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钟代华儿童诗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付冬生
发布于:2019-07-17 共7670字

  摘    要: 重庆市永川区诗人钟代华用孩子的眼光和纯真的童心去感受和捕捉, 用饱含浓墨的笔去描摹成长期少男少女心灵和情感微妙的变化, 淋漓尽致地解读了情窦初开的少年们内心的世界, 叩开了他们的情感之门, 穿梭于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之中, 从而创作了一首首少年内心世界的情感成长史, 引起少年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 钟代华; 儿童诗; 情感世界; 语言风格; 透视;

  Abstract: Zhong Daihua, a poet in Yongchuan District of Chongqing, uses the children's eyes and innocent childlike heart to feel and capture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 hearts and emotions of young boys and girls in their growing period. He thoroughly and vividly interprets the inner world of adolescents with their first love sinuses, opend their e motional doors and shuttles through the emotional world of young boys and girls, thus creating a song for adoles cents. The emotional growth history of the inner world arouses the resonance of young readers.

  Keyword: Zhong Daihua; Children's poem; emotional world; language style; perspective;

  新世纪以来, 在中国儿童诗歌的版图上北京、上海和重庆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而重庆市巴南区、永川区又成为西南直辖市重庆儿童诗歌的重镇。戚万凯为巴南区儿童诗坛的领袖, 永川区的领军人物则为钟代华。1993年, 钟代华推出第一本诗集《微笑》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先后出版抒情诗集《穿过那段雨声》和五部儿童诗集《纸船》《让我们远行》《迎面而来》《画山的孩子》《叶片上的童话》。钟代华选择儿童诗这条创作艰险之路默默耕耘, 努力前行, 他也是重庆当前坚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持续发力、非常有实力和影响的一位作家。钟代华用诗人的情感“写出少年的灵与肉、歌与笑、情与泪, 写出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思考、渴望与探求”[1]5-6, 揭示他们内心微妙幽深而多彩的情愫。老一辈诗人石天河肯定钟代华的儿童诗:“有一种青春气息, 有一种带着微笑带着歌唱走向春天走向阳光的力量。”[2]钟代华曾先后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建国40周年重庆文学奖”“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首届重庆儿童文学奖”和“小天使铜像奖”等多项文学大奖。他还夺得1995—1997年、1999年及2003年度全国读者投票评选的上海《少年文艺》杂志“好作品奖”。他的作品被收入《儿童文学选刊》《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60年典藏·诗歌卷》等多种选刊、选集和教材读本。

  在中国知网 (CNKI) 检索, 1991年以来有关钟代华诗歌研究的学术论文有十余篇。其中, 1995年4月《当代文坛》刊登的彭斯远教授的《全方位地表现孩提———读钟代华〈纸船〉有感》是最早研究钟代华儿童诗的论文, 此文拉开了学术界关注钟代华儿童诗的大幕。巧合的是, 当年钟代华儿童诗研讨会也圆满召开。同年8月, 西南大学蒋登科教授撰写的《儿童视角下的诗歌探索———钟代华儿童诗研讨会》发表于《当代文坛》, 进一步助推钟代华儿童诗研究的热潮。据统计, 1995—2008年间, 彭斯远、王泉根、谭旭东、李利芳、陈广根、谢丽和冯俊锋等儿童文学教授、博士、学者及作家等分别从钟代华儿童诗研讨会、儿童诗集《迎面而来》《纸船》的文本解读、钟代华儿童诗的语言特色、钟代华儿童诗的创作论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 也给重庆儿童文学界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触。此外, 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西部儿童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走近钟代华———钟代华诗歌创作研究》一书, 成为研究钟代华儿童诗的专着。该书对钟代华的儿童诗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在儿童文学界及广大少年儿童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7年, 重庆出版社出版钟代华儿童诗集《画山的孩子》《叶片上的童话》, 遗憾的是暂未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和评价。进一步分析发现, 最近八年间国内还未发现新的研究钟代华儿童诗的学术论文和专着。当前, 学界暂无研究钟代华儿童诗独特内心情感世界的学术论文, 也是一大缺憾。故本文拟从儿童视角出发, 全方位、多视角去透视钟代华儿童诗的情感世界和语言风格, 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钟代华儿童诗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一、儿童视角透视, 全方位展示青春期少年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的碰撞

  诗人邱易东曾在诗集《中国的少男少女》中谈道:“少年和童年是什么?不仅仅是单纯的露珠轻盈的舞姿, 不仅仅是微风吹过的小草嫩绿的致意。少年的心是大海是宇宙, 充满向往、憧憬, 渴望知识、力量, 希冀走向丰富、深刻、成熟。”[3]少年时代是人生中的特定时期, 是人由天真烂漫走向成熟稳健的过渡与转折;是人由依赖开始奔向独立人格的开始。处在青春期的少年迫切希望快快成长;渴望互相交流;更渴望人世间纯真质朴的友谊。他们对所处的世界充满着幻想, 对未曾到来的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少年的心中充满了“长大”的渴望,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早些进入社会去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片天空。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是人生宝库中最美妙的一章;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是人生乐曲中跳动最强烈的一个音符。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之间朦朦胧胧的情感是一杯不曾兑水的醇酒;是一枝楚楚绽放的玫瑰;是他们成长后心口上一颗不可磨灭的朱砂痣, 将永久地在他们心灵最深处珍藏, 这种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总令成人留恋不已, 历经沧桑的成人们则会更加怀念年少时无忧无虑的情感。少男少女之间朦朦胧胧的情感在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都有浓墨重彩的表现。如在秦文君《十六岁少女》中, 十六岁的“我”对郑闯纯真无瑕的眷恋之情, 作者以她女性真实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打动了许许多多成长中的少年。还有女作家韦伶的《出门》描写一位十五岁的少女在外旅游时与一名男生相遇, 短暂的邂逅不仅让她增长了见识且萌生好感。作者把少女内心的冲动以及对异性产生交往的渴望描摹得入木三分。少年的情感世界敏感中又有些嬗变, 脆弱中又有些坚强, 单纯中又有些成熟, 真诚中又有些开朗, 这也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情感世界的真实体现。

  研究者在全方位、多角度梳理钟代华创作的儿童诗后发现一个共性特征:“以诗去发现与歌吟童年是钟代华创作的精神基座。”[4]钟代华用光亮的童心去融化外部世界, 用光亮的童心去建筑语言方式, 形象地展现了纯净、光亮的童心世界, 他“留心当代少年儿童成长中那些不经意的但却很诗意的微妙瞬间”[5]。善于“用明快晓畅的诗句表达了处于青春期的朦胧幽思中的少男少女微妙难测的心思……”[6]他的儿童诗除了捕捉童心童趣与孩提生活之外, 还善于透过儿童的视角去透视校园、社会及家庭间不同的人情世故, 去触动少年男女敏感的神经元;去探究青春期少年男女的生理心理特征;去表现青春期少年男女内心复杂情感, 力图全方位展现少年男女现实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碰撞, 呈现出另一条与众不同的诗歌路径, 也体现了新一代儿童诗人孜孜不倦的追求。钟代华的儿童诗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少年内心情感世界, 其诗集《让我们远行》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故荣获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宋庆龄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趁着老师转身的间隙/趁着其他同学/还没在意的时刻/课堂上/我回头望了你一眼/望了一眼/平常早就在我心底/已有点深刻的你/也许这是一种特别的注视/难道就这样/我们开始走进了/一个陌生而新鲜的花季/如果这一瞬/能有你会心的一笑/你就是我身后的太阳/我就有了阳光的激励/从此总有一块磁石/在很多的时候/吸住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但愿课堂之外/我们都会阅读到一种/别人难以知晓的微甜/并品味那刚刚青春的情绪

  ———《课堂上我回头望了你一眼》[7]

  青春的萌动和渴望是每个少年必经的心理历程。在《课堂上我回头望了你一眼》中, 羞涩的少男少女渴望与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 但又不敢公开, 只能在课堂上偷偷观望, 在课下悄悄交往。作者把他们对异性交往的渴望, 但又怕被老师和同学发现的晦涩朦胧之情真挚传神地表达出来。作者把处在青春萌动期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朦胧的情感刻画得逼真又贴切, 形象又生动。诗人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描摹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真切地传达出友谊的纯真, 对未来的幻想, 与少男少女达成心灵的共鸣。有学者指出,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由于生理的普遍早熟, 带给他们心理的“成人化”倾向。据此我国不少儿童文学家也提出和证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个新的反常现象, 就是一些孩子对儿童文学竭力表现的天真烂漫和稚气非常反感[8]。而重庆诗人钟代华却用孩子的视角和纯真的童心去感受捕捉, 用饱含浓墨的笔去描摹成长期少男少女心灵微妙的变化, 淋漓尽致地解读了情窦初开的少年们的内心世界, 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穿梭于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之中, 从而创作了一部少年内心世界的情感成长史。

  二、把握“诗的尺度”“儿童的尺度”, 描写心灵深处不断得以升华的意识

  钟代华当过乡村教师, 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非常了解。分析发现, 儿童视角是钟代华儿童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他善于从儿童的视角去展开自己的作品。他的儿童诗在面对生活时, 能以孩提的心灵和语言去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 从而构成一个充满童心与真诚的艺术世界。钟代华说:“真诚地做孩子们的朋友, 走进并深入他们……我的儿童诗力求挖掘儿童的本真, 力展原生态的蓬勃、鲜活、苦恼、忧伤。”[1]5我们还发现钟代华尤其关注与同情当代少年儿童的生存现状和精神压力。他尝试着以一个心理医生、朋友和代言人的身份在孩子内心世界游走, 用优美的语言倾诉着孩子们内心的烦恼、忧伤与渴望, 游刃有余。类似主题在《小小精品屋》中体现得更加强烈。

  ……本来我们相隔并不遥远/也许心灵的道路隔水隔山/所以我才悄悄地向你放飞/但愿穿过雾朦胧雨朦胧/飞向谁也不知晓的岸边……也许很久很久以后/当婚礼进行曲为你奏响时/你可还记得/我那风铃曾经的旋律与悠然

  ———《小小精品屋》[9]

  在诗歌中作者描写了少年男女羞涩朦胧的初恋情怀, 透露出爱的信息, 钟代华把这种情感描摹得真实、细腻、恰到而又有分寸, 既珍视那深藏于心的美好情愫, 又未让其蔓延扩展。诗歌真挚如实地表现了青春期的少年们微妙而又隐秘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情感也是少年心中自我意识开始萌动的外在表现。尤其是诗的后两句, 使得整首诗歌在瞬间闪出璀璨夺目的火花, 产生无尽的诗意, 如一盏明灯点亮少年的心房。钟代华尊重少年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 用他敏感的笔触捕捉到少年内心微妙的变化,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少男少女的心理机制, 也为读者解读少年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一幅真实的画卷。

  着名儿童文学研究家王泉根曾指出, 儿童诗的两个尺度为“诗的尺度”与“儿童的尺度”。诗的尺度是儿童诗美学要求, 儿童的尺度则是接受对象的要求。我们知道, 儿童诗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 要求儿童诗作家必须非常熟悉、理解与把握儿童的心灵世界。作家在创作儿童诗时要着力表现他们的现实生活与心灵世界, 努力实现诗人与儿童两种审美意识的互渗互融, 创作出更多受到儿童喜欢的作品。在诗歌创作中, 钟代华也极力印证这一理论。他的诗歌尽情地抒写透明的少年情愫与精神吸引, 对少年男女情感世界的探索也成为其诗歌中最受少年读者欢迎的部分。他的诗歌还力图呈现揭示少年男女内心微妙幽深而又丰富多彩的情愫, 类似主题诗歌还有《划船少年》《阳光女孩》《青春的偷袭》《翅膀》等。正如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斯远所说, 钟代华的儿童诗总是努力表现孩子的友谊交往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男子汉精神, 同时也努力表现正在年少一代心灵深处不断得以升华的意识……我们发现, 他的儿童诗自然大气, 敢于描写少男少女在成长中遇见的阵痛以及与现实之间的困惑。钟代华观察敏锐、富于激情, 着力表现一代少年对校园和社会碰撞的诸多探索与思考。

  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曾提出“儿童反儿童话”理论, 这“反映着儿童渴望和尝试着追求的能力”。他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简直是一种写成熟的文学”。而成熟是什么呢?“成熟———就是丢掉童年的一些东西, 就是丢掉幼稚、软弱无能, 就是丢掉父母羽翼的保护, 丢掉甜蜜蜜的境遇”。他借鉴社会学家费孝通关于儿童在15岁时必然经历“社会性断乳”[10]474的理论观念, 以此论证少年存在从软弱走向强大,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变异过程。正是因为儿童心中的反叛和追求, 他们心中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动, 开始扮演他所向往的成人角色, 他们渴望能像成人那样与同龄异性交往。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少年对异性产生好感无可非议, 这是一种纯真浪漫的情愫, 也是他们渴望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更是他们尝试追求的一种能力的体现。班马还说:“正是在儿童与环境的种种冲突中, 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刚出现的这种自我意识, 首先是寄寓在儿童想象之中的。在这种带有梦幻性质的想象中, 他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勇士, 而暂时抛弃了软弱的儿童形象。”[10]475

  在当今, 少年已不再是“缩小了的成人”。如果还将他们视为“缩小了的成人”, 必然带给他们更大的反叛。青春期的少年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期, 他们不希望永远停留在“儿童状态上”。他们有强烈的变成大人的“心理定势”, 而不是被看作小孩子。他们处处希望长大, 摆脱童年, 对异性有更多的了解, 早些拥有自己的空间, 挣脱父母、老师的束缚, 努力走向成人世界, 能像成人一样正常地交往。儿童文学博士谭旭东曾说钟代华的儿童诗创作真正的目标“在于以美的诗行实现与少年的心灵交流对话从而达到慰藉少年心灵, 引导他们自强自立、向善向美”[11]。诗人钟代华正是用自己的成熟去重新体验童心, 去重新观察世界, 在与少年心理、生活同步的前提下去引导少年, 去用诗歌解读少年男女的情感世界;用诗歌去擦亮孩子的眼睛, 引领他们前进。从这一角度上看, 钟代华自觉地熟悉理解与把握儿童的内心世界, 全力实现诗人与儿童两种审美意识的互换。

  成长意味着一种生机美, 成长也孕育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也意味着少年渴望独立的意识。在钟代华《星座》一诗中, 少年不仅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的友谊的珍惜, 而且还表达了对快快长大的渴望, “在快要失去少年感觉的间隙/轻轻地映亮心中的花朵”。这一主题在《陌生的开始》中也有所表现, “陌生的眼神里/谁在鲜红/谁在翠绿/从陌生出发/我们一起走向不寻常的/那些阳光那些雨”。从重视少年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来看, 钟代华显然超越了前辈儿童诗人。“好孩子”“乖孩子”和“小太阳”的形象不再出现在钟代华的诗中, 儿童的个性特征与品格的真实性大大增强。在钟代华的笔下孩子不再单纯、可爱, 他们已经变得早熟,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单纯”的“成熟”, 才更加激起他们对异性交往的渴望。钟代华本人也说“没有秘密的青春, 如同没有云彩的天空”[12]。诗人钟代华也像导师一样给青少年加以引导, 帮助其纾解心中的烦闷。“没有邀约/我们在各自的阳台上/偶然相望一动不动目光直率得有些不可名状”“该上学了还没有出发/就设想着找个理由/与你同行” (《阳台少年》) 。“女孩的出现男孩总会不自觉地/看上几眼/只有青春/才读得出的那种芬芳/如果男孩与女孩同行/男孩就会多一分阳光” (《阳光女孩》) 。类似青春的主题在《第一次等女孩上学》《为女孩撑了一次伞》都完美地得以体现。钟代华儿童诗中的少男少女敏感、多疑;聪明、进取;单纯、开朗;欢乐、悲伤;成熟、胆大。作者把处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内心情感世界解读得清楚、明白。这也正如彭斯远教授说:“钟代华诗作之所以在儿童诗苑占据着自己的独特位置, 主要在于他能顺应小读者的生理心理特征, 顺应其不同智力发展与阅读欣赏兴趣进行写作。”[5]1

  三、追求“朦胧含混”“忧郁沉重”内在的多种语言风格

  着名诗评家、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吕进教授评论钟代华的诗:“他的诗, 用光亮的童心去融化外部世界, 用光亮的童心去建筑语言方式, 形象地展现了纯净、光亮的童心世界, 联想丰富, 技法多样, 节奏明快, 为我国儿童诗的拓展积累了有益的艺术经验。”钟代华的儿童诗也开始从以往单一的浅显易懂、欢乐明快的风格, 走向包括朦胧含混、忧郁沉重在内的多种语言风格。彭斯远指出:“语法 (造句) 要单纯而又不呆板, 语汇要丰富多彩而又不堆砌, 句调要铿锵悦耳而又不故意追求节奏。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要尽可能少用抽象的词句, 尽可能多用形象化的语句。”[13]钟代华的儿童诗整齐与错综、简洁与繁复交融错落, 对语法规范的突破等等都表现了他具有较高的文体自觉性, 他始终在儿童诗的文体可能之中进行着各种尝试与探索。在诗中, 尤其对少年心态的表达上, 钟代华并没有运用一些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词语。他努力追求色彩的浓烈与凝重, 这使他的诗因为色彩而亮了起来, 活了起来。在《洁白是雪的青春》一诗中, 作者把“洁白”“绿”“暗”“纯净”“透明”等大量颜色词汇运用得得心应手。在修辞方式的使用上, 钟代华的诗歌除了经常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手法外, 还频繁地使用象征派诗歌中的通感手法。如《小小精品屋》中, “心一会就彩色了/那些感觉被染的青嫩新鲜”。“彩色”“青嫩新鲜”本来是形容词, 用来形容客观存在物体的外观色泽, 可是在这里却用“彩色”形容“心”的感觉, 用“彩色”形容少年在精品屋愉快喜悦的心情, 用“青嫩新鲜”表达少年在精品屋欢快雀跃的感觉。如《迎面而来》中, “男孩女孩的梦幻/是七色斑斓的翅膀/天南地北时时刻刻/鲜艳的歌声都在开放”。这是花季少男少女最真实的写照, 在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通感手法, 将少年男女青春阳光的形象与嘹亮昂扬的歌声融为一体, 用听觉来比拟视觉形象, 可谓恰到好处地展现出少年男女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作者还违反语法现象, 突破常规句子搭配, 敢于大胆拧断语法的“脖子”。如《陌生的开始》中, “陌生的眼神里/谁在鲜红/谁在翠绿”。“鲜红”“翠绿”本是形容词, 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使用, 这样就使整个句子活了起来, 整首诗歌显得生机盎然, 使“陌生的眼神里”充满“色泽”, 同时也把少年内心世界渴望与陌生同学交往的情感解剖出来。钟代华时常通过语法规范的突破, 大胆活用汉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将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常用搭配习惯创新, 在凸现诗歌散文化和韵律化结合的同时, 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语言效果。在组诗《阳台少年》中, “我的心情都玫瑰色了”, 心是玫瑰色, 看似搭配错愕, 但细细读来却赋予了诗歌语言新的诗味。钟代华《路中》写道:“梦幻的枝丫上/挂满了童话串串。”这些语言看似不合逻辑, 但细细读来却别有一番情趣。

  上述的这些特征也正是钟代华诗歌不断创新的亮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泉根.儿童诗的两种尺度与儿童的认同度——钟代华诗集《迎面而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5-6.
  [2]彭斯远.钟代华儿童诗透视——《青春少年》代序[J].重庆师专学报 (综合版) , 1998 (3) :26-28.
  [3] 彭斯远, 郑德昌.少年精神世界的守望者[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1.
  [4]李利芳.童真世界的浪漫诗吟——钟代华儿童诗创作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39-43.
  [5] 彭斯远, 瞿亚红.走近钟代华——钟代华诗歌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6]谢丽.来自孩子心灵的音符——论钟代华《迎面而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102-104.
  [7]钟代华.迎面而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5.
  [8]彭斯远.儿童化与成人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悖论现象考察[J].昆明学院学报, 2002 (1) :1-4.
  [9]曹文轩.2001年中国最佳儿童文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329.
  [10] 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的鬼才班马作品精选[M].南昌:21世纪出版社, 1997.
  [11]谭旭东.独特的艺术敏悟和诗歌追求——论钟代华儿童诗[J].重庆师专学报, 2001 (1) :19-21.
  [12] 柯愈勋.花儿的师姐——读钟代华儿童诗集《纸船》[N].西南经济报, 1995-03-11 (4) .
  [13] 彭斯远.中国儿童文学潮[M].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6:78.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付冬生.钟代华儿童诗情感世界及语言风格透视[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3):78-8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