁标准的“走出去”需要在上述两个领域基础上,也就是只有基建和设备的顺利“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认可,中国的高铁技术标准才有可能实现“走出去”.因此,我国高铁“走出去”应该按层次、有计划的“走出去”,由易到难,实事求是,打好基础再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高铁现阶段与国际上的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在其在基建方面的成本优势。高铁基建一般情况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高铁在基建成本上的优势是其开拓国际市场的最大杀手锏。虽然,中国高铁在基建的出口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高铁基建还应继续在积极充分发挥成本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在保持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保证工程的质量,为中国高铁和中国赢得良好的口碑。
  
  除了基建“走出去”外,推动我国高铁动车设备的“走出去”,才是当前我国高铁“走出去”工作的重中之重。高铁动车组设备代表着当今轨道交通领域最高的制造技术水平,高铁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且涉及的产业范围极其广泛,简而言之,资金、人才、产业基础是高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我国高铁动车组设备正式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大量科研人员的不断的创新,再加上我国本身相对雄厚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础,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功。高铁动车组是我国高铁领域最高端、最先进的代表,我们不遗余力的推进我国高铁动车组设备的“走出去”,不仅仅是对中国高铁的自信,更是对中国制造的自信。中国高铁动车组设备的“走出去”,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是对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一次升级,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一次升级。
  
  高铁设备的“走出去”,固然能为中国高铁和中国的形象带来诸多正面的积极效应,但是就如同汽车产业一样,汽车的生产销售只是一个方面,后期的维护和保养也是一块儿巨大的蛋糕。高铁动车组设备由于其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更高,其后期的维护保养更是一块儿巨大的蛋糕。企业作为高铁走出去的主体,其必然要追求经济利益,尽管前期有过赔钱赚吆喝的实例,但在以后的进程中,必须全方位、多维度去考核利益,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达到综合利益最大化的效果。此外,根据车寿命周期费用(LCC)的各个构成部分占 LCC 的比重(如下图),我们高铁设备的出口也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我们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设备的出口,除了应注重设备的出口外,还应该注重其后续的运营和维护。
  
  然而,无论是基能力还是交通运输设备的出口,相对于高铁标准的出口,都只是出于低水平。中国高铁走出去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国际高铁市场的最终话语权,即中国高铁品牌和中国高铁标准的国际化。在品牌和标准的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西门子、庞巴迪等巨头开拓中国市场时的经验,他们按照自己的技术标准为我国机车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他们的技术标准。我国高铁出口时也可以为东道国培训技术人员,在实现共赢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高铁标准的输出。不仅如此,上述机车巨头同样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他们通过申请专利构建了坚实的法律壁垒,而且形成了类似于战略联盟的区域性联盟,对标准实行垄断。法律壁垒和标准垄断,不仅仅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且对于其他试图开拓国际市场的高铁企业来说,这是非常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推进我国高铁标准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积极借助相关国际组织的力量,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活动,在保护自我知识产权的同时,加大对我国高铁标准的宣传。此外,还应该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建立区域性国际高铁联盟,推动不同谱系标准的国际化。
  
  第二节 创新金融服务,助力高铁国际化战略
  
  一、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仅是高铁产业的“走出去”,也在为众多行业提供新的机遇,尤其是金融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情况下都是投资规模大,需要大量的融资,这就为金融企业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目前,从我国高铁出口的目标市场来看,东道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必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东道国政府的力量,很难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中国高铁“走出去”也就无从谈起。
  
  但如果只有中国单方面提供贷款,势必会加大中国金融企业的风险。因此,本着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可以实行“政府搭台,金融企业唱戏”的新模式。
  
  由双方高层政府共同保证,双方金融企业或者第三方金融企业按照一定出资比例共同为项目进行融资。这样,有高层政府的信誉作担保,多个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可以在有限分散风险的同时,实习共赢。
  
  二、成立合资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
  
  仅仅为一个项目融资,不仅是时间有限,而且服务范围特别有限。如果再进一步延伸的话,在东道国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成立合资银行。合资银行的成立,不仅仅可以为高铁项目融资,还可以为包括中国高铁企业在内的众多海外企业融资。成立合资银行能够有效避开进入壁垒,实现本土化经营。成立合资银行会对加速中国高铁“走出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同时对中国金融业也有着远的影响。成立合资银行是提高我国银行国际化水平,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有限途径。三、建立风险对冲机制,高铁换资源在世界贸易中,当交易双方中的一国或者双方均缺少外汇的情况下,实现交易的目的就很难达到。这主要是因为外汇充当着交易的媒介,而且被广泛接受,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但当双方想要交易的商品正好是对方需要的商品的话,货币在双方贸易中的媒介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交易双方只要按照对方可接受的价格,将自有商品兑换成其需要的商品,这样不仅仅可以克服外汇短缺的问题,还可以降低交易的汇率风险。中国高铁出口亦是这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高铁,如果对方缺少足够的外汇,那么高铁换资源就成为了一种双赢的选择。但是,如果高铁换资源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那么当外汇汇率和商品的国际价格产生大幅波动时,高铁换资源就很难顺利实现。中国可以与东道国可根据“期权互换”的原则建立风险对冲机制,即双方相互提供保险来规避未来风险的一种机制。在此以中国高铁向俄罗斯出口为例。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出口,其国际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俄罗斯的外汇收入。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源进口国,石油运输渠道较为单一,从中东进口的原有基本上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紧急状况,中国进口石油的运输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进而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风险对冲机制的设计可以如下:当国际油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可在协议中规定)时,高铁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时,中国应当向俄罗斯提供相当于高铁建设项目预算资金一定百分比(如 90%)的美元信贷支持,甚至是超过建设预算规模的美元支持;当中国石油进口受到威胁时,俄罗斯应向中国保证相当于其国内原油产量一定百分比(双方可以根据信贷规模约定)的原油供应,价格可按国际油价在双方约定的浮动范围内。风险对冲机制的建立,对俄罗斯来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基建项目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外汇收支的平衡;对中国来讲,不仅仅有利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还有利于中国能源供应的安全。
  
  第三节 整合资源,推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一、强强联合战略
  
  正如前文所述,完整产业链优势是中国高铁竞争优势之一,中国高铁除了要充分利用政府的积极协调作用外,还需要自发的联合起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高铁在出海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加强合作,发挥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强强联合最主要的优势体现在拳头效应上,中国高铁不是一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而是整条产业链在参与竞争,国外竞争者面对的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中国整条联系密切的产业链。强强联合,组团出海还可以避免海外恶性竞争,减少内耗,降低成本。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恶性竞争,最终使中国摩托车企业失去越南市场的教训值得包括中国高铁在内的所有中国企业认真思考。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高铁企业强强联合,从勘探、修建到设备运营,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还有利于中国高铁标准的推广,真正实现中国高铁的国际化。
  
  二、本土化经营战略
  
  中国高铁“走出去”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我国企业需要开拓国际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东道国政府需要基础设施升级,东道国企业也想要掌握新技术。
  
  中国高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庞巴迪、西门子等机车巨头在中国成功的经验,实现本土化经营。尝试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为东道国培养技术人才。例如,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实现了本土化经营。在当地建立的动车组维保服务公司和中国南车东盟制造中心,除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自中国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雇佣当地工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上述做法,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了列车的运营和维护,还收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此外,还可以将核心技术以外的附属产品外包给东道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然而,在强强联合基础上的本土化经营会更具有竞争力。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是中国轨道交通设备行业的两大寡头企业。在国内的轨道机车市场中,中国南北车基本形成两强割据的局面。在国内市场两大寡头竞争十分激烈,剑拔弩张。两大寡头在国内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竞争。两家企业过度竞争,尤其是恶性价格战,往往是赔钱赚吆喝,会造成双方利益的共同受损,并不利于两大寡头开拓国际市场。而且,双方的恶性竞争还可能会使得双方丧失市场机会,给其他海外竞争对手提供了可乘之机。在 2013 年的泰国交通基础设置建设投资规划中,中日韩及法国均有意参与其中。如果南车和北车在泰国市场进行恶性竞争的话,内耗不仅仅会使双方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还会使得中国机车企业在国际上声誉受损,丧失了进一步开拓东南亚乃至其他海外外市场的先机。
  
  如果中国南车和北车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强强联合就能充分发挥“拳头效应”,实现更大的利益。中国南车在 2012 年先后两次中标泰国交通部国家铁路局国际招标采购项目,为泰国提供电力和内燃机车,使得南车在泰国机车市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北车与泰国曼谷轨道交通公司(BTSC)的合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且,双方都表达了开发泰国市场的强烈愿望并获得了政府高层的支持。另外,双方在机车制造技术水平上实力相当,且提供的产品相似度很大。双方的合作可以达到经验共享、获得政府高层支持、共同开发新技术的目的,此外,合作经营还可以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综上,世界机车巨头在中国市场实行本土化策略的成功经验值得南车认真学习和借鉴;南车本土化策略受到高层政府的支持以及南车在马来西亚市场实行本土化策略的成功案例也有积极地借鉴意义。此外,国外的人文环境具有独特性,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会对外来投资实行的优惠政策。这些因素都使得本土化经营策略是一种合理的经营方式方式。因此,强强联合,组团出海,避免内耗,实现本土化经营,共同应对其他海外竞争对手的挑战,共同开拓国际场,不仅仅能使双方更加适应国际环境,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声誉并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中国高铁和东道国的双赢。
  
  三、人才和经营国际化战略
  
  中国高铁要想真正实现其“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而有效激发国际市场的需求,成功进军国际市场。中国只有通过自身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向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才能在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成为世界高铁行业的领导者,成为中国制造的领军者,带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一)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人才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中国高铁在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营,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必然要比国内复杂得多,除了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外,其必然需要了解东道国语言文化、经济金融、政治法律制度的专业人才。正如前文所述,中国高铁走出去不只是简单的劳务输出和货物贸易,而且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程,中国高铁走出去是一个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性长期性的战略。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的高铁企业必须从长远、全局的角度去注重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积累,不仅仅是技术型人才,还需要更多的掌握专业的国际经营、法律、金融等综合性人才。
  
  目前,有超过 1000 家跨国企业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研发机构,其中有超过 80%的是独资设立的研发机构,它们可以利用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充分吸收我国大陆的优秀科研人才为自己服务。诸如微软、通用、松下、西门子、三星等世界一流企业均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了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研发总部。瑞典、德国、意大利等国在高铁摆式列车方面拥有十分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优势,中国可以在类似于上述在高铁领域拥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国家或者地区设置研发机构,吸收当地优秀的科研人才(退休专家、在职专家、学者等),为我国高铁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以期占领高铁技术的制高点。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我国高铁企业在做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我国高铁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东道国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状况,因地制宜的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境外业务经营管理水。此外,还需要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及灵活性,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海外经营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汇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风险相对于国内经营要大的多,做好风险的防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因地制宜,合法经营,高铁企业在境外经营时,必须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法,在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及国际法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其在外经营时合法权益。其次,强化风险意识防范,我国高铁企业在对外经营时,除了要遵守法律外,还应该防范在技术、财务等方面的风险。最后,建立并完善海外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管控海外经营风险的能力。
  
  四、技术创新战略
  
  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现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掌握了高铁核心技术,而且我国的高铁核心技术是国际一流水平。但是,企业创新不能永远依靠国家的支持,企业面对的市场,只有企业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经得住市场和竞争的考验,才能真正成长起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没有永远领先的技术,在当今国际高铁技术竞争愈演愈烈的阶段,放慢创新的步伐就意味着落后。多个曾经的国际巨头企业没落的血淋淋的实例就证明了这一点,曾经的松下电子、索尼电子和诺基亚等巨无霸企业没落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没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最终也只能面临被收购或者巨额亏损的窘境。中国高铁也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停止创新的步伐,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话语权。
  
  技术创新还是实现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驱动力。正如前文所述,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终极目标就是推动中国高铁品牌和中国高铁标准的国际化。企业要着力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提升中国高铁品牌的价值,实现企业从微笑曲线的中间到两端的转变,让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因此,只有加大技术创新基础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打造世界品牌,才能加速中国高铁品牌和标准国际化的进程,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现阶段,中国直接出口的机车多为电力机车或者内燃机车,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铁路运输设备。而代表着世界铁路运输设备最高水平的高速动车组还为真正走出国门,国外对我国铁路产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原先提供低层次产品的印象上。
  
  中国高铁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改变原先形象,塑造新的高端形象。中国高铁还应重点宣传安全、科技、舒适的品牌形象。在品牌方面,应重点打中国高铁牌,把中国高铁的舒适和安全融入品牌形象中,塑造产品安全、舒适、科技的形象。
  
  本章小结

  
  我国的高铁的成功运作取决于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部门支持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实行。这种模式的运行是我国国内高铁的发展取得了巨大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我国高铁开拓国际市场可以积极借鉴这种运作模式,但是绝对不可以照搬,需要因地制宜。从政府、金融创新、提升高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三个层面者相结合,来保障我国高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我国高铁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