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夏目漱石和《心》的介绍及其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8 共2774字
论文摘要

  长篇小说《心》是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之一,于 1914 年 4 月 20 日至 8 月 11 日连载于东京、大阪两地的《朝日新闻》上,发表至今整整百年。在日本,《心》成为高中国语教科书的指定教材,学生的必读书目。在国外,《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世人阅读。夏目漱石曾推荐这部小说:“我向希望认清自己心灵的人们推荐这部已认清了人的心灵的作品。”

  1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 年生于江户的一个小吏家庭,14岁开始学习“汉籍”,侵润了东方美学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日后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写“汉诗”是其终生爱好和精神寄托。“漱石”之名,即出自《晋书·孙楚传》中“漱石枕流”之句。21 岁就读于第一高等中学本科,23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专业学习。其间因痛感东西方文学观的巨大差异而陷入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1895 年赴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为日后《哥儿》的创作积累了素材。翌年转赴熊本县任高等中学讲师。1899年赴英国留学三年,学习英国文学和教学法。回国后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中学和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我是猫》,并一举成名。1907年进入朝日新闻社任小说专栏作家,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一直笔耕不辍,直至 1916 年因胃溃疡去世。逝年仅49岁。

  2 夏目漱石和《 心》

  1914年4月,夏目漱石动手写大病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心》。这部小说先是在报上连载,后由岩波书店出版单行本。起初采用自费出版的形式,夏目漱石死后才改为普通的出版办法。封面是由夏目漱石自己设计的,采用中国的石鼓文图案。这种富有特色的图案后来多次被用为夏目漱石全集的封面装饰。

  小说《心》动笔之前,夏目漱石在一封信里谈到自己的写作计划时,这次打算写几个短篇,题名各不相同;然后,正像过去常有的情况一样,这部作品也是越写越长,仅仅“几个短篇”之一的《先生的遗书》就写了将近三百页,其余的“几个短篇”根本没有就搁笔了,但仍以《心》作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小说《心》只由《先生的遗书》的三个部分组成,即《先生和我》、《父亲和我》、《先生和遗书》。这三个部分在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互相联系,甚至可以说,前两部分的存在是为第三部分服务的。

  3《 心》综述

  小说中的“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先生”的不凡气度让“我”心怀崇敬,想要更加了解他。与“先生”一家来往后,发现“先生”内心似乎隐忍着一种难以启齿的痛苦,连妻子“静”也不知道的秘密一直困扰着他,也让“我”更加对“先生”感到好奇,想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先生”一直是活在自我厌恶和良心的谴责中,惶惶不可终日。后来“我”离开东京回到故乡,与病重的父亲待了一段时间,期间收到“先生”的一封长信(此时“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在“先生”年轻时,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好友K 同时爱上了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先生”设计了K,在他之前对房东表白了爱慕之意,使得 K 彻底失恋了。之后,K 在房子里悄然无声地自杀了,同时“先生”也如愿以偿。虽然和小姐结了婚,之后的生活也算幸福美满,可是“先生”却时刻受到良心的谴责,最终抵不过长期心理压力和道德的鞭挞,也自己了断了生命。小说《心》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4《 心》的研究现状

  4.1 日本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心》无疑是一部充满了谜团的作品存在。因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心》这部作品一直被持续研究、分析。有关《心》的研究、论证,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明治时期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日本近代国家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夏目漱石的《心》,则被很多人看作是明治时代的缩影。

  对于《心》的研究在日本经历三个时期。(1)同时代评论、战前(1945年以前)的研究。(2)昭和 20 年代(1945 年)以后的研究。(3)平成 6 年(1994年)以后的研究。昭和20年代(1945年~1954年)的研究对主人公“先生”的论及较多,但还没达到全体细密的分析程度。昭和 30 年代(1955 年~1964 年)的研究注目于“明治精神”“、先生”“、私”。昭和 40年代(1965 年~1974 年),转移到其他的登场人物,作品的构成以及作品中暗含的抽象意义的研究、论证。可以说纵览全局。进入了详细的作品论的时代。《国文学—解释与鉴赏》每年组织《漱石特集》,推进对夏目漱石作品的阅读,优秀的研究者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昭和 50 年代(1975 年)以后的研究,沿承昭和 40 年代的研究,作品论更加精细,然而,虽然发表了大量论文,但有强烈印象的稀少。对“お さん”的研究增多是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重新提及“私”和“先生”的关系。在昭和50年代有2次研讨会。至今值得关注的重要发言仍有很多。昭和60年代(1985年)到平成年代初期属于文本论时代。平成 6 年(1994 年)以后的论证看,受《心》论证的余势影响,触及下列事项的论证较多。围绕小森阳一、石原千秋各自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论争。

  a.对于「遗书」是否公开发表;b.对于“静”的他者性;c.围绕现在的“私”的问题。根据石原千秋的报告,关于《心》的论文数量主要有450余篇。而这其中200余篇是1985年3月以后发表的。从1997年到2000年这4年时间里,有30篇以上有关《心》的论文发表。专家、学者对《心》一直持续着高度的关心。

  4.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国内研究来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了夏目漱石小说评论论文近 985 篇,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夏目漱石研究博士、硕士论文共189篇。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向远指出从20世纪20年代到 90 年代末期,对夏目漱石的作品的翻译、评论和研究已有 80 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夏目漱石生平和创作经历的介绍上,甚至一些研究论文几乎成了夏目漱石作品的梗概介绍。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对《我是猫》的翻译、评价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主要是对夏目漱石后期作品的翻译、评论和研究。而其中“后期三部曲”之一的《心》使中国文学研究界对夏目漱石文学的关注达到了一个顶峰,夏目漱石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3 年 13年间国内期刊刊发的夏目漱石《心》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达20余篇。

  纵观各种研究成果,主要总结如下“:先生”自杀的原因“、K”自杀的原因“、明治精神”的意义“、殉死”的意义“、先生”自我本位、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内心、日本近代化的苦闷以及小说的叙述技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小说《心》已发表百年,但仍具有其文学意义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少华.夏目漱石《 心》[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

  [2]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赤羽学.夏目漱石的《 心》 与个人主义精神[J].日本研究,2005.

  [4]叶琳.对明知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 心》[J].外语研究,2003( 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