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从资本、互动、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空间社会学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29 共3839字
论文摘要

  阿兰·库隆认为芝加哥学派创立有两个重要概念,“其一是指城市论的所谓生态学方法,其二是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论。芝加哥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欧洲古典社会学中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利用人类生态学的实地研究方法,逐步深化城市社会学地位。自斯莫尔将齐美尔思想传播到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源流便与这位“德国学派”的欧洲古典城市社会学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主要城市社会学理论.

  在城市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可谓是先河之作,而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构建最终促成了城市社会学的形成。齐美尔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他热衷于城市生活的日常现象,如卖浮、金钱、时尚等。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角度,将社会发展比作动物或植物的演化,生物因为环境适应的需要才产生社会内部的劳动分工。而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则是社会组织外在于环境所产生的空间分布,而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社会力量逐渐争夺的重点。

  罗伯特·埃兹拉·帕克(Robt Ezra Park)是芝加哥学派第二代奠基人,早年留学德国,聆听过齐美尔的讲课。但与齐美尔将货币经济视为都市过程的主要动力观点不同,帕克认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容,并随传统而流转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从生态一空间一文化角度,帕克用空间意识与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城市问题。麦肯齐<R.Mckenzie)在城市社会学中引入了更多的生态学概念,在帕克的基础上他进一步肯定了人类生态学的界定与方法,某种意义上他的城市社会学观点更符介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问题研究的主流。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W.Burges}

  与路易斯·沃思(Louis.Winl)同为帕克的学生,但二者的侧重各有不同。伯吉斯将芝加哥城作为研究分析对象,运用人类生态学建造了城市发展与空间组织的“同心圆模型”以表现在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竞争之下的城市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过程。沃思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精神”用都市主义的观点将都市生活诊释为一种不同于乡村的社会形态以及生活方式,克服古典社会学纯粹思辨的偏颇,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较齐美尔更宽泛的城市社会学体系。

  二、空间社会学诉求。

  与城市社会学派的计算与精确度相比较,齐美尔从心灵与互动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空间思想。本文从资本、互动、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对空间加以阐述,此处不讨论齐美尔及城市社会学派在空间社会学的重要贡献,仅比较二者的异同,以期探讨社会学在空间与时间向度上的发展。

  (一)空间与资本。

  空间位置资本的占有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互动与自我认同的实现,资本的占有迫使城市生活空间形成、解组与再构。在组介城市空间与资本分配的循环链条中,下一步则是对于社会资源的获取与社会地位的控制。空间给子资本“特权”,其结果是土地价格的上涨,城市结构的重新组介,城市生活形成“物竞天择”的生态学结果。货币作为衡量处于交换关系中的两种商品价值的第三种中介商品,逐步转化为一种单纯的价值符号,却也逐步成为一种不单纯的资本衡量指标,最终成为人类生活追求的最终目的。与齐美尔资本论述中货币经济的重要作用相比较,山于其人类生态学观点,芝加哥学派在一定程度上抵触了货币作为文化因素成为问题缘起的分析单位。空间与资本作用更多的表现为生活数量自接转换为质量特征,即为都市文化与社会空间的表现形式,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的侧重在个体或是社会层而略有偏差。齐美尔认为“城市的地“卜线以一种财富借以发展的方式扩展,相当数目的财产以半自动的方式更加快速的增加,只需要某种限度一被超越,那么公平的经济、个人的文化关系,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文化控制范围就像几何级数一样发展。

  (二)空间与互动。

  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在互动中的联系更多的体现在特殊个体与群体、信息获取之上,城市空间的个体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时尚、陌生人等城市现象或问题。不论是不是个体或群体,均不能自发的行动,他们必须以适应环境的方式行动。或许将齐美尔的社会类型的一部分归于互动的产物有些许不妥,但笔者认为正是根据互动情况所做的社会类型分类在空间范围内的分配比例与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者的部分城市问题研究相契。

  齐美尔一方面引入数学概念的“社会几何学”试图从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大不对于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认为互动的形式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认为即是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距离可以衡量一个城市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接近或疏远,同情或竞争的各种程度。相信帕克深受这一概念的影响,在其《社会距离的概念》中可见一斑。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看来,个体始终是以分的和不完全的方式被社会化的;社会秩序绝不是完整的。空间在互动中的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则为时尚、陌生人、社会规范等社会类型或社会现象概念的表述之上。陌生人是齐美尔在论述“空间与社会的空间秩序”背景下引入的,他们是不曾拥有城市资本而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身处绝境且从未被接受。而帕克的陌生人似乎是关于陌生人论述中最高的评价—“人类中最有教养的人”,显然在资本占有量上远远高于齐美尔的悲观的陌生人定义。沃思的陌生人概念突出体现在《城市中的犹太人居住区》,虽未从抽象层而剥离陌生人的概念,但其描述的犹太人的生活状态却更接近齐美尔笔下的“陌生人”。空间在陌生人身上扮演决定作用的女神,而造成三者差异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城市空间是否赋子群体或个体互动的权利。

  不论何种形式,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在都市性的研究中多少有些重介且都取得了不非成果,但是二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不相同。齐美尔“以沉思的姿态凝视流动的场景,把喧嚣背后的寂静从容不迫的揭示出来”‘5,。而芝加哥学派则将城市看作是生态过程的产物并希望在其中找出空间与社会的功能。

  (三)空间与自我认同。

  正如沃思所认为的“身体距离最近而心的距离最远”‘61,这是城市生态发展中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罕见品格类型。我们需要做的则是打清抽象的精神素质与气质中所表现出来的先天的特点。

  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中,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人日的特征为人日多、密度高、异质性。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渐改变城市而貌,城市逐渐被分割的背景下,齐美尔分析个人如何在城市中保持自主性和个体性,城市对个体性格与心理塑造的重要作用,但沃思正好相反,他试图从城市社会生活的特征中了解现代生活的重要方面,找到与城市工业化后果。二者关于都市生活方式的研究在空间上将自我认同发展到极致,不论是都市人格的形成还是城市扩展中城市道德问题的解释,而这主要指理性化情感与冷漠关系等。

  城市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区域,而这是山资本甚至自接是山空间决定的。帕克认为城市化过程中的所有特点使城市生活带有一种浅表、冒险的性质,它使得社会关系复杂化,并产生新的、彼此相差甚大的人格类型。虽然帕克是矛后的,但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者总体认为城市道德问题的产生伴随着城市物理空间的扩展,而齐美尔认为造就都市人个性特点的原因是神经刺激的增多和精神生活的紧张。然而极富有戏剧性的是一方面双方在同时认可城市环境对于城市人心理问题的自接作用外,另一方面,二者同时也认为都市生活对于个人主观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以上,通过论述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最终将其关联指向空间社会学的诉求,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齐美尔对于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人们总是“从社会关系去讨论城市发展的变化,而忽略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在空间上的定位”,且不论齐美尔是否是自接促成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成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渊源颇深。其次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人日的流动,新的联系取代旧有联系,血缘关系的淡薄,人际关系的冷漠,传统社会关系与社会空间的联系,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者在经验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逐渐成熟,他们的重要贡献是“真正开始赋子社会学以经验和实践的品质”。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细致,注重数据与实地研究,与齐美尔的抽象的理论论述不同,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路径。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芝加哥城市社会学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其研究主题只能理解为社会变迁所导致的都市生活与都市研究议题,他们对于空间的处理仅是在社会学范围内的思考。最后不论是齐美尔或是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学者,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社会关系问题上均有所触及,将社会因素与城市空间因素的融介的方法渗透在其作品之中,这是一种空间社会学的导向。而通过将齐美尔的城市生活研究的理论与芝加哥学派人类生态学的空间观点的结介,重塑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认知,用一种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的融介的观点影响人们的行为与精神生活,将在未来对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阿兰·库隆著.郑文彬译.芝加哥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park,R.Burgess,Human Ecolog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齐美尔(Simmel,G)著.涯鸿,宇声等译.桥与门[Ml.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4][5]齐美尔(Simmel,G)著.费勇,吴香译.时尚的哲学[Ml.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Th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
  [7]黎德星,空间之被动性格?芝加哥都市社会学的再诊释[A}.中华民国住宅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
  [8]周晓红.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主要贡献与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9]黎德星.卡斯提尔都市社会学与住宅研究fAl.中华民国住宅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