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以新闻标题为例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5211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新闻作为一种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有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新闻语言。中英文新闻语言由于文化差异、语言表达习惯等原因存在大量的不同。在中国,阅读英文新闻逐渐成为新的学习渠道,因新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现代感,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及了解外国本土文化都有着积极作用。现今许多教学创新模式都在强调英文新闻阅读之于学生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对中英新闻进行比较研究,从新闻的灵魂——标题入手,窥探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并向中文新闻语言使用者和阅读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指引。

  2. 新闻语言与对比研究现有成果

  2.1 新闻语言的定义

  蓝鸿文(1989)在其著作《新闻语言分析》中指出,新闻语言是语言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表述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段业辉(1999)在《新闻语言学》中对新闻语言的定义做了补充,指出新闻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语言包括消息语言、通讯语言和评论语言,狭义的新闻语言则仅指消息语言。

  新闻语言的重要性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前总编埃文斯(Evans)所说,任何一位语言大师对语言的影响,都不可能像新闻记者的语言影响那样广泛,那样巨大,那样深远(吴建清,2005)。

  2.2 比较新闻学与中英新闻语言对比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植根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首次以“比较新闻学”为题的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埃文森教授与戈尔顿教授合撰了《比较新闻学》,该书将世界报业一分为三:西方世界、第三世界、共产主义国家,并收录了大量实例。在中国,1994年由陶涵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对西方新闻理论和马克思新闻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就媒介所有权、管理、世界新闻史、新闻法、新闻自由等问题进行横向对比;而1994年樊凡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则从多学科、多侧面进行研究;1997年刘夏塘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将中外新闻理论、文化、业务三方面加以对照;1999年童兵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对中西新闻的历史、编辑方针、传媒组织框架、新闻法制、新闻伦理、新闻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平行比较(马春娜,2006)。

  各学者在中英新闻语言对比方面也各有建树。如吴建清在《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一文中比较了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色和风格,写作方法和技巧;郭可撰写的《中西英文标题语言比较》从中西新闻标题形式、语言特点和内容入手,为读者展现了新闻标题的独特魅力;《中英新闻语言文体学对比研究》这篇硕士论文可谓另辟蹊径,作者李由从语言文体学角度分析了新闻语言的文体特征,给出了大量翔实的数据,为后来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启发。本文主要以新闻标题为切入点,分析中英新闻标题的异同。

  3. 中英新闻语言异同的归纳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整理,我们对中英新闻标题的异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可归纳为如下表格:【表】
论文摘要
  
  下面将对以上表格加以详述:

  3.1 中英新闻标题的相同之处

  3.1.1 相同的标题准则

  中英文新闻语言的使用都是为了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资讯:英语新闻媒体遵循“ABC”的新闻规则,即报道内容准确(accuracy)、语言文字简洁(brevity)和结构条理清晰(clarity)。而中国的新闻媒体遵循的是“准确、简洁、通俗、具体”。所以,中英新闻标题都遵循准确、简洁、易懂的准则。

  3.1.2 均喜用“新”词

  “新”是新闻语言的生命。为使读者了解最新的新闻,所有反映当今热门话题的词语都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英汉新闻标题选词都会出现大量的热门词汇。新词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创,二是从其他语言借用(陈丽昭,2002;澹台林琳、耿耿,2009;梅婷,2011)。

  例1:英文新闻标题Telecoms made in Chinaput Britain ‘at risk of cyber-attack’ (《泰晤士报》2 0 1 3年6月5日);中文新闻标题《避免让“删帖”成为一种权利本能》(《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4日)其中,“cyber-attack”“删帖”均紧贴时代脉搏,让读者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近年来,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领域依赖于日益发达的网络,成为新兴产业;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可操作性又带来了新的威胁,其中网络攻击(cyber-attack)尤为突出。即利用网络存在的漏洞和安全缺陷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的攻击。“删帖”,则是指将某位论坛参与者帖子删除的行为,是一种随网络文化而出现的新的网络管理方式。新闻标题紧随时代潮流,这的确是中英双方都遵循的潜规则。

  3.2 中英新闻标题的不同之处
  
  认清了中英新闻语言的相同点——“准确、简洁、易懂”的新闻准则后再去理解中英新闻语言的差异就很容易了。因为这两种新闻语言的差异其实可以理解为在不同语言与文化环境里为达到同一个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方式。

  3.2.1 目标一:让新闻更准确

  a. 方式一:时态明显vs.时态隐含英文标题中时态标志明显,有非常独特的时态特点,多用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文标题一般避免使用过去时,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已发事件。这种特殊用法被语法学家称为“历史性现在时”(historical present tense),在新闻学中被称为“新闻现在时”(Journalistic PresentTense)陈丽昭,2002;谢朝霞,2006;澹台林琳、耿耿,2009)。中文标题时态标志不太明显,甚至有时只是暗含。因为表示汉语时态的助动词和副词在标题中大部分都省略或被更简短的词取代。

  b. 方式二:结构被动vs.意义被动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而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发生混淆,一般就不用结构被动式,而用意义被动式(谢朝霞,2006)。

  在英文标题中,经常直接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表示动词的被动语态。在中文标题中,除了“被”字,“受”“遭”“蒙”“让”“给”“叫”“挨”等词更经常用来表达被动意义。

  3.2.2 目标二:让新闻更简洁

  a. 方式一:简短小词(m i d g e t w o r d s)vs.单音词英文标题大量选用简短小词(m i d g e tw o r d s),节省版面。英语新闻标题中所谓的简短词是指简短而非冗长、具体而非抽象的单词——大部分为动词和名词,一般只包含一到两个音节或三到五个字母,且大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词。如英语新闻中常用blue, ban, cut,hot, kill, vow, join, take分别指代一般文体中常见的depression, restriction, decrease, popular,murder, pledge, participate, accept(郭可,1995;陈丽昭,2002;谢朝霞,2006;澹台林琳、耿耿,2009)。这类词准确达意,形象生动,便于编辑排版,因而成为英语新闻标题词汇的一大特色。

  汉语新闻标题在选用简短词方面与英语新闻标题稍有不同。汉词根据音节划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单音词只包含一个音节即一个字,一个字即为一个意义,多音节则包含一个以上音节几个字,且这些字一旦被分开就毫无意义。汉语新闻标题是以字为单位进行排版的,虽也受空间限制,但因每个汉字所占的空间都一样,因此在意思传达准确的前提下则强调单音词的使用,甚至在一定语境下将多音词化为单音词。

  例2:温情助戒毒者心理脱毒《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20日01版);云南民大公开亮丑根治不良教风学风《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04日03版)第一个新闻标题意为温情帮助戒毒人心理摆脱毒瘾,这里“帮助”被“助”所替代,将多音词组化为单音词,涵盖了意义的同时也做到了新闻标题言简意赅的要求。第二个新闻标题中,以“民大”代替“人民代表大会”突出了单音词的使用并且传达了准确的意思。“亮丑”意为亮出不好的行为,原理同样是强调了单音节的使用。

  b. 方式二:名词vs.动词中文偏爱使用动词以引出一条标题,动词在中文新闻标题中不可或缺。这主要是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支撑,且由于词类划分明确,因此动词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但英文标题几乎从不以动词开头,甚至许多新闻媒介(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等)都在它们的编撰手册(stylebook)中专门提醒编辑“Never begin a head with a verb.”(谢朝霞,2006;澹台林琳&耿耿,2009;梅婷,2011)。

  英文标题中名词见多,而且名词连用现象极为普遍,原因主要有二。首先,虚词(有时包括系动词be)常被省去,剩下的主要是实词,特别是名词。其次,名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同时又具有广泛的语法兼容(grammaticality),可充当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类。简约的名词结构形式可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

  例3:英文新闻标题Britain “Flagship”Detention Center Abandoned(连用了四个名词)例4:陈冰:往前走,不要停(《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9日01版)“走”是动词,“往前”这个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走”的动作。在后半句中更以一个判断动词“不要”开头,后接名词“停”。由此可见动词是整个句子的重心部分。动词在中文新闻标题上所占有的分量可见一斑。

  例5:传递知识 传递力量《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5日01版)两句均以行为动词“传递”开头,依靠动词撑起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文中没有了动词的存在句子便不能组成。“知识”与“力量”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由此可见动词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

  c. 方式三:省略不同成分标题是新闻的概述和提炼,中英文新闻都倾向省略一切无实意的词,言简意赅,既突出了核心信息又缩短了标题长度,但二者省略的成分略有不同。

  英语新闻标题中通常省略的词有:冠词、助动词“be”和“will”、系动词“to be”、“is”和“are”、代词、主语和谓语。汉语新闻标题省略的词有:个体量词、连词、助词(郭可,1995;陈丽昭,2002;谢朝霞,2006;杨辉,2011)。

  在定语的省略方面,英文新闻标题的定语主要指定语从句。由于定语从句较长,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常用不带介词的名词词组代替,这样所包含的字母就会减少。而中文新闻标题的省略主要是小品词“的”。

  但要注意,不论英文还是中文的新闻标题的省略都要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省略重点。

  3.2.3 目标三:让新闻更易懂

  方式:修辞较少vs.丰富灵活从修辞来看,英汉标题风格各异。英语新闻标题重在陈述事实,使用的修辞比较有限,就新闻标题而言,中文的语言要比英语丰富得多。

  英语标题只是根据新闻事实进行语言上的精炼和概括。而中文新闻标题则不同,在高度概括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中文编辑会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附以一句富有诗意、优美动听并与事实相关联的标题(郭可,1995;陈丽昭,2002;澹台林琳、耿耿,2009)。

  中文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比英语中灵活得多。英语标题中修辞手段的运用很少出现,但中文标题中几乎可运用到每一种修辞手法。

  总的来说,中英新闻标题的表现方式同中有异,异中又能总结出规律。只要认清这些同与异,不断对比,在阅读中会大有收获。

  4. 新闻对比研究对个人学习和教学的启发

  中英新闻对比研究有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对个人新闻阅读的启发:英语新闻总能与时俱进,比教材中编撰的内容更为新颖。它在个人学习中的优点十分突出,内容新,词汇紧跟潮流,句式简练,信息量大,跨越生活各个领域。

  以中文为母语的英文学习者,若能多阅读中英新闻语言的对比研究,把握英文新闻用语的固有特征,配合定时的新闻阅读,加以规律总结和思考,对提高新闻的阅读效率大有裨益。由于目前课程设置中尚未出现中英文新闻指导课程,个人如自行进行对比研究,所花费的精力会较多。本文总结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入总结思考和新的观点,旨在为个人学习提供帮助和启发。

  在英语专业相关等级考试当中,新闻占有极其重要的部分。近年来对时事报道的考查也在不断增加,以鼓励学生关注时事。不论在听力、阅读还是在写作方面有关新闻的题量都在不断增加。题源涵盖了National Geography《国家地理》、Time《时代周刊》、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The Guardian《卫报》以及Newsweek《新闻周刊》等各大著名国外新闻报刊。让学生掌握中英文新闻语言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中英转换能力。教师在指导英语专业四级以及专业八级的备考中,可以充分利用中西新闻语言异同的相关知识,为考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渠道,减少考生的学习阻力。从而使得院校专业四级与专业八级考试的通过率更上一层楼。其次,英语新闻类的教材也为英语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外语新闻素材,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不一样的学习氛围。

  把握新闻标题之于读懂新闻主体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针对中英文新闻标题语言的异同,个人和教学指导均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更多的学者投入中英新闻语言的对比研究,而这也将为广大英语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指导。

  参考文献
  
  陈丽昭. 中英新闻标题对比研究[MA].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3).
  段业辉. 新闻语言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樊凡. 中西新闻比较论[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龚炜. 论新闻报道中的琐屑叙事倾向[D].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
  郭可. 中英新闻标题语言比较[J].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4).
  蓝鸿文. 新闻语言分析[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
  李由. 中英新闻语言文体学对比研究[MA].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1.
  刘夏塘. 比较新闻学[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马春娜. 中西新闻写作价值取向及表现技巧比较[MA]. 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