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吉林儿童文学的创建、恢复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4425字
论文摘要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世居民族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从封建社会开始,各民族人民的口头文学不断丰富、演变和发展,以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童谣等口头流传的形式滋养着少年儿童。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儿童的发现”促成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此后吉林省出现了几篇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小说以反映儿童苦难生活为主,成就最高的是骆宾基,他的长篇儿童小说《幼年》,即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第一部。直至建国以后,吉林儿童文学才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回顾建国以来吉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大体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66年的初创期;第二阶段是1977———1989年的恢复期;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今的繁荣期。

  一、1949———1966年吉林儿童文学初创期

  中国儿童文学是在国家的动荡起伏、 政策的导向与儿童观的转变中曲折发展的。建国初期,国家作了一系列鼓励儿童文学发展的举措, 共青团中央在195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郭沫若作了《为小朋友创作》的报告。1953年12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 以此来鼓励作者加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195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等社论,给我国儿童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为吉林儿童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外因。
  人才资源的丰富是吉林儿童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内因。由于国家对东北工业基地的重视,调入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迅速而有效地推动了吉林各行业的发展,对吉林儿童文学也产生了很大推动作用。例如蒋锡金教授,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儿童文学课, 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儿童文学研究生, 他的学生浦漫汀教授也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了卓越的成绩。在两位大师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了很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人才,如高云鹏、朱自强、姜郁文、崔坪、郭大森、张少武等,他们对中国儿童文学尤其是东北地区儿童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批解放区的文艺骨干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后,参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电影。这里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为新中国的动画片创作奠定了基础;还有如鄂华等优秀的人才,他们自愿来到边疆,怀着满腔热情为吉林贡献力量。
  作家们饱含着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建设祖国的热情投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来, 作品多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儿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 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反映了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战斗故事,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很多小英雄的形象。 孟左恭的短篇小说《草原的儿子》、王汪的《渔家女》(1962年),刘凤仪的《草原儿童团》(1962年)等。反映儿童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主要有孙景琦的《小小牛司令》(1956年)和《桃花水下来的时候》(1956年)张少武的短篇小说《逮鸟》(1957年)和《摸鱼》(1962年),以生动形象和富于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了东北农村儿童的快乐生活。 鄂华的《向往》讲述了城市长大的孩子对30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铁路老工人的尊敬。
  儿童长篇小说 《水晶洞》(1963年) 故事从解放战争胜利前开始,以重庆雁姑山地区残酷而复杂的敌我矛盾为背景,以寻找水晶洞为线索,讲述了一名十二岁小英雄许华的成长经历。还有梁若冰《海秋和他的新朋友》、崔平《草原上响起了枪声》,张家愚《复学》,吕治范《采蘑菇》、陶德臻《小先生》、丁仁堂《小铁蛋》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东北地区少年儿童的生活。鄂华创作了世界着名科学家故事集《盗火者的足迹》(1962年),作品除了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外, 还融入了人们对科学和真理的向往与执着追求。
  儿童诗歌的创作多以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赞美新中国,激发儿童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的诗歌居多。 丁耶在发表了《去串阔亲戚》(1952年);中申发表了《四个小专家》(1953年),出版了儿童诗集《灯花》(1956年)、《城外的白杨》(1957年)等。 最为着名的是胡昭的叙事诗《雁哨》,诗中描写了一群向北迁徙的大雁夜晚露宿时中了猎人的奸计,致使三只大雁丧生的故事。 该诗收录在他的童话诗集《雁哨》(1956年),同年还出版了儿童叙事诗集《响铃公主》。童话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有李光月的童话集:《长耳朵的故事》和《三个好朋友》。 鄂华也创作过科学童话《湖上的追逐》(1959年)。
  这一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正如蒋锡金所说:“在吉林儿童文学作品叙事话语的背后经常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弥散和蕴藉在作品的每个细节之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和内涵, 这种文化气息使我们在精神上与吉林地域文化相碰撞和对话, 使我们真正寻找到了吉林儿童文学的文化之根和吉林地域文化对吉林儿童文学创作的意义。”然而,我们不能回避在全国强调少年儿童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希望”的语境下,作家们以教育下一代为己任,出现了过分重视儿童文学的工具性、政治性而忽视文学审美取向的倾向,使儿童文学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又一阵地, 吉林儿童文学创作也存在这样的局限。1966-1976年的10年“文革”是儿童文学的荒漠期。 吉林儿童文学作品寥寥无几,依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很少,也没有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

  二、1977-1989年吉林儿童文学恢复期

  1977年,儿童刊物《红小兵》改刊为《吉林儿童》,成为吉林儿童文学的主要阵地。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教育部、文化部、全国文联、全国科协等中央部门在江西联合召开了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 此后吉林省召开了首次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相关部门开始加强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扶植。
  省内报纸《吉林日报》《长春日报》《江城日报》,文学期刊《长春》《春风》《东辽河》《绿野》《长白山》 均开辟过专栏发表儿童文学作品。 1980年“六一”前夕,举办了吉林省1954-1979年儿童文学评奖,吉林人民出版出版了《1949-1979年吉林儿童文学作品选》,同年成立了吉林省儿童文学研究会。 长春于1984年成立我国第一家出版妇女儿童读物的专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 《吉林儿童文学近作选》(收录了1980年-1982年吉林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中吉林儿童文学渐入佳境。
  从作家构成来看以文革前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作家为主,如丁耶、鄂华、胡昭、中申、尤异、张少武、郭大森等,体裁多为小说和童话。他们的创作比十七年更加贴近儿童生活,描写更加生动、 细腻。 如有尤异的长篇小说 《周岚和她的学生》(1983年),刘凤仪着的长篇小说《魔窟》(1985年),万捷的《深深的峡谷》(1983年),张少武的中篇小说《九月的枪声》(1989年),此外还有辛路的《尤努斯偷西瓜》,胡昭的《鱼》;胡昭的叙事诗《瘸狼》;中申的诗集《雪花·海风·篝火》;姚业涌的诗集《彩色的春鸟》、《黎明的星》、《风从四方来》、《校园朗诵诗》等。 此外儿童诗方面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作家———薛卫民, 他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儿童诗集《含笑的花蕾》。
  这一时期童话、科幻小说、散文、寓言数量较十七年明显增多。 主要童话集有郭大森的《天鹅的女儿》(1981年)、《蓝灯》(1985年)。 尤异的科幻小说在全国也产生影响 ,创作了 《神秘的信号》(1979年)、《未来畅想曲》(1981年)、《大洋里飘来的秘密》(1981年)、《在阿拉法星上》(1984年) 等; 散文集有吴菲的《有趣的星期天》(1979年)、《密林里的趣闻》(1982年), 文牧的《绿色的边境》(1981年),陈日朋的《天池梦幻》(1985年)等。 寓言有吴广孝的寓言集 《骄傲的红玫瑰》(1980年)、《猫法官》(1983年 )、《吴广孝寓言选》、《鹅女皇》(1985年 ),陆 景林的 《披着虎皮的狼》、《乌鸦和狐狸新传》(1984年)等。
  文革以后,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争论,人们对于儿童、儿童文学有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很多作家开始尝试着放弃从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式的语言和单一的、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作家们开始真正地蹲下来,甚至主张变成儿童来体会儿童的内心感受、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并用儿童感兴趣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艺术的再造, 体现了对孩子内心的探寻和艺术审美的回归。 吉林儿童文学在保留以往浓郁的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儿童内心感受,体现了对儿童的关怀。

  三、1990-至今吉林儿童文学发展期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大批的外国通俗文学、卡通片、漫画充斥国内市场,国内儿童文学一度低迷。1994年底,共和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主席作出了繁荣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影视文学“三大件”的重要指示,之后又作了“创作出我们自己的、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儿童文艺作品”的重要讲话,为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吉林儿童文学而言, 经过前十七年和新时期十年的积累,从90年代开始迎来了创作的高峰。一直活跃在儿童文学舞台上的老作家依然笔耕不辍,创作技法上更加成熟和完善,同时,一批青年作家成长起来,对儿童、儿童文学有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关注,为吉林省儿童文学吹来阵阵春风。这一时期地域题材依然唱主角,作品中融入了自然地理特点、地域儿童生活和民间传说。
  小说的创作丰富。老作家丁耶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少年的磨难》。谢华良的作品如《麦子麦子》《我很纯朴》等都是展现当代城乡儿童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的精品之作。 这些作品刊登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全国重点儿童文学杂志,收录在小说集《下雪了,天晴了》(2009年)中。 金叶的“都市少年三部曲”(1995年)《太阳桥》、《月亮船》、《星星河》 探讨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以及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贯穿着音乐的美和对艺术的向往。 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五十二集儿童电视剧 《小憨日记》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播出。 于德北擅长微型小说,其中微型小说集《美丽的梦》宇黎创作了长篇童话小说《神圣的火花》(2002年)《通往月亮国的路》(2006年), 故事发生在跨越时空、国界、语言、种族和物种的宏大、浩渺而神奇的宇宙背景中,既充满想像力又遵循传统,使中西文化在童话领域完美的结合。于德北擅长微型小说,其中微型小说集《美丽的梦》获2009年“冰心图书奖”,此外还创作长篇少儿科幻小说《拯救海底城市》《木偶剧场》《超级游乐营》《穿越时空的阴谋》;中篇少儿小说《失踪的妈妈》《夏令营奇案》《密林失踪者》等;长篇童话 《绿色和平城堡》《吹牛大王历险记》《撒谎大王历险记》。张永军的作品《少年特种兵》则以惊险场面、离奇故事和幽默语言,给孩子们讲述团结、责任、永不放弃的主题。
  总结:吉林省儿童文学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生长在这方土地还是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作家, 他们都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 细致入微的书写着东北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展现儿童生活的真实状态,发掘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文化资源,宣扬着一种质朴、纯粹、刚毅的情怀,丰富了全国的儿童文学书写。

  参考文献:
  [1]蒋锡金.吉林儿童文学的文化内蕴[M].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4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