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及解决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18 共4847字


论文摘要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其核心体现了高校究竟培养什么人,怎样使高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以及企业怎样利用高校培养自己所急需的人才等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的问题。

  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了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与环境,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提高了其职业技能,实现了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对接。因而,校企合作以其独特优势受到现代高等教育的青睐,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 、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是健康保险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近些年,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逐渐放开,健康保险业务的迅速增加,导致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陡增,促使部分有敏锐市场意识的高等医科院校进入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培养领域。截止到 2009 年,全国共有 13 所医药高等院校开设了医疗保险(健康保险)专业(或方向)全日制本科生教育。

  医疗保险专业(或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从人才培养的数量,还是从促进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来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健康保险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其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医疗保险毕业生的供给,相对于健康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尚存在一定距离,突出表现在医疗保险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保险企业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是医疗保险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医疗保险专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和商业健康保险业迅速发展的产物,而作为医学和保险学交叉的新专业,其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保险专业模式。校企合作虽然不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将其引入医疗保险人才培养领域却有着特殊的价值。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应以保险企业急需人才为结合点,突破传统保险专业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寻求高校办学与保险行业、保险企业的紧密对接,实现高校与企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共赢,为保险企业培养符合其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目前在国外,校企合作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TAP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较为成功的范例。国内对校企合作的关注,源于就业压力和保险市场的开放。由于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如何提高医疗保险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专业改革方向。随着健康保险市场保险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已经发生了变化,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专业保险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使医疗保险人才供应与保险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既满足保险企业的需求,又能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

  二 、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及解决思路

    1.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问题

  任何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其最大的障碍都是利益问题,医疗保险专业也是如此。保险企业作为现代商业主体之一,其行为具有典型的营利性。实习生进入保险企业实习,对于保险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效益,而且需要付出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而对于高校来说,实践教学经费有限,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给予补偿。这样,高校与保险企业双方的利益矛盾就难以避免,如何平衡高校与保险企业之间的利益问题成为校企合作“瓶颈”.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方式。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合作成果,都符合保险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寻找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实现高校与保险企业的共赢。

  校企合作是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保险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应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保险企业必须超越把经济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经营过程中对人才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校企合作,保险企业可以获得高校和毕业生的认可,提高自身品牌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实现其社会价值,而其社会效益的实现必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保险企业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优先选拔人才,为保险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重视实习基地建设,除了给予保险企业必要的实习费用以外,还应积极争取把保险企业建成优秀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争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应积极推动政府完善对保险企业支持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

  2.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

  高等院校与保险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各有自己特殊性。校企合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的融合。现代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强调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创新精神;而保险企业则更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学生与学校、员工与保险企业,从性质来看,前者更倾向为道德属性,而后者的法律属性较为明显。性质的差异在文化氛围中突出表现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迥异。

  因此,如何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并让其成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黏合剂”,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大胆尝试的。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依赖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校企共同找到文化交集点。高校必须在校企合作中接触保险企业文化并让学生了解,通过定期观摩、课间见习和假期实习等途径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而作为保险企业,则必须接触校园文化,了解高校教学模式和实施途径。同时,校企之间还可以通过举办保险文化周、保险知识竞赛、保险论坛等活动,强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3.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尽管一直被高校管理者所热衷,但是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

  这里除了短期经济效益的因素之外,合作方式单一化也是困扰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方式比较单一,高校和保险企业之间深度合作方式较少。从现有合作形式来看,主要集中在保险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称为顶岗实习)。

  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必须深入探索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如,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设立励志助学金、教师与保险高管双向交流制度、共建实践平台、共同科学研究等形式。这样的深度合作既可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又能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实现高校与保险企业之间长期稳定持续的合作。

  三 、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共赢与长效机制的实现途径

   1.培养“双背景”师资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熟悉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

  然而,目前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高校“双背景”的师资严重不足。据调查,开办医疗保险专业(或方向)的院校具备医学和保险学“双背景”的教师人数不足 5%,部分院校甚至为零,绝大数专业教师为医学、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的单一背景。缺少优秀“双背景”师资,难以实现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目标。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的桥梁,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充足的“双背景”师资。通过考察,可以采用下列措施:

  (1)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要不断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定期“走下讲台,走进保险企业”,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2)高校可以聘任保险企业优秀高管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让企业高管“走出保险企业,走上讲台”,充分发挥保险企业高管的实践经验价值,提高医疗保险专业的教学水平。

  2.规范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作为高校与保险企业的合作方式之一,尽管不属于深度合作方式,但却是最基本的合作方式。顶岗实习是距离实习学生就业最近,对学生就业影响最为突出的阶段。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被教育的主体身份没有改变,但是处于企业管理的模式之下,因此,如何处理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之间关系问题亟待解决。

  顶岗实习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实习,实习学生兼具学生和员工的双层身份,学生既要遵守学校实习的规章制度,又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与保险企业需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和计划、顶岗实习纪律规定、顶岗实习责任规定、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机制等等,为学生向员工过渡提供制度保障。保险企业应认同实习学生的特殊身份,重新定位顶岗实习对保险企业的价值,建立顶岗实习的激励机制,保障顶岗实习的质量,并且利用顶岗实习为企业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储备人才。

  3.构建模拟实践平台

  模拟实践平台是实现高校与保险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最高层次,是高校与保险企业深层次合作的表现。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建立,能够为高校与保险企业在教学、科研、培训等多方面合作提供一个平台。医疗保险模拟实践平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离式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实践项目,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医疗保险模拟实践,主要是根据医疗保险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设计模拟工作过程、工作环境、岗位职责的专项技能,或综合能力的一种实训,旨在要求学生把己经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实践平台是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利用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内保险业务模拟实践,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进行保险业务技能操作,消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保险实务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保险企业的产品改良、新产品开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高水平的实验教学设施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团队,还可以为保险企业员工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根据中国保监会《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和《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所有保险从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员每年都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并且要达到规定的学时。

  目前,国内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利用高校短期培训方式进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值得研究。

  4.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沟通与事务协调机制

  在信息化时代,健康保险业发展更为迅速。高校与保险企业之间要实现共赢长效的合作,必须建立良好的校企沟通制度。高等院校作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密切注意保险行业的发展,了解保险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规格;另一方面要及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计划。

  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保险企业的信息支持与信息反馈,保险企业应及时将国家保险政策变化、健康保险业发展趋势、医疗保险人才质量需求等信息不断反馈给高校,并协助高校修订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改革工程,需要高等院校、保险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涉及双方人员往来、资金流动、教学质量监控、风险承担等多个方面内容,需要高等院校与保险企业相互协商。为了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化,高校和保险企业应共同设立合作协调制度,双方设立常设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事务协商,实现校企合作的无障碍化。

  医疗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保险企业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特色,更是把保险高等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保险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繁荣,保险机构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分析与判断能力的保险创新人才,因而“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重视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保险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亚非,柏春明,仲阳等。保险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证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06):73-77.
  [2]冯玲,袁庭岚。医疗保险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 0(03):88-89.
  [3]曹云波。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之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 0(1 1):1 30-1 32.
  [4]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 0- 09- 21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