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之间的关系

来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作者:王晓迪;王松武;李海波
发布于:2018-09-29 共6107字

  摘要: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是伴随知识经济、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但是由于起步晚, 系统尚不完善。因此, 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 科学地界定创新、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 理清其间的内在联系,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 传统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 创新人才;

  Abstract: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re nove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modes brought up along with knowledge-based economy,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y are gradually forming the theories, schemes and methods of their own.However, the system is not completed yet, due to a late start-up.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ational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clarify the inner connection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innovative personnel.

  Keyword:innovation;tradit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innovation;innovative personnel;
 

创新教育

  0 引 言

  我们在参加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研讨会时, 大家经常就“创新”的话题展开讨论, 即使在实验室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实验中心的主任们, 也不能确切地说明“创新”的内涵。有人提出, 低年级的学生还没学过电子技术, 独立完成了一项电子作品, 尽管简单, 算不算创新?高年级学生完成了一个功能很强也很复杂的开发板, 但是涉及到技术比较成熟, 算不算创新?什么是“创新性实验项目”?如何定义的?与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什么区别?大家各有不同的见解, 结论很难统一。

  由于“创新”不断升温, 大家都在“创新”二字上大做文章, “创新”这个关键词被滥用, “泛化”和“庸俗化”的创新活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多数高校纷纷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但落到实处尚有诸多困难, 在政策环境、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教育投入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对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缺失系统的研究, 甚至存在一定误区。

  1 创 新

  什么是创新 (Innovation) ?创新的内涵是什么?从字面上释意, 创新泛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理论上讲, 其含义有:① 指前所未有的, 即创造发明的意思;② 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 包括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一切新生事物。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 创新就是发展, 是推动事物前进的运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创新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创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1]。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

  所谓创新人才, 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创新精神泛指创新意识与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则泛指创新思维及创新技能。

  人们常将创新与天才、创造发明联系起来, 认为创新对一般学生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只有发明家和专家才能创新, 其实这是对创新的偏见。当代IT业的巨人比尔盖茨善于将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拿过来重新组合利用, 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更宽泛。这里, 关键是使人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 而不是要人们一定要搞发明创造。

  无论心理学还是教育学: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并非少数杰出人才所独有, 它是人所共有的潜能, 在后天教育与培养下, 有可能使创新潜能得到释放, 教育的责任就是把潜在的创新思维诱导出来[3]。一位感悟创新的学生说:“其实, 创新是一个过程, 它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 它是一扇门, 只要你轻轻地开启, 勇敢地走进去, 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新团队从这扇门中走出。”

  当然, 创新型人才也是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 应具有很宽的知识面, 调查表明, 获得成功的人才多数是“以博取胜”。

  2 创新教育

  广义上讲, 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4]。

  前苏联学者阿利赫舒列尔 (G.S.Altshuller) 于1946年提出了TRIZ理论, 国内俗称“萃智”理论。最初是从20万份专利中取出符合要求的4万份作为各种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解, 现在更多地是指一种创新思维或方法, 其意义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它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是将特殊的问题归结为TRIZ的一般性问题, 然后应用TRIZ带有普遍性的创新理论和算法寻求标准解法。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充分体现了科学问题解决思想, 可操作性强, 为创新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目前美国、韩国、日本和北欧及西欧一些国家的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 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相关创新教育。这些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借鉴意义[5-6]。

  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都是针对传统教育或应试教育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人评价创新教育是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素质教育的“抓手”, 这些评价都不过分。

  如果说自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是创新教育的开端, 近几年提出的“完全学分制”、“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则是创新教育的深入推广并进入可操作阶段。

  传统教育坚持“以追求传统文化的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教育价值观”,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 重传授知识, 认为教育传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 受前苏联的影响, 文理分科、专业划分过细, 对人才的培养强调整齐划一, 实行统一大纲、学习要求、教材、统一考试。“一统化”的教育理念, 单一的教学方法, 僵化的管理方式, 重记忆、重考试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培养具有一样知识结构的人, 如同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目前, 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中小学依然采取传统教育模式。

  那么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两者之间持何关系呢?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两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两大教育流派。传统教育规范有序, 体系严谨, 系统性、连续性都很强, 效率高, 依然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但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创新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旨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众多大学领导认为创新人才必备的五大素质, 既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实践能力, 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着力点[7]。创新教育的教育理论正在不断发展完善, 教育规律正在探索, 创新教育已成为实施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8]。我们不能片面地否定或肯定其中的一种, 不能说提倡创新教育, 就把创新教育拔的很高, 传统教育贬的很低。要继承传统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的优秀思想、制度和方法, 并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 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成为新的教育传统。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 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方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3 教育创新

  教育是人类进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次教育变革都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育创新是指推行新的教育观念和体制, 促使教育发生进步, 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等理念实际上就是教育创新, 它是一种教育体制与机制、教育思想的转变, 营造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教育创新是民族文化转型的动力, 是国家与民族创新精神发展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讲话中, 把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提出, 并寄予巨大希望, 意味着教育创新是教育想理论与实践的突破与发展[9]。

  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教育创新的角度看, 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 从制度到方法, 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 从规模、质量到效益, 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 加强创新教育, 必先审视教育自身, 从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做起。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教育创新, 顾先生认为,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 要把教育创新作为今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 把教育创新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 争取在教育理论上有所突破。所以顾先生经常想说一句话是: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 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 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10]。

  4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关系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持何关系呢?教育创新源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教育的推动, 必然导致教育格局的变化, 导致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 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创新是创新教育的根本, 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变革, 惟有教育创新才有创新教育。如果说教育创新是纲, 创新教育则为目;教育创新是上层建筑, 创新教育则是经济基础。显然, 教育创新是一项宏大的教育改革工程, 是教育主管部门思考的问题。创新教育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 是教育创新背景下的行动方案。

  教育创新必然促使教育思想、制度、体制变发生进步性的变化, 可见教育创新可以助推创新教育;反之, 创新教育会对教育思想、制度、体制等提出新的需求, 必将影响教育创新, 这种情况类似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实质和目的是相同, 都是通过创新,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民族创新能力作贡献。

  5 创新教育范例

  学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高等学校则承担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实践环境的重任。

  实施创新教育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 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我国的名牌高校已跨越创新教育起步和实验阶段, 出现了许多可操作的创新教育模式。据悉清华大学选拔高分的学生试办个性化班或“尖子”班, 从1998年开始, 先后成立了数学物理班、化学生物班、计算机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等, 每年受益的学生约200名, 实行首席教授制, 由该领域的顶尖专家担任。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组建了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达25个, 学校为这批尖子生量身定制了一套培养方案, 采取小班上课、个别辅导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大连理工大学有一个创新院, 是独立的二级学院, 他们则以办各种强化班见长, 据悉曾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09年创新院跻身于国家级教学团队。我国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旨在开辟“第二课堂”, 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经历项目申报、评选、结题全过程[11]。我校2009年推出的“陈赓班”, 选择高考成绩前200名学生单独培养, 强化数理基础, 1年后由学生自愿选择专业, 学生的出口是保送到名校读研。

  事实上, 这种“吃小灶”的培养方式教育成本相当高, 覆盖面亦较窄, 而拔尖培养模式也备受人们质疑。

  实施创新教育思路可以放宽些, 承办学科赛事、培育学生社团 (或团队) 、开辟学生科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等方式均可推进创新教育, 受众面广, 在较少的投入下获得较好的育人效果[12]。

  以学生社团助推创新教育易于操作。社团相当于一个大家庭,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 初学者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学生,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请教师哥师姐, 学生之间沟通起来有共同语言, 相互交流既方便又容易。大家分别消化不同资料, 然后互相“上课”, 每位队员都是主讲教师, 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这实质上也是兴趣驱动教育法。当然, 学生社团毕竟是群众组织, 尚需学校培育与支持。下面举例说明:

  我校有一个名曰“E唯协会”的学生社团, Electronic Vision寓意为对电子技术的追求。面向全校招收会员, 在籍会员经常保持在1 500余人, 囊括了学校各个院系, 也有国防学院、外语学院、经管院的学生加盟。“E唯协会”得到校团委的支持,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后盾。实验中心已有6个实验室交给“E唯”管理, 配有数字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以及电脑, 车床、磨床、激光切割机等加工工具, 4位教师参与指导。他们从焊接、科技讲座和电子小制作入手, 每周都有各种活动, 制作“心形流水灯”、“单片机最小系统”、“无线发射机”起到了电子启蒙作用, 为那些“菜鸟”们提供了成长条件。他们还组建了“E唯航模队”、“海天空中机器人团队”、“航瑞水下机器人团队”, 在控制模型、机电一体化等方向凸显优势, 已连续传承了6届 (12年) , 他们在全国在机器人大赛中屡获大奖, 走出了以郭天祥、刘勇为代表的一批创业精英。“E唯”还承担了一些社会工作, 以志愿者身份走出校门, 在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2008年3月名列“雅虎超级社团”前三甲, 两次荣获“全国百强社团”称号, 并在科技类社团中排名第一[13]。

  华中科技大学创建Dian团队, “Dian”的寓意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来源于点点滴滴。团队获得学校的大力扶持, 被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团队成员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或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 申请的发明专利有6项, 累计获得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已超过300万元。2006年, Dian团队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资助对象之一, 团队有11个项目得到教育部的批准立项。Dian团队的项目主要来自于公司、企业, 这些项目大多是小资金、短期限, 很适合本科生做。还有些则是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的创新基金项目, 一边上课学习, 一边真刀真枪搞科研[14]。

  2009年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华中科大, 对Dian团队以很高的评价:“你们突出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 在学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 探索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看到《人民日报》关于Dian团队的报道后, 我很兴奋, 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将科研、教学、团队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的批示[15]。”

  参考文献
  [1]徐循.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3.
  [2]陈群.学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N].人民日报, 2001-03-22.
  [3]陈睿颖, 张晚晴, 陈泽生, 等.创新实验的魅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2) :85-87.
  [4]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03-09-04.
  [5]刘宏, 肖发远, 黄朝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11) :84-86.
  [6]宋保华.例解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EB/OL].http://gongxue.cn/xuexishequ/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542, 2008.4.8.
  [7]吕诺, 周婷玉.中外大学校长认为:创新人才必备五大素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15/content_4836131.htm, 2006.7.18.
  [8]杨宁, 王凡, 冯兆坤, 等.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2) :106-108.
  [9]江泽民.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周年庆祝大会讲话[N].人民日报, 2002-09-09.
  [10]吕达, 刘立德.于中国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顾明远教授教育创新思想述评[EB/OL].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xfh/fhkw/514/201009/t20100901_860927.htm, 2009.1.7.
  [11]成琼, 鲁嘉华, 张燕.构建创新性实验项目开放式运行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7) :138-140.
  [12]刘志刚.协同化创新育英才 (续)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2) :1-3.
  [13]王松武.从国家级教学基地到国家级示范中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4]杨晨光.创新潜能在实践中释放[N].中国教育报, 2007-11-08.
  [15]万霞, 霍仟.刘延东寄语Dian团队——在实践中释放创新潜能[N].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2009.11.23.

原文出处:王晓迪,王松武,李海波.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06):283-28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