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中断及解决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20 共8093字
论文摘要

  一、残疾成人基本现状: 继续社会化中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世界银行 2011 年发布的《世界残疾问题报告》,全球有 10 亿多人患有某种残疾,约占世界人口的 1/7。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 8296 万人,达近 1 亿人口,全国残疾人口中,0 -14 岁的残疾人口为 387 万人,占 4. 66%; 15- 59 岁的人口为 3493 万人,占 42. 10% ;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4416 万人,占 53. 24%;残疾成人则占了 95. 34%。《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及历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目前针对残疾人的教育较多的是关注残疾儿童或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残疾人,对占极大残疾人口比重的残疾成人受教育或培训的关注并不够。

  成人教育本就是教育系统中的“洼地”,残疾成人教育更是被忽略,这一帮助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并未发挥其有效作用。我国残疾人继续社会化中断的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在其学校教育的过早结束、无职场归属的失业状态以及残疾成人社区教育的缺位。

  (一) 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中断表现之一: 学校教育的过早结束

  残疾成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我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 的残疾人为 94万人,仅占残疾人总数的 1. 1%; 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 406 万人; 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 1248 万人; 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 2642 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群体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其中,15 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 为 3591 万人,文盲率为 43.29%。由此可见,不仅目前的残疾成人群体人数众多,而且失学的残疾儿童又将是未来的低学历或文盲残疾成人,低学历、低技能的残疾成人人口只会日益增加。

  此外,残疾人受到的教育排斥现象较为严重,依然存在拒收残疾学生的问题,尤其在接受中高等教育方面,残疾学生受到阻碍相对而言更多。学校教育的过早中断,使残疾人失去了预期社会化的机会,即预先学习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的机会,甚至失去了初始社会化的过程,即儿童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过程,而初始社会化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当然即使是经历了初始社会化与预期社会化,也会因为存在其他种种因素阻碍他们的继续社会化,即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从而导致许多青年在未做好基本准备的情况下便开始进入了社会。

  学校教育的过早结束对残疾成人社会化的影响,体现在政治、道德、性别角色、职业等诸多方面。

  (二) 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中断表现之二: 无职场归属的失业状态

  从残疾人就业情况看,15 岁及以上工作的人口占该年龄段残疾总人口的比例为 31. 02%,而无业认可则占 69. 98%。调查人口中,非残疾人口在业比例为 72. 67%,是残疾人口的 2 倍多,由此可见,残疾成人失业现象非常严重。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实现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都要面对从依赖他人逐步过渡到步入社会的问题,必须在此之前、之中学习、发展并拥有社会适应能力,残疾人也不例外。而残疾成人在过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以他们的学识与能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劳动岗位,而社会大环境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一时难以向其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的到来,就业时更加强调就业者的竞争力,就业难问题一度成为社会问题,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的残疾人来说,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受到失学与无业“双重打击”的残疾青年群体,一再失去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继续社会化中断。

  (三) 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中断表现之三: 社区教育角色缺位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每个人终生都在其所属社区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所属社区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不论在学习合作和相互支持方面,还是在可能以更深入的方式积极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是如此。”

  由于受限于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大部分的残疾人是以社区为生活核心的,社区无疑是他们除家庭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因此,社区教育在促进成人继续社会化,尤其是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残疾成人大部分较早地离开了学校,起始教育接受得少,高校提供的继续教育机会不多,社会现有的教育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残疾成人社会化的需求。社区教育本该及时上位补缺,为残疾成人提供相应的补偿教育或继续教育服务,无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方面。但是现今的社区服务体系中,针对残疾成人的社区教育普遍缺失。社区工作者积极为残疾成人提供相应教育的意识也有待加强。我国残疾人所在社区(村、居委会) 中,68. 13% 的社区距离最近的法律服务所(司法所) 在 5 公里以内,只有 21. 86% 的社区距离最近的特殊教育学校(班) 在 5 公里以内,47.35% 的社区建有文化活动站(室) ,71. 95% 的社区设有卫生室(所、站)。可见,在残疾人的社区生活环境中,相比法律服务所(司法所) 及卫生室(所、站) 的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班) 和文化活动站(室)这两处可进行残疾人教育的场所的设立比例明显偏低。社区残疾成人教育场所的缺失是影响残疾成人进一步学习的一大障碍。社区教育服务与社区教育场所的缺少,导致社区教育在残疾成人教育中的角色缺位,影响该群体继续社会化的有效实现,是其继续社会化中断的又一表现。

  二、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的障碍与中断原因: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中断现象与其自身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归因于其自身。依据社会学观点,我们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在此暂且撇开残疾成人这一弱势群体个体的身体限制、心理限制等因素,而试图从社会关系、社会背景方面来分析、寻找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中断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 家庭角度分析

  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 7050 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 17. 80%。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但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家庭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却忽视了其对成人社会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家庭是成人社会化的必要场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因素对残疾成人社会化的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刚成年的残疾成人开始逐渐承担起公民角色、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角色等。残疾人的生活圈相比一般人更加容易局限于家庭之内,所以家庭教育对残疾成人社会化的影响比一般家庭要大。但是,父母对残疾子女时常存在负面态度或缺乏正确对待其残疾子女方面的知识,有的对子女的要求过低,过分地保护迁就,担心他们在学习或工作中被人歧视、受人欺负,不能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不愿或轻易不同意子女学习或就业,使残疾子女更加缺乏上进心,安于现状,不再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终成为家庭负担,也更加加大对社会的恐惧感;或对残疾子女过高期望,对其造成过大压力,并因为受挫而越发产生自卑心理; 或更有父母受缚于传统的“残废”残疾人观,怕孩子残疾的形象在外面给自己丢脸,而宁愿把孩子“锁”在家里。这些都不利于残疾成人的独立与健康人格的发展。

  此外,残疾成人还将面对婚姻社会化的问题。

  家庭对成人婚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婚、生育子女、丧偶三个阶段,残疾成人要经历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到老年阶段还要学会适应角色的丧失或改变,以及要能调整和协调各阶段中的各种角色等。然而,对于残疾成人来说,走上红毯的路就显得比一般人要长。全国 15 岁及以上残疾人口中,未婚人口 982 万人,占 12. 42%; 离婚及丧偶人口 2116 万人,占 26. 76%。北京大学教授郑晓瑛在其《中国残疾人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 与非残疾人相比,15 岁以上各年龄组残疾人的在婚率和离婚率均高于非残疾人,尤其在 25 岁到 50 岁之间最为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残疾人口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延续与扩展。对婚姻的憧憬与现实的结婚困境,使残疾成年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妨碍残疾群体的社会康复。残疾成年群体结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单身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同质性缘由,其中包括经济原因、残疾人自卑心理、残疾人结婚存在的法理上的二律背反困境、婚姻气候变化等。由此可见,残疾成人在婚姻社会化上尤其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 社会角度分析

  残疾成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进行继续社会化的责任,经常被归于政府层面,人们认为他们最需要的是政府的救济或社会保障。如在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中,就有研究者将残疾人群体归于社会保障意义的弱势群体,认为其缺乏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应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的视野,强调给予充分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之于残疾人的重要作用无可厚非,但是,残疾人得到的社会保障并不理想。城镇残疾人口中,享受到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仅占 13. 28%,领取过定期或不定期救济的占 9. 75%; 农村残疾人口受社会保障情况更不理想,分别仅占 5. 12%和 11. 68%。

  事实上,仍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是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其中还不乏创造性人才,这类人群同样缺失的是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就进一步导致他们竞争能力的低下,成为弱势群体。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残疾成人经常面临低学历、缺少技能、缺乏政治和社会参与、缺少工作机会等不利因素,他们面对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导致他们社会关系网络丧失而陷入边缘困局,也就成了边缘劳工。虽然有个人的缺陷和不幸的缘故,但还包括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的作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残疾成人素质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的现代化,他们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状态中,自身尚未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实现转变,因此劣势地位是不可避免的。除了社会救济方面需要满足基本生存保障外,残疾成人更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其发展能力与适应能力。提供受教育机会以提高素质和技能、进而实现充分就业是使残疾成人能力提升,走出边缘困境,回归社会是实现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虽然适合残疾成人的工作类型受到其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的制约,但是社会各部门组织对残疾人良好的就业环境创造的缺失也是影响其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在职业社会化方面。比如,管理部门仅满足于政令的上传下达,较少考虑如何具体去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使培训与市场衔接以及就业培训的实际效果; 政府部门还未充分发挥在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方面应有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举办的残疾人专场就业洽谈会也常流于形式,较少关注洽谈会的实际效果; 用人单位则较为缺乏履行扶助残疾人就业义务的自觉性。此外,社会上的不良“残疾人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残疾人的社会拒斥,都影响着他们接受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影响他们参加生产劳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进而成为影响残疾人实现继续社会化的巨大障碍。

  (三) 就业方式角度分析

  社会化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通过实现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得到维持和发展; 个人通过实现社会化,融入社会,在社会中立足。事实上,国家安置残疾人就业,是发挥社会化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也为残疾成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条件。

  从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方式看,国家主要安排残疾人进行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按比例分配工作的残疾人所在企业残疾人数较少。这类残疾人融入正常人的工作中,若适应得好,可以使一些残疾人感受到和常人一样的工作价值,非常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然而,这也容易给残疾人制造歧视及不平等的工作环境,也极可能因为担心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进而使其工作压力变大。此外,按比例就业分散在各个就业单位的残疾职工很难享受到针对残疾职工的集中管理与培训,残疾职工偏于从事一些操作简单的工作,他们在企业内所获得发展机会非常小,很难得到培训与晋升。

  在集中就业的方式中,盲人按摩机构和工疗机构也是较好的就业途径,但这些机构经营范围有限,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窄,发展机会相对福利企业来说也过少。福利企业是进行集中就业的重要方式,且残疾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营造平等的环境、进行集中管理与培训以及提供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现存的福利企业大多处于低端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低、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资金短缺,陷入了较大的经营困境。福利企业在残疾人保障中的作用逐渐被削弱。由于国家对福利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在现存的福利企业中存在为了骗取税收优惠的挂名福利企业,其并未真正给残疾人岗位,或者只是技术性不高的岗位的现象。这些都影响着残疾成人的职业社会化。

  (四) 学校角度分析

  学校在他们社会化中产生了一定的负向效果,尤其体现在残疾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中。一方面,学校受“人残即废”观念束缚,往往认为残疾学生学习能力差,会影响升学率或就业率; 另一方面,出于经费考虑,学校也不愿意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专门添置残疾人教学用具,增加特教师资,因而不愿或直接拒绝接纳残疾学生,使得残疾学生只能徘徊在校园之外。此外,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从制度上将许多残疾学生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对于进入高等特殊教育阶段的残疾人来说,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高校本可以为其社会化发挥巨大作用,为其预备做好进入社会前的预期社会化过程。但是,我国现今的高等特殊教育面临着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难以为残疾大学生提高良好的预期社会化条件和资源。从发展的宏观层面上看,高等特殊教育的规模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 高等特殊教育整体的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统一的宏观指导与管理;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设置较为传统、单一; 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匾乏;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办学层次不高等。此外,各类高校提供残疾人进行继续教育的机会也非常少,对残疾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

  三、促进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 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

  社区是残疾成人除家庭之外的重要活动场所,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能对残疾成人进入社会起到一个良好的衔接作用,是对其进行继续社会化的最佳场所,也是对残疾人进行补偿教育的最佳途径,能有效促进其继续社会化,因而社区教育成了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的最佳选择。此外,社区工作者相对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是与残疾人相对亲近的,较为了解该社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与需求,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社区能提供给社区内残疾人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各类需求。社区教育既能包括对残疾成人这一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服务,也应包括对强势群体(如社区人员、企业等) 的教育,改变他们对残疾人的不良观念,使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有效的援助,从而促进残疾成人的继续社会化。社区教育在促进残疾成人继续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心理上: 从自闭走向开放

  通过宣传栏、现场咨询、社区活动等形式在社区开展相关的社区教育,普及关于残疾人地位的认识和残疾知识,引导大众给予后者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营造残疾人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氛围。通过社区教育提供残疾成人正能量,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和咨询,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残疾成人间的交流,以及与社会的交流。通过榜样的力量,如张海迪、霍金等名人故事以及身边的残疾人的优秀事迹,宣传更多正面观念———残疾人虽然有缺陷,但是与健全人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而且常常在其他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能力,残疾人不但不是社会的负担而且可以积极回馈社会———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心理,进行正确积极的自我评价,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社区教育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场所,多形式地促进残疾成人的社会化程度与水平,给予残疾人更多的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帮助他们在心理上从自闭走向开放。

  (二) 生活上: 从依赖家庭走向关心家庭

  首先,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是针对残疾成人家庭生活的教育,帮助残疾人更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调节有残疾人的家庭中常会出现的亲子相处问题,并改变残疾成人的依赖心理; 另外,还可以为残疾成人的婚姻社会化做好预先准备,使其积极面对家庭生活; 其次,通过社区教育改变父母对残疾成人子女的态度,调节家属的情绪,缓解他们的思想压力,使他们从家庭上支持残疾成人融入社会,而不是提供残疾人依赖家庭的温床; 最后,通过社区内的各种亲子活动的开展与更多的社区居民接触,一方面使社区居民更加了解残疾人进而关心接纳残疾人,另一方面使残疾人更多地了解一般家庭的和谐相处模式,更加关心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

  (三) 工作上: 从熬时间走向努力工作并实现价值

  教育培训是劳动就业的重要前提。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下,残疾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真正意义的“小康”,就需要加强残疾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例如,社区教育提供的培训服务能够促进他们劳动技能的发展,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进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工作,从熬时间转向努力工作并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通过社区教育机构与辖区内的企业沟通,宣传残疾成人的工作能力以及国家对福利企业和按比例就业企业的优惠政策,为残疾成人争取进入工厂或企业实习的机会,使用人单位从根本上消除能力歧视,进而使得残疾人实现从被动接受政府安置到为企业主动接纳的转变,以此促进残疾成人的顺利就业,促使他们继续社会化的实现。此外,立足于目前就业岗位的主要增长点在第三产业以及社区发展的现实,社区在实现残疾人职业社会化,提供就业援助方面,还可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社区互助网络。社区就业方式不但门槛低,就业机制灵活,就业弹性大,工作地点距离近,是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选择,而且能促进社区资源的综合应用。残疾人通过工作融入社会,走出自卑心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四) 学习上: 从学校教育中断走向终身教育

  如果把教育视作一个整体,那么,成人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基础教阶段受到损失的个体提供在非基础教育阶段的补偿教育,其中虽然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扮演主要角色,同时也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的功能,建立广泛的社会互助网络。另外通过宣传终身教育思想,使基础教育缺失的残疾成人相信在学校教育过早中断之后,仍然可以再接受教育。残疾成人学习起点低,社区教育基本能满足他们教育需求,尤其是通过作为中介介绍推荐高校或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各种成人教育形式,如学历教育方面的特殊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考等,非学历教育方面的职业教育、闲暇教育等。此外,社区还可以通过与高校或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残疾人中学毕业后或接受继续教育或就业,除了需要学校教育外,社区教育也是向残疾人提供就业指导和实践的非常重要的场所之一。相对于较为封闭的学校环境而言,社区是个开放的系统。社区教育有益于弥补残疾人社会信息太少的缺陷。

  社区教育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使残疾人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充分地掌握社会规则、社会标准,并最终以更佳的状态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2][8][9][10][12]中国残联.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3][6]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3 -84、272.
  [4]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 150.
  [5]高志敏等. 成人教育社会学[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393 -395.
  [7]联合国教科文组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6 -97.
  [11]苏雪萍. 红地毯到底有多远———透视残疾成年群体婚姻缺失[J]. 社会福利,2005,(8) : 47 -48.
  [13]赵路淋. 残疾人教育中的社会排斥研究[J]. 科教导刊,2013,(9) 上: 254 -256.
  [14]曲学利,吕淑惠.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4,(6) : 71 -7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