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特色城镇化建设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0 共3676字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新型城镇化是党在“十八大”会议上确立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中国谋求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从文中总结和提取部分关于牡丹江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对策的启示:一是要注重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内涵;二是要注重特色城镇化问题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是要注重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中的生态资源安全科学利用;四是要注重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五是要注重特色新型城镇化产业优化升级对城乡一体化的引擎功能;六是要注重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保障措施。正是这六大方面启示,为本文牡丹江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对策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样本。

  本论文主要借鉴国内外的城镇化特点,通过牡丹江地区的基本情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优劣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较全面地的出了牡丹江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很多瓶颈问题,比如说城镇化建设滞后、半城镇化问题突出、城乡格局总体散乱、城乡二元矛盾突出、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地阻碍了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了当地干部群众意识不足、规划缺位、体制落后、低投低出等原因,为本文提出新型城镇化下的地区特色发展提供对策有了立足实际的基础素材。

  不足与展望

  不足之处是牡丹江特色城镇化问题研究对策是牡丹江在城乡统筹下对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探索,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在调查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对牡丹江的主要情况没有摸透,二是对牡丹江基本数据掌握还不详实,三是研究工作成效还不明显,需要跟踪延伸,继续深入研究。 在形成论文的路上,我看到了也找到了自身很多不足之处。尽管我努力学习和研究,但是因为自身工作经历、阅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论文还有地方需要改进提升。

  展望之处是硕士毕业论文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探索,是学习与创新的更深一步的融合。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不断改进,把毕业论文作为研究特色新型城镇化方向课题的开始,使自己学能所用、学有所的、学有所长。也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能为牡丹江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方向做参考,并为其他有特色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3-25.
  [2]傅晨。广东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7-11.
  [3] 马保平,张贡生 . 中国特色城镇化论纲 [M].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5-19.
  
  二、论文类
  [4] 张孝德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模式构想 [J]. 决策与信息,2012,(10):265-266.
  [5]胡鞍钢。中国特色城镇化新在何处-“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J].人民论坛,2013,(3):22-24.
  [6]尹中卿。提高城镇化质量需三大创新[J].中国经济参考,2013,(1):12-14.
  [7] 马凯 .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4-12.
  [8]张孝德。城乡二元模式共生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基于新能源革命、民族文化、“三高技术”的三维分析[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69-70.
  [9]宗良,韩如晖。金融助力城镇化进程[J].中国金融,2013,(4):128-129.
  [10]唐敏。城镇化关键战略谋划[J].了望,2012,(39):21-31.
  [11] 陈明捷,吴燕,张静 . 我国城镇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 [J]. 北方经济,2012,(13):40-43.
  [12]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2,(1):57-59.
  [13]贾瑞娜,高宜新。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2,(2):85-88.
  [14]朱勇征。特色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重点工作[J].经济纵横,2012,(7):1-2.
  [15]莫沛。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务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J].重庆与世界,2011,(8):8-10.
  [16]赵爱莲。因地制宜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浅谈裕民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共伊梨州委党校学报。2013(2):175-177
  [17]姚晓莉。河北特色城镇化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8-10.
  [18]李中元。走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J].前进,2010,(8):29-31.
  [19] 郑志风,权立波 . 如何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J]. 经济师,2010,(6):51-55.
  [20]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苏州大学党报,2008,(3):1-6.
  [21]陈明。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评述[J].规划师,2012,(7):5-10.
  [22]杨尚军。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7-40.
  [23]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2):3-11.
  [24]平欣光。对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思考-兼议大珠三角城市群建设[J].城市观察,2010,(22):76-78.
  [25]王雨。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1-3.
  [26]朱计。近期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术学报,2012,(6):33-35.
  [27]许经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J].经济经纬,2006,(1):34-40.
  [28]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1):43-50.
  [29]张军。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浙江以中心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综述[J].今日浙江,2010,(16):16-19.
  [30]钟少颖,宋迎昌。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策[J].中州学刊,2012,(3):22-27.
  [3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55-70.
  [32]李维刚,王涵乐。黑龙江省城镇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3,(4):8-9.
  [33]李海玉。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3157-3160.
  [34]张贡生。中国特色城镇化-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33-34.
  [35]郭继秋,刘国亮,姚雪。试论中国中国城镇化建设:战备调整、行动策略、绩效评估[J].规划师,2013,(4):110-113.
  [36]张红岩。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3,(10):136-137.
  [37]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15-20.
  [38]盛广耀。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要求[J].农村工作通讯,2010,(1):98-109.
  [39]干婷。外国城镇化经验之三澳大利亚:依托特色景观打造人居典范[J].上海经济,2013,(3)16-17.
  [40]刘树新。城镇化及其道路理论的创新[J].经济参考,2013,(3):22-29.
  [41]尹成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J].西部大开发,2012,(11):64-68
  [42]陈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制度创新-以黑龙江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4):316-317.
  [43]冯丽萍。论旅游业发展对我国城镇化的促进作用[J].改革与战略,2012,(8):175-178
  [44]孙久文,叶振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州学刊,2009,(3):60-61
  [45]王朝才。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3,(18):20-21
  [46]黄朝明,董友琴。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多元选择[J].山西建筑,2013,(14):6-7
  [47]陈甬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前线,2009,(5):21-26
  [48]郝寿义。结合实际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J].今日中国,2013,(2):23-24.
  
  三、外文类
  [49] ]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sation Prospects: The 2009Revision[R]New York: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ivision
  [50] United Nations, 2010[1] Beall J,Fox S. Cities and Development[M]. Oxon,NewYork:Routledge, 2009  
  
  致 谢
  
  择其圣地,静心读书,深入思考,而后明理,是人生的一种充实。跟随陈金涛教授等诸位老师学习,重新做回学生、沐浴书风,对于在工作实践岗位摸爬滚打近十多年的我,实乃铭心幸事。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的三年间,导师陈金涛教授对我的学业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从读书笔记、专业课作业,到研究选题、论文撰写、观点释疑,甚至于论文注释的修改,无一不悉心倍至。对于导师,我心存感激,又觉愧疚。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对牡丹江地区特色城镇化道路问题研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初步完成了一种基于实践的理论构架,这种构架立足城镇化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有机地把城镇化路径、特征、目标、布局、重点、核心、保障等要素结合起来,使得特色城镇化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轮廓初现,基本实现了先生指导我选题的初衷。抱歉的是,自身的工学矛盾处理得不够好,时间紧迫,导师为此费心,论文观点的质量、论证的细致程度等都受到影响,在此也觉歉意于导师。

  在这三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仅仅得到了导师组老师们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得到在工作过程中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本论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