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县域旅游资源规划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4 共53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第一章】牡丹江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究导论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第三章】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潜力
  【第四章】牡丹江市县旅游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设计
  【第六章】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县域旅游资源规划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本文依托于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状况,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牡丹江县域旅游产业的现况分析,探讨了牡丹江县域旅游产业应该采取的发展战略,设计了县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产业区域协作开发等开发方案,将对牡丹江旅游产业、黑龙江省及其他相似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以县、乡级政府为主体,多采取政府主导方式。

  县域旅游资源品种丰富,旅游品位较高,呈现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齐胜的特点。

  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特点,整体形成七大独具特色的高品级旅游资源富集区域。

  (2)当前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旅游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应通过创新旅游业体制机制、完善旅游业发展政策、强化旅游产业扶持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保护等保障措施加以解决。

  (3)对牡丹江市县域旅游资源开发按"一心?一带?两极?三轴?五区"进行规划布局。"一心",即牡丹江的中心都市区;"一带",为环城商务游憩带;"两极",为镜泊湖-渤海国增长极、横道河子-林海雪原增长极;"三轴",为牡丹江休闲度假发展轴、中俄旅游合作发展轴、边境跨境旅游发展轴;"五区",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产业集聚区、中国雪乡-海浪河旅游产业集聚区、林海雪原旅游产业集聚区、莲花湖旅游产业集聚区、东宁边境旅游产业集聚区等。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2]陈家刚。旅游规划与开发[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
  [3]陈建设,朱翔。县域旅游空间布局模型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2012(12):30-32
  [4]陈曦,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7): 12-13.
  [5]陈晓,王丹,张耀光,赵一行。 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 经济地理,2009(01):6-12.
  [6]陈智博,吴小根,汤澍,罗浩,贾真真。 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 经济地理,2008(06) :15-20.
  [7]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
  [8]段丽娜。区域旅游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7):35-41.
  [9]付红军。小城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10]葛国保,李鹏。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云南省旅游产业关联度对比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03):26-30 .
  [11]郭淳凡。景区经营权转让下旅游资源开发激励约束契约设计[J].经济地理,2010(06):12-23.
  [12]郝俊卿,曹明明。 基于时空尺度下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09(06) :32-36.
  [13]黄月玲。县域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协作发展--以桂林旅游圈龙胜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8(03):26-31.
  [14]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
  [15]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 SWTO 分析[J].甘肃农业,2014(05): 21-30.
  [16]李瑞,吴殿廷,鲍捷,殷红梅,吴孟珊。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以黔东南州所辖民族县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01):51-58.
  [17]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
  [18]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
  [19]李泽,孙才志,邹玮。中国海岛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1(7):15-21 .
  [20]厉新建,张辉,厉新权。旅游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
  [22]吕建树,刘洋,张祖陆,李静,王学,鲁北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9):15-23.
  [23]刘家喜,谢兴保。 基于季节性特征考虑的旅游度假区规划策略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2):18-22.
  [24]刘婕,谭华芳。 旅游与房地产业的关联融合度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1(02):32-37.
  [25]刘强,袁文华。我国自然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基于品牌建设的分析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2014(07):20-29.
  [26]刘晓欣,胡晓,周弘。 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测算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 2002 年与 2007 年投入产出表视角[J]. 旅游学刊,2011(03):41-43 .
  [27]刘英男。长白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28]刘运山。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14(08):14-21.
  [29]刘祝,李岩松。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营销,2013(11):21-22.
  [30]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31]牛亚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06):35-36.
  [32]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3]齐康。 泰国旅游产业发展启示--以贵州省为比较样本[J]. 人民论坛,2010(32) :38-44.
  [34]齐子鹏,段红艳。试论旅游规划中的文脉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25-30.
  [35]钱磊,汪宇明,吴文佳。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J]. 旅游学刊,2012(01):26-29 .
  [36] 秦学。 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般模式与原理探讨--兼论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模式[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2004(05):46-50.
  [37]苏建军,孙根年,王丽芳。 1982 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08):21-22.
  [38]孙尚清。中国旅游经济研究[M]. 人民出版社,1990.
  [39]田大江,刘家明,王润。 中国西北五省会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25-29 .
  [40]佟岩。试论完善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法律制度[J].法制博览,2014(09):19-25.
  [41]王晨光。旅游目的地营销[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
  [42]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43]王东,珠海市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4]王芳,朱大奎。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2012(01):53-59.
  [45]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
  [46]王丽华,俞金国。 重大地震灾后旅游业重建经验及对四川灾区的启示[J]. 旅游论坛,2009(06) :35-41.
  [47]王永忠。西方旅游史[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8]王瑜。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5-16.
  [49]魏敏,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以土耳其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0]吴利。 中国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0(04) :12-18.
  [51]吴三忙。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2(01):32-33.
  [52]谢风媛。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53]徐晗。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效益研究--以长白山旅游业为例[D].吉林大学,2010.
  [54]徐鑫磊,赵璧,朱文晶。湖北郧县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10):18-23 .
  [55]许登峰。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45-49.
  [56]许岩。创意经济背景下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以山东为例[J].生态经济,2014(05):15-19.
  [57]杨阿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J]河西学院学报,2004(05):28-29.
  [58]杨迪。关于萍乡春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J].商业文化,2014(8):6-12.
  [59] 杨建明。 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J]. 地理科学,2009(04):83-89.
  [60]尹雪。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优化研究--以银川市旅游发展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3.
  [61]余琛。岳阳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1.
  [62]张璨琳。湖南省旅游业产业关联研究[D].吉首大学,2013.
  [63]张辉。旅游经济论[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
  [64]张红颖。 西班牙旅游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8(10):56-62.
  [65] 张华初,李永杰 . 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 [J] 旅游学刊, 2007(04):25-26.
  [66]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以泛珠江三角洲内地九省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67]张炜。欧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8]张学斌。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营销中的作用及行为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
  [69]郑晓光。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 SWOT 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8):5-11.
  [70]钟林生,张生瑞,时雨晴,张爱平。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4(06):32-40.
  [71]钟贤巍。 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J]. 经济纵横,2009(12):68-75 .
  [72]周彬,赵旭东,王宾梅,刘易文。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12):15-26.
  [73]周健。渭南地区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4(8):7-13.
  [74]周李娇。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地方 GDP 贡献研究--以湘西凤凰县为例[D].吉首大学,2013.
  [75]Anne Mette Hjalager. A review of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ourism[M],2002.
  [76]Adrian Bull.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M] ,2003 .
  [77] Buhalis. Tourism economy industry and policy[J].The Business Journal ,2000(02):25-27.
  [78] Bum Yong Ahn. Identification of key sectors in the Bangladesh economy: A linkage analysis approach[J]. Applied Economics ,1986 (4):36-38 .
  [79]Clare A Gunn .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80]Crouch&Ritchie.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Perspective[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81] Diana Barrowlough. Sectoral interdependence in the Chinese econ om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pplied Economics ,2007 (08):45-47.
  [82] Doris O M,Tanja 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pplying different models, the case of Slovenia[J]. Tourism Management , 2008(05)38-39.
  [83] Enright. Measurement of tourism's economic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2004 (02) 39-41.
  [84]Gram Pon. Tourism and the employment of output multiplier preliminary estimates multiplier[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1(05):45-47.
  [85]Gramham Miller. 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1(08):25-27
  [86] Larry Dwyer. Integrat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problems and strategies[J]. Tourism Management , 2000 (01):69-70
  [87] Khan H. Tourism brand positioning and spread of management[J]. 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 ,2000(09):58-59 .
  [88] Kumi Endo. 'Classical' Roots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a Short Account of its Long Prehistory[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 2006(2):63-64
  [89]Nancy Gard McGehee .Under Standing legislator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case of North Carolina USA1999 and 2003[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85-693.
  [90]N.leiper. The Ways Tourism Management[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91] Norbert Vanhover. Competition and the Tourism Destination[M]. The Economic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2011.
  [92]Peter Forsyth. Tourism Economics and Policy [M]2010.
  [93]Quhl lil.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ong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stination in Southeast As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1):58-59.
  [94]Riliang Ou.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J]. Progressin Touris m recreation ,2005(12):45-46.
  [95] Stephen .valu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J]. Progress in T ourism Recreation , 2003(11):19-20.
  [96] Uysal.The structure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 2000(10):33-34.
  [97] Vinod Sasidharana.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 2011(09):31-33.
  [98]Zekeriya Bingol .The Ways and the Methods of Government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urkey,[J] Urban Insight,2004(01):59-63.
相关标签:旅游资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