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

国内外银行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8 共4598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国内外有非常多的相关文献,本章节就其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文献做一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绩效关系的研究
  
  Brewer(1989)、Camls(1993)等国外早期的大量研究都证明银行拓展经营非信贷业务能够提高自身的绩效;DiamDnd(1984)、Williamson(1989)均指出,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能降低企业信息成本,更容易维持长期的客户关系,使商业银行总体收入增加;Kroszner andStrahan(1999)证明了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有正相关性。

  Saunders and Wah;ers(1994), Gallo etaL(1996)等文献认为非利息收入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风险;Templeton(199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银行从事更大范围的业务能够降低股东报酬的波动性。这部分研究强调的是非利息收入的有利影响,分析的基础是经营种类越多,收入来源相应增加,按照投资多样化理论,风险也就越来越低。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意识到风险的控制因素,Rogers(1998)、Evanoffand0rs(2002)分析了非利息收入的风险,认为只要业务仍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商业银行就应该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

  与早期研究认为的非利息收入能对银行经营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不同,2000年以后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到一定程度后并不能为银行带来显着收益,反而有可能产生更大风险,带来显着负面作用。

  De YoungandRoland(2001)研究了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指出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不如传统信贷业务来得稳定;Smith et aL(2003)也发现了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会增强银行利润的稳定性,但非利息收入并不是总比信贷业务收入稳定。

  Stiroh(2004)以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为指标衡量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和收益的影响,对97-04年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行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高的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并没有显着实现低风险、高绩效。

  De Young and Rice(2004)研究了商业策略、市场行情、技术进步等影响美国银行绩效的若干因素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伴随着各类风险的增大,并且管理较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扩张速度更慢。

  LepetitetaL(2008)将非利息收入细分为手续费收入和交易性收入,分析了欧洲734家银行1996-2002年非利息收入情况,发现风险与非利息收入占比整体成正相关,其中导致银行风险增大的是手续费收入。

  De YoungandRoland(2001)对此的解释是:借贷业务对合约双方都是有成本的,而客户申请中间业务成本较低,因此解约的可能性更大,造成收入的不稳定;另外,中间业务的监管不成熟,相关主体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控制力不足,容易产生比较大的财务风险。同样给出解释的还有Stiroh(2004),文中提到一种我国商业银行同样存在的现象:大量中间业务是由传统借贷业务延伸出来的,如果借贷业务动力不足,会影响非利息收入,因而这种业务的多元化是以借贷业务作为基础,妒大其规模也并非能降低风险。

  2.1.2对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对银行业的学术研究已经建立很多种模型来解释银行作为中介机构获取相关利润的行为。总得来说,影响银行收入结构的因素有市场化竞争程度、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营业成本等,一些文献将这几项大的因素通过细化的可观察变量来替代进行建模分析。

  HoandSaunders(198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市场结构、风险规避程度、存贷款利率波动、交易规模四个因子决定了银行最佳的利息收入比例;Allen(1988)在该模型基础上考虑了不同类型关联贷款的影响;Maudos and Guevara(2004)利用了勒纳指数(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用于测度市场垄断程度)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代理变量,并在模型中引入了平均营业成本作为中间业务保证金收入的决定性因子。Maudos and SoUs(2009)用该模型对墨西哥银行系统进行研究发现,上述变量中,市场竞争程度和营ik成本是影响银行利息收入的最主要因素;Saunders and Schuimcher(:2000)用1988-1995年欧洲和美国市场的614家银行样本对该模塑进行了检验,发现限定法定准备金率、存款利率、资本充足率等管制因素会对银行利息收入产生显着影响,表现为宏观政策通过减小利息差的波动性来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

  此外,Ro群rs and Siiikey(1999)在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中发现,大力拓展非传统业务的银行普遍规模较大,净利差较小,核心存款相对较少,而暴露的风险更低。文章认为,正是由于核心存款较少,又面对激烈的利率市场竞争,具有较高资产减值准备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利息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大银行有更多资源和动力将业务重点转向能够降低风险的金融市场。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银行非利息收入、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做了非常多的实证研究,但研究结果可以称得上大相径庭。本文认为这与我国银行业拓展非传统业务的时间较短、很多非传统业务是通过传统借贷业务转化而来、近年非传统业务波动剧烈、国内学者进行研究的指标统计口径不同等因素有关。

  2.2.1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绩放关系的研究
  
  娄迎春(2008)对2000-2005年国内12家商业银行实证后发现,由于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太小,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但非利息收入承担的费用成本过高,使得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利润产生了显着为负的影响。

  盛虎和王冰(2008)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的非利息收入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打破原先单一主要依靠存贷差产生利润的局面,非利息收入不论在绝对数还是占比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产品结构日趋丰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回归分析表明,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

  张宇和李黎(2010)利用中国银行业1986-2008年的数据从整体层面和银行层面考察了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风险的关系,发现从整体层面看,非利息收入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化,但非利息收入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和周期性,随着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它的分散化边际效益会逐步减少;而从银行层面看,非利息收入增长对我国银行业收益和风险的影响不显着。

  魏世杰、悦旎和付忠名(2010)对2003-2007年中国40家商业锒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及其占银行营业收益份额逐年提高,其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佣金和手续费收入份额增加有利于提高绩效,而投资收入表现出相反的效应。

  詹御涛、陈菌和潘柳清(2010)指出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在收费、产品、业务开发和营销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和创新策略。

  周开国和李琳(2011)利用14家商业银行12年的面板数据对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为银行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与银行风险间的关系并不显着,银行风险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利息收入波动风险减小,而随着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非利息收入波动风险反而增加,对总风险的贡献值也相应增加。

  此外,薛楠、华武和殷尹(2005)、杨福明和章俏慧(2005)、赫国胜(2007)、李玉强(2010)等文献也从定性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进行了探讨。

  2.2.2对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部玲(2002)利用TRICK模型,通过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和资本充足率五大动因定性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现状和原因。

  郭红珍和张卉(2003)研究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认为我国银行业的高利差和非利息收入业务中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是商业银行没有充分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勇(2006)从定性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动因、与国外银行收入结构的比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周好文和王菁(2009)对1990-2006年14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整体上14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系数平均值为正,不存在多样化收益,其中大型国有银行系数为负,实现了多样化收益。这一结论符合Stiroh(2004)指出的非传统业务主要是从传统信贷业务中延伸出来的论点,并且与Rogers and Sinkey(1999)得到的大银行更有资源和机会拓展非传统业务的结论一致。

  谢罗奇等人(2009)分析了 11家上市锒行1997-2008年间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之间的波动性和相关性,发现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明显高于利息收入,而且两者间具有顺周期性和轻微滞后性。

  徐守喜和王菁(2009)选取银行规模、风险程度、经营成本、资本水平、利差变化、技术进步、市场竞争、资产管理质量八个变量分析了影响银行收入结构变迁的因素,发现除规模外其余变量均显着,其中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为明显。

  叶文琴(2010)选取了 14家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数据,发现总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比率和银行非利息业务收入、手续费收入占比成显着正比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规模、流动资产、坏账率等变量对非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占比没有显着影响;杈益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更愿意从事表外业务,净利息边际收入越低的银行越迫切地需要通过非传统业务获得总体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

  朱宏泉、周丽和余江(2011)以我国12家商业银行2000-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探讨了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总体上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规模、存款占比、单位员工带来的存款数显着正相关,与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无关;其中非利息收入的主要部分是手续费收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段军山和苏国强(2011)利用存贷比、银行间国债指数、货币供应量M2、上证综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非利息收入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非利息收入最显着的是国债指数,即影响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投资收入的部分,且系数显着为负。此外M2也是影响非利息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其他三个变量结果均不显着。

  王爽等人(2011)对73家城市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经营成本、技术进步、资产管理水平、银行规模和股东结构对净利息收入有显着影响;经营成本和技术进步对非利息收入有显着影响。

  张丽娜(2012)使用总资产、利息收入、ROE、GDP、货币供应量M2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了影响非利息收入的因素,发现在固定效应模型下,银行绩效(ROE)对非利息收入影响不显着,GDP、货币供应量M2等宏观因素和总资产规模对非利息收入影响显着,而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存在负相关。

  朱卫东和陈龙(2013)对16家商业银行1997-2011年的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国有银行中银行总资产、存款占比、净利息收益率、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净利息收入之比与非利息收入占比负相关,管理费用与非利息收入占比正相关。股份制银行中银行总资产、存款占比、净利息收益率与非利息收入占比负相关,贷款损失准备金与净利息收入、管理费用与非利息收入占比正相关。

  2.3小结
  
  从上述内容尤其是国内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由于存在样本不同、方法不同、指标统计口径不同等各种原因,很多学者得到的各类因素对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通过简单统计,可以发现各类文献选取的影响银行收入结构的因素主要参考了 Ho and Saunders(1981)提出的市场结构、风险规避程度、存贷款利率波动、交易规模四个大类,并在实证过程中选取竞争程度、收益率波动性、资产管理水平、存贷款利率波动、交易规模、营业成本、技术进步、宏观经济形势、资本水平、股东结构等代理变量。

  本文将参考上述文献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择优选取若干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研究和实证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