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0 共5392字

  1 相关理论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率到达不了预期值,造成企业受到损失的可能性。而狭义的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如资产结构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企业无法在期限内履约对债务进行清偿或由于融资的不当方式使银行投资遭受损失的风险。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无法完全由主观能动性进行消除,但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使财务风险被避免或降低。

  1.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特指商业银行在管理运营过程中因为对财务风险的把控不强、管理不当或者是由于银行内部资本结构配置的不合理等原因从而造成银行的支付活动受限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影响这类不良后果的各种概率性风险事件的集合。具体来讲,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包括了由于营运资金不足导致的借款不能按时履约支付的流动性风险;由于对风险资本的准备金不足导致的资本管理风险;不良贷款造成的资产质量风险和由于市场环境变化例如利率汇率的不利变动导致的市场风险等等。

  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与种类。

  1.2.1 财务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由于其作为运营着货币资金和信贷业务这样特殊企业,相较于其他普通企业来说,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自然也会有其独有的特性。

  第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最基础的特征,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个人主观行为造成的不确定都会影响结果的改变。商业银行的显着特点是利用客户的基础存款作为运营资本,自有资本占资产比率远低于其它行业。这种经营模式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就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加上由于外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人们很难预测到未来事件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造成银行业的财务风险的形成。

  第二,隐蔽性。在金融危机或是经营事故彻底爆发之前,可能会由于之前银行信用运营状况表现良好而遮盖住商业银行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隐蔽性或许在一定程度有可能为商业银行内部提供弥补风险的一段缓冲时间,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的这一特征虽然短时间内掩盖住了危机出现所造成的损失但并不能帮助银行积极的面对财务风险的防控。

  第三,可控性。风险与决策是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的。不同领导人因其领导风格各有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决策结果自然也是不尽相同的。商业银行风险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减小经营管理中的波动性,建立统一标准化的内控平台,规范员工的行为,减少触碰道德法规和违背行业准则的现象发生,建立系统而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着重强调信用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尽量将风险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之内。

  第四,扩散性。商业银行不同于普通行业,信用度是事关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也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随着不断扩张自身业务的同时, 信用活动的财务风险也在成几何倍的速度扩大,这就是商业银行明显的扩散性特征。另一方面,扩散性也包括整个银行业之间的快速关联性。由于目前整个金融体系中各个金融单元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此时如果某家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或资本运作出现问题,其他机构很大可能会被影响,甚至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此时如若面对整个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的大前提下,这必然将会使得此机构发生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营业资金流动性不足、或失控,甚至进一步引发社会信用危机等可怕后果。

  1.2.2 财务风险的种类。

  第一,资本管理风险。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风险指的是由于对风险资产计提的资本损失准备金的不充足从而导致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很大可能会使银行遭到损失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银行根据自身风险状况计提的准备金不足以及时对各项风险损失和到期负债进行清偿的风险。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保持较高比例的资本充足率不仅是资产安全的保障,更是银行能够持续良好运营的前提。

  第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营运资金的供给与需求通常都处于不对等的情况,基本没有达到过均衡的状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的是企业没有办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及时可靠的资金供给从而造成的使银行蒙受损失甚至破产的风险,例如银行由于流动性的缺失从而导致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提兑要求或者无力在规定期限内对负债进行履约偿还的风险。

  第三,资产质量风险。存贷款利息差是商业银行创造利润最主要的方式,因此贷款质量问题便成为了银行运营所关注的最重要的项目。虽然银行在决定放贷之前一定会进行严密的考察,但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贷款人发生违约,因此贷款人能否在贷款存续期对借款进行及时、足额的清偿是不确定性的。这时,就会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若资产质量差即不良贷款很多,则会使银行的利润遭到很大的损失。因此,对资产质量风险进行严格把控对提高银行收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属于价格风险,因为价格随着利率波动而受到影响。商业银行自身资本负债的结构和宏观经济政策形式都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产生影响。尽管我国的利率正逐渐走向市场化,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利率调整的大体方向仍由中央人民银行进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控就比较艰难,只能尽可能地通过科学安排资产负债期限和货币配置结构等手段尽量规避风险。而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币汇率的变化使商业银行可能遭受汇兑损失的风险。现如今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行外汇交易时所产生的汇兑损失和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造成的银行自身持有的外汇资产贬值的风险。过去我国实行的汇率体制是固定汇率制,汇率变动受上级监督管理机构严格控制。但目前,我国的汇率变动参照市场供求的反馈结果,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汇率变动尽管还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监管,但是也逐渐转向由市场供求控制的浮动汇率体制,这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1.3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时,通常要设置财务风险的衡量标准并设定相应的指标。商业银行一般把行业的平均值或本行过去的历史数据作为衡量财务风险管理好坏的依据。通常,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评估方法被分为统计和非统计两种,也可以把其划分为定量和定性分析。银行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所属环境来确定企业具体具体采用何种方法。

  1.3.1 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是根据财务报表数据例如资产负责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数据和各类相关财务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的一种方法。财务报表法可操作性强、数据来源可靠、便于理解等特点。

  1.3.2 指标分析法。

  指标分析法是指把从企业财务报表获得的数据、企业相关业务核算部门获得的数据和从统计部门取得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上通过对市场进行调研和从政府有关部门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摘取重要财务信息数据,计算能够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识别、评价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3.3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非统计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把要分析的指标作为因变量,然后衡量由于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相关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经济效益指标发生改变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敏感性变动程度来分析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状况。

  1.4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1.4.1 五级贷款分类法。

  五级贷款分类法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一种资产质量分类管理法。这种管理方法按照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把资产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种。然而每个国家对于这五类贷款的衡量标准不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贷款准备金率都是以贷款可能遭受损失的概率的历史数据和贷款分类后的结果为依托,在符合审慎原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的。而对于中国这类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则严格按照上级监管部门所发布的计提比例参考标准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计提。阿根廷和印度则根据贷款是否进行过抵押从而规定了不同的计提标准。各国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

  在我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同样规定了贷款分类的五级标准。根据贷款损失概率的不同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种。

  五级分类法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风险进行了量化,同样也使得贷款减值损失的会计核算标准更加的细化。五级贷款分类管理法提供了与风险更为相关的信息,使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的资产质量风险状况的评估变得更加清晰,可更容易把握不良贷款金额从而对银行资产质量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1.4.2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一种新的财务风险评价管理方法。这种新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主要被应用在对信用风险的估值上。在内部评级法中,商业银行根据内部数据对各类贷款人测算可能产生违约的违约概率,获取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等评级参数,这两个参数将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自行测算或直接由金融监管当局提供,然后根据以上数据加上违约敞口头寸和期限等数据确定银行对信贷资产进行授信的风险权重,之后根据内部评级法规定的六项风险类别(零售业务风险、公司业务风险、同业风险、项目融资风险、股权风险和国家风险)来衡量银行所受信用风险的状况,对信贷资产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在内部评级法中,有以下四种关键指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值和期限。违约概率指的是贷款人无力在偿还期限内进行履约偿还的概率;违约损失率指的是当债务人违约时为银行的经营带来损失的情况;违约风险值指的是对债务人违约时所产生风险的估计;期限指的是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向其提供的合同的有效期限。

  内部评级法的应用使得银行的资本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也与行内资源更加的匹配。通过这种方法对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也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控制。这种内部评级的原理还可以应用到对资产充足情况的评价当中。

  1.4.3 限额管理法。

  限额管理法是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等财务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限额管理法就是指对关键的风险管理指标设置限额,并在日常业务运营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观测其是否接近设定限额,从而对财务风险管控指标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风险限额是银行为控制风险所设置的量化指标,标明银行所能承受的风险上限。

  限额管理法主要应用于对流动性风险和资本管理风险的管理上,属于商业银行应用面较广泛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限额管理法包含以下三个步骤:(1)限额的设置,即对商业银行各个环节财务风险进行量化设置,把银行的财务风险政策转化为具体的限额指标。(2)限额的监测,即指利用风险监测系统对风险状况和具体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对接近或超过风险限额的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风险原因。(3)限额的控制,即对监测到的超过或接近限额的指标进行风险规避可行性分析,给风险控制提供有效的量化数据。

  1.4.4 缺口管理法。

  缺口管理法是商业银行为了促使银行收益的稳定增长,以预测利率的变化为依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控制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大小和方向,最终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缺口管理法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表现为资金缺口,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值,差值为正即是正缺口,差值为赴则是负缺口,差值是零则是零缺口;第二种表现为敏感性比率,即利率敏感性资产比上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值,同理,比值大于一为正缺口,等于一为零缺口,小于一为负缺口。

  缺口管理法实质上是利用利率变化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从而对银行收益进行管理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当利率升高时,正缺口会为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增加,反之,若利率处于下降通道时,负缺口会为银行带来收益。而就是因为缺口管理的这种特性,银行可以采取积极的缺口管理政策,根据预测到的利率变化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改变缺口大小和方向,从而达到增加利息净收入的目的。缺口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银行将承受更大的利率风险。反之,若银行不愿承担由于市场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可以选择采取谨慎的保守管理法,即尽可能使缺口缩小接近或达到零缺口,这样就可以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利息损失。

  1.4.5 敞口管理法。

  敞口管理法是商业银行为了控制人民币外汇汇率风险所采取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当银行面临外汇风险压力时,将产生汇率敏感性资产和汇率敏感性负债,这两者的差额中的一部分可以被银行人为地控制和抵消。而抵消后仍表现出差值的部分,即未被抵消的部分则会在汇率风险中暴露出来,最后形成外汇敞口头寸。

  外汇敞口头寸指的是银行汇率敏感性外汇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外汇负债的差值。若差值为正,则表现为债权多于债务,此时,若汇率上升,银行会遭受损失,若汇率下降,银行的收益将增加。通常,商业银行都会主动保留一部分外汇敞口头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银行带来利润。然而,外汇敞口过大也意味着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加大。通常,商业银行将实时监测敞口值,并结合限额管理,在兼顾外汇业务期望的收益率的同时考虑行内对汇率风险的容忍度,对外汇敞口实行限额管理。这种把敞口管理和限额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被称为内部敞口额度管理,即对各种外汇业务及对其各项业务操作的交易员设置外汇敞口最大限值,并实时跟踪监测。

  商业银行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风险价值模型、敏感性管理、组合利差管理等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