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迪金森陌生化手法与三毛无技巧手法的对比分析

来源:今古文创 作者:邱欣雨,严春妹
发布于:2021-11-22 共4248字

  摘    要: 艾米莉·迪金森和三毛分别是美国和中国颇具特色的女性作家。迪金森的诗歌被视作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发展的里程碑,其中的陌生化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三毛因经多见广的人生经历和独具匠心的文字获得众多读者青睐,其无技巧手法的应用也备受关注。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比较研究艾米莉·迪金森陌生化手法和三毛无技巧手法,探索中美两位女性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促进中外跨文化研究。

  关键词 :     艾米莉迪金森;三毛;女性主义;陌生化手法;无技巧手法;

  一、引言

  艾米莉·迪金森被美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意象主义的先驱之一。在青少年时期,迪金森内心的反抗精神早已悄然萌生。她认为社会太过复杂,唯有潜心创作能让她的灵魂得到安稳栖息,于是她在二十五岁之后与世隔绝,一生未嫁。虽然终生独居,但她对于爱情的渴望体现了其不屈于世俗婚姻,大胆向往真爱的爱情观念。

  在迪金森的诗歌中,语法和语义的偏离处处可见,表现了她对传统的反叛,增加了读者对诗歌理解的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取得了很好的陌生化效果(李雪丽2017:9)。迪金森拒绝庸常的生活,敢于选择独身与诗歌创作为伴度过一生,也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对生命及个人价值的重大突破。

  三毛本名陈平,是20世纪红极一时的传奇女子。流浪、自由是她的宿命,从不循规蹈矩、容忍平庸的三毛从小就用文学铸造起了属于她自己的世界。由于厌恶升学的压力退学,她决然选择远赴异国,只留文字相伴。她将自己写作的方式转换为生活方式,从而体会到了生活的趣味,三毛通过写作,改变自己与身处环境的关系,并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和生命的超越,这是三毛的美学和智慧(曹晓旭2015:33)。她的文字呕心沥血地记录着她的幸福、疾苦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显然她身上的那种异域风情和逃离红尘的勇气与洒脱深远地影响了一代人,同时也掀起了中国文坛中女性反对束缚、渴望个性的热潮。

  研究两位卓越的女性作家一方面旨在探索其文学表现手法中蕴含的理论,促进陌生化理论和无技巧手法更加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女性主义视角下体悟在不同国家、时代,两位作家作品中共同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感受文学语言的巨大魅力和精神力量,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审美能力。

  二、迪金森以陌生化手法撕碎女性是附属品的标签

  (一)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手法隶属于文学表现手法,此理论起源于文学研究者围绕“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展开的争论。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先锋人物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对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影响深远,并且为后世文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捷径。

  形式主义者认为陌生化的内涵主要在于破除自动化语言使文学创作枯燥,丧失文学性的壁垒(何鑫2019),使人们对司空见惯的认知进行重组,用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来认识事物,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学艺术的深度发展。陌生化的提出活跃了俄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创作思潮,为众多文学创作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艾米莉·迪金森就是深受熏陶的其中之一。

1.png

  19世纪的美国是风雨飘摇的时代,当时多数女性还未意识到她们被主导的地位。更荒谬的是,即使她们已经意识到女性正在遭受压迫,但仍然默认她们生来便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一常态。在美国内战前,原以为废奴主义运动是女性解放斗争的开端,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美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依然受到剥削(韩慧莉2008:16-24)。当时仅有极少数美国妇女重视女性意识,并且受到专横父权的抵制,女权主义尚处于劣势。

  (二)陌生化手法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体现

  在迪金森去世后,文学研究者们对其诗歌进行深入探索,从中发现了许多陌生化手法的痕迹,同时也能看出她超凡的创作功底和呼之欲出的情感表达。接下来将举例阐述部分陌生化手法在其诗歌中的体现。

  迪金森在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多变,不拘于常规语法、句法的约束。其诗歌里面语法、标点符号大胆创新和意象的陌生化也同样体现了这点。

  例1: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

  Parting is all we know of heaven.

  在她的这首诗歌中,她用close life这样陌生的搭配来诉说她的悲痛,这首诗最后两句可以理解为The dead may go to heaven,while the living may experience the pain of hell.作者把原本想表现的正常语序进行颠倒,增加内容的陌生化形式,句子的重新组合使读者在体悟作者情感时更有难度,同时通过这样的不规则语法,不仅增强了她情感传达的力量,也使读者对其诗歌的理解拓宽了思路。

  例2: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A narrow Fellow,in the Grass.

  ……

  Without a tighter breathing.

  And Zero at the Bone——

  这首诗歌从始至终没有提到所描写事物的名字,如果迪金森一开始便指出这是一条蛇,那么读者惯用认知中便能轻松浮现出它的样貌,那么便失去了理解的新鲜感。而且她采用narrow fellow,attended,alone,Zero等陌生化词汇使这个意象既模糊、新奇,又能使读者从这些词汇中隐约感受此为何物。像这样的陌生化手法不仅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强大表现力,又能助推作者对自然生物的好奇与敬畏之情的流露。

  除此之外,迪金森的陌生化手法还体现在将不同领域和主题之间的词汇交叉使用,以此来加强语言的陌生化(丁爽2013)。作者在描写婚姻主题的诗歌中加入许多经济、金融方面的词汇,用pay,purchaser,merchant buy,sweet debt等来描写其心中仿佛经济交易般的婚姻。还有将宗教、数学甚至是医学方面的表达插入她的诗歌中,这样突兀的视觉效果和距离感打破读者在面对熟悉事物时自动化的固定思维,从而感受事物最本真的状态,这正是陌生化手法所致力追求的效果。

  三、三毛以无技巧手法展现尝试自我拯救的灵魂

  (一)无技巧手法

  巴金晚年在《讲真话的书》中提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实际上,真正的无技巧是达到将文学内容与其艺术表现形式二者有机融合、浑然天成的境界。无技巧旨在反对“为技巧而技巧、以艺术为艺术”的观念(何宇平2003:82),按照事物的真实面貌,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以打动人心作为艺术的最终追求。

  三毛的生活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对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早已远远超越20世纪人类思想的期盼。女权运动也已经蓬勃发展,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地位,尊重女性的思想。台湾,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较为特殊的地区,当时加速推进的工业化、都市化进程以及台湾制定的“双标”文化政策,导致台湾受到西方开放文化的强烈冲击(张博华2010:21-22)。女性已不再驻足于闭目塞听的状态,也不再满足于个人的当前自我价值。

  (二)无技巧手法在三毛作品中的体现

  三毛用辞微旨远的笔墨将她浓墨重彩的一生记录下来,独特“三毛体”引起数万读者的情感共鸣。接下来将举例阐述三毛作品中无技巧手法的体现。

  “夜来了,我点上白蜡烛,看它的眼泪淌成什么形象”(三毛《白手起家》第132页),“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三毛《白手起家》第140页)。这两段话里的文字都是浅显易懂,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其中“白蜡烛的眼泪”的修辞手段十分契合语境,“坠入情网”等语言用字极其精准、形象,增强了语言张力,使读者体悟情感更加深刻。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它的怀抱里”(三毛《哭泣的骆驼》第241页)。这段话为平凡的文字赋予艺术性,这些寻常语言运用到特定环境中便获得了生动的表现力,使读者深感作者浓烈的情意。

  “烈日当空,我们又热,又饿,又渴,又倦,彼此又生着气……”(三毛《素人渔夫》第86页)。“我也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没有回信,没有回信,没有回信——死心算了”(三毛《爱的寻求》第60页)。品味这些文字,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是时而青涩烂漫,时而风姿绰约,时而又古灵精怪的多变女子形象。取代华丽辞藻垒砌的是真诚又直击人心的情感,这也是无技巧境界的追求。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艾米莉·迪金森陌生化手法和三毛无技巧手法比较研究

  实际上,迪金森的多数作品都体现她对父权主义的不满和反抗。不管是她放弃自由、社交,还是通过不加掩饰的文字和独具匠心的陌生化手法都充分展露出其不顾世俗偏见,摒弃传统婚姻,彰显浓厚个性的女性独立意识。迪金森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不再是传统女性那般保守、晦涩的表达,她创作不甘落俗的诗歌来表达内心,她在诗歌里颠倒语序、改变语法和句法、巧用标点符号、重组词汇等一系列陌生化手法,旨在加强内心真实独白的宣泄。诗中对上帝的怀疑、死亡的思考、婚姻的不满、爱情的向往无一不体现她显着而又强烈的女性反抗意识。

  相比而言,三毛与迪金森这两位女性作家,都在作品中抒发爱意的勇敢无畏,是她们勇于反抗社会约束的个性表露(马莉2013)。三毛独特的流浪经历和真情实感的写作激励了“并不匮乏物质,但却匮乏精神”的一代女性逃离庸常、迷茫的生活,去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构建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世界。三毛通过最本真的语言带人们领略了异域文化,刺激了女性寻求个性、渴望自由的精神追求。同时,三毛鲜活且不平凡的流浪、叛逆又神奇的人生给无数同样拥有满腔热血和个性发展诉求的女性带去冀望。这些都从她细腻的文字笔调,淡然的叙述中充分地表露在世人面前。

  五、总结

  比较迪金森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三毛作品中的无技巧手法,将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结合分析,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文学作品中共同彰显出的女性敏锐的内心情感和顽强桀骜、追求个性的女性意识。无论是身处动荡、多事之秋的迪金森,还是处在社会变革期间的三毛,她们都以文学语言作为承载情感与信仰的载体,将文学创作视为呼唤女性内心反抗和挣脱束缚的武器。两位超尘拔俗的女性作家用她们细腻浪漫的文笔表露其刚毅坚定的内心。读者通过研读她们字字珠玑、段段入心的文学作品,赏析里面蕴藏的表现手法,来感受女性了不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莉艾米莉迪金森和三毛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I大学,2013.

  [2]李雪丽.艾米莉狄金森抒情诗歌中的陌生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

  [3]韩慧莉艾米莉迪金森自然诗中的女性意识[D]中南大学,2008.

  [4]何鑫文学文本陌生化手法解读与阅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丁爽论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词汇陌生化的特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11 ).

  [6]罗静晶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的修辞分析[D].天津大学2011.

  [7]曹晓旭三毛的流浪人生与精神抒写[D]暨南大学,2015.

  [8]张博华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D]重庆大学,2010.

  [9]何字平写作无技巧境界成因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3):82.


作者单位: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邱欣雨,严春妹.女性主义视角下迪金森陌生化手法和三毛无技巧手法比较[J].今古文创,2021(43):50-5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