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阮章竞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08 共8471字
论文摘要

  作 为 20 世 纪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中 的 着 名 诗人,阮章竞 有两重 身份 引人注 目 :其 一 ,他 是 民歌 体 叙 事 诗 的 大 家 , 《 漳 河 水 》 是 体 现 毛 泽 东《 在延 安文艺 座谈会 上的 讲话 》 精 神 、 探 索 新 诗大 众化 、民族化 的成功 之作;其 二,他是 童 话 诗的 热 心 作 者 ,《 金 色 的 海 螺 》 以 清 新 、优 美 又 富于传 奇色 彩 的 意 境 ,在 几 代 读 者 心 中 留 下 了 深刻的印象。 然而, 相比起民歌体叙事诗得到的普 遍好 评 ,阮 章 竞 的 童 话 诗 创 作 尚 未 引 起 足 够的 重视 。 就 成 果 而 言 ,阮 章 竞 的 童 话 诗 创 作 数量 不 多 , 时 间 也 相 对 集 中 , 在 其 诗 歌 创 作 的 生涯 中 ,仿 佛 是 一 个 小 小 而 精 致 的 插 曲 ; 放 在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花园中, 则又显示出风格的独特性,自有其一席之地。 这些童话诗,虽然不可 避免地 带 有 那 个 时 代 的 政 治 和 文 化 的 烙 印 ,但诗中流露的童心、童趣和家园之思,今天读来仍亲切可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革命诗人在耄耋之年仍对多年前的童话诗旧作牵肠挂肚? 这些童话诗的创作, 寄予了作家怎样的厚望? 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深思的。 若将阮章竞的童话诗创作纳入其诗歌创作的整体当中进行考察, 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

  一、从现实出发的诗学理念

  世界上较为着名的作 家 , 几乎 都有 过创作儿童主 题作品 的经 历,如巴 尔扎克 、高 尔 基 、狄更斯等等。 儿童形象代表着天真、可爱的审美客体, 同时也寄寓着作家自身的怀旧情感和美学倾向。 当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 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自然应有其远比纯 真、稚拙 、儿童情 趣更丰 沛的 艺 术 内 涵 ,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 ”

  阮 章 竞 影 响 较 大 的 几 首 童 话 诗 皆 创 作 于1955 年 。 这 一 年 , 共青 团 中 央 和 全 国 妇 联 发 起号召, 要求文学工作者多创作儿童读物, 中国作协还讨论通过了发展少年儿童文学创作的计划。 许 多作家都投身其中 , 努力改变少年儿童读物 “严重奇 缺的状 况 ”,涌 现 了 一 批 表 现 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力量的伟大、 赞美新时代新事物的儿童文学作品。 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 马猴祖先的故事 》 《 牛仔王 》 等诗 , 虽 是响应 号召之作,却不是简单地顺应时代潮流、配合时代需要 的作品 。 他取 材于 民 间 “传 说 ”,却 立 意 批判,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创作的出发点自然有别于当时其它的作品, 也由此引发了一些颇有意味的争议。

  《 金色的海螺 》 在民间耳熟能详的田螺姑娘的传说基础上, 创造性地增添了少年与海螺的离别、少年努力争取幸福的过程。 这一改写,为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使全诗跳出了简单 的 道 德 训 诫 的 模 式 而 成 为 一 个 有 血 有 肉 、内容生动的故事。 诗中后半部分的大量篇幅以少年三次搏击海浪风暴、 对抗海神娘娘来反复渲染少年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的爱情追求,使全 诗的主 题由 “结亲报 恩”的 民 间 范 式 转向 了颇具 现代色 彩的“爱 情 坚 守 ”,甚 至 遮 盖 了作家创作的本意, 更被一些不相识的同志批判为“立意爱情至上主义”。 多年以后,作家披露自己的创作意图,不无感慨地道出:“全国解放后,换 妻 空 气 正 浓 ,许 多 不 定 全 是 感 情 不 和 、性 格不合,诸多是见异思迁,造成不少不应该出现的寡妇孤儿。 《海》诗,包含了对此的不满,许多人未看出。 ”

  作家的原意,是针砭当时社会上“贪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不良风气,出发点和立足点 都 非 常 现 实 ;在 “获 救—报 恩—离 别—重 聚 ”的故事情节中, 特别设计了海神娘娘将海螺变丑、又以美貌仙女迷惑少年的情节,这一严峻的考验无疑带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色彩。 但这种立意却隐藏至深, 它被包裹在一个非常古老而传统的爱情传说中, 以一种充满梦幻和浪漫的方式传达出来,无意中造成了创作和阅读(批评)的错位。 而这种错位,或许还有更值得思考的时代的原因。

  对现实生活中爱情婚 姻问题 的处 理 , 一直是 革 命 文 艺 中 十 分 敏 感 的 话 题 。 在 此 之 前 ,有《 霓虹灯下的哨兵 》 , 有萧也牧的 《 我们夫妇之间》,都涉及了建国之初党最为重视的革命队伍的 “拒腐防 变”的问 题,特别 是后者 在 短 短 一 年半时间内面临的天悬地殊的两种境地, 自然使得 当 时 和 后 来 的 作 家 了 解 这 类 题 材 的 风 险 所在。 因此,阮章竞在落笔之时,转而大胆地启用民间的神话传说, 并将批判深深地隐藏在赞美和歌颂之后, 则在相当大程度上规避了这类题材带来的负面描写。 这种选择和处理,使得《金色的海螺》一诗,得以从比较正面的角度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但也是造成作品产生歧义的不争的原因。 就作家的创作意图而言,这首诗,是完全现实主义的诗歌;而读者所认可的,却是完全浪漫主义的一种想象。 如果不是多年后作家的“ 夫子自 道 ”, 恐怕 这种 “ 看 不出 来 ” 还要 继续下去。 这番遭遇,也颇能折射出当年的创作境况。

  由对现实的不满出发,《金色的海螺》一诗,指向的是一种人格上的 “真诚” 而非爱情上的“ 执着 ” ——— “ 故 想通过少年的真诚 , 影响新的一代”。阮章竞自称:“我原来就不着重于爱情”。此诗 也 并 未 以 少 年 与 海 螺 姑 娘 的 爱 情 为 线 索 ,而是 “突出纯 真的 友情与 正 直 勇 敢 ”,提 倡 少 年 与海螺之间真心实意、坦诚相待的相处之道。 作家认为自己在爱情问题上绝不是保守的。 在他看来, 见异思迁的关键在于不真诚———对情 感不忠诚、对自己的良知不忠实。 “真诚”“真实”“真心”等词多次出现在阮章竞的诗文中。 对于半辈子追随革命步伐、在人生的起落当中见识了政治酷烈与人事复杂的诗人而言, 这番关于爱情的道白, 事实上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人格上的操守和坚持。 阮老在 90 年代有一首儿童诗《我要学好 》,全诗 4 节 22 行 。 其 首尾两节是 :我要学好,不用靠聪明,不用靠灵巧,只要自己下定决心要学好,哪个孩子都能做到。

  ……只要从小到大,牢牢记住“我要学好”,好孩子,就一定能做到。

  只要从小到大,一辈子做好事,就一定为人高尚,品德好。

  这 是 阮 老 创 作 生 涯 中 的 最 后 一 首 儿 童 诗 ,读来颇有意思。 如果从教育和宣传的角度而言,该诗未免太过直白粗糙。 但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则不难看出,这既是对儿童的谆谆教诲, 更可看作诗人一生创作与生活的自我总结。 在晚年的回忆录《故乡岁月》中,老诗人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仅有的一次“赌钱”经历———母亲用他赌钱赢来的“六元钱”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 然后用很沉重很认真的语气教导他说:“ 阿竞 , 就 赌这 两 回 , 以 后 可不 要 赌钱了 ! 千万不要再赌钱,一定要记住妈的话! ”她停了一会,脸色更严肃了,“你一定 要学好 ,坏的事 ,一定不能学,不能做! ”

  我 完 全 理 解 妈 从 高 兴 到 不 高 兴 的 原 因 :高兴的是我没有输钱,不高兴的是我去学赌钱。 我低头,不敢看妈的眼睛 ,但坚决 地说 :“妈,我一定记住的! ”

  真的,从母亲说这句话起,到现在写这篇回忆文字止,我都七十一岁了,我一次都没有再赌过。 所以,我得出了一条道理:一个小孩子,凡是坏事都不学, 凡是坏事都不做, 谁都可以做到的,这 不需要 任何 聪明才 智,能干 不能 干 ,只 要从小下定决心,就能做到。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 看 , 这段 文字 包含着创作主体的丰富的创伤性体验。 阮章竞是童工出身,十三岁就到油漆店当学徒,艰苦的生存条件 、繁重的 工作 压力、悭 吝冷漠 的老板 ,这 些 都让年少的阮章竞深深地感受到世态炎凉、 人生困顿。 但是,艰苦的物质环境,却从未动摇他精神空间内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和激情。 他的一生,见惯了许多兵荒马乱、混乱污浊乃至挣扎死亡, 坎坷多变的人生际遇在他敏感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但他坚持在作品中鞭挞丑恶、 坚持向儿童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 “真善美”的世界。 这份执着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高尔基才说:“心灵由于过早熟悉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而 受到毒 害;为了 使人不 变得 胆小,变 得 庸 俗 ,不熟悉这些东西倒是一件大幸事。 ”

  晚年的老诗人有感于 社会上 的不 正之风 对少年儿童的腐蚀和影响,想起了母训,想起了自己的 亲身经 历,语重 心长地 写下 《我 要 学 好 》一诗。 诗中朴素的道理,其实正是他一生“为人为文”的追求。 儿童文学最讲究“真”,借助儿童文学的 形式来 讲述 “真诚”的 故事,保 持 一 份 心 灵的警醒和精神的坚守, 是阮章竞的童话诗在思想上的闪光之处。

  二、构建童真的审美空间

  阮章竞的童话诗,出发点是对现实的思考 ,落脚点是对美好、良善的品格的赞美———正直、真诚、勇敢、机智、勤劳、坚毅……而其背后的情感归属,则连结着更为广袤深厚的家园情怀。 家园是空间的一种生命承载体, 也是生命情怀的寄托对象。

  据 《阮 章 竞 评 传 》一 书 记 载 , 阮 章 竞 二 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广东香山 (即广东中山),自此走南闯北,辗转祖国各地。 50 年代,他和家乡亲人重新恢复了联系, 又得享与家中妻儿的团聚, 长期被压抑和自觉冻结在心底的家园之思渐渐地得到了释放, 并借着当时儿童文学的创作热潮, 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这一时期的童话诗当中。 《金色的海螺》中“朝着大海歌唱”的打渔少年对“绿绸被子似的”“像一簇一簇的素馨花”的大海的亲近,《马猴祖先的故事》 中那间飘散着粉果清香的乡间草屋,《牛仔王》中“珠江江水呜咽流”的深情和哀叹,《小姑娘与乌猿婆》中屋后光滑的井台…… 特别是这些童话诗当中那位在“芭蕉林里”唱儿歌 、讲故事 的“邻 家婆婆 ”的身影,无不充满着岭南特有的“山气”和“海味”,浸透着诗人的乡情乡思, 沉淀着他遥远又亲切的故乡经验。 晚年的诗人, 不仅完成了回忆录《 故乡岁月 》 , 作画时更喜欢落款 “ 珠江老人 ” “ 珠江阮章竞”,这份思乡的情怀可谓深厚浓郁。 在阮章竞的童话诗中, 这份乡情乡思更具体地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 牛仔王 》 创作于 1955 年 ,1958 年 由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隔 39 年后,诗人仍念念不忘,并于 1996 年 5 月重新改写。 整首诗的情节并无多大的增删, 但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搭建得更为密实。 原作是诗人在配合中央广播电台朗诵录 制《金色 的海螺 》一诗时 ,为说 服 中 央 广 播 电台的编者而“许诺”的以“阶级斗争的那套模式”来写的一首童话诗。 既是按要求写作,创作时则自然把重点放在牛仔王和庄园主、地主、肥土地的斗争上,重点表现的是矛盾双方的阶级对立,讴歌牛仔王反抗压迫的勇气、 表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带有那个年代的儿童文学“配合时代需要”而创作的“通病”。 1996 年的改写,则力求突破模式的限制,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性格更加立体。 作品中的牛仔王、 放牛老阿公、水红菱、小牛倌 、飞禽走 兽等山 野“居民 ”与珠江母亲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民间世界。 特别是其中的珠江母亲,化身渡江不得的阿婆, 在得到牛仔王的帮助后,“捧着牛仔王的脸蛋,亲了额头又亲笑脸”,让人倍感亲切。 如果说《金色的海螺》一诗中的海神娘娘代表的是手握 大权、法 力无 边、高高 在上的 掌权者 ,那 么 珠江母亲则少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多了几许人间的情怀,成为了人们战胜劫难的美好祝福。 放牛阿公病危前的磕头恳求、 牛仔王为帮助水红菱而昏倒在水边、 水红菱哭足三天三夜求珠江母亲的搭救……所有这些, 都编织起人物间充满人情味的关系网络, 构成了与另一个人物序列( 庄园主 、 地主 、 土地 、 黑将军 ) 的对比 ,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 阮 章 竞 影 响 比 较 大 的 三 部 童 话 诗 当 中 ,《 金色的海螺 》 故事单纯 、 意境优 美 ; 《 马 猴祖先的故事》诙谐幽默、精 简生动 ;《牛仔王 》则倾注了作家最多的心血,寄托了最深的期望。 作者在1996 年 的 《 牛仔王 》 “ 重写后记 ” 中 , 仍念念不 忘当年 “发表和 出书之 后,自 己觉得 写 得 不 好 ,未把自己心里所想的、要说的写出来,对不住小读者,总想找个时间把它重写,但我始终挤不出时间。 ”

  此时,时过境迁,创作的风尚已经不再严格地捆绑在阶级斗争这面旗帜上了, 有关儿童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的讨论也更趋多样化。 作家的改写显然更流露出他的真实想法和个人趣味。 对乡情乡思的眷恋和怀念、 对童年岁月中充满人情味和平民气息的人际氛围的重塑, 使作家的心灵进入了一种温馨柔谧的丰富性体验中, 成为他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成为他寻找真诚、自由和诗意的心灵的居所。 “这首重写的《牛仔王》,改写得是好是坏,我自己也不敢苛求了, 因为我已经是个八十二岁的老人,总算圆了三十九年的梦。 ”这种改写,这种圆梦的诉求,其意义自然是不一般的。 更进一步说,亲情、乡情的纽带使诗人能暂时从喧嚣的尘世中、从人事的漩涡当中抽离出来,以一个乡间孩童的身份来看世界,强调“童心”“童真”,追求“童言”“童趣”:我每为儿童写东西, 一 定会回 到孩 子年月里去。 这时,我返老还童了。 就是说,我是把自己成人后的阅历,经过理性的思考,写来交给现在的儿童。 处处是用孩子的目光和心理,在观察、分析现实世界。 我常说这种情况是“返童”现象。

  用孩子 的心理 、孩子的 感情、孩 子 的 语 言 ,不 用少用大人话,不用少用书面语。

  这 是 阮 章 竞 从 事 儿 童 文 学 创 作 的 自 觉 追求,与着名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 50 年代提出来的“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样一种创作姿态,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儿童文学的醇美、纯粹和真挚,由此得以建构。

  进一步来说, 在 经历了 自身外 在的 革命风雨之后, 阮章竞的童话诗创作还有内在另一番考虑。 儿童是纯真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能采用童话诗的形式, 给孩子们一个美好而机趣的 成长空 间,避免 种种邪 恶的 、斗 争 的 、荒 谬的思潮影响, 那将是非常令作家期待的一件事情。 因而,别林斯基提出,“儿童读物的宗旨应当说不单是让儿童有事可做和防止儿童沾染上某种 恶 习 和 不 良 的 倾 向 ,而 且 更 重 要 的 是 ,发 扬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类精神的各种因素———发扬他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 ”

  在这一点上, 颇受苏俄文学影响的阮章竞是较有心得的。

  三、重返诗意的家园

  在童话诗中,阮章竞以一颗诗人之心、赤子之心来体味人间冷暖、呼唤人间真情。 细读他这几个童 话诗篇 ,分明可 以体会 到童 心 、诗 心 、爱心的交汇。 这当中,既有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对人格的坚守,亦有对作家社会责任的不离不弃。

  纵观阮章竞的童话诗创作, 时间虽然比较短暂( 集中 ) , 其价值却值得充分的肯定 。 对诗人而言,这一时期的童话诗创作,既容纳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又承载了他的故园之思,且发展了他在叙事诗艺术构思上的探索, 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阮章竞是一位彻底的 现实主 义者 , 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诗人。 他和他同时代的诗人,写诗都很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强烈的感时忧国精神和高度的意识形态化色彩使诗歌的面孔变得严肃而压抑。 这一时期,倒是童话诗这种比较特殊的诗歌样式,显得更本真一些,可以满足作家的某种私人情感的释放和宣泄, 也可以更自由地容纳阮老性格中的诙谐、幽默的一面。 似乎在这种比较纯粹的艺术样式中,他的诗心和技艺可以得到比较自由的舒展。这些童话诗的语言风格其实是那个年代比较难得的个人话语,它与“一体化” 进程中建立在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基础上的全新的诗歌话语是很不一样的,它淳朴、真挚,较少携带阶级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童话诗的创作领域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应制之作, 但毕竟由于自身独特的文体属性, 受到的牵制和规范不像其他文体那么明显。 可以说,在这种体裁的创作上,作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阮章竞童话诗的创作 ,从题材上看,是和前期以《漳河水》为代表的民歌体叙事诗完全不一样的类型, 但具体到诗歌的想象方式、 艺术构思,特别是叙事诗的人物塑造和叙述策略上,则有更多内在相通的地方。 早在 70 年代就有评论家指出:“《漳河水》 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比较好地解决了叙事与抒情结合的问题,这得力于长诗的结构和语言。 ”

  以民歌体叙事长诗奠定诗坛地位的老诗人阮章竞,在《圈套》《漳河水》等诗的写作中,已逐渐摸索到了比较适合自己情感抒发和故事讲述的一种构思方式。 这既体现在他所采用的“多重对照艺术”和“ 总分结合模式 ”

  上,也体 现在 诗人对 典型场景的剪裁和对叙述节奏的把握和控制上。 事实上,童话诗《金色的海螺》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结构上的探索。

  《 金色的海螺 》 故事情节集中 、 人物单纯 , 全诗除了首尾两节外共分四个部分, 分别对应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情节———少年搭救海螺、 海 螺化身报恩、少年与海螺许下盟约、少年三赴仙岛赢得祝福。 这四个情节的“起承转合”设置得非常 巧妙,衔 接顺 畅、收放 自如,在 紧凑 的 结 构 当中产生了一种灵动的跳跃的美感, 有效地调节了叙述的节奏, 让人感觉既干净利落又意犹未尽。 例如该诗的第二节, 写海螺向少年表白心意,“呜呜咽咽的声音”打动了少年,使他决心把海螺留下,当作“我家的一个人”。 这部分最后定格在一个温馨又含蓄的画面中:

  少年跑出门去,采野花,割草兰,野花铺成百花床,草兰织成青纱帐。

  月亮光,穿过了天窗,屋子里像银粉洒满地上。
  
  少年甜甜地睡在木床上,海螺香香地躺在花床上。

  这样优美而清新的描 写 , 既烘 托出 打鱼少年结识海螺姑娘的欢喜、快乐的心情,又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幸福的未来图景, 将传奇性的情节和诗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 并自然而然地过渡 到 后 半 部 分 的 “考 验 ” 和 “ 挑 战 ”,从 而 使 《海螺》一诗更显清新隽永。 无疑,《金色的海螺》一诗是成功的。 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剪裁、细腻的心理刻画配上充满诗意和韵味的语言, 使全诗宛如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构建了一个清新自然的 艺术空 间,令 读者读 之留连 忘返、回 味 无 穷 。

  就叙事技巧而言,这首诗其实是阮章竞继《漳河水》之后 的又 一次新 的尝试 ,结构 上 的 匀 称 、平衡 与内容 上的单 纯、集中 相呼 应,成 就 了 《金 色的海螺》一诗。 这种比较定型的叙事模式,其实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模式。 而当叙述的内容超出了传说、 神话的范围而企图容纳更多的现实题材时, 这种结构上的安排则面临着新的调整。 《牛仔王》的创作(及 90 年代的重写),更体现了诗人为新的诗歌体裁(童话诗)寻找更恰当的表现形式的努力。

  《 牛仔王 》 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上都体现了作家超越此前童话诗创作模式的一种设想和追求。 在人物塑造上,他希望将牛仔王写成一个“ 比 孙 悟 空 更 受 儿 童 少 年 欢 迎 的 神 通 广 大 的 人物形象 ”,即既包 含了时 代 特 色 、彰 显 了 时 代 精神,又更能体现作家的想象力和心灵寄托,也更富有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艺术典型显然需要有更生动、 形象的故事情节来烘托和塑造。 因此,《牛仔王》在情节设置上则更加跌宕起伏:牛仔王勇救红菱,为小牛倌出谋献策, 珠江母亲授以芦笛, 牛仔王惩治肥土地、勇斗黑马将军,牛仔王被钉海岛洞……可以说 一波三 折,将传 说与 现实、奖 励与 惩 罚 、友 情与爱情等诸多要素糅合在一起, 既要容纳更为复杂的戏剧性情节, 又必须保证结构的严谨和统一,还要充分考虑儿童小读者的接受能力,这就对作家的艺术构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 名对诗 歌形式 孜孜 不倦 的 “勘 探 者 ”,阮 章 竞想努力摆脱原有的叙述模式和语调, 将更多的头绪、更充实的内容、更立体的人物、更丰富的心理变化熔铸为一炉。 他尝试通过取消《牛仔王》原诗“一二三四”的结构划分来追求全诗更浑然一体 ,显然是 想超 越《金色 的海螺 》一诗 比 较 定 型的艺术结构,但这种尝试却没有成功。 特别是全诗的开 端部分 ,内容显 得较为 松散 、臃 肿 ,影 响了全诗的艺术效果。 这种遗憾由于时代的原因没能在其后的童话诗创作中得到弥补, 却能启发人们对童话诗的艺术规律作进一步探寻。

  阮章竞曾说过:“每一个成功的作品 , 总要有作家的想象力、心灵寄托;通过想象达到艺术的美,进而也反映了作家内心追求的世界实质。

  写给孩子们看的文学作品, 更是寄托这种美和心灵的追求”。 阮 章竞比较集中创作童话诗的时期,正 是他在 作协工 作中疲 惫不 堪 ,深 感 “这个地方不能再干了”的时候,也正是他即将踏上去包钢的列车, 踏上新的人生、 艺术征程的时候, 在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创作成就而又尚未找到新的艺术形式来继续放歌的时候。 童话诗既为阮章竞提供了慰藉灵魂、 安顿诗心的精神栖息地, 又为他诗艺的丰富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全新 空 间 。 在 政 治 运 动 尚 未 乌 云 压 顶 的 短 暂 的1955 年 , 阮 章竞以其数量不多却风格独特的童话诗创作, 开辟了他创作生涯上的一块新的领地,与前期的民歌体叙事诗、后期的古风歌行体工业叙事诗共同构成了阮章竞诗歌创作道路上“ 百花齐放 ” 的局面 。

  参考文献:

  [1]王 泉 根 . 论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美 学 特 征 [ J ] . 北 京 师 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6,(2).
  [2] 中 国作家协 会 . 关 于 发 展 少 年 儿 童 文 学 的 指 示 [ A ] .儿 童 文 学 论 文 选 [C].北 京 :中 国 少 年 儿 童 出 版 社 ,1981 .
  [3] 阮 章竞 . 阮 章竞与友人论诗的信 [J ]. 长 江学术 ,2007 ,(2 ).
  [4] 高 尔 基 . 苦 命 的 巴 维 尔 [ A ] . 高 尔 基 妙 语 录 [ C ] .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5] 陈 培 浩 , 阮 援 朝 . 阮 章 竞 评 传 [ M ] . 桂 林 : 漓 江 出 版社,2013.
  [6] 阮 章竞 . 《 牛 仔王 》 重写后记 [ A ] . 中 国 儿 童 文 学 名 家精 品 文 库———金 色 的 海 螺 [C].石 家 庄 :花 山 文 艺 出版社,1998.
  [7] 阮章竞.与青年朋友谈儿 童文学 [N].文 艺报 ,1986,( 3 )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