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0 共4360字
论文摘要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部,是省内6个特色旅游区之一。境内风光旖旎,聚集了80 多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6 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文化也十分发达,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5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28 项,还拥有 1 个国家艺术之乡和 10 个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但由于历史、交通、地理及气候等原因,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量,铜仁地区在全省排名都在后列。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2009年,国务院提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渝鄂湘黔201四省市毗邻区域,铜仁的一区一州包含其中。2000年12 月,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类型。

  铜仁最负盛名的梵净山自然生态区就处于限制开发区内。显而易见,生态和民俗是铜仁地区的品牌、财富及优势,但却并未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及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

  如何既能充分利用铜仁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民俗资源,又不违背国家及省政府的发展规划,一方面我们必须放弃将生态资源产品化的老路,而应走生态资源资本化之路;另一方面在将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基础上,寻找旅游业发展路径,改变以往的观光旅游为主,转向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一、文化旅游在铜仁地区旅游业中的战略地位确定
  
  民族文化旅游作为铜仁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助推性。民族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地域性、艺术性和魅力性、渗透性和研究性等特征,决定了民族文化既是旅游资源构成的重要元素,又关系着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旅游活动、经济社会发展及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存在互动关系。

  (二)民族文化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具备较高的旅游品位,市场前景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旅游目的从观光游览转向休闲,对于民族文化的追寻和体验自然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潮流。

  (三)铜仁地区旅游资源现状所决定。铜仁地区最核心的旅游产品就是梵净山,周边县市风光绮丽,如沿河的乌江风景长廊,江口的太平河风景区、思南石林等,但这些风景景观具有地理分散、发展点状,即只适合观光旅游,难以适应旅游市场需求。

  而因地处限制开发区域,难以对这些景点的自然景观进行扩建开发。但铜仁地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则是很好的待开发资源:一是佛教文化。梵净山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佛教历史源远流长;二是少数民族文化。

  铜仁地区多民族杂居,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如寨英滚龙、松桃苗族绝技、铜仁傩文化等;三是红色文化。周逸群烈士故居、印江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木黄红三军政治部旧址、江口磨湾宿营地旧址等。

  此外,还有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土家族建筑是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如铜仁市东山古建筑群、思南县思唐古建筑群。苗族建筑是吊脚楼,如松桃县寨英村古建筑群、松桃苗王城等。

  松桃的苗族传统服饰和印江的土家族传统服饰极具特色,如苗族男子头包布帕,大如斗笠;穿对襟衣,裤短而大。

  二、铜仁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铜仁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梵净山资源开发不足

  一是佛教文化未得到充分开发,文化悬空。梵净山虽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并没有形成佛教氛围。其他佛教名山,仅山上的寺庙就达几十座,甚至上百座。而梵净山虽然曾香火旺盛,周边寺庙多达上百座,但目前开放不足10座;二是梵净山最富有的生态优势。其境内适宜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仍仅仅是一个旅游产品的背景,未被深度开发利用,未能打造出类型各异、富有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

  2、村寨旅游条件具备,发展不足

  从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对象来说,梵净山周边分布着众多的特色乡村和村寨,如寨英、苗王城、太平乡、黄板等。这些村寨大多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式农业耕作,未形成乡村旅游产品。已开发的也大多属于新兴热点型和待开发型,如江口云舍村、寨英古镇、松桃苗王城、寨沙侗寨等,经济带动作用并未显现。

  从旅游开发项目来看,民俗文化未充分体验。大多只限于参观寨容寨貌、民族歌舞表演、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属于浅层次旅游开发,游客不能观赏体验到真正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目前,铜仁地区村寨游更多的流于“农家乐”形式,对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深度体验不足。从民族文化旅游客源来看,以国内游客为主,且又以周边地区和县内游客为主,说明远途游客大多只把铜仁地区作为过境旅游点,缺乏成为旅游目标城市的吸引力。

  3、红色文化未得到充分开发和保护
  
  没有形成红色旅游的知名度,未打造出负盛名的红色旅游路线和品牌。

  (二)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的单一性,未形成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1)观光旅游仍是主打产品,层次低、构成单一,缺乏能发挥游客主体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且未能针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而开发专项旅游项目;(2) 现有文化产品缺乏传承性和创新性。作为“土家第一村”的江口云舍村,仍以传统低价的观光旅游和休闲为主,缺乏民族民俗性,创新不足,缺乏让游客回头的魅力。一些非物质文化缺少传承,如土法造纸技艺,现在大多村寨只空留下造纸的作坊和为数不多几位能娴熟操作的老艺人;(3)产品缺乏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品位不高,缺乏个性,这体现在村寨旅游、旅游商品营销乃至政府所组织的节日庆典、大型民族演艺活动等。大多数村寨表演都是自发的,缺乏组织性,民众参与度不够高;(4)产品的生命力不强。

  还缺乏将民族文化同自然生态资源紧密结合的观念,未能具备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理念。将生态理念纳入到文化旅游产品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延续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2、区域旅游要素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区域间及内部的精品旅游路线,联动开发不足,地区整体竞争力不够。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位于大武陵文化旅游经济圈内,提升自身的优势,与周边的凤凰、张家界等景区展开竞争和合作,形成跨县市的成熟旅游产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出路。

  而区内各村寨之间缺乏整合,不仅不能发挥民族村寨群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产品雷同而形成不良竞争。

  3、营销力度不够,营销理念缺乏。铜仁地区坐拥梵净山如此优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却长期未能树立自己的品牌。营销手段和策略的缺乏,不仅体现在政府当局和管理部门,也体现在村民自身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技巧,再加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自身发展不成熟,导致梵净山系列文化旅游产品缺乏高水平的营销策划和包装,营销思路保守,营销手段有限,严重制约了梵净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4、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经营上缺乏规划和管理上不足,导致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的不规范和不科学。

  三、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科学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有效实施引导和管理。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研究中心,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工作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对铜仁地区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规划等进行科学策划;在旅游业标准化建设、旅游业质量管理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做好旅游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工作;与地方高校、省外知名高校和研究中心形成合作,保障人才建设。此外,政府还需从国家政策解读和实施、地方旅游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结合地方特色创新管理体制,真正理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及地方管理机构的关系,将旅游业纳入市场化运作,提升效率。

  (二)旅贸结合,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地方名特产品和民族民俗手工艺品的开发和销售应当是地方旅游收入的一大支柱。应当通过引导和有序组织管理,帮助村民建立营销合作组织,为地方特产和工艺品生产的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推进特色旅游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精品生产。

  (三)转变营销理念,加大营销力度。营销策略上,要迎合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主题,打“生态”牌,打造属于铜仁地区特有的生态品牌和民俗品牌,走绿色营销之路;运用整合营销方式,整合区域内资源及区域外资源,形成拳头型旅游产品,广泛参与各类旅交会;运用事件营销,利用主题游、假日游、节庆游等提升本地旅游品牌知名度。

  营销手段上,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平面广告营销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社交工具及网络,如网上营销、手机短信促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营销。此外,可通过在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设立旅游服务站或旅行社,或与当地旅行社合作,开展直接针对游客的面对面营销。

  (四)秉承精品建设理念,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和创新。一是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参与度。从供给方来看,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其不仅提供食宿、导游、信息等有偿服务,还从民族文化(含民族歌舞表演和各种工艺技能)展示、民俗物品展览、技能传授等方面创收。如对于土法造纸技艺,可以通过作坊实地演示,让游客有偿参与其中的工艺流程,体验生产过程;从需求方来说,依据旅游市场游客对于休闲旅游和学习旅游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体验性旅游项目。

  如针对梵净山游客的年龄特征,对于20~40岁年龄段的青年游客,可以开设野外探险、攀岩、户外运动旅游路线打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创体验性旅游产品。

  佛教文化的开发则需要进一步修复、开放寺庙,并开发素食、佛教饮食等配套旅游产品。二是从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来说。依照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在铜仁地区打造特色农业,推广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并在家禽家畜养殖、林木及粮食作物、渔猎文化、水产养殖、中草药及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方面做文章,形成有规模的有机农作物养殖场或种植园,形成观光农业,也是当地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

  (五)实施大旅游和区域联合战略。突破当前区域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品牌、缺乏联动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局限,一方面充分考虑各区县的资源特点和竞合关系,整体策划,避免区域内民族民俗文化的过度重复建设和竞争,打造联动性产品和环形线路,建成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并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要跳出地方旅游,真正做到大旅游,融入“大武陵文化旅游经济圈”,并与“湘西旅游圈”及“黔南旅游圈”等形成有效互动,制定跨区域的精品旅行路线,打造铜仁地区特色旅游产品,留住游客,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

  参考文献:
  [1]汪小波. 从产业反梯度扩张、经济反哺生态岛区域反辐射———共建武陵山生态经济圈[J].科技和产业,2011.12.
  [2]陈光炬.生态协作: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新思维———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3]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