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780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创新教育下高中减负问题探究
【引言 第一章】高中减负工作中创新教育的应用绪论
【第二章】基于创新教育的普高减负研究概述
【第三章】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现状调查
【第四章】 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章】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对策探讨
【结论/参考文献】创新教育在普通高中减负中的运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四、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1)社会关注度不够。

  社会各界人士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升学率和据此评出的优秀学校和个人上,甚至根本不清楚什么样的才是创新型教师,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更是很少关注。缺少关注和改革呼声的问题势必难以引起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因此更加举步维艰。

  社会上关注更多的是哪个学校盛产文理科的状元,哪个学校考上了多少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各个学校一本、二本的上线率是多少,或者是哪个班级、班主任教的学生考上的名牌大学多,谁是文理科状元的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等。至于这些所谓的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是不是通过题海战术、高强度的反复练习和不断重复记忆而取得这样的高分,学生的身心是不是经受了巨大的摧残,是否导致高分低能,是否存在心理扭曲的现象等等,无人关心和过问,创新教育更是被抛之脑后。享受这些荣誉的教师和学生也沉浸在被大家羡慕和夸赞的喜悦中,所有可能伴随的负面影响仿佛已烟消云散,他们根本不会想起和在意,甚至会觉得这是必要的代价,无可非议。"在孩子能考上(高中)的前提下,当然是哪所高中的升学率高、考上的名牌多就让孩子去哪儿读高中了""只要能考上大学,不管用什么方法,打骂都可以,我都支持。"这是一部分家长的真实想法。

  (2)相关主体心存隐忧。

  社会上对减负的普遍看法就是减负减少了学生的作业和学习时间,由此必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扎实,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影响升学。笔者在调查访谈中发现,高达 78%的老师和家长会因此忧心忡忡,想法设法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连学生自己(86%)也会认为作业太少会影响知识的巩固。一批害怕自己的孩子不上辅导班而落后于其他上辅导班的学生的家长(47%)对各种辅导班趋之若鹜,为学生花钱进行课外辅导,许多辅导作业及各学科的辅导班也因而异常火爆。

  如此一来,学生的家庭就额外增加了一笔开支,对不富裕家庭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

  因此也就出现了下述学校为学生减轻负担但家长却负担增加的怪异现象:即使学生所在的学校布置的作业有所减少,学生依然很忙,下课后或周末奔忙于上各种辅导班、特长班等,或者请家教,根本没有任何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叫苦不迭。

  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占据,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何谈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新?

  (3)学校环境错位。

  教师和学生对减负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也就不能真正地将其落实。同时,不平等、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是一种阻碍。

  他们害怕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唯恐会得罪老师,使老师对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在班级的发展。最常见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笔误或口误,一些学生也时常不愿向老师提出。

  另外,从教师群体所处的环境来看,即使新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比老教师有所进步,但"身处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还要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如果不想让自己教的班级的成绩和平行班相差太多,哪敢贸然进行什么所谓的创新素质培养的尝试,只能小心翼翼。老教师都不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我们这些年轻人也省事儿,不用在常规的备课中动脑筋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某老师道出了几乎所有新老师的心声。而那些所谓的老教师,基于各种局限,也不愿进行创新素质培养的尝试。

  学校考虑到社会、教师及学生家长的普遍想法就更不会涉及减负和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了。"出力不讨好儿的事没人愿意干,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要以升学率为重。"一位教学管理人员说。

  2.减负和创新教育标准不明确。

  虽然减负和创新教育的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间,但很多人对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标准并不清楚,这也包括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线的教师都不清楚具体的标准,又怎么能真正地执行,并把相关工作做好呢?在大多数教师的眼里,减轻学生的负担就是要使学生的作业量、周末的上课时间减少,但又不可避免地会担心自己的学生作业量少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扎实,因而成绩落后于别的班级,因此又会不自觉地增加作业、加重学生负担或者和减负前没有实质区别。

  毕竟,在领导、家长和社会大众的心里,学生的成绩对证明教师和学生的实力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于是这种标准模糊的减负和创新教育,就成为了学校和教师逃避和消极执行甚至反对进行学生的减负和创新教育的一个好的理由和借口。

  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就会相应地造成相关的评价也无的放矢、无据可凭。这会使减负和创新教育实施和实现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正如某老师所说:"就像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减负和创新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标准仍然不明确,只能是提倡,现有条件下根本没法儿也不可能真正加以实施。"3.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固化。

  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几乎同样的劳动,如此不断的重复,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已经基本固化,并日益僵化,难以有改变和创新。即使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出现,旧的已有理念和模式也依然根深蒂固,会影响新观念的接受和付诸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只需要听教师讲、记笔记和对教师的讲课做出简单的回应,教师是主导力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牵着走,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少得到发挥。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上教师常需要学生做出回应的是"是不是""对不对""听懂了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即使少部分同学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本没听懂,也只好默不作声或跟同学们一起违心的给出肯定回应。多年的求学经历让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下,如果有的同学要就某个问题与老师讨论,势必会打断正常的上课思路和进程,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不满,会被认为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甚至会被同学们厌恶和孤立。因此,即使一开始有些怀疑精神的学生,因为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赞许,总是受到冷嘲热讽,也会逐渐倒向大众,随大流,不再标新立异,自动放弃与老师探讨的想法,做一个顺从教师看法的"乖"学生。长此以往,越来越少的同学肯发表不同的意见。"如果每次发问都有同学们鄙视和嘲笑,没有几个人有这种勇气的,总要有尊严和面子嘛!"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讨论问题时,有同学如是说。

  在这种教师"一言堂"的课堂里,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只有听从老师和课本这些所谓的权威,不能表达自己对权威的质疑,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固有的学习模式做出任何有益的思考。老师同样是鲜有创新和改变,并致力于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根本不会考虑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由此致使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没有自己的东西,难以进行创新。

  这样一来,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学生增加的只是知识的储备,越来越没有创新能力和对老师、课本的质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学习紧张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创新性已被压制导致磨灭甚至消失。普通高中的课堂也因此不如小学的课堂活跃。

  但如此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深陷其中,很难走出,因此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培养创新素质就困难重重。比如对于理科类的来说就是先讲基础知识,然后给学生呈现例题,课堂上讲完例题做相同题型的练习,课后习题是相同题型和稍加变化的题型,通过习题不断反复练习所学知识;而文科类(语文和英语另当别论,但大同小异)的则或首先呈现基础知识,然后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或首先列出一节课的大的知识框架,然后逐个进行讲解,最后也还是要通过填空、选择、简答、材料分析等各种题型进行练习巩固。这是已经沿袭了许多年的基本的课程教学模式。上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和做练习、课后再加以复习巩固就是学生所要做的。而这些环节大部分都只需要跟随教师、课程和教材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无需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和学生经年累月地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学习,只能越来越依赖教材。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泥潭中,根本没有创新可言。教理科的教师很少会花时间讨论一道题的不同解题方法和思路以及进行各种有实践意义的实验,教文科的教师也不会浪费时间在让学生观看科教片、参观各种遗迹和进行有意义的探讨等上面。因此教学显得死板和教条,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因循守旧,循规蹈矩,不敢创新。

  4.教师动力不足。

  面对缺乏氛围、无明确标准且存在无益于减负和创新素质培养的固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现实,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减负、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际上的不支持,教师对减负和创新素质培养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激情,无法使教师产生要致力于进行减负和创新教育的动力和想法,因此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实际行动。"因为即使进行减负和创新素质培养,不但可能得不到上级领导的支持,还有可能影响成绩。自己要付出更多努力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和结果,可谓'百害而无一利',谁还愿意去冒这个险呢?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一位老师坦言。

  (二)成因分析1.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存在痼疾各阶段教育的进行都要受到教育制度的影响。其影响是全局性的,也是其他因素无法匹敌的。因为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体制机制和各种教育规范等它都会涉及。

  其引领教育大方向和全局的作用无可替代;它指引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并且决定了全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的重点。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的开展亦离不开教育制度的引领和制约。在普通高中阶段要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以及为什么要如此培养,都是由教育制度所规定的。

  (1)现行高考制度的缺陷。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考是普通高中学生通往高一级学府的唯一途径。而且只有高考的分数考得高了,过了规定的分数线,才能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因此,当庞大的高考人数面对相比之下少得有些可怜的大学录取名额,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高考成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的升学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对于以"3+X"(2007-2013 年是"3+X+1"模式;"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X"即文综或理综,"1"为基本能力测验)为内容的高考,在学校中出现语数外等"正科"占用音乐、美术、体育等所谓"副科"的时间上课的现象,再正常不过,这样使本来就不正规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是形同虚设。为倡导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基本能力测验也最终于 2013 年无疾而终。美术音乐这些副科很少上课,上课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可是现在连应付考试都不需要了,音乐美术等课就更不再上课了。即使上课也是学生没有热情或者老师没有激情,老师讲些逸闻趣事,45 分钟就过去了,因为真正对这些学科感兴趣的有条件的学生会进入学校单独成立的美术班、音乐班等学习或者接受校外辅导。如此也催生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并屡禁不止,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的减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造成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严重制约了减负工作的正常开展。

  (2)中等学校结构不合理。

  现行的教育制度导致中等学校结构不合理,进而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出现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普通高中仍然是现行教育制度下中等学校的主力,长此以往,各级教育部门及群众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有些不务正业"的感觉;教育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也并不热衷,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办学质量令人担忧,因此让孩子去职业学校读书,家长也不愿意。而目前社会及家长一如既往地青睐高考升学率,这使普通高中在生源竞争、升学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不得不向分数看齐。

  2.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需要改进。

  (1)"管、办、评"高度一体化的局限性。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发展教育上也不可避免的有集权的特点。普通高中的教育其办学、管理及评价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来实施,这种高度的"管、办、评"一体化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教育,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对办学进行客观监督和评价,因此缺少有效的监督。在这种"管、办、评"高度一体化的环境下,社会对政府办学的监督和评价也很难影响到政府的教育决策制定、执行及其效果。与此同时,政府掌握着办学权,这就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办学,无法缓解政府办学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私立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因此增加了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因此普通高中学生的减负及创新教育也难以摆脱这种模式的制约,难以取得实效。

  另一方面,"管、办、评"高度一体化导致了相关政策在执行上的形式化。"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权力的集中导致了相关政策出台及执行效果都是由政府来评定,即使执行效果不理想也可以虚张声势,掩盖真相。此外,政府政策调控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作用有限,导致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位也加剧了这种情况,使制度缺乏执行力,政府的政策对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进行作用不大。

  (2)教师职称及晋升制度欠科学。

  当前我国对教师实行的主要是职称评定这样比较单一的激励方法,教师晋升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而评定职称及晋升又与教师的各项考核(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这样就把教师逼到为了评职称及晋升向学生要成绩的境地。而对于那些已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来说,他们对工作已没有多少激情和动力;得到晋升的教师会忙于自己新工作的任务,更谈不上考虑为学生减负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了。因此,必须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进行完善,使其与学生减负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相结合。

  3.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强。

  (1)关于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及机制问题。

  对学生及教师的评价和管理缺乏科学的体系及体制机制。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地考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都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评优、评先皆是如此,因此教师也很无奈。这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怎么能不注重学习成绩、以提高成绩为唯一目标?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但不能把对知识的简单的再现的考试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和教师教学能力考查的唯一方式,这样对致力于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目前的考试很少能体现出对创新素质的考查。由此,虽然目前的考试形式不能取消,但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考查,并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结合,并突出过程性评价的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创新型教师培养问题。

  缺乏完善的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整体规划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理应从小就开始进行培养的创新能力,目前却主要通过教师教育来进行并由此培养创新型教师。目前的教师教育体系还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师范类毕业生是普通高中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入职前这些教师的培养主要在各师范类院系和大学进行。各院系和大学的师范生培养课程和体系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并且质量良莠不齐。同时,这些院系和大学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无从得知。国家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全由各院系和大学自主决定。职后的在职培训学习也不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即使有所涉及,一线教师也是听得云里雾里,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培训时找人代替的也不少见。故而经过如此培养的教师很难成为或者成长为一线创新型教师。

  (3)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问题。

  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除了日常一般的教学工作外,教师还要花业余的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和进修,对各种检查、考试、评比及公开课等进行准备。这种单向的机械的消耗是高强度的,只会使教师疲惫不堪,无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开展减负工作。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外,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很多付出是无法衡量的。

  更何况在正常的上班时间他们已经身心俱疲,这使不少教师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一个教师给几个平行班级上课,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作业批改、与学生谈心等会耗费大量时间,有些教师甚至回家还要继续加班,以赶上教学进度。

  教师就像是在一个生产线上高速运转的机器,忙于做好最本职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无暇顾及其他。其中担当班主任的老师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比如日常出勤、班风营造等,事务琐碎繁多,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照看和监管,整个人都被班级的管理工作绑住,大量时间被占用,根本没有时间考虑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和学生的减负工作。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要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有富余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有时间和心思来进行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探索。

  综上,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教师无法或无力使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掌握核心基础知识、课后有效地巩固所学,学生又怎么能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来进行创新?

  4.升学竞争激烈,各方压力巨大。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学生的数量也不可避免的庞大,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竞争就会激烈。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数目,考试仍然是饱受争议但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被认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一个不小心就极其容易被挤落水中。为了通过这个以分数论输赢的入学考试,老师、学生和家长只能尽一切努力来提高学习成绩,以使学生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深造,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找工作赢取一张优质的通行证。基于我国的许多大学都是严进宽出的情况以及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造成的升学的巨大压力,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只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而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会以先苦后甜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减负和创新教育的实施,减负和创新教育也就成为空的口号,只喊不练。另外,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唯学历至上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普通高中学生升学的竞争激烈程度。

  5.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有能够贯彻执行好的政策的人,政策的实施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这就对教师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要求:必须有能力实施减负和进行创新教育。据笔者调查发现,各学校近几年新招聘入职的教师并不多,教师的主体仍然是三十到五十岁的群体(约占到 83.7%),这部分教师在成为老师之前根本没有接受过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职后的相关培训有的学校没有进行,即使进行了也只是走个过场,雇别人顶替自己接受培训、完成任务的不在少数,因此根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并灵活运用。即使是最近入职的新教师,大部分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养。虽然教师的学历水平随着教师培训、进修的开展较以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也有不少研究生进入普通高中任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群体的素质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师群体素质在整体上得到真正的提升和改观。

  另外,大部分教师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难以真正从中走出,因此也阻碍了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作为目前教师素质提升的主要渠道的师范教育和职后培养的水平基本稳定且很难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

  再者,即使有的教师想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学习,使生生间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加,就会面临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会失去过去听到学生整齐划一的回答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如何维持良好的秩序和纪律、对学生开展自主探讨的时间进行控制、维护教师的权威以及对教学进行改变和设计以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的精髓。教师经常会面对上述尴尬的窘境而束手无策,因为要处理好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素质,因此有所顾忌和担心而不愿更不敢去进行探索和尝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