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对比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来源:城市住宅 作者:吴凯
发布于:2020-04-21 共3826字

新型城镇化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九篇:对比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入战略转型期,政府相继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一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转换。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未来城乡发展方向,认为乡村在收缩中振兴和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将是促进我国城乡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城乡统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状态。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7.4%.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质量却远低于城镇化速度,突出表现为"空间城镇化"显著快于"人的城镇化"、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市民化进程滞后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阶层固化等。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就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点提出的。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着我国未来城乡发展的方向和兴衰。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战略,有必要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

新型城镇化

  1 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1.1 支撑力---为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服务

  小城镇是城乡联合的纽带,为其腹地的乡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乡村地区的出行时间被缩短且更加便捷。一方面,如何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整合区域内小城镇和城市居民点,使乡村居民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这些资源,减少资源获取的平均成本,也是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这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一大利好。乡村振兴需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撑。由于乡村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从经济和可持续的角度考量,乡村地区可提供的服务能力有限,如污水处理、小型服务设施等,而电力电信、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需要在更大尺度区域内统筹考量,教育、医疗、商业、文体、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更多地需要在区域内的城镇核心区集中布置。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乡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1.2 财力---为乡村产业提供市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乡村产业作为乡村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依托,应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乡村产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的第一产业和一三产业结合的乡村旅游、乡村休闲产业以及少量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一、二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利润较少,在我国目前人均生产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很难在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上有所作为。乡村旅游、乡村休闲产业又需要大量的市场支撑,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户籍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比值约为2∶3,要想形成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和乡村休闲产业,促进乡村经济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仍需更大的市场规模。而且,我国目前还存在2.7亿的农业转移人口,如果不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很难促进其消费。

  1.3 产业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推动农业现代化既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又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上一阶段,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造成了我国工农产品间的剪刀差,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推动农业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城镇的资金、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整合碎片化的农业资源。目前,我国农村用地平均每户8.9亩,全国达到50亩地以上的农户只有350万人,而日本等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户已经达到了平均每户100亩,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乡村仍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为城镇劳动力,但这部分人口的就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相对较差,容易被小城镇和小城市的产业接纳。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战略、特色小镇发展战略的实行有助于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维持乡村地区稳定,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1.4 人力---引进人才队伍

  2000多年以来,宗族和乡贤是我国乡村法制和礼治的结合体,往往决定着一村一族的兴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小组相继登上维系乡村治理秩序的舞台,但始终改变不了因城镇化大潮导致的乡村地区人才流失的事实,尤其是体制外的人才。

  新型城镇化为高水平人才队伍常驻乡村提供了可能。城镇化是资金、人力、技术向发达地区、高度城镇化地区转移再向周边溢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地区很难获得一支高效的治理团队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为乡村建设的各项事业提供指导,而新型城镇化的均衡发展策略为乡村引进人才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路径。

  2 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2.1 乡村振兴调整城乡产业结构

  鲍泰罗针对意大利各大城市停滞发展的现实,在《城市论--论城市伟大之原因》论著中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农产品剩余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其结论为后来的城乡经济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济理论前提。随后,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又进一步指出,"农业上劳动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力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上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这一论断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经济学中关于工农业二元结构思想的最初论断。

  我国城乡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着人为分割、关联性不强和要素不流通等问题,仅依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使之主动融入城乡产业体系分工中。一方面是要通过乡村振兴,破除制度、政策上的障碍,鼓励资金进入乡村市场,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一、二、三产业一套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另一方面是要培育乡村第三产业,使农村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2.2 乡村振兴调整城镇化结构

  吴志强教授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城乡规划应对》一文中,提出了世界城镇化道路的"Y型道路"规律,而中国正处在这"Y型道路"的分界点,未来将有两种结果等待中国(空前绝后的一次性机会):一种结果是完成城镇化转型,从"速度"城镇化走向"深度"城镇化,从"体力"导向走向"智力"导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另一种结果是仍然停留在1万美元的阶段。

  截至2017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农业转移人口2.7亿人,6岁以上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约为12%,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平均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已超40%.我国基础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乡村地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很多人在接受基础教育后辍学。通过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财政支付转移,振兴乡村教育产业,提高乡村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另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就业岗位,也给居民就业带来新的选择,可保障低学历、低技能人口的就业能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城镇人口结构,走上智力城镇化的道路,是我国下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2.3 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均处于对立发展的状态,城乡之间的资本、人口、土地无法自由流通。而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培育乡村产业,对接城市产业链,破除制度障碍,促进城乡间要素流动。一方面在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服务配套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促进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身份的转换以及资本下乡。

  3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可以说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新型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和各项转型,而新型城镇化又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财力、产业能力和兜底保障,没有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正如城镇化的推拉模型一样,乡村振兴也是如此,城镇推力促使资本进入乡村,而乡村优良的投资环境也提供了拉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正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相互转换、互为因果。

  4 结语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创繁荣的过程,两者都需要在向上的轨道中运行。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还不足60%,户籍城镇化率还很低,城镇化进程仍会继续进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乡村还会继续收缩,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个收缩会带来单位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提高以及各项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要乡村在收缩中振兴。目前,乡村缺少的是振兴的资本和中青年人才。对于城市而言,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压力将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有9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及大小共计20多个城市群,未来我国大部分人口都将生活在这些城市群中。我国国土面积大,有很长的战略纵深,无论是从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都要促进这些城市群之间的均衡协调,以及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城镇化数量、质量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静。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9(5):74-8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赵钰。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9(19):63-64.

点击查看>>新型城镇化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原文出处:吴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探析[J].城市住宅,2020,27(02):171-17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