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特征与实现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8 共11406字

  美国以创新和发明见长,较少保守思想,不断开拓进取,科技发展世界领先。美国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着重为造就创新型拔尖人才奠定基础。本文结合笔者多次访美实地观察,就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推动因素、理论依据、实现途径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取向,旨在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超越和扬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面向现代经济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但创新教育更是新时代所急需。传统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稳定性,重视知识的记忆和再现,教师重在讲授知识,学生重在记忆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和准确度成了教师最关心的事。应当承认,传统教育不太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有关。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美国学校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最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超越性

  创新教育摒弃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学,重构和内化前人积累的成果。传统教学常常按照一个模子“复制人”,而不是致力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新人”.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不拘泥于现实知识的传递,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各种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美国学校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品格。

  (二)独立性

  创新教育强调对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行动意识的培养,而学生独立性的产生与培养需要适当的环境条件。一方面,开放的实践场所是创新教育开展的空间条件。美国校内外高度开放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的学校还开设创造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开展的实践条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避免让学生陷入沉重的课业负担、繁琐的死记硬背,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体性

  创新教育针对的是能够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多样发展,而创新教育则追求人格发展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矢志不移的人生信念、坚忍不拔的奋斗意志。2015 年,美国创新教育基金会倡导美国学校培养学生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具备的独特精神品质,即坚持探索,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框框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务实作风;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等。[1]

  二、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推动因素

  创新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创新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最可靠的发展依据。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所以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实现了高水平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创新文化的辐射

  美国根植于新大陆,这与欧洲社会不同。滕大春先生在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译本作序时写道,美国需要拓殖边疆,需要冒险开辟,需要超新求生,需要在非固定、非永恒、非一成不变的环境中,面对新事物,提出新见解,从而建造新世界。客观形势迫使人们勇于探索而不守成规,革故鼎新、大胆尝试、勇于试验、不怕失败,由来已久。[2]这种传统延续至今。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美国立国精神的平等、自由、民主理念作为文化基础。学术平等表现为藐视权威、挑战未知、质疑既定结论,“于不疑处有疑,方能进步”的学风,这是去中心化的重要体现。美国中小学教育强调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不拘泥于前人和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承,试图通过已知结论的推导求证,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勇气和发问精神。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是多族裔、多种文化的大熔炉,利于多种理念的碰撞和交汇,这种环境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土壤和发展空间。

  (二)社会进步的呼唤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人们不断创新。随着创新周期的缩短,创新成果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出各种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诸多领域开拓创新,最终使这个年轻的国家发生巨大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的基础,作为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创新教育的培养重任,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和发展可能性。

  (三)科技进步的诉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带来巨大改变。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同发展经济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改善社会物质生活实施条件的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提高社会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寻求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重大问题的需要相结合。美国同行认为,人类已经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实施大规模知识战略,建立完善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云计算,才能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方面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3D 打印的风行,航天科技的迈进,生物工程的普及,对基础教育培养人的内容、规格、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知识陈旧率的加快,更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要切实从培养学生的高素质为目标推动各项改革;要由过去主要注重学科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要由过去的主要注意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转向不仅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要由过去主要根据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转向不仅要根据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而且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质量;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提高其心理素质,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

  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注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即全面发展。但作为个体,由于其先天秉赋、后天成长经历和所受影响不同,每人都有其自身特征并逐步形成相互区别的发展倾向和特长。

  学生个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应当受到特别关照和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之关键环节。多数美国中小学教师不以是否听话或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优劣,因为单一层面的评价标准容易造成方向性引导,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

  对于教育本身来讲,创新教育以较强的科学指导作为发展依据,如心理学理论的脑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其具有科学存在的内在可能性。
  
  (一)脑科学基础

  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而迄今开发利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学生的发展应是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需要开发大脑潜能,提高认知能力。随着人类对大脑功能的细致化认识,人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逐渐被明晰化认识。在对左脑功能偏重于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理性思维等认识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对右脑能直接产生的能力有了科学的认识,如具体思维能力、空间认识能力、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情绪表达和识别能力等方面。充分开发、运用右脑,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创新潜能的开发,而创新教育则是可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国中小学教师在充分认识脑科学的基础上,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并通过专业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激发,为学生创新特质由隐性潜能向显性能力的转变提供外界动力。美国中小学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发现创新的火花。对右脑机能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教师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态度和批判精神,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促进创新教育成果的实现。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即强调学习的发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构有创造性的意思;第二,建构必然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的起点与发展的基础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动作或行为。建构是一种主动建构,并不是外界给予任何刺激主体都会发生建构,而是只有学习者了解了刺激对自身的意义或发现了刺激与已有经验间有某种关系时才会去建构。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其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整个人而不是单纯认知成分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由与充分的发展。

  创新教育不仅与教学中各种因素有关,也受来自课堂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根据学生背景知识,把学科、社会和个人三者要求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评价应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把是否利于学生发展作为合理教学评价的标准。

  在管理上,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仅仅是教书匠。教学应是师生间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应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想象空间和施展余地。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作出自我选择,使之具有创新能力,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 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环境下,个体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他还强调,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创新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人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应是开发智能的教育,其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创新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又必须从多元角度去思考,切实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多元角度培养创新人才。传统教育侧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训练、开发和评价,使相当多学生的潜能被忽视、被压抑甚至被摧残,而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以语言和数学逻辑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框架,它拓宽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为挖掘学生身上尚未被开发和发现的潜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智能的兴趣目标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现代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基础。

  四、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与传授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美国中小学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例如,美国长岛市高中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在讲授气体的占空间、可压缩、易扩散性质时,都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学校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冲破现成的思维定势。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就能激发创新的火花。美国中小学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在普通的教育教学中,美国中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性支持,这同样是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条件性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