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德语专业教学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15 共1543字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加深,小语种专业一度成为大学新人类的热门选择。在这其中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也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既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发展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特点,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而选择专业的人,尤其是语言,一方面是出于个人爱好,另一方面看重的是就业形势,把语言作为专业的人,对此更是十二分地关注。 CCTV-1 朝闻天下中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07年的就业状况,其中涉及本科专业226个,就业状况依据每年9月初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德语排名前十。据北京晚报08年的报道,调查显示,本科专业高薪前10名中,德语专业排名第三,这说明小语种和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出于我国大学毕业生薪资结构的塔尖。
  以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约有40%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就职,其余的则不均衡地分布在国家外事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或新闻单位等。以近期人才供需状况看,德语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容易,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这种令人可喜状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中德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和旅游事业等方面的合作。
  另外,又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德语专业学生对德语能力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应市场的需求,以上的文章中已经分析了当今的就业需求,这就为我们日后的德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德语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这是基础德语教学所要求的。在此基础上,最好是培养有扎实的德语基本功,又有相应的机械,汽车等专业背景的宽口径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能力的德语专门人才。使其能够胜任教育,科研,涉外企业,对外事务,对外经贸,信息处理等部门从事教育,研究,翻译,管理等领域的工作。
  德语的就业形势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会让人太惊喜,也不会让人太失望,在外企吸收人才方面,德企是表现最好的,尤其是汽车行业。鉴于这方面的需求,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以汽车德语为主的科技德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词汇,还可以学习到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日后顺利适应并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教材选择上也要更贴近生产,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了解汽车生产及通用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该领域工作多年的高级翻译及工程师,为学生做实用性的讲座或知识培训。传统教材中涉及的一部分工艺知识可能已经过时,最好是借鉴现行的汽车行业翻译资料作为模板,讲解企业中正在使用的工艺,及时更新信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汽车制造分为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重要专业,可以先从这四大专业入手,让学生对汽车制造有整体的了解。授课方式上,传统的讲解词汇是不够的,学生不能更直观地感受这些零部件是做什么的,有图有文字最好是用实物让生僻的词汇讲解更生动,学习效果也会更理想。与此同时可以开设科技翻译课程,把工厂现行的技术资料作为教材,为学生“现身说法”。对于这一点,师资的配备也很重要,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最好是有多年翻译经验的工程师,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困惑。
  希望如上的心得体会,引起同僚们的共鸣,切实指导日后的实践教学工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啸,周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J].重庆大学学报,2005(5).
  [ 2 ] 许利平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 J ] . 怀化学院学报,200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