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理工科大学院校创新教育的体系和平台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8 共4811字
摘要

  自1995年起,党和国家在各种会议中,多次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并且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2002年,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定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试点单位,标志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启动[2].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理论,采取了"完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设立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学研究项目""建立创新教育实践培养体系""创立创新教育各类平台"等手段来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尽管创新创业教育正蓬勃开展,许多高校对理工科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仍然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空间。笔者试图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际,探讨创新教育中的体系和平台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

  1创新教育体系的内容

  简单地说,创新教育体系是指以创新教育为目的的各教学要素的总和[3].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观是落实创新教育的前提和指导思想[4].与传统教育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承不同,创新教育要求参与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校领导)改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传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受动者(学生或教师本身)的创造潜能,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在教育教学中随时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处处以教育双方为根本,通过与教育的受动者的互动来做到创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时时处处注意受动者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实事求是。

  1.2创新教育平台

  如何落实创新教育的问题,是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质部分。它包括课堂理论教育、实践教学以及课外创新教育平台三大部分。

  (1)课堂理论教育部分包含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堂形式存在的教育内容。它需要完成:确定教学主体和中心;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大量运用现代化手段;重新组合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的任务[5].

  (2)实践教学部分包含: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主要指以实际操作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教学形式。组成这几部分的软硬件环境即为实践教学部分。

  (3)课外创新教育平台是指国家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所有活动。包含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程实践、国内各种专业竞赛、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研究型课程等内容。

  1.3创新教育的保障

  创新教育的保障是指如何推动创新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稳定而富有活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灵活而符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和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2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氛围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转变速度加快,力度加大,现行的创新教育体系从无到有基本已经全面铺开。据调查,现今我国所有"985工程""211工程"系列高校已经全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学校教学与科研部门充分联合,针对在校学生推出了一系列用于激励学生创新的科研和实践项目。学生受益人数占学生全体人数的40以上[5].但目前也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创新教育观的问题
  
  (1)创新教育中的主导者和受动者角色转变不科学。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老师是主体、学生为客体。课堂教学方式始终以"讲授式"为主[6].虽然学分制已经是高校教育环节中,主要的教学体制,但作为主导者因为可以决定受动者"是否获得学分""是否顺利毕业"等关键性教育结果的原因,导致这样的角色难以转变。特别是在理工科学校,其检验受动者学习成果的考试,较文科类高校更客观、灵活性更小,这就导致这样的角色转变起来更难。而创新教育观要求教育主导者与受动者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互动,要求主导者准确了解受动者的个性,在教育中充分沟通、自由讨论和相互启发,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主导者和受动者的角色应该发生转变,这样的教育才是有传授、有反馈、有改进的可能产生创新思维的教育形式。

  (2)创新教育中,"以人为本"[7]的观念难以普及。近年高校扩招之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师数量无法与学生数量相匹配。加之高校教师既肩负教学任务,还肩负科研任务。高校关于教师基本教学科研任务量的设置,会让教师在进行相关活动时有所权衡,有所犹豫。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其科研任务与生产结合度更高,所以要求其成果更具有可实施性,也就需要教师更多的投入精力到科研活动中去。再者高校教师年龄整体有所降低,其面临的生活压力增高,所以其用于教学的精力会有所分散。故要求其在教育活动中更贴近学生,认真了解学生,发掘其个性化,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而,"以人为本"的理念较难得到广泛的实施。

  (3)创新教育中,"国际化"视野不够广泛。随着我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求越来越大,创新教育在"国际化"视野下,也愈发体现其重要性。创新教育观中,既要传承,也要创新的教育观念,让国际化的方向更加明确。而我国理工类学校在逐渐摆脱单一化的进程中所推行的创新教育往往是以其单一化的专业为背景的,这就导致了学科交叉不足、国际交流方向单一、国际竞赛参与面窄等特点。虽然有些高校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和国际交流成果,但是随着国际科学界对学科交叉的要求的强烈,也渐渐先出疲态,难以维持以前的水平。

  2.2创新教育平台方面的问题

  (1)现今的课堂教学已不再单纯依赖粉笔、黑板,而拓展到了更多涉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层面,投影、音响甚至网络手段的大量应用,让课堂更加生动,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大幅增加。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仍显出其单一性。对我国东部一所理工类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中有一项学生对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中,"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教育观念"的选择比例超过了64,接近三分之二[8-9].

  (2)部分理工类高校开始努力改变学科方向单一化的局面,逐渐走出了一条学科多样化、专业交叉强的多学科发展之路,实践平台因此也丰富起来,除了参与国内几个著名的理工类竞赛外,在国际上的竞赛也屡获殊荣。但是这样的交叉和融合范围很小,所实行的高校数量尚不多,取得良好效果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

  2.3创新教育保障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发展,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或多或少会得到改善。但是其培养方案的改变则是难上加难。创新教育对培养方案的要求是灵活而符合实际。也就是说,某个学院的培养方案,既能适合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使其在统一的培养标准上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又要应付随时在变化的社会、市场环境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拿本科生来说,一般某个专业一届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其入校时基本确定,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只对其培养方案做小范围改动。但国家发展一日千里,当学生读到大四时,其大一时候制定的方案很可能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求。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也同样不允许大幅修改培养方案。

  3创新教育的体系和平台建设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对创新教育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成效,现对创新教育的体系和平台建设做如下陈述。

  3.1创新教育的体系建设

  3.1.1建立并整合机制

  由"分段分层培育机制""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专业导师指导机制"三个相辅相成的机制组成的创新教育体系。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推进和保障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分段分层培育机制",让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难易内容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达到最佳效果。

  (2)"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根据标杆效应理论:立好标杆,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带动后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各类平台、训练计划、培养模式等发掘优秀人才,给予激励措施,协助学生规划发展,有力地保障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为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效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系统地指导学生做好专业学习继而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我们构建了专业导师指导机制。通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重大改变,使该机制成为本科生在大三到大四期间必须完成的一门学分。该机制将本科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分配到学院现有教师的实验室内,提前接触科学研究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习惯。经过几年的积累,实验室中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研精神使学生受益匪浅,推进和夯实了创新人才的培育。

  3.1.2开拓并整合资源
  
  (1)整合院内教师资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2009年起,学院整合院内教师资源,实施让大三年级所有学生全面进入课题组的"专业导师指导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系统地指导学生做好专业学习规划,提前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及论文指导,增强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011年依托企业资助创新平台,让学生带着项目走进专业导师制,导师制全覆盖,项目全覆盖,使导师制更具有实质内容。经过近4年的实践,专业导师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导师制中也得到了分类指导。从出口情况来看,就业质量较以往有所提高;从创新人才培养来看,涌现了多名在SCI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

  (2)整合校外企业资源,推进学生创新实践。学院利用成都高新区的科学布局特点,积极联系各企业。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俱乐部、签订实习协议、创建孵化基地等方式,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平台。同时,开创性地与企业建立了面向全校的新的竞赛。通过竞赛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对专业的关注,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学生资源和人才资源。

  (3)结合国际化进程,为创新拓宽道路。依托学院人才和学科国际化平台,通过低年级开展be-yondborder、高年级依托seminar研讨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打开学生国际化视野,从而在面上梯级推进国际化培养进程。同时,学院教师的海外背景、每年神经信息暑期学校及生命论坛,使得学生在国内名校中享受着全球视野的文化、学术气息。同时,学院积极承办国际处来华留学生交流项目,将留学生"引进来"手拉手加强国际化氛围营造,目前已形成中国台湾义守大学交流营、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营、美国卡尔顿大学交流营、中国香港地区大学交流营等固定的学生交流营。通过教师出国出境学术交流契机,"走出去"与境外大学建立合作姊妹学院,目前已与中国香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会选派学生赴港交流。每年学院有近10的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毕业生中有8左右的学生出国深造。

  3.2创新教育的平台建设

  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开展生命科学导论、生命科学前沿讲座、创新创业讲坛等讲座或课程,普及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针对生命学科在我校背景下的特点,在学生进校时就开展生命科学导论学习,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知识普及讲座,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在大二时开展生命科学前沿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立志做高层次人才。在低年级中贯穿创新创业讲坛,邀请知名科学家、优秀企业家来校讲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大三时,100学生进入学院课题组开展专业导师制学习或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在面上形成梯级化创新能力培育模式。

  4结束语

  新时期国家要求高校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多种方式满足国家的需求。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也是高校随时在思考的问题。而创新教育在目前和将来,都会在高校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被提到最高的高度来对待。从创新教育观到创新教育平台,再到创新教育保障,作为教育者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结合理工科高校的特点,将创新教育做得有声有色,更值得我们去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迟尧林,陈振峰,孙玉太。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M].科技日报,2006-03-04(4)。
  [3]周海波,王桂莲,吕翠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6):66-67.
  [4]张云鹏,张爱霞。工科院校创新教育体系与创新教育平台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8(4):128-1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