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4 共2979字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 的 作 用,有 着 与 理 论 教 学 同 等 重 要 的 地位[2 -3]。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队伍是保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当今社会需要,其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综合素质培养必须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4]。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自 1984 年恢复建制后成立,目前拥有 6 个研究所,2 个本科专业,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公共卫生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现有的实验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 1) 实验人员数量不足。我院现承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以及医学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的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仅有实验人员 8 名。

  ( 2) “老龄化”情况严重。学院成立于 1984年,现有的实验人员中 63 的人是建院初期来院工作的,从 1990 年至 2009 年近 20 年时间里,仅补充了 3 名。基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在全国高质量人才培养相对匮乏及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前提下,能补充进实验队伍的人员几乎没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实验技术岗位人才呈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 3) 高职称、低学历并存。我院现有的实验室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占 37. 5 、25 和 37. 5 ,其中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者均是在参加工作后通过函授、自考、电大或专升本等方式获得学历的,且他们的工作年限较长,职称相对也较高。就我院来讲,实验技术人员中 50 的人具有高级职称,远超过 《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 1995 年) 》中要求的 20 ,这使得我院实验系列的高级职称达到 “超饱和”状态,从而留给年轻人的岗位寥寥无几。

  ( 4) 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差。目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评价制度、岗位聘任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和客观衡量,没有形成 “奖勤罚懒”的机制,部分实验人员甚至出现出勤不出力的现象[5]; 这种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6]的局面也挫伤了很多年轻人的积极性。学校要求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并作为工作量考核的一项标准,这使得大多数年资较高的人员“争先恐后”地要求管理仪器,在他们看来,仪器设备管理仅仅是开关门的工作,而不是仪器维护和技术服务。

  ( 5) 整体观念欠缺, “合作”意识淡薄。我国的高校是建立在学科院系基础上的[5],教研室或研究所为单位的管理体制淡化了实验人员的整体观念,相互间缺少团结协作。

  2 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 1 学科建设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模式,使实验课程既与理论课程体系接轨、又与理论课程并重、且相对独立。在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上进行全面改革。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打破学科界线,构建公共卫生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独立设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课程,彻底摆脱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的 “怪圈”。

  2. 2 推进实验队伍人事制度改革

  ( 1) 应摒弃将实验技术人员排除在教学科研人员之外的体制,解决将实验技术人员当 “教辅”人员看待的 “瓶颈”问题,从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投身本职工作的热情。

  ( 2) 修订晋升条例。对在实验室建设或实验教学中有突出表现者,在晋级时应放宽要求。对青年实验室人员的职称晋升、待遇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促成中青年实验人员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为实验室人才队伍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 3) 放宽选留人才标准。考虑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特点,可以考虑吸引具有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从事实验室工作。

  ( 4) 推行新工作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并取得工作经历的制度,一方面为其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解决教学科研发展对实验人员数量的要求。

  ( 5) 借鉴国外先进管理办法,实行岗位聘任制,真正推行聘任制,做到优胜劣汰,从而激发广大实验人员的积极性。

  2. 3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 1) 学术带头人遴选与培养。遴选热爱实验室工作,具备敏锐洞察力、创新力和坚实专业基础的学科带头人。

  ( 2) 建立实验室骨干团队。以现有实验队伍基础,公开招聘一些专业对口的高水平专、兼职技术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同时,积极培养青年实验人员,从而形成一支专业结构科学、学缘结构丰富、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室工作团队。

  ( 3) 后备人才培养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外部培养: 学校及学院积极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输送实验室青年人员在国内外重点研究团队、实验室、学科点,接受新的理念,培养后备人才,为实验室的持续高效发展做好人才贮备。内部培养: 对于高级技术人员,要督促其经常学习,更新现有知识; 对于有一定学历和专业知识的青年实验人员,稳固其专业思想,可考虑重点培养其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的服务能力; 对于年龄较大和学历层次较低者,由于其接受高科技信息能力较差,但其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考虑其在年轻人员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并帮助年轻实验人员尽快成长。

  2. 4 合理量化实验人员工作量

  将实验人员可能涉及的工作具体化为不同的单元,每一单元的工作量单独计算,尤其要鼓励进行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方面的工作,对这一部分加重比重进行计算。

  2. 5 建立健全奖罚机制

  努力营造竞争性工作环境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实验室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将绩效与个人利益挂钩,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改革、设备开发等突出表现者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保持健康循环发展条件。

  2. 6 明确角色定位、加强精神激励

  ( 1) 明确角色定位。明确实验人员岗位职责,理清他们有哪些权力又有哪些义务,哪些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哪些又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 2) 加强精神激励。在高校,教师系列拥有多种不同级别的荣誉奖励,而实验人员无论机会还是受重视程度远低于教师。因此,应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实验室业务评比,提高实验人员工作成就感。

  3 结束语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本着一个 “中心”—即人才质量为中心,和三个 “有利于”—即有利于实验室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宗旨,积极、大胆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新思路,从而建立一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主流的实验室人才队伍。

  参 考 文 献

  [1] 张生金 . 面向 21 世纪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实验室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17( 4) : 5 -8.

  [2] 沈益民,倪吾钟 .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 2) : 105- 120.

  [3] 吴能表 . 加强实验教学,注重技能培养[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 1) : 104 -105.

  [4] 吴彬江,王心如 . 从现代公共卫生内涵探讨公共卫生教育改革[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2) : 163 -165.

  [5] 贺强,张磊,侯德俊 . 探析高校跨学科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 4) : 12 -15.

  [6] 吴红萍,傅丽容,汪继超 . “4M1E”要素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3( 12) : 230 - 23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