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本科毕业论文 > 会计学毕业论文

从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来源:论文指导文科卷 作者:林翩翩
发布于:2020-07-31 共12930字

  摘要:会计计量是对价值运动的定量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经济业务变得日益复杂,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会计信息充分可靠外,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日益重视,因此公允价值逐渐有了广泛应用的空间.本文从会计计量模式入手,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应用的可行性,论述了公允价值的国际发展趋势,对其在国际、国内准则方面的应用进行差异比较与分析,找出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全面收益;会计准则;价值管理

  Abstract : In essence accounting measurement is a technological instrument to recognizethe amount of value movem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globalizationof financial markets, economic operations and transaction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andmeanwhile people appeal for much more complete, reliable and releva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therefore fair value begins to have wider applications in accounting standards.Starting from the accounting measurement models,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s of fair value and its feasible applications, describes its international trend; then itmakes an analytical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s of fair value in the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finally it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with the Chinese accountingstandards and gives advice to resolve those problems.

  Key Words: fair value; measurement model ; comprehensive income; accountingstandards; value management

  一、引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05号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05,缩写为SFAS105) 以及SF AS107、SF AS109、SFAS114,SFAS118、SFAS115、SFAS121的制定,显现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公允价值的日益推崇以及公允价值从金融工具人手逐步推广到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倾向,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开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也确定了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目标.从IASC和FASB允许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混合计量模式,到联合工作小组(Joint Working Group,缩写为JWG)于2000年代表多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布一项完整的准则,以及2003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32)和第39号(IAS39),等等,无不表明公允价值已在会计准则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间.甚至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将取代历史成本而成为21世纪的主要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兴起,最初主要是出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需要.然而,从其产生至今,可谓备受争议,其发展仍有待于对相关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

  如前所述,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大有并驾齐驱之趋势,故本文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混合计量模式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人手,探讨公允价值的内涵,并结合国际、国内相关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二、会计计量模式的演变: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混合成本计量模式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传统的会计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所谓的"历史成本会计"(Historical Cost Account-ing,缩写为HCA),它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中每个项目原则上都按照购买价或取得时的成本进行确认.以此为出发点,现行会计方法已经从完全的HCA会计框架转移到了一个混合模式,在该模式中管理者持有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目的不同,所运用的计量方法也不相同,而IASB对"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缩写为FVA)的推广举措,带动了欧洲银行业对FVA的运用.可以说,从HCA到FVA的转换是一种范式转换,因为它是将一种基于当前经济价值的会计计量模式代替了一种基于谨慎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的回顾性会计计量模式.正如菲力普斯所指出的,"会计理论变革的核心实质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管理模式应转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而FVA的发展也便有了其必要性与必然性.

  历史成本计量与现时成本计量是建立在时态观基础上的相对应概念,而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或现时成本计量是建立在不同概念基础上的相关而不相对应的概念.严格地说,已经不存在任何纯粹的会计计量模式,而只存在以某种计量属性为主,辅以其他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是指据以入账的原始交易价格,账面价值是其确切表述,而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中(SFAC No.5)列举的5种计量属性中,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均属现时成本或现时价值的范畴.历史成本与现时成本两者之间乃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因为它们是基于不同时点计量的,所依据的是原始交易时日或会计报表时日的市场交易价值(或近似值).

  I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将资产交换或将负偾结算的金额."美、英等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也下了类似定义,如FASB的定义是:"在现时交易中,在非强制或非清算性销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愿据以买卖资产(承担或结算负债)的金额";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则是:"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或非清算性的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综观以上定义,可以分析出公允价值这一较抽象概念的更深层内涵.

  首先,从定义的表述上看,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建立在时态观的基础上,它强调的是公平交易,与历史成本计量概念不属于同一层面,不是相对应且相独立的概念.只有在FASB的定义中提到现时交易,考虑了计量的时态观.但计量问题是与特定时点相联系的.简单地从公允价值定义看,它既可与现时成本相联系又可与历史成本相联系.FASB在SFACNo, 7中就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也可以是(过去的)公允价值;但在原始交易日,交易成本总是按现时(当时)市价计量的,FASB在定义中就指出它是现时交易金额;在会计报表日(或人账后任何时日),公允价值不再是原始交易价格(历史成本),而是要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就蕴涵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问题.就此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就只是与现时成本相联系了.可以说,公允价值就是公允的现时价值.从而,它与历史成本也就成了相关概念.

  其次,公允价值强调公平交易,笔者认为其蕴涵两层含义:第一,此交易的前提是交易双乃至多方熟悉情况,即处于信息对称情况下.在此之所以强调多方,是为摒弃关联方交易下的"熟悉"所带来的不公允问题,而多方则应是指相关联的各方面利益主体.也就是说,所谓的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平交易,其公平不应简单局限于对直接交易双方的公平,而应是一种近似社会认同的"公平"(即市场的定价).第二,交易的进行必须是双方自愿的结果,即如FASB所下的定义,排除强制性交易与企业清算或部分清算的情况(亦即隐含了持续经营这一假设),与前一点相联系,前者强调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更强调该对称性是建立在真实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的,即双方交易的计价公允是市场的而非仅从双方利益出发,是本着"诚信'进行的;而后一点的"自愿"主要针对交易双方的主观意愿.正因此两者的不同,人们往往最关注的是关联交易的计价是否公允,因而在这类交易中交易双方要熟悉市场情况,往往需要依靠诸如资产评估、证券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判断(估计),再由当事人作出最终决定,定义中的"自愿"在实务操作中就蕴涵了这层含义.故可重新下一定义:'在计量日,由正常商业考虑推动的,按公平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时企业应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企业应付出的价格估计."

  最后,公允价值决非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其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杂(或综合)的计量属性.然而,为了凸显在当前令人关注的多种交易中的实际交易价格公允性的需要,在规范会计实务的准则中,却不得不扬弃表述计量属性所惯用的时态观,广泛使用了"公允价值"这个概念,来与历史成本相提并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公允价值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资产自身的客观价值,是内在于资产.不易被准确把握但客观存在着的资产价值;另一种是把它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公允与否,只不过是个人主观上的一种感觉,是外在于资产的,以这种感觉去评判一种计量属性是否符合个人主观上的需要.前面所强调的"公平"、"自愿"并不意味着将公允价值视为主观评判标准,相反,笔者以为从其产生的初衷看,公允价值是资产自身的客观价值.因为如果公允价值是指前者,那么它就是唯一的,一项资产不可能同时存在着两个客观价值.因此,可以将它直接简称为资产的客观价值或价值,而这也正与计量属性的定义"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能予以数量化的特征"(隐含了计量属性必须内在于资产,是资产自身的某种特征这一要求)相符合.如果公允价值是指后者,那么,它就是外在于资产,并随人的主观感觉变化而变化的,一项资产可以同时有多种被认为是公允的价值存在,然而这也就表示着公允价值不能称之为计量属性.前面所提的"公平"、"自愿"并不意味者公允价值是一个主观评判标准,而是在强调公开市场的重要性,以便在此环境下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获得一个供求均衡下的资产价格,从而客观反映资产价值,所以也可以将公允价值表述为"公允价值就是特指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当前客观存在着的资产交易价格".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因而它也随经济发展而发展.作为始于最初计量需要而产生的会计,客观性、可操作性乃其首要,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是以其客观和"有据可查"保持了其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单一计量模式.但"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在有价证券和存货的计价上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打开了一个"缺口",使其不再那么纯粹,而且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持续通货膨胀带来的"动荡",80年代历史成本正是以这种"不纯粹"及其无可辩驳的客观性保住了其作为单一计量模式的地位.然而80年代初期,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而陷人财务困境,但此前,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会计报告往往显示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在这种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的判断的情况下,HAC再度受到了质疑.8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尽管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HAC的严重缺陷--缺乏相关性的认识.而在信息可比需求下,以"相关性"为特征的公允价值会计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则又是一场围绕公允价值是否公允,能否反映"公允"的辩论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的争议.作为公允价值会计先驱的美国,其争议应颇有几分代表性: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地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美联储、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而FASB在80年代后期存款储蓄行业的金融危机后,彻底改变了中立态度和立场,自90年代起,明显转向SEC的立场,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并致力于新的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框架,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亦均偏向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推广.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现对此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两大因素.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性质与公允特征带来了历史成本对其价值反映的可比相关程度的先天不足,而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公允价值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具体来说,历史成本是建立在过去的交易事项基础之上的一种历史记录的积累,它必须依据既有的凭证,这也就意味着历史成本只能是一个"程序的真实",而不一定能反映出"结果的真实"与否,一旦用它来计量以未来的交易为约定价格波动大的金融衍生工具,历史成本也就失去了其引以为傲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的交易,又客观上取决于市场交易价格,因而也便具备了"结果的真实与可靠".以FASB和IASC为首的国际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标准的最佳选择.

  其次,公允价值会计发展有待于相关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对公允价值的争议可归根于对其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质疑,而这两个关键问题也可说是公允价值推广的"瓶颈".然笔者以为公允价值本身的可靠性与优越性毋容置疑,正如前面笔者所主张的,从本质上说,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客体价值的确定,是内在的,也便是存在的、唯一的,故是可靠的,它表现为与公平市场的交易价格的一致性;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上它更是"唯一的最佳属性".与此同时,按FASB的概念公告,被称为"第六种属性"的公允价值是前五种属性的混合与重复,但笔者以为,公允价值更是它们的理想状态.就如同价值规律一般,历史成本等五种计量属性所获得的价格以公允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是一个不断接近、环绕的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形成、维持与均衡有赖于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形成强势、公平市场),因此笔者以为所谓的"不可靠"实际源于两方面:其一即理论与技术发展局限下的"可操作性"问题;其二源于相关利益主体的逐利动机以及与公允价值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会计准则制度、监管力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所带给他们的"契机".但随着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理财学对金融工具计量模型(如期权计价模型等)研究的日趋完善,会计界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两大问题.换言之,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日益倚重也带来了相关法律对准则的承认问题,也就势必要求处理好法与准则的关系,为准则树立法律权威,给会计人以职业保障.总之,公允价值的推广离不开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达,相对有效、强势的资本市场能提供可视为公允价值的现时市价,而新兴、弱势的市场其现时市价既难以获得亦有欠公允,需慎重执行.以我国1998年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引人公允价值而后又于2001年在修改会计准则时回避公允价值这一起伏历程为例,引人是因我们看见了趋势,回避是因为时机的不成熟而非对公允价值的否定.在认识论上,任何社会学科的概念与技术都是相对正确的,也是必须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它们现阶段存在的理论或实践的缺陷而拒绝应用,相反,积极地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适当采用与及时改进也是十分必须的.

  另外,会计学家与经济学家眼中的公司收益与价值概念并不相同,但自从公允价值的概念提出后,双方分歧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更使得两者无限逼近.全面收益与原来的净收益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对某些未发生的资本利得与损失在表内进行确认,而后者强调实现原则即账面价值的变动必须是已发生甚至是已完成的交易或事项新导致的结果.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途径主要分为表内确认与表外披露.基于对表外信息披露可能造成的"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考虑,以及美英等国的"第四张表"--全面收益表的运用,加诸FASB专门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发表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后,连续几次发布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笔者以为,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计量的趋势已很明显.第四张表的意义就在于:(1)体现了企业财富变化必须尽可能在财务报表内反映的公允价值理念;(2)能在有效解决传统损益表的净收益与资产负债表变动值(扣除业主往来交易)不一致的钩稽问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阻止利益集团绕过损益表而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信息操纵动机;(3)通过对全面收益与期末净收益的比较,更深人地了解公司当期经营业绩的实质,以便进行决策,这对于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利的.

  需要说明一点,严格地说,已不存在任何纯粹的会计计量模式,而只存在以某种计量属性为主,辅以其他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前已述及,历史成本计量作为单一的计量模式,实际已夹杂了对某些资产项目的现时成本计量,当前则夹杂着对不少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企业购并中对子公司的账面净资产按公允价值全面反映,而不论购买的是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还是部分资产;改变按历史成本摊销商誉的方法为测试其减值损失的方法,只有在商誉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公允价值的年度,才确认其减值;在开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以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工具乃至全部金融工具的趋势;在关联交易、非货币交易、资产租赁交易等诸多交易中必须按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必然使历史成本计量难以保持其为单一计量模式的主导地位.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并用的混合计量的多元模式已成为无可争辩的现实,而由此产生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会计报表可比性的问题已引起国际会计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作为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 ,亦称Market Value Accounting或Mark to Mark)由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败德行为(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的存在,数据预测或估计的客观性难以确保,而信息使用者一般倾向于由所提供的有关前瞻性量化与非量化信息自行判断预测,因而产生了Jenkins报告的结果:"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替代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财务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模式(Mixed-attribute Model)."然而计量的单一性对报表的可比性至关重要,而多元性势必损害可比性,因此对于混合计量模式所带来的可比性问题的解决,"回归"不失为一良好途径.亦即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活动的大型企业将从混合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的单一计量模式;使用一般工艺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不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活动(仅限于向银行融资)的小型企业则保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一模式.因此,从不得已而采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回归单一计量模式,满足了保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需要.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方面的差异分析

  在当今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下,国际准则可说有其相当的权威指导作用.因此,笔者主要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寻找差异并加以分析.

  在已经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中,几乎所有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了规定.从其规定的内容和方法看,公允价值在我国采用了适度限制的运用方式,甚至可以说,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使用.据统计(谢诗芬, 2003),75%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运用了现值和公允价值,越是新近的准则,采用的比例越大.而在美国,尽管发生了许多财务舞弊案件,但是SEC和FASB坚持公允价值理念的决心一点没变.从1990年12月到2005年10月发布的4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70%以上直接涉及公允价值.

  在具体会计处理以及被披露要求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不少差异,仅就我国已发布的16项会计准则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对比,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差异至少又有下述几点:

  1.固定资产(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准则.国际准则对非同类固定资产交换产生的固定资产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利得或损失;我国准则则要求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允许确认利得或损失.对于固定资产处置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国际准则允许计人当期并包含在经营活动损益中,而我国准则要求列为营业外收支.

  2.无形资产准则.国际准则要求对于资产交换产生的无形资产,区分同类与非同类资产交换,并要求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我国准则要求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不区分同类与非同类资产交换,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

  3.投资准则.国际准则要求将投资成本与投资者所享有的在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的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商誉,并按商誉的规定进行处理;我国准则则将投资成本与投资者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期限摊销并计入损益.

  4.租赁准则.国际准则对"公允价值"、"经济寿命"、"租赁投资总额"等术语作了定义;我国对它们未作定义.在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区分的判断上,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我国准则强调账面价值.

  5.收人准则.国际准则仅规定了收人计量的一般原则,即要求收人以已收或应收的对象的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准则却对销售商品的收人、提供劳务的收人、利息收人等确定了单独的计量原则,等等.

  四、我国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合理的证据,而目前上市公司股票主要依据企业每股收益(EPS)的大小进行定价,投资者主要依据市赢率大小判断股票价格高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可能通过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利润操纵.事实上,尽管我国的限制运用能适当减少此部分空间,为规范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较好的会计计量基础,但在混合计量模式下,只要在所谓公平交易情况下,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等中的任何一个都可在交易中作为公允价值的具体表现.因而,相关报表编制者仍可通过计量属性来操纵公允价值信息,所以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行为在当前混合计量模式下是很难根治的.比如,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一次接受几种非现金资产时,按各自公允价值的大小分摊放弃债权的账面价值,那么企业仍可通过公允价值来调整不同资产的人账价值,进而达到调整各期利润的目的;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企业也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达到调整各期利润的目的;等等.从这点分析可以认为,在某一阶段中,我国对公允价值应用的适度限制对于约束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损害他人利益等行为,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讲,公允价值得不到充分的运用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首先,在已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相关资产至少在下列三类业务中未将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标准:非现金股权投资、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由此导致的主要问题有:(1)以非现金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由于对外投资与接受投资在会计上反映为不对称,除了导致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偏差外,还会因此而掩盖很多问题.比如,当公司账面资产严重低估,以该资产对外投资并以成本法进行计价核算时,对外投资成本远低于受资方的接受投资价值(如以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即使受资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解散,收回的资产价值远低于投资当初的公允价值,也会因收回资产的价值高于投资时的资产账面价值而误认为该资产产生了高额回报,从而歪曲了企业投资业绩.(2)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由于换入资产人账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低,使得采用不同核算方法进行资产摊销的企业,因换人相同的资产而产生资产计价差异.这不仅会影响财务状况的可比性,导致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失误,而且会直接影响有关期间损益的可比性及利润预期,进而影响对公司价值的判断.(3)受让非现金资产了结债权时,导致资产计价因对原有债权的计量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资产计量结果失去可验证性,不仅使资产计量有失真实和公允,而且会直接影响该资产所产生的收益.(4)没有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在报表中反映出来,报表使用者无法获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的利润波动及其风险,而且更主要的是我国尚未制定适合国情的行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其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一致问题.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会计自是不能落后,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各方面都在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定也致力于与国际同步,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可说是当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所欲制定与倡导的.因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技术进步,势必也应顺应大流,以提高国际间信息交流的质量.

  最后,从计量属性本身来看,在复杂具有预期性交易中,历史成本难以胜任,以市价为基础的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属性往往亦失去其依据.于是如FASB3中所明确指出的: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属性,对于衍生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金融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仅在投资准则、期货准则的征求意见中部分涉及,但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深人,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顺利产生并趋于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正朝着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努力,人民币自由兑现进程加快、加入WTO等等因素,将使我国金融机构、企业面临价格变动风险,迫切需要规避市场风险.监管机构也将放松对中资金融机构的衍生交易的监管,给予其与外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待遇.故可以预见,我国的金融工具业务将会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将需要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规范此类业务,而公允价值在其中举足轻重,通过此项计量属性克服历史成本在此类业务中的先天不足,使其能在表内核算,也有利估价框架的一致,使会计信息反映质量得以提高.

  五、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使用公允价值的若干建议

  我们应认识到以下几点,树立正确观念:

  首先,要对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发展前提下的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倾向有所认识,并结合本国国情致力于国际协同.在FASB与IASB致力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导向下,虽然我国在此方面的涉人不多,但我们应对公允价值模式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学习和研究,并加以应用,作好理论铺垫.这无论对缩短与国际准则的距离还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均大有裨益.

  其次,在公允价值运用上,我们不能以"国情"、"特色"去一味排斥与限制它.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从公允价值的作用看,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与历史成本计量结果相互比较,能揭示企业资产可带来的未来的现金流量的不同.采用这种计量属性所揭示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经济差异,可以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角度来看,计量这种经济差异的第一层作用是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从而维护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利益.公允价值计量所反映的经济差异的第二层作用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是因为公允价值可以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经济差异,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相关资产的会计计量.以我国发展的前景来看,从金融市场到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到农业、生物各领域的完善市场体制的形成,虽然是一漫长过程却也是一个飞速前进的过程,而无论是法律体系还是会计体系等均应有前瞻性的发展,"法先行,准则指导"对以上各市场的规范发展是极有助益的,因而公允价值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在准则制定上应有所突出,准则应有一定的先见性,否则就成了"查漏补缺","治病"而非"防病",对经济发展势必带来阻碍.

  最后,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我们也要保有一定的审慎态度,其相关准则及应用应是渐进式的,即从我国现有国情出发逐步引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待到相关市场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时,全面引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具体讲,我们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继续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市场体系,从而为公允价值的获得以及"公允"提供条件,也赋予公允价值以运用意义.

  2.理论铺垫.对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着力研究其计价模式,提升其可操作性,以及与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协调(如两种信息共存带来对报表总的相关性的破坏)与减少混合模式下的利润操作空间(如金融衍生工具中套期与非套期的类别界定选择计量属性).同时,我们应以后发优势,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吸取教训.如将公允价值列人我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之中,以保证准则具体制定上的相关方面的系统性、稳定性以及全局性;深人研究分析国际上的相关准则,将其确立的某些原则细化为具体方法,找出既与国际协调又符合自己实务的方法(如在术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渐进式改革中,可先制定有关套期保值会计的准则,并逐步开展非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且在实行中按行业性质、企业规模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加以区别对待);以及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建立金融工具准则、农业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等以弥补相关准则制定的空白区.

  3.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体系,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加强数据管理.开发计算机技术辅助计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4.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以说公允价值审计是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技术的挑战与考验.

  5.配套法律制度的建立,处理好准则与法律认定间的关系,缩短差距、冲突,减少会计审计师的职业风险,以及通过法律威慑力减少人为操纵.

  六、结语

  公允价值会计的真正创意有两点: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为理解这场革命,我们须始终牢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估计与判断是会计所固有的,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采用符合价值和现值理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努力"提供给公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一真相"(Macneal,1939). 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止观点向运动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它既是对会计界提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认真研究审慎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将会计管理从传统的成本中心中解放出来,转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而公允价值无疑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会计学正经历着公允价值计量的不懈探索,这种探索将带来整个会计理论的革命.

  参考文献

  [1]汪样耀等.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12).

  [3]赵西卜.从几个具体问题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未来修订.当代财经,2004(2).

  [4]宁宇新.会计准则制定基础问题研究.当代财经,2004(2).

  [5]朱海林等编译.公允价值会计对欧洲银行业的影响:金融稳定性视角.会计研究,2004(6).

  [6]蒋义宏,凌景晓.术生金融工具会计:演进、现状与对策.财会月刊,2004(A3).

  [7]张永鑫.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标准的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6).

  [8]王学军.论会计计量的特点.四川会计,2001(1).

  [9]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2003(3).

  [10] 谢诗芬.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时代会计,2003(4).

  [11]管亚梅.论全面收益报告的计量基础.工业技术经济,2005(2).

  [1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会计研究,2004(6).

  [13] L. Todd Johnson. Relevance and Reliability.

  [14] William R.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 Hall , 2000.

  论文评析

  评析人:汪祥耀(浙江财经学院教授)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作出经济决策的有用财务信息.其有用性主要体现在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多个方面.传统的会计模式偏重于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之上,依据收入实现原则、成本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基础等对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采用收入/费用观首先确认和计量收人、费用和收益,然后再来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和权益等要素,后者成为计量前者的副产品.这种模式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貌似可靠,但其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渐行渐远,资产等要素的账面金额严重脱离.其真实价值,财务信息的相关性逐渐消失,由此容易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财务报告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增强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恰当的平衡(trade-off).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纯粹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受到了批评和挑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逐渐受人青睐,形成了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的混合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可能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财务报告发展的模式.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逐渐扩大使用,不仅成为了一种国际趋势,而且也为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带来许多契机.

  然而,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备受争议,最大的不足是其主观性、客观性和可靠性欠缺,需要成熟的市场和高超的职业判断能力配合,使用不当还容易成为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的工具.正因如此,我国在引人公允价值会计时,特别小心谨慎,多有反复,给人踌躇不前的感觉,致使在应用公允价值问题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产生颇多差异.

  林翩翩同学的论文较好地把握了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性和国际发展趋势,深人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涵以及围绕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而指出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待改进之处,并对如何改进我国会计准则提出了若干建议.本论文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能够捕捉会计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逻辑推理严密,行文流畅,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本论文是一篇较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论文.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