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湘西旅游文化建构的脉络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02 共4343字
论文摘要

  1 "湘西印象":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建构

  常言的"湘西",主要指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与张家界市的辖区,广义的湘西亦将怀化市等周边区域纳入.作为湖南西部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它却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湘西",深植于沈从文的小说、黄永玉的绘画和宋祖英的歌声,闻名于《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芙蓉镇》等影视剧,也成型于凤凰古城和苗寨的瑰丽神秘的旅游记忆.但"湘西"的核心价值,更在于多民族共存、争斗、妥协、合作的历史,作为西南民族聚居地区的门户,作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对接和碰撞的要冲,它拥有一种混杂的"文化边疆"印象,正是这种印象支撑着湘西旅游产业的生存.

  本次田野调查所在地凤凰县,拥有凤凰古城和周边密集的特色苗寨等旅游资源,在大众旅游市场建立了不错的口碑.另一个田野点永顺县,则力图以"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带动永顺县的整体经济腾飞.这一文化名片的打造使得与其抵邻的、曾经凭借"文革伤痕"电影走红的芙蓉镇,也悄然由"怀旧小镇"转型为以"土司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景区.此外,号称"江南延安"的塔卧革命根据地,则将红色旅游旗帜高高举起,正在抓紧对当年红军活动地旧址的复原工作.

  在欢腾的旅游开发热浪背后,人们会感受到种种刻意的"引导":凤凰古城被酒吧、游客改造为另外一个"新天地",沱江、虹桥、晨起浣纱的苗族老妇,一一化作某种"风情"的注脚;县城周边各苗寨虽然停摆其曾喧嚣的旅游运营,但留存的诡异寨门、隐藏的纪念品商业,甚至风水林里的水泥神话雕像,无不明示着与其本真不同的话语;土家族人引经据典,论证土司制度的普世价值,彭氏土司被美化为仁慈而有远见的君主、土司行署所在的"老司城"被想像得如同绚烂的艺术经典,却无人提及山区族民的艰辛生活,连刘晓庆卖米豆腐的小镇也赫然耸立起高大的土司宫阙,告诉游客这里曾发生过多少帝王将相的风流往事;为体现某种"真实性",塔卧的老红军导游不断强调其与某些首长的亲密关系,但正在规划维修中的革命博物馆施工中不无违逆当时工法实况者,甚至有不少从乡间收购的家私被堆放在博物馆房间,以备日后"重现"革命先烈当年在此活动的场景.

  以上种种不难发现其间存在有意识的"文化建构".地方旅游文化的"建构"者被赋予一定程度上的"虚构自由",他们可以据需要对历史、文化作出符合其利益的解释.但显然,"虚构"与"建构"之间并非等号,在"旅游"这一经由权力与资本主控的场域内,"文化建构"一词背后,应有复杂的关系丛结值得推敲.

  2 台湾经验:"社区总体营造"与文化建构

  台湾长期、广泛开展"社区总体营造"事业(以下简称社区营造),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政府在社区营造运动中起到了主导者的作用,它透过资金和政策的倾斜,扶助地方贤达发起活动,并尽可能让地方各界人士参与.通过梳理本族群、本地方的历史文化,借助外界资金援助支持,能帮助衍生出本地特色产业.地方的文化认同也在可持续的经济反哺中得到强化,本已衰败的地方与乡村文明一定程度得到了恢复.而台湾也从这一运动中,有效地建构起自身的"文化形象".

  社区营造根植于本地文化历史和民众的积极参与,所"营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对本族群而言,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情感的凝结,更是一种高度的族群向心力,帮助本族群获得自信,进而据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生存资源.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营造不仅是社区物理空间的修缮建造,更是社群文化心理的主动塑造.这一过程必然不是纯客观的族群历史还原,而是集合了各方意志的、源自并超越过去积累、落脚于当下问题甚至引导未来取向的主动"建构".

  虽然学者们强调其文化的真实性,但在社区发展的目标面前,一些有利于本族群的"虚构"、"侧重强调"、"有意忽略"等做法难以避免.比如,当全世界都在赞美台湾社区营造这一运动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忽略其存在的弊端.

  如经济回报率不高、同质化问题严重等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因参与者动机不一带来种种社会矛盾:返乡青年创业艰难、奋斗有成而回乡者更多关注自己的舒适生活资源、本地居民与返乡居民理念冲突、社会不良习气暗地滋生……可见,为地方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建构",是一种基于特定诉求的文化诠释行为.透过台湾社区营造现象,可以认识到"文化建构"所具之价值及其取向.因此,回过头面对湘西各地对本地文化重新解释、建构的现象,我们也不必过于紧张.相反,在提振地方经济和文化自信的语境下,这种作法反不啻为一种有用而必要的策略.

  3 田野发现:湘西旅游文化建构的脉络

  湘西各地的自发性"文化建构",貌似来自草根杂野,但若仔细辨析,依然能从中找出内在组织脉络.下文将从田野发现中找出若干启示,以助明晰湘西旅游文化是如何被建构起来.

  3.1 湘西旅游文化的自觉建构

  3.1.1 市场导向与利益追求 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国策启动之后,大陆各地都在致力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所谓文化,很大程度被视为是服务于经济的噱头.湘西作为"老少边穷"的代表,工业基础和条件薄弱,发展旅游是不二选择.且旅游带来的收益惠及面广,这是本地区各阶层能迅速统一认识,迅速搭建"文化舞台"的基础.而对于出现的"虚构化、片面化"问题,虽然少数人士保留个人意见,但在发展经济的话语威权之下,他们往往选择沉默.更多人对族群文化抱持选择性、功利性的态度,积极地进入有利于自身的"建构"进程.为了整体利益的实现,当地基层人民对"上层"发起的本地文化诠释多抱持接受态度,甚至也积极参与到这种建构的工作中来.笔者在考察中发现,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解释话语基本超出其学识范畴,明显来自上层的灌输.比如山江镇开饭店的老板娘,头头是道地宣传"湘西土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力,而其父亲,尽管本是当年加入解放军参与剿匪的战士,也在朝鲜战场上立下军功,仍被其包装为"土匪",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强化"湘西土匪"这个"特色"文化品牌,也显示出这里的人们对改造主流意识形态对本民族印象的努力.

  3.1.2 权力控制者的主导 "文化建构"本可是人们自主的行为,似乎任何人或者团体,都可根据自身的认识来建构某种文化.但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中,掌握话语权和资源支配权,俨然是能主导"建构"的前提.在与东就村村支书、永顺县书记、塔卧老红军等人士的直接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推动地方旅游发展进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人物,往往是能获得并利用各种行政、地方资源,建立个人影响力的"菁英",这些处于社会"上层"架构的人物,拥有了部分话语权力,主导着当地的"文化建构":比如村支书为游客大力宣传本村的"新风俗"---苗族少女会"带着孩子谈恋爱";县书记为"老司城"的核心价值的"发明"而苦思冥想;老红军列举其和军队高级干部的关系来强化其革命回忆的信服力.很明显,这些掌握部分权力或者属于权力体系的人物,主导着当地整体的"文化建构",也自然享有大部分基于此所带来的各项利益.

  3.2 游客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正当性"指向 文化旅游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游客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正当性"乃是旅游地文化建构的基本指向.凤凰县山江镇的苗族人民一心借助旅游发展经济,但受制于"湘西土匪"的响亮污名,所以民间悄然而巧妙地借"土匪文化"作为旅游主题,自然对"土匪"的再定义发生呼吁,希望外界改变对这一称谓乃至历史的认知";老司城"及其所依附的土司文化,虽是历史客观存在,但其历史文化价值长期得不到重视.借助申遗的机会,土家族人系统地阐述着民族存在价值,为本地区、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争取到足够的正当性和话语权;芙蓉镇摆脱文革痕迹,以全新的土司文化吸引客人,结果导致外地客人们普遍"吐槽",与周边景区相比,它的存在显得尴尬许多;塔卧革命根据地则须获得党和国家的更多认可,获得更多军队老干部支持,让"江南延安"这一招牌更加响亮,红四方面军这段历史才不至于渐至湮没,方可吸引更多红色旅游团体.

  从这些现实案例中,不难发现:基于自身总体利益的主体"自觉"容易建立,但针对外界的客体"他觉"则颇需经营.游客和掌握权力的外人若不认同,旅游收入或政策倾斜就难以到位,故"文化建构"的成败关键在于其正当性、合理性.正当性在于本地文化概念符合当下形势需要、符合当权者认可;合理性在于说明逻辑的明晰,能有效说服受众信服.总之,只有当利益相关各方均对建构的文化概念产生认同,期许的目标方可达成.

  3.3 旅游主导者的"合理性"呈现 深度理解是文化建构的基础.为"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永顺县政府邀请国内外专家深刻探索土司文化的内在普世价值,让人们强烈感受到土家族人正依托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认识,颇有底气地开展系统的文化建构工程.而反观凤凰山江苗寨,苗族文化被矮化、异化为"匪史"、"淫俗",以猎奇的方式夺人眼球,明显在经营境界上存在差距.在大众旅游的初期阶段,旅游区可以采取一些"初级"手段,但若想发展深度旅游,建立地方品牌,建立用户"黏性",则更需深挖本地文化,甚至凭此,系统地组织本地产业布局.

  尽管不是每个地区都拥有老司城这样的历史遗址,拥有土司制度这样的文化遗产,但仍然可以整理当地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智慧,并在历史源流中梳理出当地文化丰姿.比如针对山江苗族,他们的村落明显具备卓越的安全格局,这是跟苗族同胞长期与外来者斗争积累的经验分不开的.苗族人在生态资源管理和利用上向来颇有经验,其在穷山恶水中历练出卓越的生存能力及其战斗能力更是倍受推崇,作为蚩尤的后代,他们先天带有悲情的色彩和忧郁的气质.转换为如此历史眼界和人文关怀,我们不难发现苗寨文化的建构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虽然承认"文化建构"在旅游区发展上具有功能价值,但并非鼓励当地盲目虚构历史.近年来大陆地区曾掀起各种名目的"文化寻根"热,一些地区争相为自己编制文化大旗,如"夜郎古国""、炎帝故里",甚至"西门庆故里"等低俗的名目也赫然登场.但这些项目很快遭到广大民众的漠视乃至抵制从而偃旗息鼓.这说明,文化生产不能随意想像,首先必须具备正当性和合理性.另外,要想获得各方认同,尤其是利益施与方的认同,关键在于满足其内在需求,这亦是市场经济和资本生产的基本原理.("西门庆"能激发旅游者怎样的情感认同和需求呢?)所以,惟有仔细整理本地方的文化资源,从中提取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因素,再行有效组织、计划、生产、包装,方能达"建构"之目标.认清这一点,也许更能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实质,也许更有助文化工作者们在理想与功利之间保持好平衡.

  4 结论

  "历史"和"文化"不是绝对客观的"死物",而是由利益相关各方共同书写的"活体".在地方发展进程中,地方的"文化建构"表面上看似有较大自由度,实际受着权力和资本的支配,其实也是某种形式的资本生产.我们需认同地方主政者和"菁英阶层"在"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因其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水平,决定了该地发展的前景.地方民众也应积极参与地方文化重建的事务,以佐助本地文化认同的形成与正确导向.另,所谓地方文化自觉,不仅是主体(本地人)自觉,也包含了"客体(外地人)他觉"的对立统一.地方"文化建构"的合理与正当,才是吸引各界认同和支持的基础,故有必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悉心梳理其价值逻辑,力求将文化概念做高、体系做密,如此方才有获得深度认可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渊博.试论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2]汪丽君着.建筑类型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钟贤巍主编.旅游文化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旅游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