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社会学教育中开展文化导向培育的方法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1 共4385字
论文标题

  藏族繁衍生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藏族文化。藏族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既要不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藏文化,又要积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此背景下,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实践指导,帮助藏族大学生在系统掌握社会学理论过程中,培育正确的文化导向。

  一、文化导向培育是对社会学文化功能理论的实践

  “社会学”(Sociology)概念,从孔德提出至今170多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学对于人类和具体的社会运行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学具有认识的功能、指导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社会学进入中国之初又被赋予了探求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的社会理想。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社会学的功能已涵盖描述、解释、预测、实践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当前,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学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实现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教育,达到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西藏民族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特别注重发挥社会学有关文化功能理论对藏族大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体现社会学的实践和教育功能,实现对藏族大学生的指导和教育的目的。正如英国着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由此可见,文化对于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全面塑造作用。
  社会学文化功能理论提出,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可以在风俗、道德、法律和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提供行为标准,文化具有整合功能,文化使得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人在由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中,是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因此,基于这一理论,在对藏族大学生的社会学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好并发挥好文化功能的理论和实践作用。实际上,突出文化功能理论,关键在于培育正确的文化导向,强调正向的文化适应和融合,这对于正在调整自我角色定位过程中的藏族大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西藏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在居民心理、交往方式、意义认同、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点,构成了藏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藏族大学生作为藏族文化区域的社会成员,秉承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但是,藏族大学生身处的文化区域已经不再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文化模式了,他们需要全方位融入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文化模式。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状态,也要求他们必须尽快适应新的文化模式。英国社会学家福纳斯(Johan Fornas)曾对此提出明确的见解,“青少年群体处于正在成为成人的状态,是人生的变动和转折最大和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群体的认同是人生阶段一个十分特殊的认同——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特点,就是建立基本的社会及自我认同、调整自我的角色定位,为进入成年期后认识自己的角色及需要负担的社会角色做准备。”

  二、文化导向培育是对藏族大学生社会学教育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社会学教育的平台,结合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丰富文化塑造的内涵,是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导向重在培育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西藏传统文化是以神为本的宗教型文化,将佛教作为西藏传统社会的主导文化,同时受历史、地域等因素影响,这种文化又更加注重伦理和自然生存。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特别是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学习过程中,这种文化差异性就在他们学习成长中逐渐表现出来。对此,就要结合社会学教学理论,采取深化内容,拓展形式的方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作用,培育藏族大学生进行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文化适应,在此基础上,不仅要防止文化中心主义,而且要克服简单的文化相对主义,从而逐渐促使藏族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不但充分认识并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主动学习和吸取优秀的外部文化,正确把握好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内在的统一性。

  (二)文化导向重在培育藏族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社会学所谓社会化,对于个人来说是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立个性的过程;对于社会来说是将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求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藏族大学生追求学养、养成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期间,容易出现人生价值模糊、角色定位不清楚等问题。在此阶段,整个社会系统期望并要求大学生要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和实践,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市场经济时代自由自觉的知识主体,同时还要具备参与性、创造性、批判性和自律性等特点。这些要求也基本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属于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大学生要实现这种角色定位,就必须抓住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这两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增强个人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期努力达到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三)文化导向重在培育藏族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布迪厄在其实践社会学中有关场域—惯习理论表明,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惯习是主观行为与客观结构的关联,场域与惯习是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两个不同场域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吻合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将此场域的惯习直接运用于另一场域中,就会出现排斥现象。事实上,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学习,场域发生明显变化,其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也的确会存在着诸多的不吻合现象,这些不吻合现象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藏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布迪厄同时强调“惯习不是宿命,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强化,或者调整自己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久不变的!”。因此,作为社会学教育工作者就要通过文化的引导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场域和惯习之间以“实践”为中介,“生成”或“建构”动态关系,使藏族大学生形成新的惯习,以更加标准的日常行为规范,在新的场域取得成长。

  三、社会学教育中开展文化导向培育的方法思考

  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加快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已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对此,作为社会学教育工作者,应从深化社会学教学内容和推进文化建设的高度,深入思考如何强化文化导向作用,尤其是汉藏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采取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帮助藏族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在文化继承中突出特色

  一直以来,西藏文化同其他文化特别是汉文化在相互影响中交融发展,西藏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形态,深刻影响着藏族大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在社会学教育中,开展文化导向培育就是要引导藏族大学生热爱、继承和发展优秀的西藏传统文化,在内容上,认真学习西藏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文化遗产,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多个方面;在形式上,采取推荐重点书目、参与社会实践、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西藏文化的特质。
  在此基础上,引导藏族大学增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学习,鼓励他们不断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精华,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课堂解惑、参观学习、沟通交流、了解媒体,丰富生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提高对当代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逐步以开放的思路和多元的视角关注和参与到民族文化发展中去,并逐渐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现代科学意识。从而以个体之力进一步促进西藏文化在新时代突出新的特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在社会发展中吸收养分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快发展,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我们面对的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同时,藏族大学生过去主要生活在民族氛围比较浓厚的民族区域内,进入内地大学就读,就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正如前文述及场域发生了变化。
  对此,社会学教育工作者就有必要引导藏族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与思考,感受和吸收新的发展思路和文化。在方法上,可以主要通过实地研究、统计调查等具体方法,引导藏族大学生参与深入生产工作一线,确定一个个比较具体的研究对象,指导他们运用全面细致的考察方法,探究每一个现象或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并形成独立的社会调查报告,组织他们开展集体研究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藏族大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养分,摒弃不良的内容,从而真正了解和思考当今的社会发展变化,以及自身在社会系统中应处于的角色定位,并鼓励他们为此而积极努力。

  (三)在互动交流中增长才干

  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学习后,他们往往可以通过日常的社会互动,一方面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另一方面不断增强主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意识,并以此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社会学教育工作应该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主要以小组工作的方式,确定文化活动的主题,组织汉藏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进行互动和沟通,进一步提高他们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主动表达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相对封闭的同学,及时采取个案工作的方式,加强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交往沟通的能力。以此为切入,有意识的增加以专业技术为内容的交流和讨论次数和深度,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充满机遇和竞争的现代社会,对于科学思维和专业技术的要求,积极督促他们切实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本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在个人成长中追求进步

  藏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具有积极正向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但是个别同学仍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在社会学教育工作中,应注意关注改善。分析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部分是因为惯习带来的,部分是由于学习压力和生活情绪影响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同学,必须要多承认他们的能力和优点,鼓励他们发生积极变化,促进他们发挥个人社会功能。结合这些现象,应在全体学生的教育中开展青少年抗逆力(resilience)教育,即帮助他们形成“有适应能力、对抗压力的个人特质,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人亦能克服而有成长”的能力,以此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经受挫折的信心和力量。同时,还要关注督促和鼓励他们经常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从而能够以健康良好的身心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